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间:2023-02-16 11:59:22 振濠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工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欢迎阅读!

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装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脉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提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辨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发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针对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牲的教学,设置的情境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几年前人们就体会到“市长”与“市场”关系的微妙变化,如今,“看不见手”逼得市长也要“过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非过不可,市场是无情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市场也充满了魔力,把握好市场脉搏,经济就快速发展,当前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即开放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试问:(1)“看不见的手”为什么能逼市长“过关”?(2)“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反映了市场经济什么特征?为什么要强化这三种意识?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主义、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总计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地,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们,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展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解决问题。例如对美国火星探测器的成功飞行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高三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则反映了美国继续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政策;折哲学的角度看,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需要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结合。这就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该课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素质教育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那么,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两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身立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二、改进教法,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唯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好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要确定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讲《集体力量大》一课,有关蚂蚁王国得探子报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取得胜利。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爱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应给予精讲,及时进行释疑解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老师应引导学生对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及时查缺补漏。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

  “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如:组织时事政治报告会,帮助学生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问题进行比较全面了解,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邀请校外辅导员、公安、司法部门人士来校作法律知识讲座,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理解,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

  “走出去”就是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请进来”就是据课题需要,请一些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出贡献的劳模到学校作专题报告、进行实践活动指导等。

  四、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考思想品德考试方式的改变(即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现在的.全开卷考试),有的老师和学生家长就认为,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由原来死记硬背变为现在连记都不用记了,老师上课只要勾勾划划,考试时替学生准备好充足的材料,学生只要把资料、书籍带全、就万事大吉了。

  开卷考试确实减少了大量死记硬背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相反,为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试题增加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力度,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在考试中要想回答好开放性试题,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广博的知识,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表达问题的能力。

  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不注重理解、不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拓展知识面,考试中要想回答好开放性试题、综合性试题,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开卷考试并不是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而是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在方法观念上对学生进行辅导。

  如何进行辅导?

  第一、引导学生切实转变观念。通过一定的题型训练,使他们懂得开卷考试并非降低了要求。相反,必须加强对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联系社会生活以及自己的思想、行为、校园生活等实际来分析说明问题,并且能有条理清楚地表达、叙述和论证问题等。第二、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个人行为的集中表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培养各方面的品质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为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和提高能力,必须做到:①课前做好预习,自拟课文内容提要;②认真听课,听课中大胆质疑,并辅导他们做好听课笔记;③课后进行归纳整理,学会综合运用图表法、比较法、逻辑推理、归纳等方法。

  第三、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还应注意关心时事、社会热点,把它与所学知识相联系进行分析,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使他们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一、“以劳立德”融入小学教育实践的意义

  在实践中,将劳动教育理念与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相融合,促进了小学生思想道德学习观念的内化,实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背景下,确立“以劳立德”理念的全新教育方式,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的独特之处,探讨劳动教育与德育的正向关联效应,对于创新教育教学意义显著。

  二、小学生“以劳立德”教育的现存问题

  “劳与德”一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备受党和国家关注的教育话题。进入21世纪后,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仍然存在德育理念相对落后、小学生思想道德课程设置不合理、思政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德育考核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另外,劳动教育更是浮于表面,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设置循规蹈矩,缺乏新意,忽略学生特质教育的根本思路。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劳动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发展正处于瓶颈期,因而只有将德育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小,才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遵循小学生道德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师资水平,科学地调整道德课程内容,将德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地实现“以劳立德”。

  三、“以劳立德”理念下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途径

  (一)合理设置劳动育人课程培养方案

  1.转变劳动态度,提升道德情操。

  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或消极的倾向性即是他们的劳动态度。不同的劳动态度外化为劳动行为,教师应践行特质化教育方案,因材施教地展开品德教育,站在学生视角看待问题,逐步建立情感共鸣。对于思想与行为偏激的学生予以鼓励与认可,细查其心理缺失或敏感症状,逐步走向学生,辅助其接纳善意并予以反馈,进而激发其道德意识。切勿过早定性问题学生,阻碍其劳动观念的建立和形成,可尝试委以班级责任的担当,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提高知劳能力,坚定道德意志。

