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2-10-12 06:30:34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

  上学期间,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昭君的本事记载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关于王昭君的事迹除了在《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中有记录之外,还有不可胜数的诗词、小说与戏剧对此加以演绎,如杜甫《咏怀古迹》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周密《杏花天*赋昭君》,再如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

  《汉宫秋》是以昭君出塞为蓝本,汲取了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而成的历史剧。坐拥三千后宫佳丽的汉元帝命毛延寿到民间为其挑选美女画成画像以供筛选。毛延寿藉此机会敛财,见到王昭君“生得光彩照人,十分艳丽,真乃天下绝色。”便向她索要百两黄金,将她选为第一。昭君“一则说家道贫穷,二则倚着容貌出众,全然不肯”。毛延寿便点破美人图,令昭君退居永巷。昭君夜弹琵琶抒怀时遇到了汉元帝,元帝惊其美貌,问明原委便要将毛延寿拿来斩首。毛延寿得知后逃亡到匈奴并把昭君的美人图献给单于,让单于向汉元帝索要昭君做阏氏。正当汉元帝沉溺于昭君美貌的时候,匈奴单于派使臣向元帝索要昭君做阏氏,无奈朝廷中都是无能的庸才,最后昭君自愿请求出塞和番。当行至番汉交界处的黑江边,昭君自沉黑江,既全了和番的礼节,也不负汉家皇帝的恩宠。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阐释,是作者在社会大背景中用文字记录下他对社会和人的理性理解,文学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人的一种镜像的反应,这种反应是通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来完成的。《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是中国古代女性的一个写照。中国古代女性生活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她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她们没有选择自己婚姻的自由,个体性完全被剥夺而成为了男性的附庸甚至是满足自身欲望的工具。因此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出现女性主义的失落,把女性写成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汉宫秋》便是一例。

  昭君出塞本该是以王昭君作为主要的人物,但是《汉宫秋》是一出末本戏,以汉元帝的说唱为主,声声地说“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而他所谓的自由便是搜罗天下的美女以充后庭供自己玩乐,为了自己的声色欲望而荒废朝政。汉元帝所谓的自由是以剥夺了许多正值青春妙龄的少女的自由作为代价的,而作者非但没有对此加以批判谴责,反而在作品中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甚至报以同情。可见作者是站在男性,这个当时社会第一性的角度去关照与思考的,这也注定了《汉宫秋》中女性主义的缺失。

  在女性主义缺失的《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鲜活美好且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她虽然家道贫穷,但品性正直。毛延寿向她要百两黄金,选她为第一,昭君却全然不肯。而此前毛延寿奉旨“遍行天下,刷选室女,已选勾九十九名,各家尽肯馈送,所得金银,却也不少”,如此的一番比较,令昭君的耿直颇有几分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味,也符合了儒家文化中“贫贱不能移”的道德要求。毛延寿将昭君影图点破,令其“不曾见的君王,现今退居永巷”,作为昭君不肯与他财赂的报复。昭君在深夜之时感到孤单愤懑,然而她并不是像窦娥一般将自己满腔愤怒冤屈呼天抢地的喷薄而出,这不符合儒家所要求的中庸之道,于是她借一曲琵琶含蓄地消遣,颇如失意文士借诗词抒怀一般,也正与儒家的内敛含蓄契合。因一曲琵琶而与汉元帝相见,元帝惊叹昭君的美貌,然而昭君并没有因为久居永巷恩宠忽至而急于给自己要求尊位,以偿多年的孤闷,而是说“妾父母在成都,见隶民籍,望陛下恩典宽免,量与些恩容咱”。中国是一个讲究孝的国度,儒家经典《论语》中便多处提到“孝”,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孝经》是十三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疏的经籍,足见孝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昭君为家中父母求恩典宽免,是孝悌的表现,且她的表现形式十分的真挚,因而为王昭君这个人物添色不少。

