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经山西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31 23:22:06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经山西农村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走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一方面为城市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改变着原来落后的经济状况,但同时也导致许多农村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个独特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前不久,山西省妇联就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走经山西农村调研报告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留守儿童人数达16.68万人,男性9.36万人,女性7.32万人。其中,0—3岁儿童有2.99万人,4-6岁儿童有5.23万人,小学生4.64万人,占总人数的77.10%;初中生2.24万人,占总人数的13.43%;高中生1.58万人,占总人数的9.47%。留守儿童中单亲打工的有8.85万人,双亲在外打工的有7.75万人。双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中,由祖辈监护的3.72万人,占总人数的48%;由亲友监护的1.69万人,占总人数的21.81%;学校监护的2.14万人,占总人数的27.61%;其它的占0.26万人,占总人数的3.35%。

二、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呵护严重缺失,极大地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调查显示,山西省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发展不够健全。一是道德缺失。表现为没有礼貌,缺乏教养,在行为上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二是存在抑郁自卑心理。留守儿童内心封闭,孤独、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易出现过激行为等。

2、行为习惯较差,存在安全隐患。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放任的状态下,有些孩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易和一些不良青年厮混,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此外,孩子的安全没保障,寒暑假期间,成群结对外出游玩,如游泳、爬山等,存在安全隐患。上初、高中的孩子大多是住校生,星期天整天泡网吧,吃住在网吧,不仅养成很坏的生活习惯,还易上网成瘾。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往往是起早摸黑独自行走,也存在安全隐患。

3、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监督,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进取心,学习习惯不好。具体表现在迟到、早退、旷课、逃学、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中途辍学等现象,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这次调查的1000名留守儿童中,成绩好的约占32%,成绩一般的约占64%,成绩差的约占32%,而能考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很少。

4、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在外,监护人对他们一般疏于管教,更多的是放任溺爱,而在外的父母尽可能在物质上给予满足,给一些零化钱,留守儿童吃零食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校园外的“三无”零食,给孩子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没有父母悉心照顾,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孩子的营养与起居缺乏科学的安排,获取营养不够全面。总之,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三、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但由于农民工居住地不稳定,经济收入的不确定,还有区域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学籍管理,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尤其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等问题,直接导致父母与孩子的分离,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监护管理不力。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留守儿童。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有精神上的塑造、道德上的约束和引导;另一方面由于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致,难以相互沟通。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出,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生活照顾型和行为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随意任性的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走经山西农村调研报告 [篇2]

20xx年暑期,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全家前往山西省平城市望水村进行义务支教。这是我从高中以来的愿望,在大学时期终于实现了,我的目的还是与当初一样,但体会的却比想象中深得多。此次农村支教锻炼了我的生活能力、专业素质,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支教我初步认识到了农村的经济与教育情况,尤其是现存的不容乐观的教育问题,这不仅仅是甘泉井村的特例,见微知著,这更是中国广大农村的教育问题。作为一名学习人文学科的大学生,我有责任尽自己之力把我看到的问题揭露剖析,惟愿对农村教育发展有一点补益。思考也许不够深入、全面,希望大家不吝批评。

《走经山西农村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支教基本情况

1.望水村情况

笔者家住山西省平城市文邦县城,望水村离文邦县城约50多公里,是文邦县三角乡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全村依山而建,地势陡峭,共有300多口人,村里既无资源也无工业支持,全部经济来源依靠不到1000亩田地与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属于平城市的扶贫村。村名虽叫“望水村”,但村里并没有井,村民喝水长期依靠集雨水,近几年来才建了蓄水池与旱井,但水资源仍不能算充足。

望水村里没有小学、初中等基本义务教育建设,原本有一所小学,已经被撤校并校取消了。最近的小学在4里外的郝家庄,初中在10里外的三角乡,孩子上学十分困难。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最后才决定前往望水村支教,了解这些孩子的受教育情况,给予一些帮助。

望水村可以说是中国北方中部农村的典型,不富裕,但好过西部的特困地区。资源匮乏、土地少、劳力外流、儿童老人留守、教育环境差等问题,与目前中国许多农村的情况是一致的。

2.支教时间、课程、成果及其他情况

此次支教笔者全家前往,父亲是一名退休的中学教师,由我与父亲负责教学,母亲负责后勤,从7月25日到8月13日共计20天,不收取学生、家长、村委任何费用,自带米面油,住在老乡家里,临走为老乡留下水电费。

我们带去了手风琴、吉他、口琴、书法用具、笔记本电脑等设施,在教授孩子们主要课程之余,还教孩子们唱歌、排话剧、练书法,丰富他们的生活。我负责初中班的英语、数学、语文,及小学班的英语、语文,父亲负责初中班的作文、数学、化学、物理及小学班的作文、数学及乐理知识与书法,上午我们各自教课三个小时,下午进行兴趣拓展,或者是书法练习,或者排练合唱、话剧,有时晚上爸爸拉起手风琴,村里人和妈妈一起唱唱山西梆。

