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结

赴北师大学结

时间:2021-11-24 18:03:16 学习总结 我要投稿

赴北师大学结

2015年8月初,我们教研室一行十人在申老师的带领下,带着对人师圣地的一种仰慕和渴望,走进了东北师大参加第二次省级教研员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这里由衷感谢局领导为我们提供这个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让我们在那里触摸到了中国教育的最高殿堂,聆听了专家教授们十场精彩的讲座,让我感触至深,颇有所思。  

教授们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授课内容从国外到国内、从传统文化管理到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从教师成长到新型评价、从学校管理的诊断到学校改进的策略,从开发资源到有效沟通,从多元智能到心理健康,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案例,彰显出专家教授们渊博的学识,科学的精神,精湛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深厚的教育素养和各专家的人格魅力,都让我们在不同层面、多元化明晰了教育的真谛。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短短的九天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阅历,让我真切体验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道理。培训中,我们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我们按要求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结合自身的教学教研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并不断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教研行为,使自己的教育理念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研技艺的长进。

总之,沉甸甸的收获让我有如新生的喜悦,同时明确教研人要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培训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应用,今后,我会把在培训班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教研工作之中,锐意进取,做个会学习、会反思、会研究的教研员!

赴北师大学结 [篇2]

2015年的4月报10日,中山市教委组织全市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到东北师范大学进行20天的学习研修,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次学习研修,东北师范大学给我们中山的学员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学习研修内容,有东北师大校长专题讲座,著名教授讲座、小学骨干教师、教研员讲座,参观长春市著名小学,实地考察、热点讨论等。这次学习我们共听专题讲座18个,分别到长春第一实验小学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和听课研修,进行了多次的热点讨论。各专家教授的讲座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让我掌握了更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更多丰富的教学理论,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和借鉴。

这次东北师范大学的学习研修真让我体会深刻、收获良多。

一、增强了教学理论,提高了思想觉悟。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时,更新教育观念,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正如东师的史校长给我们作《作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的专题讲座时明确提到教师的基本素养和特殊素养的重要性。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上学,也要上好学。一个好的教师除了热爱教育事业,还要树立明确的教育观念,学会反思和研究。一个小学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要时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观念。

二、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教学评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聆听史校长和长春市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李博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关注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的必要性。李博老师的《小学数学教材有效使用策略》的专题讲座,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小学数学教材脉络,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好小学教材以便能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统计知识

李博老师明确指出,有效使用教材的策略是:理解一个概念——用教材教,把握一条脉络——小学数学知识脉络,依托一本教材——一本学科教材。李博老师对小学教材的透彻了解和清晰讲解,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反思自己教学中有没有出现李博老师所说的唯教材现象和违教材现象,以便今后在教学中随时修正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认识到校本培训在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师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和归宿。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延波副校长给我们作《立足校本培训,促进专业发展》的专题讲座时明确“校本”即立足本校校情,开发和利用本校资源,解决本校的问题。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校本研修”指以教师任职所在学校为基本场所,以学校教育、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解决为切入点,以学校自身的现有资源为依托,以结合本校和教师本人的教育改革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基本方式,以建立教师为主体,包括专家和学校领导在内的学习型共同体为交流平台,以教师自主改善教育行动、自主提高专业修养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师教育形式。校本研修的本质是改变教师在以前的培训中所处的被动位置突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基于校本培训的重要性,王校长还提出了校本研修的特征:   专业引领

(保障)

个人反思              同伴互助

(关键)         (基础)

在认真聆听王校长的报告,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校本研修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素质提高是至关重要,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人才的发展,教师从事的工作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常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所以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化社会中的终身学习者。富兰和迈尔肆说过,任何变化都不如大大提高个人和组织了解与应付变化的能力更为重要。在当代社会变革中,教师必须一个“学习化社会”中,通过“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去适应变革,学会生存。