  毛延寿收取财赂之事败露后潜逃到匈奴,把昭君的美人图献与单于,匈奴单于按图向汉朝“索昭君为阏氏,以息两国刀兵。陛下若不从,俺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以决胜负”,面对外族欺压,朝臣们不思御敌之策,反而一致的认为昭君媚主误国,说服汉元帝让昭君出塞,最终是昭君自愿请求和亲,如此昭君的出塞也便有了忠君的色彩,然而昭君已被选入后庭,又被汉元帝册为明妃,那么出塞做了单于的阏氏,虽是解除了刀兵之祸,于国效忠,却保不了“节”,忠与节是封建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两条,对于男子而言忠与节是二位一体的,一臣不事二君,君死臣殉,忠与节两全,对于女子而言,她需要尽忠尽节的对象不是单一的,就其最近的而言,她需要对丈夫尽忠守节,一女不嫁二夫。在女权缺失的时代,君权、父权、夫权是压在中国古代妇女头上的三大枷锁,于是贞节对于古代的女子而言甚至比身体发肤更重要。前面也说了,昭君这个形象是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若昭君真的做了匈奴单于的阏氏便是一女嫁二夫,如此便是失节,便与儒家道德规范大大地相违。《汉宫秋》在最后作者不惜歪曲历史让昭君在番汉交界处投江而死,如此便让昭君忠节两全,这还不够,还让昭君魂归汉地,在汉元帝的梦里楚楚哀诉。

  《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此,《汉宫秋》中王昭君是一个忠孝义节兼有的完美人物。然而马致远塑造的并不是一个女性的形象,而是一个符合封建儒家礼教方方面面道德要求的完人。《汉宫秋》中的男性并没有把昭君看作与自己有平等地位的女性,毛延寿先是把昭君作为自己敛财的方式,索取未遂又险恶的让昭君退居永巷以满足自己的报复心理,失败后潜逃匈奴将昭君的画图献上作为自己换取荣华富贵的敲门砖。汉元帝看中的是昭君容貌,他的不自由并不是爱情的不自由,而且他对于昭君的宠溺根本没有爱情的因素在其中,而是迷恋外貌的声色之欲。至于朝中的大臣更是把昭君看做如妲己般的倾国祸水,把皇帝荒废朝政的责任完全推到一个羸弱女子身上,这也是古代文人常有的心态,国家衰败了,皇帝总是没错的,总是受蛊惑的,错的只是皇帝身边受宠爱的一个或是两个女人。这群大臣对于自身的平庸无能没有丝毫的反省,不思反抗一味地想着投降妥协,并且把自己这种怯懦的心理包装的冠冕堂皇,把昭君作为两国平息纷争的礼物送到匈奴。匈奴单于向汉朝索要昭君只是为了张扬自己的武力。他们关注的都只是自身的利益,忽视的都是昭君的利益,甚至还要她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汉宫秋》是一部女权缺失的作品,马致远并不是为了关照女性而塑造王昭君这一形象,而是借王昭君这个酒杯浇自己的块垒。马致远年轻时颇有志于功名事业,但未曾得志。笔者认为,王昭君正是马致远的自况,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上溯至屈原的《离骚》,花间词之所以朦胧多义也是因为词人们多以香草美人入词。在《汉宫秋》第一折中昭君自我介绍到“妾姓王,名嫱,字昭君”,在古代女子多是有姓无名更别提是字了,然昭君却有名更有字。可见,作者并没有把昭君作为普通的女子来写,前面也说提到了王昭君的形象是根据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塑造的,她的身上的集中体现了忠义孝节这些士人所必备的品质。作者塑造王昭君这个形象只是为了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以及能得到主上知遇,忠君报国的愿望。同样《汉宫秋》中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的缺失正是中国古代社会以男性为本位的体现,文人关注的多是自身的出与处,而忽视甚至牺牲女性的利益。

  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 [篇2]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王昭君(约前52年—约15年)对汉匈和亲,包括她的子孙辈对战争的平息或缓解,对发展农牧业生产,对构建民族和谐方面所作的历史贡献,名垂千古,两千年来,经过许许多多戏曲家、小说家、诗人的不断生发改造,昭君具有了多重面目,下面就举例分析有关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相关记载,通过其流变来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

  一关于昭君出生的记载

  王昭君到底出生在什么地方?史书上记载出处较多,民间传说更是莫衷一是,有兴山说、秭归说、巴东说、巫山说,等等。

  (一)巴东说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两岸,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宜昌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交建始、重庆、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在唐代白居易(772-846)《过昭君村》中有说:“竟埋代北骨,不返巴东魂。”

  (二)巫山说

  巫山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南连湖北建始,西抵奉节,北依巫溪。唐刘禹锡(772-842)《竹枝词》云:“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中踏青来。”其中永安宫即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公元222年,蜀先主刘备自猇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建此宫,次年卒于此。“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公元766年暮春,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游历夔州