来报名的学生,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6岁,我们根据情况分成了两个班,即小学班与初中班,(初中班包括小学上初中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各年级都有。刚开始有16个学生报名,以后基本上每天都有新生报到,到支教结束时已有29个学生。

我们主动联系好了甘泉井村的书记刘劲,他非常欢迎。我们先去村里大致了解了情况,并留下了准备好的《支教协议》,让书记负责通知村子并进行报名,大概一周后便正式到村子里进行支教。书记与村长收拾了村大队新建的办公楼,腾出了两件办公室作为教室。教室的条件很好,收拾的那天还有孩子们过来询问何时开课,加深了我的责任感。我们到村里的当天晚上,书记便叫来学生的家长开会,我们做了简单的介绍,打消村民的的一些疑虑,嘱咐了安全事宜。这次支教村支书与村长都十分支持,给予了我们很多便利,在此向他们致谢。

在这20天中,我第一次做了一名意义不太严格的老师,在备课、上课、课余活动中,我感受着农村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个性禀赋,体验着农村与城市巨大的环境差异,在与城市种种的比较中,农村的教育问题也越发突出。

二.农村教育问题

1.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缺失,孩子上学难

“我也搞不清现在的政策,这是想把农村建成个旅游观光的地方吗?”

这是望水村党委书记xx的话,当我们问及目前对农村的相关政策时,他表示国家确实向农村进行了资金及福利倾泻,主要体现在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补贴方面,但农村基础教育方面没有跟上,本村没有任何基础教育建设,孩子上学就得跑远路。村子铺了路、修了办公楼、小操场,但却没有学校,孩子不断出生,上学仍然很难。所以,刘书记才十分疑惑地感叹。

这同样是我们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甘泉井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从县城到村子没有直达的公共汽车,车最近只能到10里外的三角乡。村里没有幼儿园、小学与初中,最近的小学是4里外的郝家庄小学,孩子们每天都要步行上学、回家,且不说路途远,平时家长忙着农活,根本无暇接送孩子,孩子们只能搭伙一起,其实是很危险的。最近的初中在10多里外的岔口乡,初中的孩子们都是住校,放假时走回来,我与母亲在支教中途为了采买日常用品,曾经去过一次乡里,走得筋疲力尽,可想而知这些孩子们平日去学校有多么辛苦。

至于学前教育,村里大部分孩子都没有上过幼儿园,而父母平时都外出打工,也负担不起学费,这些孩子便与老人呆在家里。在我们讲课时,常常有几个5、6岁的小孩在外面的工地上玩耍,或者趴在教室的窗户外面往里看。这些学龄前儿童没有家长的看护,也不在托儿所,人生安全都是个问题。

我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法》规定办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县,至于县以下的行政区,国家实行集中学校的政策,一般是几个村子集中在一个村或直接在乡里办学校,以便集中教育资源,这个政策从80年代开始实行。80年代以前,即建国直至70年代则不是这样的,“村村有学校”,不仅有小学,还有初中,我父母的义务教育都是在本村完成的。应该说,这两种教育政策各有利弊,目前的农村教育政策,最大的好处就是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与节省财政支出,但是它最大的弊端就是不便于广大农村子弟上学,给农民增添教育投资的负担。

《走经山西农村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若是想要自己办学,已经不能以国家公费教育的名义,而是属于“社会办学”,我们查找了相关资料,国家鼓励社会办学,包括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但是毕竟这笔经费已脱离了国家财政支持,比较富裕的村子可有余力,但穷困的村子就没有条件,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穷村子孩子学习环境最差,学习能力低,比城市孩子落下一大截,这直接决定了他们将来考大学的失利,这对农村孩子是不公平的。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使村子进行自主社会办学,也未必能招到好老师,因为农村提供的薪金与环境是无法与城市竞争的,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说的问题。

2.城乡教学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农村孩子难上位

望水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在郝家庄小学与三角乡中学读书,有少量在其他乡办中学,只有两个在县城的中学就读,这两个孩子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学习习惯都与大部分农村孩子不同。

在支教过程中,我和父亲对村里孩子们的一致感觉是,农村的孩子们都很真诚、独立,但是学习能力与习惯大部分都不太好,他们的成绩在班上也大多是中游甚至更低,尤其在一个县里上初中的孩子中途加入学习后,这种对比就很明显。农村的孩子在智力方面与城市孩子并没有任何差距,但是他们所上的学校、接触的老师,及接受的教育质量却有很大差距,这种后天环境的不利才让他们跟不上城市孩子的步伐。

回顾我从小的受教育历程,我的小学初中是在县城上的,高中是市里中学,我可以切身感受到受教育质量一层层上升,换句话说,往下看就是一层不如一层,更不必说高中还分普通班、实验班、特优班,教学资源的配置逐步优化,学生当然也是逐步筛选。最后,只有那些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享受到好的老师与教学环境,而一般学生与差生只能接受“挑剩下的”,整个高中的升学率全靠这几个特优班维持,这对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不公平的,好老师应当大家共享,没有人交的学费比其他人少。而这种恶性筛选愈演愈烈,这是学校提升升学率的好主意。至于城乡差异,我在文科特优班,虽然没有在班里做过城市乡村学生比例的书面调查,但是城市的学生绝对要大大超过农村子弟。

