选择方法

高中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参考

时间:2021-06-20 13:20:01 选择方法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参考

  高中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高中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参考

  选择题历年来是题的一种基本题型,如何才能解答好选择题?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技巧呢?许多都非常关注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其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同行的教学经验,得出了一些见解,现简要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排除法

  排除法即根据题干所给出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将供选答案中不合理的答案逐个排除,余下的就是正确答案,这种适合于多种形式的选择题 。

  例1:下列哪一种生物的代谢类型在进化上有可能发生在能进行原始光合作用的生物之前( )

  A.红色硫细菌 B.硝化细菌 C.酵母菌 D.蓝藻

  解析:原始光合作用之前的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选项A的红色硫细菌教材没有提及,学生很可能会感到有些生疏;而其它3个选项的生物代谢类型学生则较为熟悉,因此可用排除法来解答此题。选项B的硝化细菌为自养需氧型;选项C的酵母菌为异养兼性厌氧型;选项D的蓝藻为自养需氧型。由此可排除选项B、C、D,正确答案为A。

  例2:下面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要进行减数分裂;

  ②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③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和DNA分子的含量变化完全相同;

  ⑤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结合的;

  ⑥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的数目和同源染色体的对数相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根据所学,很容易判断①错,这就排除选项A;②错,又排除选项B、C。正确答案为D。

  2、比较法

  生物学的很多概念、生理过程相近但并不相同,通过比较法即可判断出其中的细微差别,解决问题时便能明辨对错,得出正确答案。

  例3:在诱变育种的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

  ? A.促使基因中遗传信息改变 B.促使基因序列的改变

  ? C.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抑制DNA的复制

  解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秋水仙素既可以诱发基因突变,也可以诱发染色体变异。诱发基因突变促使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改变,即促使基因中碱基的序列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等 高三;而不是促使基因序列的改变。诱发染色体变异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也促使了基因中遗传信息的改变。正确答案A。

  例4:下列有关胚乳的发育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由两个极核、一个结合后发育而来;

  ②受精后经较长时间休眠再发育;

  ③受精后不经休眠就开始发育;

  ④双子叶植物无胚乳,不存在胚乳发育问题 ;

  ⑤种子形成初期都有胚乳,有些植物在胚乳形成以后营养被子叶吸收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解析:由题不难看出②③,④⑤均相互对立,比较②③知③对;比较④⑤知⑤对。正确答案为C。

  3、图示法

  有些的已知条件中,涉及的要素或环节较多,并且这些要素或环节之间的关系复杂,难以让人全面准确的把握。如果能将其转化成图解,就可以将已知条件涉及的各种要素或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示的一目了然,解题时就不会由于没有思路而束手无策。

  例5:已知DNA的一条链中A+G/T+C=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

  A.0.4和 0.6 B.2.5和1.0 C.0.4和 0.4 D.0.6和1.0

  解析:(1)先根据题意画出图示,并标上符合已知条件的特殊值。

  4 10

  ---A--G-----T---C----- 已知单链

  ---T--C-----A---G---- 互补单链

  (2)由图示可求出互补单链的T+C=4,A+G=10,则互补单链的A+G/T+C=10/4=2.5

  (3)因为整个DNA分子中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所以整个DNA分子中A+G/T+C=1。因此,正确答案为B。

  例6:某牛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体色为红褐色;aa的个体体色为红色;Aa的个体雄牛为红褐色,雌牛为红色。一头红褐色的母牛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这头红色小牛的性别应该是( )

  A.雄 B.雌 C.两性畸形 D.无法确定

  解析:有很多同学在解答这道试题时,由于理不清头绪而无从着手。如果能首先将已知条件转化成图解,再根据图解就很容易解答这道试题。已知条件可以转化以下两幅图解:

  图解1: 基因型 AA Aa aa

  ↓ ↓ ↓

  表现型 红褐色 红褐色、红色 红色

  性 别 雄或雌 雄 雌 雄或雌

  图解2: P 红褐色母牛(AA)× 雄牛

  ↓

  F1 红色小牛

  因此,正确答案为B。

  4、综合分析法

  对于一些不易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严谨的推理、正确的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即称为综合分析法。解答复杂的选择题多用此法。