  时作乐府诗《负薪行》,此为末尾两句,句中所提巫山昭君村,坐落在巫山旧县城西北高唐村,具体位臵是王家老屋场。在古代,高唐村一带又名阳台山。据《元统志》记载:“阳台山在夔州府巫山县治北,上有云阳台遗址。”另据光绪《巫山县志》记述:“(阳台山)林木繁荫,春夏会,鸟语花香,诗人骚客,游览其间,朝而往,暮而归,诚胜地也。”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和王介甫明妃曲》中,有“自嗟不如住巫山,布袖蒿簪嫁乡

  县”。宋代另一位诗人王十朋(1112-1171)在《昭君村》中写道:“十二巫峰下,明妃尚有村,至今粗丑女,灼面亦成痕。”句中的“十二巫峰”,即巫山十二峰,在今重庆市连接湖北省,延绵一百六十里。杜甫《负薪行》云:“若道巫山女粗丑,安得有此昭君村?”司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云:“自嗟不如住巫山,布袖蒿簪嫁乡县。”这些都说明王昭君出生于巫山附近。诗人用十二巫峰来写出王昭君家乡的方位,也许是使人们更加确切地知道王昭君出生于什么地方。

  《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秭归说。

  在史志的记载中,有关王昭君出生地的记载很少,现在已知的仅在东汉班固等编著的著《汉书元帝纪》的注释中记载:昭君“本南郡秭归人也。”我们应该相信这个记载是真实的,也得到了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在王昭君出生到出塞时,兴山还没有建立县级行政机构,她的出生地就属于南郡秭归,兴山是秭归的一部分。到了三国时期,秭归属于吴国的领地,在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将秭归一分为二,从北边划定了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建立兴山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兴山县,本汉秭归县地,至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平郡,隋废之,唐武德初(公元620年左右)又臵。香溪在邑界,即王昭君所游处。王昭君宅,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村连巫峡,是此地。”秭归县志也记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吴王孙休分宜都,立建平郡,辖秭归等四县。郡治设秭归东南85里

  (今茅坪),并筑城臵戍。同年,分秭归北部臵兴山县。”历史上,兴山在三国时期立县之后和秭归分分合合有四五次之多,最后一次分开是在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距今还不到300年。 兴山和秭归分治之后,王昭君的出生地就在兴山县境内。宋《舆地广记》载:“兴山县,吴臵,属建平郡,有古夔子城,有昭君村。汉宫女王嫱,此乡人也。”范成大《吴船录》也记载:“兴山县,王嫱生焉,今有昭君台,香溪存焉。”后来,通过许多专家学者考证,王昭君的出生地在湖北省兴山县,这个现在几乎没有疑问。 二昭君出塞的记载

  距离昭君年代最近的记载,是成书于后汉和帝(公元79-105年)时期《汉书元帝纪》的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其在《汉书匈奴传》关于昭君记载如下:郅支既,呼韩邪单于且喜具惧,上书言曰:“常愿谒天子,诚以郅支在西方,恐其与乌孙俱未去臣,以故未得至汉。今郅支已伏,愿入朝见。”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胥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塞史卒,以修天子人民。 通过两处《汉书》(公元25年—公元220年)记载,可得出昭君当时是处于东汉宫内良家子等级的宫女,被元帝赐予单于接亲,以交汉与匈奴之好,虽再无更多陈述,但将昭君之行的历史意义已交代的很明了,和亲之行也必将被载入史册,流芳千古。

  比《汉书》晚了300多年范晔的《后汉书》中对昭君出塞和亲一事则稍有了不同的记载,《后汉书南匈奴传》中道:汉元帝准备以五名宫女踢给前来朝见的匈奴族首领呼韩邪单于,“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

  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文中较之前的《汉书》,不同处有三,第一处,昭君出塞的原因做了具体说明:不得见御,积悲,主动求行;第二处,增加了对昭君外貌的描写: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第三处,增加了元帝见昭君后的一处心理细节特写: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在此的出塞记载较之前有所丰满:尤其是昭君的美通过元帝的“大惊”和“欲留”已衬托的淋漓尽致。本人认为,经过三百年,范晔的这一段记载较最早《汉书》的记载,不排除有个人主观的加工。

