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法

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时间:2021-06-25 10:37:53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为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前提和关键。

本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支教育工作者队伍,却产生不出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又是生动的学问?"这个问题指出了一个事实: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忙忙碌碌,不注重教育科学研究,成为知识的"机械传递者",即日常所说的"教书匠"。这个问题也提出一种希望:教师应该成为学者。因而,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已摆上了议事日程。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人们对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忽视了对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研究,不少文章见诸报刊杂志。但该项研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1、 剖析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内涵

学校教育科研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对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实践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提高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并对完善、丰富和发展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出贡献。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认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⑴发现、分析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⑵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材料的能力;⑶学习、掌握和运用材料的能力;⑷总结、提炼和展示科研成果的能力,等等。

2、分析教师教科研能力的现状

通过对全体教师教科研能力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教师在教科研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⑴教科研意识不强。受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教科研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并非一般教师所为;也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仅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如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效。

⑵教科研常识和能力缺乏。很多教师缺乏基本的教科研常识,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收

集资料,即使有了资料,也不能对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更不会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教育现象,缺乏对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的认识。

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教师的主观因素外,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很多,如学校的教科研氛围、评价导向、激励机制、教科研信息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通过对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研究,帮助广大教师增强教科研的意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其收集、整理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起符合学校实际并具推广价值的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训模式,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1、确立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我们确立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目标应是站稳讲台,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其研究重心应是怎样把所学知识、原理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具备教科研的意识和最基本的常识与方法,如收集、整理、分析个案资料的能力与方法,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教育现象等。

第二层次:对骨干教师而言,目标应是凝炼教学风格,改革课堂教学。其研究重心既应积极反思和分析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应熟识现代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积极参加相关的课题研究或实践,如申领中微观层次的课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编写调查提纲,组织专题调查,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检验相关的研究成果等。

第三层次:对“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教师而言,其目标应是继续总结和升华自己的成功经验,凸现教学思想,使之能发展或丰富现有的教育理论,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或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的变式等。其研究重心在于对学科建设负责,具体工作如积极申领宏观层次的课题研究,组建研究小组,带头开展教改实验,以此来研究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改革的思路等,并及时做好的转化、推广工作。

2、探索培养和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⑴加强理论学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因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科研基础理论工程尤为必要。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先后学习《教育科研实用指南》、《洋思经验》《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现代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等理论专著。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的系统学

《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习,从整体上强化了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水平。

⑵开设专题讲座

在加强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学校专门辟出时间,请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专题讲座。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开设以三次教育理论的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素质教育论、教育实践原理等方面。讲座努力体针对性,内容根据学校教育实践中涉及的理论问题、教师在教育研究和教改实验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来确定。

⑶组织学术沙龙

教师个体之间在理论素养、思维方式等方面各有所长,互有差异。组织学术沙龙,引发思维的碰撞,是培养和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在一个目标一致的群体中,个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新的见解常常会在碰撞中产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和策略也会在碰撞中得到优化。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组织了八次学术沙龙活动,一次一个议题,大家围绕议题,各抒自见,畅所欲言。这种自由宽松的研讨活动,能使教师互受启迪,拓宽视野,促进自己更全面、更辩证、更深刻地思考问题,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⑷指导课题研究

指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培养和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我们规定:骨干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其他教师必须参加到有关课题的研究中去。在指导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①指导选题。②帮助寻找理论依据。③指导设计方案。

⑸指导撰写论文

撰写论文的过程是运用理论、反思实践并进行综合性逻辑思维的过程,因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师总结、提炼和展示教科研成果的能力。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必须撰写2篇论文。起初,大多数教师只会罗列事实,堆砌教例,缺少理性分析,更缺少自己的观点,生搬硬套名家名言。针对问题,我们着重抓了两项工作:一是进行集体性专题指导,讲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如何确定文题,如何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存精的筛选,如何从实践经验中提炼有价值的观点,如何对教例进行贴切的分析和说明,如何恰当地运用有关等;二是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在成文前写好比较详细的提纲,我们先对提纲进行修改,重点在论点和论文结构上指点;论文初稿写成后,我们在审读的基础上找老师面谈,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重点在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上给予详细指导,从而不断提高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的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篇2]

就高校的实际而言,培养青年体育教师的科研素质的方法应主要抓好广泛阅读、系统思考与深入讨论紧密相连的三个环节。

3.1 广泛阅读

首先,阅读能使人熟悉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提高专业能力,丰富知识背景;其次,可以了解过去的研究路线和正在进行的研究与以往研究工作的关联性;再次,整合并摘要某个领域内已知的研究成果,能使人认识到未来可能出现的研究方向;除此之外,还能向前人学习并指出研究盲点,刺激新观念的产生。阅读得太少,就不可能了解前人在本领域做了哪些工作,做到什么程度。缺乏对前人研究贡献的掌握就谈不上研究,凭空想像造出来的所谓成果,内行人不用多看就知道缺乏底蕴。科学研究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青年体育教师必须打好基础,首要的问题是在专业知识上有量的积累。只有围绕所选主题,广泛地搜集国内外研究文献,做好文献综述,才能把已有的研究脉络梳理清楚,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青年体育教师除了广泛阅读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文献之外,还应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但不应该漫无边际地阅读。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它需要有一种对世界自由探索的热情、力量和冲动,唯有这样,才可能冲破学科界限的栓桔而不是被塑造为严格职业化的机器。需要注意的是,学科交叉并不仅是先学一