  例7:在某色盲男孩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除祖父是色盲外,其他人色觉均正常,这个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 )

  A.祖父 B.祖母 C.外祖父 D.外祖母

  解析:色盲是隐性伴性遗传病,假设色盲男孩的基因型为Xb Y,根据伴性遗传交叉遗传的特点,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据其母亲色觉正常,可知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又根据外祖父色觉正常(无色盲基因),可知母亲的致病基因来自外祖母。正确答案为D。

  高三生物复习备考四大策略:夯实基础联系实际

  不仅是一个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在备考中,引导应用何种进行将直接关系到的提升。结合近年来的,从理科综合卷分析报告看,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基本概念不清;(2)设计实验不强;(3)阅读理解弱;(4)文字表达能力差,或称为六个“不够”:审题不够仔细,书写不够规范,基础不够扎实,不够灵活,表达不够清楚,实验不够重视。事实上这几个方面通过复习策略的调整,是会得到很大程度改进的。下文结合考纲,浅谈科的复习备考应对策略。

  一、未雨绸缪,合理有序

  一进入高三阶段,应首先认真研读当年说明,明确范围、能力要求,同时把当年全国各地高考对照说明逐题分析弄清每一题所考查的点、能力要求及问题情景、命题形式等;并与往年作对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点、高考变式题背后有没有改变的根本性东西。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修新课、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络。二轮复习根据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把必修选修三册教材共十四个单元分七个专题,侧重跨章节知识联系的构建,强调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三轮复习侧重于限时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让师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提高,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第二轮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纠错本,加强。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二、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位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又如,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如果只有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印象,碱基互补配对等零散的知识,就证明没有形成知识结构。而能够知道DNA的结构包括DNA的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及具体内容;DNA的复制包括概念、复制时期、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和差错结果,并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错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一样。例如,上述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再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三、讲究方法,联系实际

  复习方法要得当。生物高考复习中,一般要使用三种常见的复习方法。(1)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2)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3)联想迁移法:如线粒体,可联系到呼吸作用、能量转换器、细胞质遗传、酶的专一性、膜的结构功能、各种基质、线粒体数量多的细胞、细胞的衰老等等。又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近几年理综高考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科技应用类试题比例不断增大,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一点会继续体现。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高考生物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复习时,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1)生态和环境热点(生态农业、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环境保护)。(2)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基因工程、克隆、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3)工农业生产、人类热点(转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艾滋病)。(4)国内大事、世界风云(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绿色奥运、奶粉事件等)。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实验,拓展迁移

  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高考要求中,生物学实验有15个,实习有5个,研究性课题有7个。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要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生物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因此,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如:实验步骤如何书写,实验材料和用具如何选择,实验结论、结果如何区分等,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对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系列实验等,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作深入剖析。同时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如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的生活情况(只有生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防腐杀菌(在高浓度的溶液中,细菌等微生物将失水死亡,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判断细胞的年龄(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明显),若进行组合改编如材料换一换、步骤改一改、情景变一变、多个实验拼一拼等,就能拓展出许许多多个新实验。因而在解答拓展实验题时应“以不变应万变”,实验的主要思路是不变的,再回忆迁移教材的实验原理和技能,就能轻松突破。

  综上所述,在学习生物高考大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的培养,在选择题目时,立意于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又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始终以培养学生为出发点,改变教法,消除以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来扼杀学生的和以题海战术来泯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传统复习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016高考生物复习策略:分段复习 合理规划

  分段复习,合理规划

  在生物复习的时间安排上,不一定要有书面的复习计划,与老师的安排基本一致即可。但为了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家可以快于老师1课时的复习进度。适当的提前复习,可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前加以钻研;还可以与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实在搞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在课上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高三复习可以做如下粗略计划:

  第一阶段:从开学到2012年2月底,进行基础知识复习(由于各个学校的进度不一样,时间会有所差异)。按教材的章节顺序,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记忆,重视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的提高。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并熟练地利用学科知识解决简单的综合题目,每一章结束后,可以结合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概念图,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另外,每一单元结束后,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一份单元练习,对照答案自我批改,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整改,单元练习资料的选择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高中物理。

  第二阶段:从2012年3月初到4月底,为专题复习。一般可以将高中生物的全部内容分成九个专题: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细胞代谢及生命历程;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生物科技;实验与探究。复习目标是着力培养综合能力。1 2 下一页 尾页

  高一生物生物的变异测试

  1. (2011安徽理综,4)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Ⅰ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Ⅰ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Ⅰ可能直接 ( )

  A. 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序列改变

  B.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D.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解析 C 本题考查的变异。131Ⅰ作为放射性物质,可以诱发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但它不是碱基类似物,不能插入或替换DNA的碱基。发生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属于体细胞突变,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下一代(体细胞突变可通过无性生殖传给下一代,但人不进行无性生殖)。

  2. (2011山东理综,8)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A 本题考查有关染色体数目个别增添或缺失的相关。如果多的或少的是同源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如果多的是相同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配子中没有性染色体,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性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相同的性染色体未分离;配子基因型为AA,原因是多了相同的2号染色体,因此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相同的2号染色体未分离。本题极易误选B。

  3. (2011长沙市一中质检)我国研究人员发现“DEP1”基因的突变能促进超级稻增产,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和培育出更高产的水稻新品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稻产生的突变基因一定能遗传给它的子代

  B.该突变基因可能在其他农作物增产中发挥作用

  C.基因突变产生的性状对于生物来说大多有利

  D.该突变基因是生物随环境改变而产生适应性的突变

  解析 B 体细胞突变基因在有性生殖中一定不能遗传给它的子代(可通过无性生殖传给子代);即使是生殖细胞突变基因,也只是有可能而并非一定遗传给它的子代(因有可能未受精)。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产生适应性的突变是不正确的说法。该突变基因可通过基因工程导入其他农作物,从而在其他农作物增产中发挥作用。

  4. (2011浙江宁波八校联考)由于基因突变,细胞中有一种蛋白质在赖氨酸残基(位置)上发生了变化。已知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A或AAG;天门冬氨酸的密码子为GAU或GAC;甲硫氨酸的密码子为AUG。根据已知条件,你认为基因模板链(TTC)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和替代赖氨酸的氨基酸分别是 ( )

  备选项 A B C D

  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替代赖氨酸的氨基酸 天门冬氨酸 天门冬氨酸 甲硫氨酸 甲硫氨酸

  解析 D TTC→TTT(密码子AAA),仍为赖氨酸。TTC→ATC(密码子UAG),不是天门冬氨酸;TTC→TAC(密码子AUG),是甲硫氨酸;TTC→TTA(密码子AAU), 不是天门冬氨酸。

  5. (2011安徽合肥模拟)囊性纤维病发病的直接原因是Cl-不能有效运出肺等组织细胞,而根本病因是CF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运输Cl-的膜蛋白的第508位的氨基酸缺失。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CF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控制生物性状

  B.CF基因突变的原因可能是碱基对的缺失

  C.CF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D.CF基因制成的DNA探针可治疗该遗传病

  解析 D 由题意可知,CF基因突变引起运输Cl-的膜蛋白改变,说明CF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控制生物性状。膜蛋白的第508位氨基酸缺失最可能是CF基因中缺失了相应的3对碱基所致。膜蛋白结构改变使Cl-不能有效运出肺等组织细胞,可见CF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DNA探针(特定的DNA单链片段)的作用是诊断疾病,而不是治疗疾病。

  6. 子代不同于亲代的性状,主要来自基因重组,下列图解中哪些过程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⑥

  D.④⑤

  解析 D ①、②是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④、⑤是两对基因的重组,③、⑥代表受精作用。

  7. (2011北京石景山区一模)图中①和②表示某精原细胞中的一段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和②所在的染色体都来自父方