  可以肯定的是昭君出塞确有其事,但有关她出塞的原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是西汉葛洪《西京杂记》中的《画工弃市》之说。记载,她是齐国王襄的女儿, 17岁的王嫱被选入宫中,汉元帝是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女的,为了能被皇上召幸,深居后宫的宫女们,总想让画工把自己画得美点。所以,她们不惜花费重金贿赂画工。王昭君初入宫廷,第一不懂这些规矩,因而没有准备这笔贿金;二来觉得自己天生美貌,不怕皇上不召见。据说,画工毛延寿在画王昭君的眼睛时,便开口说:“画人的传神之笔在于点睛,是一点千金呀!”对毛的暗示昭君虽心领神会,但没有买他的账,反而讥讽了他几句,毛延寿见她如此傲慢,便把那点该点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点到了她的脸上。多了这么一点,王昭君因而苦守了不知多少时光。这时,恰好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要与汉人和亲。王昭君久居深宫,觉得面见圣上无望,积怨甚深,便主动要求离汉宫去匈奴。汉元帝原想她毫无姿色,因此同意了她的要求。到了呼韩邪单于与昭君离开的那一天,汉元帝见王昭君丰容盛饰,美冠汉宫,不禁大吃一惊。他本想留下她,可是怕与人失信,只好忍痛割爱,让王昭君出塞和亲,后来汉元帝对画工毛延寿大为恼火,想要杀掉毛延寿等画工。此种说法中,昭君的人物性格又较《后汉书》中更进一步,自恃清高、不为陈规陈矩所囿,故事情节中又多了一个人物

  角色画师毛延寿,应是令人厌恶至极,尤其令元帝大为恼火,此中,也反映出元帝的好色之心。

  根据元帝的恼火,也流传了另一个版本的昭君出塞说,说是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宫廷画工见王昭君美貌异常,怕汉元帝贪恋其美色而步纣王后尘,于是将昭君有意丑化。后汉元帝见昭君真面目虽想反悔但最终忍痛割爱。历史上一些文人大大赞扬了毛延寿此举,认为他这样做不但使元帝免于沉溺女色之祸,而且昭君出塞确实对边疆的安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倘若真如此,便真正是美化了毛延寿,对促成昭君出塞,汉匈交好可谓功不可没。

  三古今文人墨客笔下的昭君

  自晋以来,吟咏王昭君的诗词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有:唐朝杜甫的《咏怀古迹》,宋朝王安石的《明妃曲》,宋朝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明朝李攀龙的《和聂仪部明妃曲》等。杜甫的《明妃曲》“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清人吴赡泰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颔联高度精炼地概括了昭君悲剧的一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颈联揭出悲剧根源,写昭君生离死别,魂归故乡,令人心酸。王安石的《明妃曲》则自出机杼,塑造了一个怨而不怒、哀而不损其美的昭君艺术形象。而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中的王昭君那无尽的乡思,那幽怨的琵琶曲,那出塞的苦楚,那令人肝肠寸断的哀怨,更是溢于言表。至于李攀龙的《和聂仪部明妃曲》,尽管选取的是昭君出塞的一个片段,但那茫茫草原,巍巍天山,弥天大雪,劲吹北风,刺骨寒冰,无边冷月,则把怀抱琵琶、眷恋汉宫的昭君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以上这些诗词把昭君的哀怨、凄惨描写的令人怜惜。

  而自宋元以来,文人们则把史实与传说与想象相糅合,继续创造出一个个美丽而动人的悲剧故事。以昭君和亲为题材的最著名的戏剧有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元代佚名的传奇《和番记》(一名《青冢记》),明代陈与郊的《昭君出塞》等。

  马致远的《汉宫秋》写的是一个帝王爱情悲剧,更是一个民族悲剧。全剧由四组内容,即毛延寿点破美人图;呼韩邪单于按图索美;王昭君葬身黑水间;元帝汉宫秋怨愁。作者把汉元帝写成一个被损害者,对其给予了无限同情。而昭君形象最动人之处不在蒙受“恩宠”,而在灞桥留汉衣和边界投黑江这些爱国的举动。这些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作家思汉的意念。

