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盘点科尔沁蒙古族的婚嫁习俗

时间:2022-10-12 15:10:16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盘点科尔沁蒙古族的婚嫁习俗

  在科尔沁草原漫民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科尔沁婚俗文化内容多样,特色鲜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载着科尔沁草原的历史文化。下面小编推荐科尔沁蒙古族婚嫁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盘点科尔沁蒙古族的婚嫁习俗

  科尔沁蒙古族婚嫁习俗之结婚婚俗

  结婚首先是定婚期,娶亲的吉日良辰由男方请喇嘛或择日先生选定后,通报给女方家。男方选定的日子,若女方认为对女方不利或有碍时,让男方重新选定。决定婚期后,结婚前夕男方给女方送去馐斯,即女方家婚宴上所需的酒肉之类。女方家虽已准备酒肉,但男方必须礼节性地送去馐斯。

  婚期已订,姑娘就要着手准备嫁妆了。做针线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闺女初学针线活时,即着手准备烟荷包袋、鞋靴类,以备出嫁时用。女儿出嫁的日期选定后,其姑姑、舅舅等把姑娘接到自己家中暂住一段时间,叫借住姑娘。并把姑娘的针线活儿带去,协助姑娘缝绣。给其最好的吃住,若家里没有陪伴的姑娘,可从邻居请来姑娘做伴。姑娘的奶奶、舅母、婶母等叮嘱姑娘到婆家后的注意事项。送回姑娘时赠其绸缎、布匹、丝线等礼品。不仅姑娘的长辈借住姑娘,而且左邻右舍的好姐妹们也请姑娘到家里住上几天,帮助她缝绣。

  对即将出嫁的女儿,其祖母、母亲、婶母、舅母,对其进行多方面的传统礼俗教育,如听从长辈的话,即使受屈也不能对抗,经常注意并洗刷、修补丈夫的衣服;日用器具摆放适位,被褥叠放要整齐;到了夜晚不出院,更不能去左邻右舍家。白天没事也不能串门;若出去办事,办完即回家,不能长时间闲聊;在长辈面前不能裸露肩膀和股部;吃饭饮茶时要轻放茶碗,不能相互碰撞发出声音。给长辈盛饭,用右手接碗,接碗时忌讳碰人手;不能使丈夫与其家人之间吵闹打架。

  吉日来临,新郎佩带弓箭跨上骏马,以首席官长为首前往女方家迎亲。男女双方见礼问安,开始迎接宴。在进入女方家前,男方还要通过抢哈达、闭门礼等的考验。

  新郎到达之日,即送女出阁前夕,在姑娘家进行女方婚宴。此日女方众亲赶车骑马而来,乡亲中有礼尚往来关系密切者也来参加。来者准备一份礼物。所送礼物姑娘的父母都送给姑娘做财产,这是碗礼宴。碗礼宴结束后,新郎向女方家佛像磕头,并向女方祖父母、父母、叔父、舅父及其他亲属以辈份、年龄顺序一一敬酒磕头拜认。

  指引新郎拜佛认亲稍后即开始“连盅宴”,有的叫“品尝熟酸奶宴”。连盅宴上,给新郎品尝奶时做为伴郎的人须先抓住筷子稳当地往新郎嘴里送,否则其嫂子和小姨从后推新郎,使其筷子卡在喉咙里则被取笑。连盅宴结束后,炕上放桌子,一群小姨妹团团围坐,新娘蒙头卧在姊妹们的后面,新郎坐在下手,伴郎立于侧。一人用方盘将煮熟的羊腿系上“沙哈”(即嘎拉哈)端向桌面。此时围坐的姊妹和新郎都寻视着沙哈之所在。当羊腿在桌面上欲落的一瞬间,动手抢夺“沙哈”。如果新郎和伴郎抢到,预示早生贵子,娱兴就此而止。若被姨妹们抢去,新郎和伴郎向姊妹们递烟、唱歌、请安,才能将“沙哈”索回,用丝巾包上放入靴里。