  B.③和④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易位

  C.与①和②相比,③和④上的非等位基因已分别发生了重新组合

  D.③和④形成后,立即被平均分配到两个精细胞中

  解析 C 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因此①和②所在的染色体不可能都来自父方。③和④的形成不是由于染色体易位,而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造成的,因此会造成非等位基因发生重新组合。③和④形成后,需要先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平均分配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然后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进入精细胞中。

  8. 北京的一家大型医院接诊了一位严重早衰的女孩,该女孩12岁,但已呈现80多岁的面容,皮肤老化,器官已严重衰竭,经染色体检查发现,该女孩22号染色体比常人多了一条,为22号染色体三体综合征,全世界目前包括该女孩总共有三例病症。下面是有关22号染色体三体综合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属于基因突变,可能是由于母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所致

  ②属于基因突变,可能是由于父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所致

  ③属于染色体变异,可能是由于母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所致

  ④属于染色体变异,可能是由于父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所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C 多了一条染色体应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第22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可能是父母一方在减数分裂时产生异常的生殖细胞所致。

  9. 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重组

  B.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与DNA数之比为1∶2

  解析 D 据图中信息可知: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乙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甲图中增添或缺失了基因而不是个别碱基对,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乙图中右上角的含s基因的黑色部分与左下角的含w基因的白色部分已发生互换,且它们之间的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所以该变异是易位而不是基因重组;甲、乙两图表示染色体联会,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此时每条染色体都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两个DNA分子。

  10.(2010湖南省湘西州部分重点联考)下图是某高等动物一个表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交换的示意图,其中D和d,E和e,F和f表示某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该细胞在发生有丝分裂后,产生子代表皮细胞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

  A.DdEeFf B.DdEeFF

  C.DdEeff D.DDEEFf

  解析 D 此题以细胞分裂知识为载体考查了获取信息能力。该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后,含DEF、DEf基因的染色体分离,分别和含deF、def基因的染色体随机结合,(DEF+DEf)(deF+def)→DdEeFf、DdEeFF、DdEeff。不能产生基因型为DDEEFf的细胞。

  11.(2011南通质检)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雌蜂(蜂王和工蜂)是二倍体(2n=32),由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是单倍体(n=16)。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

  B.雄蜂是单倍体,因此高度不育

  C.由于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可以产生多种配子

  D.雄蜂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

  解析 D 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雌蜂(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蜜蜂性别是由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决定的,而不是XY型性别决定方式;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属于单倍体,但雄蜂可以进行假减数分裂产生,因此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雄蜂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只产生一种与自身基因型相同的;雄蜂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为正常体细胞的两倍,即含有2个染色体组。

  12.(2011福建漳州模拟)如图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青霉素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②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加快了变异频率

  ③d变异类型符合人们的生产要求

  ④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B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需要诱变剂的作用,青霉菌不发生减数分裂;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诱变剂不能决定变异方向;d代表的高产类型是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13.科研人员围绕培育四倍体草莓进行了探究,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选取50株草莓幼苗,并以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它们的幼芽,得到下图所示结果。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结果看,影响多倍体诱导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诱导形成四倍体草莓适宜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鉴定四倍体草莓的方法之一是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鉴定时一般不宜选用当代草莓的根尖作材料,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时,最好选择处于分裂________期的细胞。

  (4)最新研究发现多倍体植株叶片上的气孔有明显变化。科研人员取生长在同一位置、大小相近的二倍体和四倍体草莓叶片,观察并统计两种植株叶片气孔长度、宽度和密度,得到下表:

  倍性 气孔长度/μm 气孔宽度/μm 气孔密度/个mm-2

  二倍体 22.8 19.4 120.5

  四倍体 34.7 29.6 84.3

  实验结果表明四倍体植株单位叶面积上气孔总面积比二倍体植株________。联系多倍体植株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高,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四倍体植株气孔呈现上述特点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从图中可以看出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影响多倍体的诱导率,而且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1天诱导率最大。当代草莓的根尖细胞没有经过诱导,诱导的只是地上部分,所以染色体没有发生加倍。而观察时,应选择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晰。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统计出,四倍体植株单位叶面积上气孔总面积(34.7×29.6×84.3=865 86.216)比二倍体植株(22.8×19.4×120.5=532 99.56)大,其意义是有利于植株从外界更多地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

  答案 (1)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

  (2)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 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1天 (3)当代草莓植株的根尖细胞并没有经过诱导,染色体数目没有发生加倍 中 (4)大 有利于植株从外界更多地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

  怎样才能有效的学好高中生物呢?