  佚名的《和番记》与马致远的《汉宫秋》故事基本相似,但同中有异。《汉宫秋》中汉元帝是主角;《和番记》中王昭君为主角。《汉宫秋》的王昭君是由于毛延寿向单于献出美人图后才被-迫去“和番”的,结局是投江自尽。《和番记》的王昭君则是自愿舍身和番来安定汉室社稷,结局也是投江,也很悲壮,只不过她的性格更刚直不屈,而不再是一位哭哭啼啼万般哀怨的弱女子。 陈与郊的《昭君出塞》是仅有一折的短剧。前写元帝宣召昭君,后写护送昭君出塞。写元帝流露出的“千般痛尽在这去留一晌”,写昭君出关路上的“灞桥流水伤来往”“伤情并入琵琶唱”。全剧抒发出一种哀伤幽怨的纤细感情。

  综而观之,昭君出塞的史实流传至今,令人敬佩和感叹,基于此而创作的各类文学诗作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更是现实中不同情怀、不同时代的文人的切肤之痛,不平之气的文字流传,留给后世的是更加生动、形象的历史形象,更加熠熠生辉的文学经典,这也正是本篇探讨昭君形象流变的意义所在。

  王昭君的历史典故

  四大美女杨玉环、貂蝉、西施、王昭君,而这几位美女自古就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四个人也是环肥燕瘦,各有所长,她们有的风姿绰约博得君王的比翼双飞;有的沉鱼落雁美得不可方物;有的精通乐曲,人美歌甜,舞姿曼妙。王昭君是她们中的一个,不算论姿色、才艺不算最好的,论气节不输于其他三人。

  貌美如花身姿摇曳的一个弱女子怎么能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去拯救一个国家摆脱窘境,又怎么肯在如诗如画的年纪,纵身于一片荒漠中,不带一丝怨言。我们不明白,或许王安石明白,因此才会在他的诗里写到: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或许杜甫也懂得才会称赞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于是,千百年后在朔漠之中,我们看见漫天黄沙呼啸的走石,突然就想到了那个手抱琵琶站在高处的女子,她最后弹一曲给自己的国家,曲子中分明是幽怨和不舍,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从此生死不明。这样一位佳人,是最可美的,是值得我们怀念的。

  王昭君,出生于约公元前52年,名嫱,字昭君,汉族,南郡秭归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子,汉元帝时,她以民间子女的身份进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后来汉元帝召幸宫女全看画像,昭君来宫内时不愿意贿赂为自己作画的画师,所以画师就把昭君画的不怎么漂亮,自然不得见汉元帝。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在临走的时候,才发现昭君貌美、大方,把当时作画的画师都杀了,皇帝自己也后悔不已。

  竟宁元年,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想娶一位汉族的女子为妻,汉元帝在众多的宫女中,就挑选出昭君担此重任。昭君其实也不想去,但是她是大汉的臣民,她必须为国家牺牲自己,她不是公主没有权利让别人代替自己去和亲,没有选择她只有默默接受。在临行的时候,她把自己打扮得十分明艳,在光鲜的面孔下是一张略带哀愁的脸,凄美得让众人窒息。单于很高兴,自己能娶到这么漂亮的女子,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车马一路颠簸,浩浩荡荡的人马穿过繁华热闹的街市,穿过清涧和一片片树林,身后的城市离昭君越来越远,她撩开帘子,看着故乡渐渐消失在自己的眼里,不禁泪水打湿了眼眶。她在心里哀叹自己命运的同时,又坚忍地选择了和亲。待来到了匈奴和大汉王朝的交界之处,带着满腹的忧愁和思乡之情,她下车抱着琵琶请求再为大汉弹一曲。于是,在黄沙弥漫的朔漠,一曲离殇回荡在无边无际的风沙中,马鸣风萧萧,飞沙吞噬她的娇躯,她的裙裾在风沙中翻飞,一曲终毕,余音袅袅,许是风沙眯了她的眼,泪水在她的脸颊滑落。

  此去朔漠,与国与家一别,不知何日能重归,惆怅片刻毅然转身扎入漫天的黄沙中。随后的她扎根在茫茫的高原草地上,像一棵耐旱而茁壮的野草,顽强地活了下来。她一嫁再嫁,生儿育女。12年说短不短,远比人们的想像更悲惨、更凄凉。

  王昭君在民间,是位身披红袍怀抱琵琶的哀怨女子,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朔漠中那一抹红色的背影,在宫内,她是位巾帼英雄,为了国家大义不惜牺牲自己。这些都是王昭君,又都不是,她在身后的美名都是别人给她扣上的帽子,没有人问过她愿不愿意到边远的地方,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文人骚客也七嘴八舌地抒情,恨不得与昭君同在一个朝代,做他的蓝颜知己。以致于,昭君的形象也烂俗起来,其实她不过就是一个弱女子,一个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幸福的女子。看似风光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心酸。