另外,由于大多数家长都在外打工,极少有时间关照孩子的学业,也没有能力指导孩子学业,而绝大多数城市家长却日日督促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更大的问题上,外出务工的报酬很低,他们也无法承担孩子长期的教育费用,一个家庭3个孩子可能只有一个能念道高中毕业,并不是这些孩子天生不喜欢学习,而是环境不容许他学习。年长一些的孩子需要帮着带年幼的弟弟妹妹,生活的一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家务上,学习习惯自然不行。

最近,有新闻报道称大学生源中农村子弟在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已降至一成。这个现象就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恶果,教育已经趋向贵族化了。但更深的原因不是教育方针,而在于城乡发展方方面面的严重不平衡。农村根本没有力量与城市竞争,青壮劳动力守着几亩薄田无法养家糊口,只得外出打工,农村里务农的只剩下老人,刘书记说再过几年村里可能都没人了。

城市的繁荣发展固然是现实,但这种繁华是资源、能源的过量耗竭与浪费为代价的,尤其是对农村,大城市的灯红酒绿隔墙便是农村的满目疮痍,多少城市不是带动乡村发展的火车头,而是吸干农村的吸血鬼。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前不久与北京隔墙之遥的河北赤县一带贫民窟被披露,才更加让我认识到,农村正在被越甩越远,而农民想要突破阶层的途径越来越窄,教育这扇大门合得只剩一条细缝了。

3.农村文化环境差,文化人缺少上升渠道

所谓的文化环境,一方面指农民的文化素养,一方面指村政府的文化建设。其实对于这两者,我们都不能苛责,因为最主要的责任不在他们身上,国家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表现的很冷淡。其实,就是城市的所谓文化事业又有何建树?文化繁荣难道就是每天有晚会、翻修图书馆吗?

望水村最大的文化活动与山西其他村子一样,就是拉胡唱晋剧,我的母亲年轻是做过专业的晋剧演员,在与村民一起唱戏时,我们遇到了一位奇人。这就是我们此次支教在村里认识的最好的朋友,王真叔叔,村里叫他王乐唐,他是高小毕业,自学成才,晋剧唱得声情并茂,非常专业,而且会作诗、会谱曲、会工笔白描,自己编得现代讽刺诗让人叫绝,还会雕刻,平时便是以刻碑、刻字为生。xx叔叔身世坎坷,是个真性情的人,赠了我们他自己写的诗,父亲还回赠了他一首诗。但是这样了不起的文化人,村里人并不十分看起,或者说并不理解他,他也没有条件进一步的学习深造,爸爸是市文联的成员,他说文联里大部分人也比不上xx。但是在农村里,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无法施展,甚至被指不务正业,这难道不让人叹惋吗?

三.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我们发现的农村教育问题,我初步设想了一些建议:

首先,进一步减免农村子弟受教育费用,尤其是中高等教育。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有多于1个孩子,但他们的收入却无法支持孩子们接受更高的教育。在九年义务阶段,应当减免住宿费、伙食费,在高中与大学阶段,也要尽量做到少收费或者多设奖学金,特别是高中,很多农村家庭就是因为负担不起高中的高昂学杂费停止了孩子的学业,这是目前改善农村教育水平最直接、简便的办法。

其次,逐步恢复“村村有学校”的办学制度,彻底解决农民子弟上学难问题。这个政策需要各其他各项政策的共同配合,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第一步政府可以加大力量鼓励农村自主社会办学,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吸引一批教师到农村任教,有先进例子后可以效仿,然后国家再逐步接手村办学校,平衡城乡教育师资差异,将村办学校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平衡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这是一句大话,却也是我们讨论的农村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城市仍是农村的吸血鬼,吸光农村的资源与劳动力,农民收入却仍然很低,那么高等教育仍旧是一个梦。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好,城乡的各种福利政策比较平衡,农村才可能发展,农村教育问题才能慢慢解决,农村孩子才能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保障,我们的社会阶层才能流动起来,使社会在这种流动中获得真正的稳定。

四.结语

这次支教让我走出了象牙塔般的大学校园,走入了农村,那些孩子真诚的笑脸已经印在我心里,每一节课的内容都那么清晰,最后离别时孩子们真挚的眼泪也让我深深感动,有的孩子给我写赠言,说“老师我好喜欢你,你从来不骂我们,总是笑着,我的老师教了我们三年我都没有哭。”我看了既是感动也是感慨。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可爱的孩子。另外,我亲身体验与发现了这个社会的其他模样,让我逾加意识到认识社会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农村教育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而与社会的各方面牵扯甚深,改革绝不嫌早,农村孩子理应受到优秀的教育。让所有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人民教育的真谛。

【走经山西农村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调研报告04-03

农村低保调研报告11-23

农村消防调研报告11-24

新农村 调研报告11-24

农村少先队调研报告11-24

农村住房调研报告11-24

农村农业调研报告11-24

农村高中调研报告11-24

农村健康调研报告11-24

农村项目调研报告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