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道教文化发展大纲

时间:2021-11-23 16:21:07 国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道教文化发展大纲

  道学即是道家之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于根底。中国国学文化,实际就是道的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是小编为你推荐道教文化发展大纲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于道教文化发展大纲

  但是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也是多端多样,难以全部列举。今唯有选择其重要内容与实质效益明显的主要部分而言。如果分类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大的部分。下面再作以详细的解释与分析。而弘扬道教文化的具体方法与系统模式,亦需要加以斟酌。比如其他宗教发展,都是以寺院或者教堂为依托,再向外发展信众与力量,自身有一个中心点与根据地。道教亦是如此,现在提出三条发展模式与规划。

  第一:以道观为大本营为基础,可以在道观里设立养生堂,讲经堂,弘道院,修真院,主要用以弘扬传播道教文化,也是重大信众信士的学习与交流场所。另外再广泛发展居士信徒,以道教教徒为根本及导师。再在道观以为设立道堂或道院的分会场以为传道讲学之所,层层推进,相互网络与影响。

  第二:印送,发放与编辑道教经典,以作为流通与宣传。佛教之所以信徒众多,主要还是在于两方面原因,一者讲经说法,宣讲教理教义。第二则大肆流通经书典籍,以普及信仰宣传。所以道门亦不应当步其后尘。道教经典,浩然卷轶,不可计数。现存者,有明代永乐道藏与万历续道藏,以及道藏辑要。而新编的则有中华道藏,道藏精华,藏外道书,道书集成,敦煌道藏等,其内容与册数,远远在佛教经典的好几倍以上。为何有这么多的经典,而不予以流通?实在是一大遗憾。但编印经书,主要有两部分。一者,选择祖师著作与经典语录,加以编辑整理,以原文为范本。二者,自行编写道教文化的普及与基础入门知识,作为初入门的信众阅读。但此类书籍,需要有一定的道学文化知识功底者才行。而且必须是由道教人士亲自编写,若非道教之人执笔,而以学者身份写出,则难免贻笑大方,似是而非,有失弘道传法之本义。

  第三:创办网络与道学刊物,月刊。以全面系统的弘扬道教文化。网络是宣传弘法之一大途径,必须创建相关网站,而且网站之内容要丰富,连接与影响要广泛。不能太单调,缺乏内涵与个性。且必须以在道学方面有一定专研以及懂得网络操作之人才能完成,不能以门外汉的身份去操作,这样没有宣传意义。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一般性网站,而是作为对外窗口与宣传形象的弘道网站。其次则是刊物,早在民国时期,我们道教先辈陈撄宁,在上海就已经创办过弘道的刊物,仙学月报与扬善半月刊。中国道协成立以后,开始办理中国道教刊物,其后全国各地也陆续办了一些,比如上海道教,武当道教,三秦道教,广东道教等。但总体的影响性与流通性还是不广泛,甚至可以说是狭隘与孤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我们应当汲取其教训,增加其经验,以取长补短。要怎样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亦有三个要点值得注意!第一:内容要精练,分类要系统,道教刊物,既然是以弘扬道教文化为主,就应该把道教文化的精髓部分展现出来,不能像社会上一般的小说或者读物那样,为了大众化而导致低俗化,如此则有失本来意义。分类亦需要系统化,哪一类是什么内容,主讲什么意思,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遢等,草草以置之。第二:主编必须是道教内部人士,而且还有深厚的道学功底与修行涵养之人担任,不能以普通学者来完成。比如佛教最初的刊物,海潮音等,是太虚大师以及后来印顺法师等担任,都是佛学功底一流之人。若对本家文化没有一定的见地与造诣,是不能真正起到宣传普及与度化引导人心的作用的。第三:流通范围要广泛,以前道教刊物,都是限于道教内部流通,而道教内部真正感兴趣的人,又那么寥寥无几。但佛教刊物则不同,一般居士都能够阅读,而且还去帮助流通宣扬。这样的效果自然不一样。以道教而论,在社会上比较有影响的武当杂志,修真仙剑等杂志,其流通量与影响量就比较广泛,虽然后者只限于小说或者神话的的范畴。但世俗人类对道教文化的希求与渴望,是没有一日中断与减退的,只要真正道教刊物流通发扬出去,其影响与需求,是不会在任何刊物之下,甚至是任何刊物不能相比的。道在人弘,人能弘道,凡是都是需要靠人来发扬。问题的出现,只在于我们做的不够,不是祖师的文化不吸引人心。其责任全在于人的自身,不能有负于祖师当初创教之苦心!下面将对道教文化的六大主干范畴予以明示与讲解。