  大约走了一年,才到了了匈奴。初夏时节,处处水草丰美,马跃羊奔。沸腾的匈奴人,热烈欢迎这位新“阏氏”。20岁的王昭君与40岁的呼韩邪并辔而行,笑容可掬地望着自己的臣民。放佛这里就是她最后的归宿,然而等待她的是十二年冗长的痛苦。

  据说,昭君的兄弟沾了姐姐的光,做了“侯爵”,有好几次都来看望了昭君,昭君本来就极其思念自己的国家,这远方来的客人还三番两次来探望,更加勾起了王昭君对家乡的思念,她每日每夜地盼着有朝一日能重回家乡,日升月落春去冬来,家乡缈缈关山远,盼来盼去反而觉得家乡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几千个日夜是对家撕心裂肺的思念。

  她的丈夫比自己年长,老夫少妻,百般恩爱,好不容易体会到一点温暖,丈夫呼韩邪就去世了,只剩昭君和身边刚刚降生的小男孩儿伊图智伢师。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这时的昭君想这下该放我回去了吧。谁知,游牧民族的风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这无疑给昭君当头一棒,先是惊愕,继而羞愤,无奈王昭君失魂落魄地走进了复株累精心布置的新房,但让昭君更伤心的是,和昭君成亲后为杜绝昭君的儿子篡夺单于大位,复株累把她儿子杀死了。一边是自己的儿子,一边是自己的丈夫,这样的抉择让昭君生不如死。

  复株累就是王昭君的“第二任丈夫”。此后的11年,是王昭君人生最稳定的时期,她又生下了两个女儿。当时,汉王朝和匈奴彼此相安无事很多年了,大家都称赞昭君和亲是何等的壮举,却不知她过得日子是有多凄惨,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了。昭君这次没再嫁,寡居了一年后,也撒手西去而她死时才33岁。

  王昭君的传说故事

  王昭君的故乡宝坪,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参天大核桃树,传说是昭君亲手栽种的,树下就是她家的宅地。在树荫掩蔽的地方,有一眼铜镜般的圆井,楠木作盖,楠木镶边,楠木垫底,楠木护口,和一般的水井实在大不一样。井里的泉水碧澄碧澄,像块无斑无痕的大宝玉,清甜清甜,胜过陈年的老香醇。暑天里,不管天多热,地多旱,来到井边就凉气袭人;喝一口井水,五脏凉透,暑气顿消,浑身上下不长痱子。冬天里,不管天多冷,地多寒,井上总是蒸气腾腾,井水总是温温热热。用井水擦个手,洗个脚,一个冬不生冻疮。这口井就是千百年来远近闻名的楠木井。

  很早以前,宝坪本没有水井,只有一个小泉坑,从岩缝里渗出一线线的泉水,勉强供全村人饮用。

  不料有一天,天上的一条小黄龙,卷起一阵黄烟,飞落到泉坑里来洗澡,看上了这泉坑周围的风景。它一摆尾,一打滚,搅得黄泥烂浆直滚直翻,把个岩缝也堵得死死的,渗不出半滴泉水来。从此,泉坑成天黄糊糊,脏稀稀的,成了一摊死水。那小黄龙还常常在坑里吐口水,打喷嚏,拉屎拉尿,弄得水面上整天浮起一层黄锈。那坑水又浑又腥,又苦又涩,乡亲们喝了,一个个上吐下泻,病倒一大片。连泉坑附近昭君栽的那棵核桃,也枯了枝。

  泉坑被小黄龙霸占了,人们不得不到宝坪山下的溪河里去背水。昭君姑娘从小也跟乡亲一道,每天上坡下坎地背呀背呀,累得腰酸背痛,上气不接下气。乡亲们常常唉声叹气地说:“唉,老天爷怎么降下这么个妖怪到宝坪呵!”“嗨!要有一眼清泉水井,那我们宝坪村就真是宝坪喽!”

  昭君听到乡亲们的叹息,暗想:美不美,家乡水。家乡要是有一眼千年不干的泉水井,那才好呢。我何不跟姐妹们一起,齐心合力,把那黄泥坑水戽干,把黄龙赶走,再掘深一些,掘成一口泉水深井呢!