  1.首先用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有一下几种观察方法供大家参考

  (1)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2)顺序观察 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从观察方位上来说,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花形、花色,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3)边思考边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带着问题观察,边思考、边观察。

  (4)动态观察 对生物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生殖发育的观察都属于动态观察。动态观察的关键是把握观察对象的发展变化。例如观察根的生长,在幼根上等距画墨线后的继续培养过程中,重点就是观察各条墨线间距离的变化,从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长的结论。

  高三生物试题:生物与环境

  J单元 与环境

  J1 生态因素

  3.J1[2012全国卷]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3.B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豌豆和杂草争夺阳光和土壤中的矿物质等,所以二者是竞争关系。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属于寄生关系。

  J2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4.J2[2012重庆卷]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B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及识图。据图分析a点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蝗虫作为害虫,对它的防治应该越早越好,在它的增长速率很小的时候防治才更有效,A正确; a~b段增长率在减小而种群密度在增加,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那么就可以防止种群数量在波动时出现很高的峰值(c点),C正确;将蝗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可以减少蝗虫对植物的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4.D3J2I3[2012天津卷]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4.A [解析] 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和α-萘乙酸生根的实验,考查的实验探究能力。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可以代表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A项正确; NaOH进入琼脂块是扩散作用,其速率是一定的,跟紫红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没有关系,B项错误;要准确绘制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应在培养期的不同时间点内多次取样,并且每个时间点取样要取多次,以求平均值,C项错误;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组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几个小时至一天,观察生根情况来确定最适浓度,D项错误。

  6.J2[2012课标全国卷]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图2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6.D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图中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而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表明在6个月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所以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对。天敌的迁入,主要捕食到该种群中“老、弱、病”的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对。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对。大量诱杀雄性个体,造成性别比例失调,从而会对种群的密度造成影响,D错。

  27.J2[2012江苏卷] 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5、图6。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5

  图6

  (1)根据图5和图6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________;在pH为8.0 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________。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图7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 这是因为________。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图7,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____个/ mL。

  27.(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①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1×108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其调查,考查学生分析曲线,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1)结合题图可知,绿藻的pH适应范围最广;据图可知,在pH为8.0时,蓝藻光合速率最高,利用CO2能力最强。(2)藻类生长过程中,细胞代谢产物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会改变培养液pH,因此需要加入缓冲液以维持pH。(3)①取出的样液立即加入固定液,将藻细胞杀死、固定,防止计数过程中藻细胞数量变化。②若藻细胞密度过大,细胞计数困难,计数前需适度稀释。③据五点取样法可数出,四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内的细菌数分别为5、4、4、4、3,故每个中方格内的细菌数平均为4个,整个大方格内共25个中方格,100个细菌,其体积为1 mm×1 mm×0.1 mm=10-4 mL,因此藻细胞的密度为100/10-4×100(稀释倍数)=1×108个/ mL。

  J3 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

  4.J3[2012全国卷]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4.D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在垂直结构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其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所以动物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垂直分层有关。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可影响下层的光照和土壤营养状态等,从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所以D项错误。

  3.J3[2012福建卷] 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3.C [解析] 人工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多,B错误。分析曲线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这样,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体现物种的丰富度。人类活动会对茶园的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3.J3 [2012北京卷]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3.C [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金合欢蚁取食金合欢树的花蜜等,所以金合欢蚁能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说法正确;金合欢蚁可以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B说法正确;金合欢蚁不能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C说法错误;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说法正确。

  J4 生物与环境综合

  9.J4A1[2012天津卷] 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下图。

  据图回答:

  (1)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细胞后,以________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分析发现,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3)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________(单选)。

  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

  B.水体溶解氧较高

  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

  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

  (4)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消费者分解者

  9.(1)磷脂

  ADP+Pi+能量????酶1酶2ATP

  (2)自然选择

  (3)B

  (4)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消费者分解者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综合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1)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参与了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两者相互转化才保持了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2)从进化角度分析,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3)若水体中溶氧较高,则对大多数动物而言是有利的,不应是减少的原因,而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或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富集作用)均可使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时,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4)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是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从生物群落流向无机环境的;大型消费者指向分解者的箭头已标出,所以图中不用再标。

  31.[2012四川卷] 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J4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31.Ⅰ.(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动

  [解析] Ⅰ.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是大豆,因此大豆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猛禽与田鼠之间是捕食关系。(2)田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其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b点以后大豆的株冠形成,为田鼠躲避天敌提供了便利条件,大豆开花结实使田鼠的食物增加,这些都是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的原因。(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模拟树桩的密度增大,为猛禽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场所,使得该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由图可知模拟树桩的密度越大,田鼠密度越低,这样如果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就可控制鼠害,从而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农作物少受鼠害,农作物增产,人类从中受益。

  26.J4[2012山东卷] 如图所示,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_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方程式中_______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26.(1)Ⅰ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

  (2)增加 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点。(1)种群对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越严重,种群的数量下降越严重,据此结合曲线图判断曲线Ⅰ所示种群对环境的破坏最轻;当生物种群数量几乎降低到0,说明环境已不适宜其生存,故不适宜进行就地保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图中物种与该营养级其他物种间的关系是竞争,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流向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多。(3)动物随着青草的变化发生变化,这说明青草把信息传给了动物。(4)要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就要降低人口增长率,在J型增长中增长率是(λ-1)×100%。

  32.J4[2012课标全国卷]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

  32.(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的概念和实验,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雌鹿和雄鹿是同一种群。(2)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草原中草、鹿、兔和土壤中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3)根据题中“同性聚群”信息可知,项圈和木棍相当于草原上同性聚群的雌鹿或雄鹿;若“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假说成立,则丙组项圈和木棍(相当于雌鹿和雄鹿混合)被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平均时间应该比甲组和乙组(相当于同性聚群的雌鹿或雄鹿)用时较少;抛出的项圈和木棍的距离在此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所以要保持相同。

  27.H4、J4 [2012广东卷]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2)。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_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

  注:K0是罗非鱼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图2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27.(1)升高 垂体 抗利尿激素 (2)J b K2

  (3)产毒藻?→浮游动物?→杂食性鱼类(罗非鱼)?→FNE

  [解析] (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接受到刺激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该处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2)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J型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2附近波动。(3)根据题意分析可以获得捕食关系:

  产毒藻浮游动物杂食性鱼类(罗非鱼)FNE

  ,藻毒素沿着食物链(网)逐级富集。

  4.J4 [2012广东卷] 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4.C [解析] 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所以A错。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所以B错。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所以D错。

  1.[2012江西联考]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

  B.对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样和标志重捕法

  C.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1.B [解析] K值表示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容纳量,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若改变条件,会使K值变化,如建立天鹅种群的自然保护区,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A选项正确。天鹅活动范围大,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B选项错误。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 高中政治;bc段种群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个体数量却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选项正确。曲线X为“J”型增长,曲线Y为“S”型增长,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D选项正确。

  2.[2012南昌调研]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

  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

  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

  2.B [解析] 由图示可知,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在第50天前达到最大值,第50天以后种群增长速率下降,A选项错误。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制约,B选项正确。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50天后,锯谷盗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后)趋于稳定,而拟谷盗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后)也趋于稳定,这说明两种害虫在食物、空间方面存在竞争,竞争强度为弱到强到弱,C、D选项均错误。

  3.[2012盐城一模]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B.任何区域初生演替的结果都是形成森林

