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法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

时间:2021-06-25 10:49:47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经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很差,他们在课堂上经常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做作业粗心大意,有的作业经常不能自觉完成,要靠老师再三督促才能勉强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学生条件较好,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里他们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里什么事也不要他们做,有些学生连穿衣、系鞋带等都有不会,家长教育无方,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学习效果当然就更谈不上了,这对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学生进行树立远大理想,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我采用树立榜样的方法,向学生讲述伟人少年立志、刻苦学习的故事,如讲敬爱的周中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身边的英雄、模范现身说法,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我经常对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如讲华罗庚是一个初中生,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讲陈景润立志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废寝忘食的故事,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信念。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同时我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有各自的潜能。

二、培养广泛、浓厚的数学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学习。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我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尽可能做到对教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魁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创设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

我还注意到应充分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想象、去思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来探讨,使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在探究与争论中学会了认识事物、探究知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意思,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三、以“严”治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学习品质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听、看、疑、想、讲、做、查的习惯,做到具体要求具体抓,扎实有效促提高。比如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目光注视老师,眼看黑板,有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我就有意识地叫他们回答问题,如果学生问题回答不出,或是答非所问,这时候他们就会自觉在下次加强注意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我则不讲或适当点拨,同时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做到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一个孩子的成功不在于他的脑子有多聪明,更多的是习惯的好与坏,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知识教育与行为习惯的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 [篇2]

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养成教育的内涵既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包括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还包括便捷、高效的思维品质。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借助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成了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策略一: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自我检查意识、习惯和方法的培养。 

调查表明:学生数学作业中的差错,有30%是由于没有自我检查造成的。而学生在自我检查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二是没有掌握科学的自我检查的步骤和方法。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两个问题,我认为应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自我检查的指导。为了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我们应从一年级抓起。如教学生握笔写“1”时,要提醒学生“看一看自己握笔和写字的姿势对不对”、“自己写的数字与书上写的比一比”等,逐渐使学生养成及时地自我检查的意识和习惯。为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检查的步骤和方法,我们应结合相关内容,尽量详尽地向学生全面展现。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自我检查的步骤应从审题开始,重新分析,而不是只检查列式和计算;自我检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如利用竖式演算横式,利用加与减、乘与除互为逆运算关系自查,利用一题多解检查比较等。 

策略二:结合课堂作业,加强对学生自我检查的训练。 

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是靠训练得以提高的。我的方法是:结合课堂作业,采用教师报答案、学生自己批改作业的方式。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求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订正,如果自己能准确地找出错误所在,并能正确改正,则视原题正确。实践证明,我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自我检查能力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们自我检查的能力普遍有了较大的提高。 

策略三:结合作业讲评,开展学生自我检查活动。 

我认为,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投入到自我检查的活动中去,学生们的自我检查能力才会有更大的提高。为此,我采取了结合作业讲评的方式,开展了大量有趣的活动,吸引着学生们都来进行自我检查和互相检查。如组织开展“数学小医生查病症、找病因、开处方”的“数学病理会诊”活动;让学生自备差错记录本、订正本,组织“比一比,谁的差错少”、“比一比,哪组纠正差错快又好”等比赛;利用班级数学角,开辟数学错题病例分析专栏和“自我检查小明星”专栏;编讲“数学小粗心历险记”、“小马虎闯大祸”等故事。 

实践证明,学生们参加这类活动一段时间后,各自的自我检查能力都有了提高。

适时开展课前活动 有助提高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短短的40分钟内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不用说,一线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单单把探究活动组织好、把知识讲清楚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必定造成这样的现象:优等生成了课堂上的主角,中等生成了课堂上的听众,后进生则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一、课前活动的方法指导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使他们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课前活动的指导一般可按不同的课型进行。 

1、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搜集资料是要求学生通过翻阅大量的书籍、报刊,或是上网浏览、询问父母等方式去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中孩子们可以了解科技的发展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人体保健、环境与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动植物的繁殖、食物的搭配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搜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可能得到不同的资料,把这些资料补充进课堂,不仅可以拓展教材,便于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还可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资源,省时高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教学《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课,为丰富对消化系统的认识,有的孩子请医生家长帮忙,搜集到了食物消化的录像资料,帮助我们解决了极大的困难,从而实现了从课本到生活的延伸。 

2、指导学生课前准备材料 

实验材料是帮助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实验材料准备得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师除了认真准备实验材料外,还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和家长资源,让学生参与到课前的材料准备中来。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生体验提前到来的探究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及选择材料的能力。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进行沉浮实验时要用到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来研究沉浮的情况,为了实验的科学性,每一类材料至少要准备2个以上。由于材料品种多,数量多,若在上课前一天准备有点仓促,为此,可让每个班的孩子提前在班内准备一个大箱子用来收集饮料瓶、易拉罐、吸管等废弃物,这个百宝箱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指导学生课前参与体验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地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因课堂内受时间、器材的限制,若要进行全方位、多品种的'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可在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制定好研究计划,再根据计划去寻找观察对象并进行独立观察或小组观察,课内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学生可以收获更丰富的知识。如教学六上《斜面的作用》一课,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去体验登山活动,孩子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课中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大家都认为走坡度大的斜坡明显比走平缓的斜坡吃力,从而自然地引出了山坡路面可看作是斜面,斜面越平缓越省力的原理。这样,孩子们亲历了登山的过程,促使本课的难点化难为易,同时也遵循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由此得到了提升。 

二、开展课前活动出现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小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少,为了搞好课前活动,孩子们会深入社会,亲近大自然,做大量的调查,对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好时机。借此,很多孩子会走进自来水厂了解污水的处理,走进超市了解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走进田野、高山去了解植被及土壤等,使枯燥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深入社会后,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科学素养。 

2、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科学兴趣是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信息,特别是在上网浏览中他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新奇的事,如科普信息、科普故事等科学资源无处不有、无时不有,进一步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在观察研究、体验活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娱乐两不误的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3、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课前活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与技能,当课上老师提的问题能对答如流时,孩子们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功的喜悦能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对自己课前还没弄懂的问题,在课中就会更专注地去听,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04-0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力02-18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05-06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05-06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05-06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05-0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05-06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11-15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