  想到这里,昭君马上召来众姐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们。这些经常跟昭君一块背水、采茶、绣花、弹琴的女伴们,平日就最尊重昭君,年纪小的称她昭君姐,年纪大的称她王嫱妹。她们听昭君这么一说,没有一个不乐意的。大伙连忙卷起衣袖,系起罗裙,从家里提来水桶,拿来绳索,站到黄泥坑边戽起黄泥水来。姑娘们一气戽了三天三夜,眼看黄泥水快给戽干掏尽了。

  第四天,姐妹们正干得起劲,突然狂风大作,黄尘蔽天。霎时,只见一条黄褐色的长蛟“呼”的一声,腾空而起,直奔天边而去。姑娘们见黄龙被赶走了,一个个乐得直蹦直跳,乡亲们也纷纷奔走相告:

  “嗨,昭君姑娘办下大好事了!”

  “哎呀!宝坪村出了金凤凰了!”

  赶跑了黄龙,昭君和众姐妹争着从家里拿来锤子、凿子,“叮叮当当”地凿泉眼。好心的父老们要来帮忙,被昭君她们谢绝了;热情的小伙子要来相助,被昭君她们婉言打发走了。她们只邀请了村东头九十九岁的“老寿星”爷爷,来帮她们出出点子。

  姐妹们的腰酸了,昭君唱支歌,姐妹们的腰就不酸了;姐妹们的腿麻了,昭君说个笑话,姐妹们的腿就不麻了。姐妹们的手打起泡了,昭君采来草药替她们敷上,第二天就好了;姐妹们的臂震木了,昭君伸出双手给她们轻轻搓揉,马上就复原了。

  就这样,一连掘了七天七夜,终于掘成了一个圆溜溜、直通通的水井。昭君拿着铁钎,在井底岩缝里一挑,只见碗口粗的清泉水,从岩缝里真往外冒,冒呀冒,不到三个时辰,井里就注满了清滢滢的泉水。这一下,大家可高兴了。可是昭君却皱起了眉头,在一旁沉思着什么。

  姐妹们过来问道:“你有什么事不高兴呢?”

  昭君说:“我在想,要是那条小黄龙又跑来捣乱,可怎么办呢?”

  姐妹们一听,全愣住了。可不是吗?小黄龙再来洗个澡,宝坪村就又要遭一场大灾难呵!

  大家正焦急不安,忽听得人群里发出一串响亮的哈哈声。姐妹们回头一看,原来是“老寿星”。他捋捋那花白胡子,对昭君说:“老话说,‘青龙住水井,吉祥降宝坪’。只要请来九天青龙下凡长住井底,那黄龙就会被降服,不敢再来。再说,有了青龙,就莫愁井水不清,泉水不甜啦!”

  昭君一听,喜得眉开眼笑,忙问:“那――如何请得青龙下凡呢?”

  “老寿星”不住地跺着拐杖,说道:“莫着急,莫着急,只要有一位相貌俊美,心地虔诚的姑娘,肯上纱帽山向九天拜请七夜,那九天青龙准会飞出天界,降下井来。”

  姐妹们叽叽喳喳议论开了。有的说:“哎呀,相貌最美,心地最虔诚的只有昭君啦!”

  也有的说:“夜里山上有野兽伤人,那可不行呵!要去,我们姐妹们都去。”

  “老寿星”说:“人多了不行,天神要厌烦的!”

  昭君说:“姐妹们不用担心,只要能请来青龙,保住水井,我什么野物都不怕!”

  就这样,昭寺劝阻了众姐妹,当天夜里独自上了纱帽山顶。

  第一天,不见动静;第二天,第三天,不见动静;第四天,第五第六天,还是不见动静;倒了第七天夜里,昭君正在拜请,忽然月亮边积起了一堆乌云。霎时间,风声骤起,一道青光刺破天空,把昭君的全身照得明明亮亮。接着只听见青光里一声:“来了!”一条青黝黝、金闪闪的长龙,左摆右转,翻腾起舞,从九天直奔宝坪。

  眼看着青龙下凡,昭君、“老寿星”和姑娘们一起拥到井边。

  “老寿星”说:“好喽!好喽!‘青龙住水井,吉祥降宝坪。’黄龙再也莫想来捣乱了!”