  C.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3.D [解析] 种群没有分层现象,A选项错误。若是干旱,演替的结果就不是森林,B选项错误。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选项错误。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草原生态系统中蛇与鹰的关系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D选项正确。

  4.[2012吉林一模]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4.C [解析] 由图中也可以看出,除了最开始乙、丙两群落没有出现的时期之外,其他时候三个群落都是共存的,C选项错误。

  5.[2012唐山一模]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交错分布,薇甘菊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群,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线虫 蜱螨目 弹尾目 其他昆虫

  或小动物 个体总数 类群数

  薇甘菊入侵区 1 890 226 123 48 2 287 15

  群落交错区 1 198 132 99 114 1 543 15

  本土植物区 1 084 120 143 49 1 376 14

  数量总计 4 172 478 365 211 5 206 44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个体数量变化影响较大。对土壤中线虫等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______的方法,进行?集、调查。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_______, 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___________。

  (3)薇甘菊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__。

  5.(1)薇甘菊入侵区 类群数 取样器取样

  (2)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

  (3)竞争 光照不足 群落演替

  [解析] (1)从表格中所给数据可知,薇甘菊入侵区捕获到的动物个体数为2 287,居最多,而类群数与群落交错区及本土植物区差距不明显;对土壤中线虫等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2)薇甘菊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土壤中部分小动物为消费者,但蚯蚓和其他小动物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盐成分增加,担任分解者的角色。(3)题干信息表明,随薇甘菊入侵时间的延长,薇甘菊与本土植物的覆盖度明显相反,显然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薇甘菊依靠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又强,植株覆盖密度大,尤其是生长具有趋光性。因此,薇甘菊很容易向上层生长、扩展,从而覆盖其他植被,并致其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的一些物种可能被薇甘菊所代替,发生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基因的表达知识点归纳

  名词:

  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 *** 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间断的直线排列,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2、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

  3、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它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4、翻译: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它是指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5、密码子(遗传密码):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

  6、转运RNA(tRNA):它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都只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三个碱基配对。

  7、起始密码子:两个密码子AUG和GUG除了分别决定甲硫氨酸和撷氨酸外,还是翻译的起始信号。

  8、终止密码子:三个密码子UAA、UAG、UGA,它们并不决定任何氨基酸,但在蛋自质合成过程中,却是肽链增长的终止信号。

  9、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的复制过程。后发现,RNA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DNA,为逆转录。

  语句:

  1、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有的DN *** 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 *** 段就不是基因。每个DNA分子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基因不同是由于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DNA的遗传信息又是通过 RNA来传递的。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RNA与DNA的区别有两点:①碱基有一个不同:RNA是尿嘧啶,DNA则为胸腺嘧啶。②五碳糖不同:RNA是核糖,DNA是脱氧核糖,这样一来组成RNA的基本单位就是核糖核苷酸;DNA则为脱氧核苷酸。

  3、转录:(1)场所:细胞核中。(2)信息传递方向:DNA→信使RNA。(3)转录的过程:在细胞核中进行;以DNA特定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特定的配对方式:

  4、翻译:(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信使RNA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2)信息传递方向:信使RNA→ 一定结构的蛋白质。

  5、信使RNA的遗传信息即碱基排列顺序是由DNA决定的;转运RNA携带的氨基酸(如甲硫氨酸、谷氨酸)能在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的哪一个位置上是由信使RNA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DNA的特定片段(基因)决定的。

  6、信使RNA是由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是由信使RNA为模板,每三个核苷酸对应一个氨基酸合成的。公式:基因(或DNA)的碱基数目:信使RNA的碱基数目:氨基酸个数=6:3:1;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的基因(或DNA)的碱基数目;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7、一种氨基酸可以只有一个密码子,也可以有数个密码子,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几种不同的密码子决定。

  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①一些基因就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合成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

  ②一些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高中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参考】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选择题有哪些解题方法01-05

物理选择题解题方法02-10

选择题题型解题方法02-21

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02-21

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08-14

历史组合选择题的解题方法07-23

高考物理选择题解题方法02-09

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07-10

中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