  新郎换装,由女方嫂子给换。换装之前,女方祝辞人献颂辞。女方父母赏其姑爷全鞍马和象征男子汉的白色宝箭。给新郎换长袍,再罩马褂,系上鲜艳腰带。腰带上挂火镰、银鞘钢刀和象牙筷子。为图吉利和长命百岁,腰带上折搭两条五尺长、并镶有万字符折口内向的白哈达(箭巾)。在每条箭巾上缀垂由姑娘绣制的荷包袋。足着香牛皮靴。

  男方为知被娶新娘的名字、年龄和属相,到闺房向姑娘的嫂子讨教。讨名问庚之事由男方祝颂人履行。祝颂人先向围坐新娘的姑娘和嫂子敬酒并吟诵讨名问庚之辞,但其嫂子不会马上回答。女方祝颂人答出不属于十二属相的动物,此时双方祝颂人相互口斗轮流对辞回答。直到问明新娘的名字和年龄为止。

  家人把女儿准备日常使用的用品放入专门为姑娘准备的箱柜里。新娘蒙头哽咽甚至嚎啕大哭时由一位长者抱上喜车。

  在送亲队伍进发途中,新郎与随伴先行到家,拜佛,报告送亲队伍的行进情况,便与首席官长、协理及随伴和其他人带上哈达、美酒、熟肉赶回预定地方点燃篝火,迎接送亲队伍。新郎以哈达托杯向女方依次敬酒。之后送亲队伍继续前进。来到庭前,除新娘外,其他人进屋休息。此时院内摆好香案,新娘由伴娘挽扶下车,即将举行婚礼。

  在主持者指导下,二位新人先向篝火跪拜,次向四方跪拜,再向新郎祖坟方向跪拜。之后,蒙着头面的新娘挽向房间。这时,门槛上放着空鞍板,一人用皮条系木叉横于门阻挡新娘进屋。经过双方几个回合的舌战,由新娘向对方祝辞人等赠送靴鞋,至少赠送荷包才得进屋。送亲中一名善梳洗的妇女开始为新娘梳妆打扮。新娘梳洗打扮就绪,立即下地伴随新郎拜佛、拜公婆、拜亲朋长者,并向长辈敬献靴鞋,至少敬赠荷包。受拜的长者答祝辞,并宣赏牛、羊、钱款等物品。

  在女方家举行的娶亲宴,蒙古语谓之“宝格塔拉胡”。这是由于姑娘远嫁他乡,不便于送亲或回门;有的是新郎经济上有困难,而女方家有一定地位。男去女家结婚,不作大操办。新郎出发前,男方召集近亲举行简单婚宴。随后男方若干人跟新郎赴女方家履行婚礼仪式。新郎在女方家住一段时间娶亲返乡时,女方几名近亲送亲即可。

  新郎新娘拜火、拜天、拜佛、拜祖、拜罢长辈之后摆喜宴,以全羊宴招待贵宾,尤其主宾席一定上全羊,其它席上羊腿、羊胸等,也有什锦火锅招待客人的。送亲队伍只留下陪伴新娘住三天的母亲或其他长辈女人,其他人登程返里。送走女方客人之后,男方的客人落坐吃请,新郎新娘逐桌拜席。

  婚后第四天晨起,新娘系上围裙扔灰,象征是这家媳妇。“三日入厨下”洗手煮奶茶,捧送给公婆。这天,新郎向新娘介绍长辈人的名字,告之以讳。

  第四天头上,娘家父母(没有父母的兄嫂替代)携全羊或带尾的羊臀或带尾的猪臀以及其它物品前来看望女儿。住上三天回去。接着其他亲朋陆续带上礼物前来瞧看姑娘。

  第九天头上,新郎新娘由一名小妹妹或小弟弟陪同骑马或坐车回家,住三天,临行前家长向姑娘宣赏。新娘回婆家时离家门几十米之外即下车徒步走,进屋先向公婆请安,并递烟、送茶,接着洗手下厨煮茶做饭,从此开始尽媳妇的义务。

  至此旧式婚嫁礼仪的全过程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嫁旧俗逐渐淡化,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结终身。