  夯实劳动教育的观念,树立不断实践、不断纠错、不断进步的劳动意识,将学生品德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劳作中去,帮助小学生深化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必须要经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的思维模式,同时在劳作实践的挫折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脚踏实地、不为虚名等品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坚定道德意志养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改变劳动习惯,外化道德行为。

  劳动习惯是培养个体的精神意志和道德品质的有力推手。劳动教育仅仅依靠灌输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践行劳动行为,改变劳动习惯。通过小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培养,逐步形成自我管理基础劳动习惯,以劳育价值的正向发展促进良好德育价值观的树立。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要促使学生将辛勤劳动、踏实肯干的劳动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通过劳动实践最终实现学生在道德品性的“知行合一”。

  (二)践行多元课程模式

  1.学科内容多元化。

  多元课程模式将劳动教育课程赋予跨学科属性,多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向学生传达更多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学校应以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为载体,主要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将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元素纳入授课内容之中,如将劳动教育融合于历史课、自然科学课等学科课程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劳动意识和道德素养,提升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特质,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内容多元化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劳立德”的教育目标。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隐性教学作用。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德育范围内的教育价值。对于小学生而言,采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深化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显性课程即为传统课堂教学,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收获教学实效性成果;而隐性课程则包括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实践基地的文化展览、讲座、劳动周、劳动节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另外,劳动教育应当设置一些活动及实践课程,即发挥第二课堂的开放式教育功效。如,多元化主题的“尊重普通劳动者活动”、志愿者团队类型的多操作性活动以及“换客易物”特色校本课程等,以便学生将思想道德理论运用到实际劳动之中,运用多元化的实践课程,感受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渗透于劳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更为开阔的视角理解劳动教育的作用,进而强化“以劳立德”的教学主题。

  (三)多方协同共建“以劳立德”教育培养模式

  1.家校合作,助推“以劳立德”。

  理想的劳动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养成离不开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培养方式。父母的榜样作用与学校端正的思想品德教育共同促进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劳动态度形成。小学生无疑会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的影响,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切勿宠溺孩子,阻碍其劳动技能的`习得。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应当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展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劳动模范竞赛、我是创意小能手、小小雷锋主题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道德意志。

  2.社会助力,拓展多维育人模式。

  思政教师承担实施劳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职责,其专业水平决定了小学德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合格的思政教师应当具备全面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知识和较强的教学技术。此外,教师具备独特的劳动教学艺术和创新性劳动教育观点,更加有利于高效率地推动德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在全社会开展“以劳立德”主题的宣传,学校除了聘用专职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师外,还应当借助社会新鲜“血液”催化思想品德与劳动教学成效。聘用校外劳动素养和道德素质高的优秀人员作为教学顾问或名誉教师,以转变“教与学”的视角,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思维布局,通过教与学模式的立体化构建,强化任课教师的育人素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合力,打造校园内外一体化的劳动教育、德育环境,全方位协同营造“以劳立德”的教育氛围,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正向成长。

  (四)规范“以劳立德”的教育体系

  1.健全劳动教育制度,完备劳动教育资源。

  保障劳动教育体系的根本是健全劳动教育制度。同时,它还是德育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的基础和关键。教育管理部门应依据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劳动教育指导计划及实施方案,通过完善劳动教育制度的政策支持,突出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而保障劳动教育得以深化和发展。学校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文件要求,组建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团队,完善其课程设置,创建良好的劳动教学环境,丰富劳动教育教学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劳动教学计划和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劳资配备、师资人力资源合理架构、劳动课程体系构建等,完善劳动教育基本资源,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2.规范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健全考核体系。

  因地制宜地制定规范劳动教育评价标准,通过量化指标和影响因素健全考核体系。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具有量化考核和指导监督的作用,劳动教育组织者需要给每个学生建立劳动教育档案,记录劳动过程、发展趋势以及考核情况。具体评价标准要以量化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考查方式而进行;通过记录其成长轨迹进行过程追踪评价与结果评价;针对不同学生特质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此三维模式实现科学考核,最终以学生的劳动热情与日常表现、劳动教育知识与活动频次、自我服务与公益服务能力、自我成长值以及品德修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药物分析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10-17

班主任论坛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1-23

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11-23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素质11-23

论如何培养与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11-23

如何培养职业素质04-27

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10-17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23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