  道教文化讲经说法

  何为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弘道传教之必要与主要手段。是代天宣化,代替祖师爷说法度人的无量功德之途径。所以不能疏忽与摈弃。道教在创教之初,即有讲经说法的历史,当时宣讲的途径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对居士信徒宣讲,以普及教化世道人心。其二则是道教内部,自身的交流学习,在西藏有喇嘛的辩经活动,其实在道教也有。以前每大丛林宫观,皆有讲经堂与讲经台,道观里面专门有经师负责对道友们讲经,以相互交流学习与修真心得。其三,则是对它教的交流,在历史书,道教与儒家及佛教之间,有多次的辩经以及交流活动,或者官方组织,或者私下交流,当然并非都是贬义争端的因素,更多的还是文化与思想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促进。是一个很好的积极因素。然而经过一系列的历史原因,道教在今天却没有完整的.继承与保留这一优秀的主流传统,实在是遗憾之极。所谓讲经,即是讲解祖师爷流传的经典,作为道教徒日常信奉持诵以及修行体道的主要内容。道教每个宗派,都有其主要修奉的经典,而各个宗派之间,亦有共奉的经典。总之,不外乎,三洞四辅之内。所以又称三洞真经,再加上很多是老君亲自宣说的经典,又有三十六部真经之称。这只是言其梗概,笼统之言而已。今略举其重要者,有道教五经四书,犹儒家之学。四书者,参同契,悟真篇,三皇玉诀,青华秘文。五经者,阴符经,道德经,黄庭经,清静经,龙虎经。此是内修之经。而外修者,又有外五经,即度人经,皇经,三官经,北斗经,玉枢经。与外四书,即生神章,济炼科,祈祷仪,千金方。又有太上十三经,西升经,了身经,日用经以及南华、道德,文始,冲虚等四子真经。而说法者,何为说法?法即是道法,修行之法,了道之法。道教各宗派之教法个异,修行方法亦自成一家,但都是以道说教,以道立教。若言其主流者,则正一之天师道,茅山派,灵宝宗,净明坛。此为正一之四大宗。而全真教者,全真而下,则有七大宗派,且相互之间融会贯通,而以龙门之典籍思想最多。除全真龙门而外,影响最大者,即是三丰祖师之三丰派与张紫阳祖师之金丹道南宗。皆归于全真门下。所以道门之大宗者,不出此七宗两派而已。但各宗之间,并非门户各异,甚且相互融通,方是无上妙道。此是讲经说法之精髓实质所在。而作为讲经之人士,必须对经典深谙熟悉,每部经典与各宗教义,能够做到一以贯之,触类旁通,探赜索隐,极尽精微。如此方是讲经之人才,祖师之法孙,玄门之栋梁,众生之师德,人天之表率,天仙之魁首。

  道学国学

  何为道学?道学即是道家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于根底。中国文化,实际就是道的文化。三教百家,都受道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而中国文化之主流,亦是佛道儒三家。其中儒家是直接受道家之影响,孔子亦问道于老子。儒家文化虽然比较偏重于入世,但其根本核心也是出世的修身养性内容。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已经完全脱离其原始意义,开始融合于道儒二家内容,而形成中国化之佛教。甚至在唐宋之时,已有三教并行之说。而至于明清时期,则完全三教合一也。而道家文化的主要,亦有其三个部分,社科院的胡孚琛先生已经指出,道学的三大主流,一者,道家文化。二则,道教义理。三则修真丹道。其余则是方术与道藏两个小部分。作为其参考与依附。所谓道家文化者,则是以老庄思想为主导,提倡清静无为,齐家治国,修身养性之道。道教义理者,即是道教各宗修行教义,教化世俗人心以及提升自我身心境界的修养之法。还有各大高道之经典著作与语录,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难以一一论之。所谓修真丹道者,即是道教道家的主要修行方法,道家讲究性命双修,精气神的修炼与体验。所以丹道修炼亦成为道教修行之主流,其著作书籍也是不可计数。需要理论博通与实践证明之过来人,方能明白指教与传授。不能但限于文字研究之一面而已。如此则是口头野狐禅而非祖师如来禅。方术则是除丹道而外的诸多修炼方法的名称的总汇,多与修行炼养有关。道藏则是道教经典之汇集,犹如佛教大藏经与儒家四库全书。是道教文化之秘籍宝藏与综合著作。当前国家与社会,都在注重国学文化的复兴与传播。可是很遗憾的是,很多搞国学的人,只是局限于儒家片面文化的传播,而忽略了道家文化的作用与精神,若论中国文化之真正国学,当是中国道学或者是外儒内道之一体之学。儒道二家文化,一内一外,相互影响,本不可分离。若以片面单纯之儒学作为国学来呼吁宣传的话,实在是不幸,国学的悲哀,亦是国人的悲哀,更是中国文化的悲哀!需知历代大儒,没有不涉及不学习道家文化的,先秦孔子,两汉严君平郑康成,三国郭璞,魏晋竹林七贤,隋之文中子,唐初魏征,宋之朱熹,元朝儒学文化中断,亦是道家全真教李志常,宋德方真人予之恢复传授。明之王阳明,清之王船山,以及民国之国学大家,如章太炎,刘咸炘,陈垣,蒙文通,陈国符等,不是涉及佛学,就是深究道家。岂有以儒学之一端,而概纳国学之全部,不亦悲乎?而道学与国学对人类社会之真实意义何在?一言以蔽之,曰:齐家治国,与修身养性。所谓齐家,家之意义何在,或家庭,或团体,或企业,皆可以归纳之。而治国者,则是一国人民之大家庭,一国之兴衰,政治之利弊得失,人心之归向权衡,全在主政者思想之操纵而已。所以齐家治国之道,不可疏忽,故而历代帝王之崇儒尊道,亦是有其一定原因。而修身养性,虽然在于个人,但个人之修养,却可以直接影响其家族,企业,甚至家国事业政治社会之休咎成败。所以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是一体之学,相互影响与制约。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道教养生