  这时,天亮了,姐妹们拥着昭君,在井边一起下拜,愿青龙长住井中,为民造福。这时,乡亲们也来了,看井里的泉水清灵灵,明晃晃,跟昭君的心一样。有人便把这井叫做昭君井,也有的叫它做青龙井。从此,乡亲们再也不用到山下的溪河里去背水了。

  有一天,昭君急匆匆地跑来找姐妹们,说昨夜里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井里的青龙要回到天上去了。这一去,怕再不回来了。

  姐妹们急坏了,赶忙跑去找“老寿星”。

  “青龙要走了,怎么办呢?”

  “小黄龙说不定又要来捣乱啦!”

  姐妹们叽叽喳喳,把“老寿星”的头都快吵昏了。

  “莫着急,莫着急,让我想想……”“老寿星”捻着银须,沉思了半天,才开口,“嗯!办法是有的呀,可难办啦!”

  昭君赶紧问:“快说,什么办法?”

  “早闻蜀国峨眉山出产一种楠木宝树。这树身高十几丈,腰围六七人合抱。纹细木坚,清香四溢,千年不腐。这宝树可以定龙拦虎。”

  姐妹们忙问:“‘老寿星’爷爷,蜀国峨眉山离宝坪远吗?”

  “远啦!远在天边,怕无人去采呀!”

  昭君说:“你看我能去吗?”

  “你?!”“老寿星”眨眨眼打量着昭君,半天没有作声。

  姐妹们急了:“昭君姐去,那怎么行呢?”

  昭君道:“怕什么!远在天边,不也有边吗?我飞峡江,上蜀国,登上峨眉山,定能采来楠木宝树!”说完,打点行装,就要启程。

  “老寿星”见昭君这样勇敢、善良,万分感动,忙对昭君说:“既然如此,我实话告诉你们,我是仙翁下凡,这回让我亲自给你们跑一趟吧,姑娘们且等着!”说完,驾起青云一朵,直奔西天而去。

  不到一个时辰,这仙翁扛着一根长长的紫红楠木,从云中冉冉降下,到了井边,用羽扇轻轻一扇,那楠木顿时变成了一根有棱有角的大木梁。接着,乡亲们七手八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它放在井底中间。那楠木泡在泉水里,长年不腐,吐放清香,山泉水变得更加清净,更加甜美了。

  井内的青龙被楠木一压,再也不能出来了。井水碧绿澄清,长年不断。连那旁边的核桃树也长得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从此,宝坪村的乡亲们又把青龙井叫做楠木井。

  一些老人说,用楠木井的水做饭,饭格外香;用楠木井里的水做汤,汤格外鲜;用楠木井的水做酒,酒格外醇;用楠木井的水泡茶,茶格外酽。千百年来,乡亲们喝着楠木井的清泉水,深深地怀念着美丽善良的王昭君。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人

  王昭君朝代:

  西汉

  王昭君生平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景帝孙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姊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次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昭君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明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汉元帝下诏,命她择日进京。王昭君父亲说,小女年纪尚小,难以从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进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满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后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王昭君评价

  她的外貌让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故而被称为落雁。她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昭君被选入宫后,有位名叫毛延寿的画工,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他礼物,他就画得美一点,反之画得丑一点。但王昭君却不愿意做送他礼物这么世俗的事。这是一位最美人应有的骄傲,她那一份不与世俗的骄傲,足以让貂蝉却步。

  她本是这个世界的最美人,但命运把这一切都扭曲了。纵使如此,昭君凭着最美人那应有的勇气和洒脱,出塞了。感到可惜的永远都不会是最美人,而是得不到她的君王。

  昭君离开故土,北上了匈奴,除了一滴思乡的泪,什么也没留下。

  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因为昭君不是一个北上匈奴的,她带着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处,无不春暖花开。她一个人影响着整个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她让一个太平盛世,在这一片不宁静的天空中漫延开来。这是西施、杨玉环这些“亡国女”不能与之比拟的。

  王谫说:“从外貌、气质、品格、魅力这四方面来说,王昭君被称为最美人,那是当之无愧。”

  王昭君诗词

  王昭君

  唐。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王昭君

  唐。李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骆宾王【乐府】

  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妆镜菱花暗,愁眉柳叶嚬。惟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梁献【乐府】

  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

  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

【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08-16

卖炭翁人物形象分析12-15

红娘人物形象分析08-27

贝多芬人物形象分析08-30

周瑜人物形象分析03-17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01-20

李逵人物形象分析07-23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03-26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