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及时进行教学感悟和反思。

东北师范大学教学科学院柳海民教授说过,教师要学会象教育家一样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把单纯的知识转变为知识和智慧并重的教育。柳教授说,“中国得有成千上万的教育家来办学。像陶行知、叶圣陶他们这一代人,可能他们没有过多的专业专长,但他们一生从事教育,他们有教育理论和实践,他们影响的是一代人和几代人。”对于这些教育家我们是耳熟能详,可以说我们是读着他们的事迹成长的,我们也深受他们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影响。我们在学习历代教育家流传下来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同时,要随时随地地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教育工作进行反思,边教边悟边改进。优秀的小学教师除了能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外,还应该不断地反思与学习,不断实践,并在其中养成教师实践智慧。一是教师学习使教师加深了对实践的理解。教师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获取,掌握一些先前没有的知识或技能,它更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参与。通过参与,教师不仅知道了自己实践的问题,而且也知道了先前应对方式的利弊;也知道了别人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自己又是如何迁移的;也知道了专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自己又是如何与专家交换意见的。这样,教师面对问题就会自信得多。二是教师学习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是同步的。教师学习不是盲目地吸取别人的思想或观点,而是一种主动阅读、聆听和反思的过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学习是为了实践得更好,实践为学习提供了素材和机会。

五、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这次东北学习中,几乎每一个专题讲座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东师教科院心理系姜英杰教授的讲座“尊重个别差异,提高教育功效”给我的留下的影响尤其深刻。讲座之前姜教授先让我们思考:教育的最高理想是什么?然后给了我们全体听课者明确:能使每个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就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在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又是最大发挥学生潜能的前提和基础。三个小时的专题讲座,姜教授以其精湛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和丰富的教学实践例子为我们阐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让我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正如姜教授所说的,由于学生间都存在在着个体差异,必定使学生的学习准备也呈现出个体差异,他们的身体发展水平、心智发展水平、动机特点、人格特点、情绪特点、知识基础、能力特点等不同,导致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多少、形成能力的高低上也各不相同。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对学生一概而论,统一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让他们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个体潜力。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提升了理论水平,增长了知识见识,拓宽了工作视野,学会了一些工作方法,明确了今后工作思路。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努力工作,把学习收获切实落实到今后工作实践中。

赴北师大学结 [篇3]

2012年7月11—1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合肥市中学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聆听了多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受益匪浅,现就感受最深的几点总结如下。

一、坚定教育理想

教育理应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怀揣梦想。我的理解,教育是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但教育又高于社会,引领社会的。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追求,不媚俗;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它应该有更高的起点,也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古代是“天地君亲师”,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强调的是“师道尊严”;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教育成了政治的附庸,成了政治的传声筒,教师也沦为“臭老九”,可谓斯文扫地。尽管现在的教育地位、教师地位,较之从前有所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转轨换型,功利主义泛滥,教育堕落为简单牟利的工具。教育和教师都缺乏应有的理想。孔子说“君子不器”,我们的教育竟堕落到只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庸俗的地步。

二、确立教育理念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不久前在一位中学教师的追思会上,宣布“告别教育”。从北大退休后,他投身中学教育10年,却屡战屡败。他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应试教育的坚固;他在激情四溢地讲鲁迅时,被问到鲁迅对就业有什么用。类似“丰富的痛苦”让这个理想主义情怀的人感到挫败。(2012、9、28《中国教育报》)