  何为养生?养生即是炼养身心,对生命之保养关怀与祛病延年以及长生不老之法。整个道家文化,可以说,都是养生的文化。灵宝度人经上面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整部中华道藏,以及历代高道之著作,养生之学,是占主流部分。历代高道,亦可以说都是养生大家。但养生之层次有高下,可以分为三乘。一者,小乘安乐延年法。二者,中乘长生不死法。三者,大乘超凡入圣法。所谓安乐延年者,即是追求祛病延生,身心健康,无灾无患,安乐之人。长生不死者,即是寿命无穷,住世长久,世人皆生老病死,我独与沧海烟霞为伍。而最上乘的则是超凡入圣法,超凡入圣即是道家修行之极致,成仙得道,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不生不灭于自然宇宙之间。是为修行之理想目标。而养生之法,则不外乎,衣食住行,行走坐卧,言行举动,皆是养生之范畴。有外动,亦有内功,内外呼应,怡养身心。历代高道之养生著作,亦是汗牛充栋,多不计数,今略举例说明其代表者。陶弘景真人之养性延名录,孙思邈真人之摄养枕中方,司马承祯真人之服气精义论,丘处机祖师之四时养生法,以及云笈七笺之摄养部,道藏之摄养类著作,还有诸家之养生论,养生铭。以及历代医家之养生著作,如明高濓之遵生八筏等养生经典,比比皆是,难以列举。而养生之法,亦是多端多途,根据不同之人而行不同之法。而诸多养生之法,又与道家之炼养诸法与方术方技相互结合。比如吐纳,导引,采气,存思,坐忘,房中,守一等法。道家养生文化,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而养生一词,虽然以道家为主导。但除道家而外,实际上三教百家,三教九流,以至于寻常百姓,帝王将相,无不涉及致力于养生之法。佛家亦有,儒家亦有,医家亦有,武家亦有。养生领域可谓延生与侵润于中国人民的每一个角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化因素与生活因素。所以是中国人,都应当知道养生保身之法。但是方今社会却很是不幸,原因在于,真正传统道家文化的养生之法,却堙没于历史之中,很少有人出来弘扬。而偶尔出来弘扬者,亦涉及不法以及迷信之手段,而受到世人之指责与诟病。更悲哀的是,很多世俗养生的滥觞与出现,更是遮掩与损害了养生文化之形象与意义。比如当今大街小巷,门面楼阁之养生招牌,屡见不鲜,而真正懂得养生,而具备养生文化修养与条件之人又有几?世人需要养生文化,更需要真正的养生文化。而真正养生文化之不弘扬与传播,以及伪养生文化之盛行,却给了世人无比的失望与愤概。这是我们道家人物之使命与责任,却未能予以完善正名。道家之宗旨何在?即是济世度人,所谓济世者,则是对世道,对世界,对众生之帮助与关爱,此关爱非在于物质利益之给予,而更多在于身心精神之帮助与引导。而度人者,则更深层次的表现道家对人类之奉献。仙道贵生,不能在于独享自利。更应当自利利他,度己度人,成就自己,亦要成就它人。使天下众生,人人有分,皆之大道之可学,仙道之可求,长生之有望。岂能作个自了汉而已,此亦非大乘佛菩萨之精神。所以道家养生文化,在今日之时代社会,是应该广泛普及发扬,以回馈利益人类众生。
 

【道教文化发展大纲】相关文章:

习俗文化介绍之道教与茶文化06-18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11-25

道教和武夷茶文化06-20

茶文化的发展06-21

科龙企业文化大纲要领06-23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06-21

福建茶文化的发展06-20

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06-20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