[7]个学科后再去学另一个学科,而是要在不同学科间领悟到一种普遍的东西。随着网络的发

展与应用,要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文献,要掌握技巧。一般来说,在文献收集与分析过程中,初期重广度,即面上要铺开,不能有遗漏,尤其是经典文献、代表性文献;中期重深度,即点上要深人,针对与自己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要仔细阅读、深入阅读,做到完全领会;后期重评论与检验,即阅读中注重归纳与评述,这就涉及到系统思考问题。除此之外,要处理好浏览、泛读与精读的关系,浏览主要是阅读摘要与结论,看是否与自己研究的主题相关;泛读是了解文献的主要方法,对于将来自己可能直接引用的地方要读懂原意;精读是仔细、反复读懂全文,不能断章取义,尤其是外文文献,可能需要数次阅读再加上向别人请教才能完全领悟。

《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2 系统思考

思考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①注意文献中的矛盾点(悖论)。对不同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到研究中的矛盾与争论。悖论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创新的机会。重视悖论,不轻易放过,不仅可以修正现有理论的谬误,弥补其不足,而且有可能推翻现有理论,提出新的理论假说,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从而开拓出自己的理论方向与分析角度,创造自己的分析方法与理论体系。②分析现有研究的缺陷。这些缺陷可以是方法-论的局限性、理论观点的片面性等。找到缺陷可使自己的研究有一个高起点,发现它要求研究者有新的视角,解决它需要有新的知识结构或新的研究手段。③寻找研究的'空白点。空白点主要是该领域尚未引起注意的问题,或引起注意但由于理论或技术困难而尚未解决的问题,或研究者缺乏某种知识结构而未能解决的问题。找到空白点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在选题上保持研究的创新性。④寻找课题新的生长点。注意研究中出现的新方向、新思维、新领域,注重学科交叉。要善于挖掘和记录自己的思想火花,在阅读中思考,养成做学术笔记的习惯,并随时记录自己所思所想。思考中需要具备两个眼光:其一是批判的眼光。我们不能不学习现有的理论,也不能不从所观察到的现象中不断总结出理论。但是在学习现有理论时,要有批判的态度,在观察现象时,要不被现有理论(包括自己过去提出的理论)所束缚,才能真正地了解事实,提出真正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受现有理论的制约,如果一切从现有理论出发来观察问题,人就成了理论的奴隶。打破思维定势,保持思维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选择新的视角、扩大思维空间。其二是怀疑的眼光。在不疑处有疑,当看到一个理论时,首先要

根据理论的逻辑做一些推论,除了主要推论之外,还要看次要推论与作者提供的及自己所知的事实是否相符合。如果有不符合的地方,就不应该接受该理论,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可以和这些事实都相符合的新解释。而且,即使现有理论的各种推论都和已知的事实相符合,也应该看到有无其他可能的竞争性假说,然后进一步收集资料来检验现有的和新提出的假说。读书实际上也在读人,在阅读经典文献时,不应只是去了解观点,而应去体会大师们如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选择给定条件等。如果只关注观点而不从方法-论上去揣摩,则只能是看热闹。在阅读的基础上,需要归纳出:哪些工作别人已经做了,哪些观点已经被确立了,哪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澄清,哪些领域存在不足或留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依此构思自己的研究思路,不能仅停留在研究综述的层面上。每个学者所提出的理论都是对他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解释,发达国家的学者提出的理论,主要是在释发达国家的现象。由于各国发展阶段不一样,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制约条件存在着差异,系统现象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对待国外学者的观点、贡献与理论时,要注意与我国的现实社会结合起来,不能牵强附会,简单用,关键还在于思考。

3.3 深入讨论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许多困惑已久的问题一经讨论就会令人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研究效率,这是许多有经验的研究者的深切体会。通过研讨,可以开阔视野,更好地理解文献的精髓,从而接受或拒绝现有的理论。这种研讨往往是非正式的对话,包括参加研讨会、向演讲者提问、与学术论文作者商榷以及同行之间争论等,可通过现场对话、电话交谈、电子邮件交流、专业杂志上论争等方式。学术活动是实现交流的有力途径,我们会注意到,在一篇会议论文演示之后会有问答环节,这是研讨会最有价值的部分。局部论辩是组织化的群体内部或自组织群体之间发生的论辩,由于对话群体使用的语言是共同的,所以有助于思想的进步。强调引进论辩并不是要用“论辩取代认真的分析”,好的论辩者比绝大多数持有学院价值观的人思考得更加仔细、清楚,那么他就会更加热爱他所思考的东西。当然,论辩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就是:不要谎言,要专注;不要讥笑,要合作;不要狂叫,要让别人说话,要有开放的心态,有问有答;不要为了获得支持而诉诸暴-力或玩弄阴谋。人们会看到许多争论、争鸣、商榷之类的文章,这些论著是我们进人学术前沿的重要途径,往往会给人以启示。

阅读、思考与讨论是培养研究能力的三个环节,但它们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讨论中可能还需要再次阅读原文,讨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思考的过程,只不过超越了独自思考的圈子,进人群体思考与提高的阶段。因此,要注意学会三个环节的综合运用,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提高研究能力的目的。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假以时日并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就可以步人科学研究的大门。

【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05-07

如何培养和提高管理者的能力05-05

如何培养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05-06

如何提高和培养情商08-30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03-02

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互动交际的能力05-06

提高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论文07-13

如何培养与提高英语写作能力05-06

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