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

时间:2021-11-23 15:54:32 茶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华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具有东方民族特质的审美文化形态,体现了传统文人的人生境界与艺术追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正是这种特殊的地域自然条件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清•周蔼联《竺国游记》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巴蜀人日常饮食偏辛辣,常饮茶,积**数千年,至今依然。长期的服用导致茶的药用价值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茶由药物转化为日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产生了,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但“茶”字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而出现的。

  唐代的茶

  唐代茶叶已经很普及,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奋精神,因此很受欢迎。唐玄宗时有一名叫封演的进士,在《对氏见闻记》上说:“玄宗开元中,泰山灵严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只喝点茶。于是一般人争相仿效,都把茶当作饮料用,遂成风俗。”此后从山东传到长安,而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至于茶叶的来源,都是从江淮一带用船车运过去,种类繁多。

  此外,《杜阳难编》载,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钦赐茶学士。

  由以上二例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文武百官,或是贩夫走卒,都已把茶当作普遍的饮料了。正如陆羽《茶经》六之饮上有一段:“茶随时代之不同而使用日广,世俗浸润,国朝盛行,两都、荆州、渝州诸地,已成每家之饮料”。

  清代中国人的.饮茶风俗

  《红楼梦》第25回中,凤姐给宝钗、黛玉吃暹罗(今泰国一带)进贡来的茶,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第41回中,“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这些只是关于中国人饮茶的一些文化,细看起来,研究其中国清代茶文化,就能发明中国的茶文化,也是有许多内涵的。

  在清代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从皇室贵族儒雅学士转向了民间,茶室文化、茶俗文化取代了前代以文士主导茶文化生长的职位,茶文化深入市井,走向茶艺表演世俗,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与传统的伦常礼仪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操。

  清代前期,中国的茶叶生产有了惊人的生长,种植的面积和产量较前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茶叶更以大宗贸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界,曾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因此,随着茶叶的种植的增加,茶贾商人也在不绝的增加,品茗的人也越来越多。

  清代时期,有着一个特别的现象,城乡各地茶室遍布,专卖茶叶的商店、茶庄、茶行、茶号也纷纷出现,差别的地方,均有差别的名店。

  特备是随着清朝统治者喜爱品茗,尤其是康熙、乾隆,因此也越发的发动了茶文化的生长,从上到下,影响至了民间。


【中华茶文化】相关文章:

茶文化知识竞赛试题08-28

有关茶文化的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03-29

大班社会课教案《中国茶文化》09-29

看世界各地的茶文化英语阅读06-16

《中华少年》教案11-21

中华少年的教案08-20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09-04

《爱我中华》教学设计05-17

爱我中华音乐教案08-14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