教育理念是关于学校或学生发展的教育哲学观或价值观。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人”,即“人”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次才是功能性和技术性的教育。所谓“人”的教育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内容,即人性、人道和人文的教育,而不是“工具性”教育。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世力先生报告的标题就是《教育理念漫谈》,东北师大柳海民副校长、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都强调了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强调确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学生的发展是不定型的。马世力先生还试着给出自己的“基础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要服务于公民社会和人的健康发展;要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要引导受教育者与他人合作,使之成为具有基础知识、科学精神、人文修养和独立人格的合格公民。”马先生明确提出青年应当具备八大能力:认识环境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合作的能力,体悟人生的能力,培育智慧的能力,学会幽默的能力。提倡“饥饿教学法”,点到为止,反对“点死为止”;提出“标准答案永远是创新的最凶恶的杀手”。孙立权先生列举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不允许批评学生”“教师主体性的弱化”“每节课只讲10分钟”“泛滥的分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回归生活世界”“轻视知识”,同样振聋发聩。刘茂森教授提出“教学应同时完成知识传授与促进发展两项任务——把知识传授的过程与促进发展的过程统一起来”。我是流着泪听完王玉娟老师的报告的,她的敬业精神、她的教育理念深深打动了我。她在玉娟博文里写道:“教育不是为了表现教师的出色而是为了让孩子出色”,“不能犯没有营养的、重复的错误,你们到学校来把该犯的错误犯完”,“我可以接受孩子们的无知,但无法接受孩子们的无耻”等。

三、提炼教育理论

本次培训,东北师大安排了数位博士生导师给我们上课,提升了我们的理论水平。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东北师大附中的一线老师,如孙立权、郝淑霞、王玉娟等老师,他们和我们一样,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承受着巨大的高考压力;但他们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高深的理论造诣,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早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活跃在教坛上的魏书生、李镇西、程红兵、李希贵等同样给我们以启迪。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好能把问题变为课题,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学会撰写教育叙事,学会进行课题研究,学会撰写教育论文,甚至出版教育专著。近日在南京的一个座谈会上,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在发言时说:“一所学校的最可怕之处在于,一群愚蠢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为了使自己不再“愚蠢”,为了使自己和学生不再过于“辛勤”,还是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走上教育科研的“幸福之路”吧!

赴北师大学结 [篇4]

为走近名校、名师和名家,就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现代的教育观、知识观与人才观念,以及个人成长的经验与风格的培育等话题,展开广泛的交流,4月7日至11日,我随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小学名教师培养对象研修班的学员赴北京,参加为期五天的考察学习活动。亲临名校、面对名师和名家,让每个人感觉内心深处有一种生命活力涌动起来,我们认真地听,仔细地记,用心去感悟,对北京的教育改革及发展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感受到北京同行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政策的开放与灵活、聪慧与自强,学校敢创新、善创新的精神。短暂而紧张的五天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一、初到北京

四月的北京依然春寒料峭,零星点缀枝头的新绿难以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裹紧大衣,走出机场,迎接我的不是预料中的雾霾,而是正午的阳光和丝丝的寒意。北京,我来了。

安顿下来之后,与同组的老师们一起漫步北京街头,一路的玉堂春开得格外俏丽。古朴的红墙,喧闹的大街,传统与现代结合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美食街上,爆肚、冰糖葫芦、狗不理包子、臭豆腐、羊肉串儿、麻辣烫,让人恨不得多长出一张嘴来。当夜幕降临,北京城内华灯高照,长安街上车水马龙,天-安-门外人头攒动,我们感受着三朝古都的古老大气和属于皇城根下的那份骄傲。

二、考察学习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被安排得慢慢的,可谓紧张而充实。我们从名校、名师、名家身上了解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反思自我成长和教育风格,获益良多。

1、走进名校

我们先后参观了芳草地国际学校、民族小学和中关村一小。三所学校各有特色。

芳草地国际学校是一所中学建制的兼收中外学生的完全小学。学校始建于1956年,时为外交部子弟小学。随着和我国建交国家的增多,在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学校开始大规模接收驻华使馆人员的子女和外籍及港澳台学生入学。美丽的校园,宽敞的教室,温馨的人工草皮足球场和塑胶跑道,先进的教学设施,使学生享受着健康成长的快乐。芳草地小学推进教育国际化,实施开放策略,融贯中西、彰显国际教育特色。有开放的育人目标,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实施开放育人途径,比如建设无疆校园;建设开放的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国际理解课程的校本实践”为思路整体构建;开放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国际理解能力的教师。