  科尔沁蒙古族婚嫁习俗之其他婚俗

  1、禁忌

  科尔沁蒙古族选择配偶时,都有非常严格的婚姻约束。同辈人之间可以结婚,差辈人之间不能结婚。如双方都有达到婚龄的儿女,先互通想法,而后遣人作媒。虽父母愿意,但为人父母的不能当自己儿女的媒人。同姓之间不通婚,属相相同的男女一般不结婚。十二属相内,若逢有缘分的属相结婚,则认为婚姻美满和睦而子女均衡。以五行之说定姻缘。相生者可结缘,相克者不能成亲。

  2、继婚

  科尔沁蒙古族继婚习俗主要是指兄长过世后,其兄弟与寡妇嫂结婚生活的婚姻。兄长过世时,若有成年的未婚兄弟,即与寡妇嫂生活。但须征求女方家的意见,不能强迫。兄长与弟妹继婚的极少。在继婚习俗里,还有媳妇过世后与小姨子结婚的,这种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有孩子以后过世的,女方家为了不让外甥受后妈的虐待,把其妹妹嫁其姐夫。

  3、换亲

  世代相邻和睦相处的老邻居如辈分不差,双方儿女从小一起长大又无残疾,相谈互换姻亲之事。换亲聘礼根据双方的.生活条件来定。与一般婚礼相比聘礼和费用较少。婚礼习俗与一般婚礼相同。

  4、再婚

  被抛弃的女人或配偶过世的男女有再婚之习俗。如丈夫嫌弃老婆,留下孩子后,不给其生活用品,并撵回娘家(有的拿走结婚时带来的嫁妆)。娘家重新为其找婆家,但很难找到称心的女婿。多数人不愿娶被抛弃的女人,因此,有的女人就一辈子过独身生活。

  丈夫过世的妇女在其婆家亲戚中无继婚兄弟的,过满带孝期(1年或3年)后,娘家或婆家为其重新找对象。结婚时有子女的原婆家留下孩子,若是儿子更不能随娘走。若是女孩子有的让其跟娘走。婆家不但不给其生活用品,反而从娶亲的男方接受那里一定的彩礼。老婆过世的男子再婚时与初婚时一样送彩礼。与老公过世的寡妇结婚则不需太多的费用。未过中年的人结婚时基本遵循一般婚礼的习俗,已过中年的人结婚时只需请近亲举行简单的仪式。

  5、招赘婿

  家中无儿子或老大是姑娘的人家,在其儿子年龄小,父辈年老体弱或主人是寡妇的,招赘婿于家门,以依靠女婿过日子。家中老大是姑娘,其儿子年龄小而招进的女婿须等内弟长大娶亲后才与媳妇回老家或当地分出单过。无儿子的人家所招进的女婿为岳父母养老送终。

  被招进的女婿因亲自到女方家效力,因而所交的彩礼甚少,与其它婚礼有所不同。

  6、订婚

  订婚,首先是求婚。求婚中包括“订岁”这一习俗。订岁是指父母为没出生的幼儿订立的婚姻契约。“订岁”包括指腹为婚和娃娃亲;求婚后,女方家经过听取男方的详细情况后如果赞同,则举行订婚仪式,喝“小酒礼”。“小酒礼”的日期由男方家择吉日后报女方家。男方承担“小酒礼”的一切费用。女方的祖父母、父母为首,还有舅父、叔父等参加。男方有伴郎、求婚人(有的求婚人不去)和两位首席官长及生辰相符的一长者为祭祀人前往女方家,还有送礼者(祝辞人)一名。

  酒席上商定“大酒礼”的日期。大酒礼的日期由男方请喇嘛择吉日而定。一切费用均男方承担。宴席结束后,双方主要人物重新摆专席议定向男方索取彩礼的数量和种类。并初步商定娶亲日,具体日期请喇嘛或择日先生选定。在“大酒礼”上,男方一人领新郎不分辈份依次敬酒。敬酒结束后,姑娘的嫂子把姑娘亲手做的靴子(夏天为夹鞋,多数为靴子)和荷包袋给新郎穿带。宴席结束,女方家起码准备毛巾、哈达等礼品回敬男方。并依据“大酒礼”上商定彩礼的数量、种类准备。彩礼准备完毕,男方以媒人为首与祝辞人等前往女方家送彩礼。女方家盛情款待。在宴席上双方祝辞人以风趣赞美的对歌对辞进行娱乐,以示欢庆。

