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特殊儿童的创新意识

时间:2021-06-25 09:55:12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特殊儿童的创新意识

一、概述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特殊儿童的创新意识

1、 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把已知的素材(或者以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即在创新性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及其价值的实现。

2、 创新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而现如今的新课标就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模型,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意识

1、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探索解题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15减9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算式15-9=?,然后启发学生:看谁最聪明,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这样引导的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从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实施教师的求异思维。

3、 质疑问题

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某种知识的创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同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疗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该在连接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

的“钥匙”。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班有个学生在课堂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2+2=2×2,而4+4≠4×4呢?”这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找出答案。通过解决教材没有,教师没想到的创新问题,即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

3、突破常规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与教师自身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文化素质,还要善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突破常规教学,不可呆板生硬的局限于某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拘泥课本、教参,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点上,创新型的使用教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的设置争议环境,让学生参与争议,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4、 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利用表现,在头脑中加工成为见过的情景,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形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形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创造丰富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前提,给与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创新素质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这样一个例题:“每个学生带80元钱到商店,钢笔9元/支、彩笔5元/支、笔记本4元/本,你可怎样买?”学生说出自己的买法,教师根据所说,把与教学有关的方案和学生一起研究并解决。在简单的提问中,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的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学会了新知。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给学生创设实际动手的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如果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说是比较肤浅的,应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听一听,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和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究、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让学生小组准备好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探索新知的奥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理解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这样掌握的知识会更牢固。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特殊儿童的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是松树的四分之一,松树和柏树比是四比一;还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四比五,柏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一比五这样一来,不仅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 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发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的材料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习题,以此来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红星小学有250名师生,现在要租车去游览。有两种车供选择:48座大巴车,每辆租车费480元;20座的中巴车,每辆租车费220元。怎样租车才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又最省钱?”在解题过程中,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尽量多租每个座位少花钱的车;二是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然后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再确定最佳方案。

5、 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要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小组,提出问题,由小组人员互相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结论: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自主探求,做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特殊儿童的创新意识 [篇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更是一种精神。那么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特殊儿童的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数学的特征之一是它的抽象性,面对6-12岁的孩子,如何通过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四鼓励三允许,即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争辩、鼓励学发表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意见。这样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新学习和环境,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如:在0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境,板书0后,问学生0像什么?学生马上说像鸡蛋、鸭蛋。到这里我并没有停止,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环境,让学生想一想并讨论:0还像什么?刚开始,学生还不敢说,可开起头来,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0像气球、像梨、像桃子、像猫的眼睛、像冬瓜、像南瓜等,足足有二十种不同的说法。教师接着问:这个

0有什么用途?学生马上答出:画画时人的头、眼睛、嘴都用到0,机器上也有像0的零件等。这样的环境打开了学生自由想象的大门,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时教师小结:0有这么多奥秘和用途,我们大家喜欢0吗?学生都说喜欢。此时教师又进行点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升华,那么我们在考试时,大家愿意不愿意试卷上得到0呢?这时学生都笑了,都摇头说不愿意。紧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既然大家 希望自己考试提0分,那么我们在学习是应怎样办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都七嘴八舌地说:要好好 学习,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这样的教学环境培养了学生敢说、敢想、爱动脑的好习惯,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对许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应鼓励学生这种勤学好问喜欢探索的精神,并利用这种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时,课的开始可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数,教师就知道能否被2、5整除,这种人为的设置的神秘色彩能使学生好奇、惊叹、羡慕,然后利用这种特点,指导学生去发现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又如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时,按照教材的内容是教学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的两种形式的分数大小比较。课堂中有学生提问:如何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呢?这其实是通分问题,要到以后才学习。但教师体会到这一总是表现了学生强烈是好奇心和求知欲,便改变了教学计划,指出:我们来研究一下:怎样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如45和38,谁比较大?一位学生说:45大于38,因为把分数35做为中间数,而45大于35,35大于38,所以45大于38。另一个学生说:45大于38,因为一个分数它的分子的分母相差越少,这个分数就越大。教师表扬了他们,并约定课后继续研究。这节课,由学生的一个“奇问”引发了思考,并由学生自己初步解决了总是,使得教学进程富有创造性,使教师和学生教师体会到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解释和分析,建立在

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数学中,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这样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a.注重实践活动;对于从生活实际引发出的新知识的教学要尽量提供原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初中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后,给学生每个人发一个长方形纸片(大小不一),要求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都用直尺测量,但有的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时,有的列(长+宽)×2,有的列(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顺次相加,然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讲座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选出最佳方法。这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的“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由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学会了数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b.注重独立思考;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数学实际,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初中活动。数学中应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改变过去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倒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35,同学们很快说出它的倒数,当第二个学生出58后,教师指出:能不能想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提问,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这时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有假分数、带分数、小数、整数以及特殊的数“1”、“0”等,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求倒数的积极性,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行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特殊儿童的创新意识】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5-06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5-06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5-06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5-06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5-06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05-06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5-07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05-06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问题意识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