民族小学地处马甸回民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占11%。学校办学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校园古朴典雅,教学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体育馆雕廊回转,整洁大方;崭新的四合院,青砖碧瓦,美不胜收;走廊里摆放着一排排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乐器。校园处处洋溢着典雅的文化气息,形成了学校独有的民族文化品味。

中关村一小地处北京市中关村自主创新高科技园区。学校创建于1949年,与新中国一起诞生、共同成长。多年来,学校在“立足北京、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共同愿景感召下,在“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形成了以“自主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基础教育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内涵、特色发展之路,构建了以促进人的自主发展为特色的组织文化。

为了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教而忽略学生学的现象,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提出以三个转变为主要途径的自主教学理念,包括:从讲授到交流,从教材到学材,从接球到发球,并以改革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为切入点,提出“10+30>40”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

在校园显眼处有这样一句口号“做最好的我”,校园内到处摆放葵花的装饰,在少先队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才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葵花对太阳不懈的追求成就了它与众不同的美丽。就像每一个老师和同学,可能并不出众,但是不能迷失方向,每一个“我”都有自己可以成功的.地方,关键是需要像葵花一样脚踏实地,一旦设定了目标便不轻言放弃,敢于在平淡中活出自信,在质朴中彰显个性,在葵花精神的引领下,做最好的“我”。

2、走近名师

三天里我们听课六节,分别是芳草地小学的一节英语课、张龙老师的《临死前的严监生》、张萌老师的《识字4》,民族小学马文君老师的《燕子妈妈笑了》,中关村一小张海宏老师的《桥》和赵洪波老师的《祖父的园子》。其中,张龙老师和赵洪波老师的精彩课例让我为之惊叹。

张龙老师年轻却稳重,灵活又睿智,在课堂上深深吸引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听着张龙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不禁被他独具匠心的设计,浓浓的语文味所陶醉,被他精到的讲解、巧妙的点拨所折服。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并学习写作方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一直觉得在教学中进行写作方法的体会,就好比是在教学中加入一枚楔子,使教学变得理性和不流畅。所以我个人比较喜欢在流动的文字里感受美,在情感的波动中感受快乐。于是在阅读教学中,也就很少涉及到体会写作方法的引导。张老师的课让我体会写作方法也可以是那样的感性,可以那样有声有色。在张老师的层层深入地引导下,孩子们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吝啬鬼形象,同时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作者写作方法的妙处,学习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张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学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教学艺术即处理教材的艺术,善待学生的艺术。这样的高效课堂是我一直为之追求和努力的!

听张老师的校长介绍,张老师也是从逆境中磨炼了意志,付出了很多才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曾经他也对自己的梦想动摇,不过,当静下心慢慢反思后,他发现人必须要理性面对逆境,敢于挑战自己。于是,他强迫自己开始魔鬼式的磨练。每当子夜来临的时候,别人早已进入梦想,可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教研世界中,潜心备课钻研教材。在他的作息表里,没有下班的概念。不管什么季节,不论睡得多晚,早晨7点到校,晚上9点回宿舍,是他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周一节校级公开课,每学期至少看3本教育教学专著是他给自己立下的“死命令”。在实践中,他慢慢摸索出了教学经验,渐渐理顺了工作头绪。于是,付出终于有了收获,在“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他一举夺得了特等奖第一名;承担市级公开课20余节;赴陕西、广东、内蒙古、山东等20多个省市进行做课讲学;撰写教育教学随笔20余万字;多篇文章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文摘周报》等刊物上。

赵洪波老师的课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没有按照教参上体会作者童年快乐生活得这个,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在导入文本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和《呼兰河传》的片段,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这就是名师付出,这就是名师的魅力。名师的课让我体会到,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丰富精彩的生活本身!正像张龙老师所说的:“工作就是这样,我选择了就不后悔。因为,人生就像抛物线,当走到一定阶段自然会经历这个过程。事实上,只要当学生们渴望的眼光,被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教师的一生也许终不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应像山间的小溪,以乐观的心态一路欢歌,奔向海洋;当如馨香的百合,轻展带雨的花瓣儿,聚合摇曳的身影;当如灿烂的星辰,甘于在静寂里守望天空。只有这样,他才会在付出青春韶华,付出苦汗心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实现人生自我。