  蒙古族的婚俗形式

  蒙古订婚送礼多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徵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娶亲路上巧争先

  娶亲路上,依照习俗,彼此都想抢先到家,男女双方互相追逐戏逗。有时,女方的送亲人抢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没法,只好下马拣帽,这样就耽误了时间。有时,聪明的男方也有办法,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桌酒席,款待送亲人,女方盛情难却,只好下马喝酒,男方趁机抢先到家。一路上这样纵马奔腾,你追我赶,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不拜天地拜炉火

  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达旦。

  婚礼歌

  蒙古族认为氏族是一个共同祖先,氏族内不能结婚。蒙古族居住分散,自然都要到很遥远的地方去娶妻或嫁女。娶亲是男婚女嫁的喜事又是亲人分别的悲事,女儿嫁出后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面。蒙古族是个喜歌善舞的民族,自然就要用歌声来表达这种喜庆和悲伤。于是产生了婚礼歌。

  婚后七天的规矩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黑头巾,并供到堂屋中。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至此即告结束。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蒙古族的习俗文化有哪些

  蒙古族基本习俗-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蒙古族基本习俗-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蒙古族基本习俗-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蒙古族基本习俗-待客

  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着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蒙古族基本习俗-尊老爱幼

  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蒙古族基本习俗-唱歌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蒙古族基本习俗-婚礼

  婚礼是蒙古族为孩子成家立业而操办的一项重大礼仪活动。婚礼(蒙语称“好力牧”)是由喇嘛或长辈选定良辰吉日,隆重举行的结婚庆典。牧区婚礼一般持续三四天。

  到了娶亲这天,男方家要举行一个宴会,送娶亲队伍上路,娶亲队伍一般都是夜间或天亮前出发,也有白天出发的,根据新娘家的路途远近而定。草原的夜晚总是宁静的、空旷的,本来就稀少的村落显得更为分散和遥远。为了驱散沿途的寂寞,又不至互相走失,便放开嗓门,一路奔驰,一路高歌……

  新娘上接亲车之前,要举行告别仪式。新郎新娘首先跪拜火神。跪拜结束后,新娘不能主动上车,而是哭着和父母依依不舍。此时,祝颂人前来用诗歌的形式劝告新娘。

  母亲端过一碗鲜奶,一边安慰一边让她喝,但姑娘不能全喝,只喝一点儿,表示姑娘给娘家留口福。随后母亲把剩下的奶往上洒向四边八方。这时新郎过来把新娘推进大蓬车里,接送新娘的队伍离新郎家不远时,便要停要下来休息。这时新郎和伴郎先回去报信,然后新郎换骑快马,领着迎亲人马前来迎接。

  蒙古族婚礼是诗歌更是戏剧。参演的不仅是新娘新郎、伴娘婚亲,而是整个民族。我们可以透过热闹有趣、异彩纷呈的一幕幕情节仪式,感知一个富于游戏精神的民族灵魂。与各民族婚礼比,蒙古族婚礼所不同的是重礼不重财。礼是礼路、规矩,用的象征物和道具很多,充满戏剧性和虚拟的问答,洋溢着种种诗意和浪漫气息。精神生活绝对大于物质生活,或者说把生活艺术化了。似乎整个民族还停留在可爱的童年。在举行婚礼时又拟乎回到古代,把这个民族的传说、历史,一些稀奇古怪、鲜为人知的习俗又重演了一遍。许多民族昨天已消失的淳朴古俗,这个民族今天还完整保留着。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牧区的婚俗更有特色,娶亲回到男方家,新郎新娘不下马车,先绕蒙古包转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真、坚贞不渝和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首先拜祭佛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再梳头改装。婚宴上摆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献哈达、敬酒、唱歌、跳舞,常常是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盘点科尔沁蒙古族的婚嫁习俗】相关文章:

盘点婚嫁习俗与禁忌05-11

客家婚嫁习俗07-13

浅谈晋南的婚嫁习俗09-23

山西的民族婚嫁禁忌等习俗08-16

民间流传的婚嫁禁忌习俗05-11

青岛的婚嫁习俗有什么07-24

藏族婚嫁习俗有什么07-24

湖南婚嫁习俗有什么07-24

潮汕的婚嫁习俗有什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