3、聆听名家

三天里我们共听了北京教育学院三位专家教授的报告精彩纷呈,给我们留下了震撼心灵的东西。教授们以其渊博的知识、语言的精辟、热烈沸腾的精气神征服了每位听众,为我们展示了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和教师人格的魅力。

张红教授的讲座《教育爱和教育关系的构成》,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与教育相关的诸多问题。张教授优雅、亲和,用个人魅力和亲身体悟与我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整场讲座,张教授妙语连珠,将一个个生动事例娓娓道来,再运用心理学、伦理学等理论深入浅出地加以分析,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角色和行为,更加从容智慧地把握当前的教育。张红教授的讲座内容涉及: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你了解教师的社会隐喻吗?教师对待职业的态度有几种?哪些因素导致了职业倦怠?职业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教育伦理精神有哪些?教育爱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等多方面,她谈到师德最基准的核心是敬业,第二个核心就是爱生,第三个核心是师格。师德的内涵首先是奉献;师德是一种智慧,而且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要追求智慧;教师还要树立发展的意识,社会在变,家长在变,孩子在变,教师有什么理由不变?发展是教师必须要追求的一种内涵。

张教授字字珠玑,将德育与教育的方法化成涓涓清泉浸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品味到了智慧为师的幸福。听完张副教授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和鼓舞:今天,面对新课程,面临新挑战,教师观念的更新,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更有智慧。我们承载着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托,要以真情、真心和真诚去教育和影响学生,给予学生最生动、最幸福、最深远的教育,让每一朵智慧之花的种子在教师的心田生根发芽。

何妮妮教授的《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讲座,给我们讲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和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学科教学知识(简称pck)的相关知识,使我们从另一个维度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一定的认识。

陈琳教授给我们作了《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讲座。她根据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四个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问题;教师文体知识、文体意识问题;教师文本解读及把握教材能力问题;教师对学生阅读思维发展关注与培养问题。陈教授指出当前语文教师文体意识不强,文本解读能力不高,因此向我们提出要做有专业知识与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准确深刻把握教材基本知识点,对语文教材知识体系有较全面把握,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语文教学,依据文本体式选择教学内容。陈教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也让人耳目一新,她突破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思维瓶颈,对文本的内涵作了更深刻更合理的阐释。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受制于偏颇的语文观念,课堂教学受困于落后的管理模式,教师教得艰辛,学生学得乏味,课堂教学事倍功半,难有语文课堂的精彩。陈琳教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启发我们,即使是面对小学生,教师也决不能够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作泛泛的理解,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感悟,透过人物、语言和故事,努力探究文本背后更加深层的思想意蕴。

聆听着专家学者的传道授业,启发着我的思想,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积累,带给我心灵的充实与愉悦,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和品读能力。

三、再见北京

北京的考察活动虽然紧张却收获丰富,很快我们即将告别北京,回到千里之外的温暖的家。为了避开塞车,一早我们就坐上了去往机场的大巴,兜兜转转差不多两个小时。沿途,那些来时仍长得小心翼翼的嫩芽已经大大方方地将自己的美好展示人前,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色,让人心情舒畅。回想几天来的点点滴滴,除了名校的风采、名师的睿智和名家的教诲让我获益良多之外,还要感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我们这次考察之旅所付出的辛劳。

飞机即将起飞,北京,再见!

【赴北师大学结】相关文章:

赴加拿大学结06-03

北师大学结05-30

赴国外学结06-03

赴德学结06-03

赴港学结06-03

赴澳洲学结06-03

赴 交流学结06-03

赴临沂学结06-03

赴课改学结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