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和意见

时间:2022-08-03 09:22:24 建议书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和意见

  毕业生在毕业来临之际,就会面临着就业的工作问题,我们都有哪些建议可以提出来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和意见

  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篇一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突出。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从财税政策的角度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第一,大学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

  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xx年的144万人跃升到2009年的610万人,增长了6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20xx年需要安置的大学生为700多万人。并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不会减弱,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

  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1.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不能与企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至于蜂拥而上的一些热门专业如今出现人才供给的过剩。

  以高校普遍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截至2003年,教育部已经批准181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在20xx年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xx年6月15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

  2.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

  目前,大量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情况。

  调查显示,北京是最受大学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地区,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4.69%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其次为广东省,比例为21.76%。

  3.不同行业与专业就业冷热不均。

  目前,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越容易就业。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艺术领域,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专业。同时,低就业率往往和低薪相连。

  第三,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目前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不少企业甚至停止了招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不足。

  1.就业岗位相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是结构性失业,并不完全因为大学的普及率高。

  我国一直将追求经济增长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据胡鞍钢等专家估计,这种发展模式造成我国“八五”期间少创造就业机会6.0%~12.3%,“九五”期间少创造就业机会3.7%~8.0%。经济发展的就业弹性不断减弱,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0.3以上下降到目前的0.1左右,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

  我国目前各产业吸收就业的结构还不合理。第一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最差。随着各地工业化逐渐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作为现今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将减弱。只有增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吸收就业能力,才是解决目前和将来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

  2.某些行业受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整影响,减少了就业岗位。同时,就业岗位相对不足也是缘于就业人口的巨大供给量这一因素。

  近几年来,大学招生人数每年以30%~40%的速度扩张,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对劳动力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吸纳速度并没有这么快。以2006年为例,全国有大学毕业生413万人,同比增加44%,但同年全国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却减少了22%。

  第二,大学毕业生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轨较为严重。

  目前,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轨严重,以致出现供给结构性失业。一些高校盲目扩张,教学质量下降,更加剧了高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背离。

  第三,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足。

  从国外的做法来看,加大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见效更快的作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取缔私人职业介绍,实行政府垄断公共就业服务的局面。

  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篇二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昔日的“天之骄子、国家栋梁、民族未来、家庭希望”已经不再。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文化素养;他们几经艰辛考上大学,曾经满怀激情,胸怀大志,希望毕业以后能够报效祖国,回报父母和家庭。他们花费了家庭和社会的高昂的教育经费,毕业了却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有的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收入较低且不稳定。我市每年外出学习返回本市就业和大学城高校毕业生留在日照寻求就业的人数大约在一万人左右。这些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的也就占到20%左右。80%不能满意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生存状况不佳,对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对个人和群体产生一定伤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必须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公平公正选择就业的机会。大力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例如: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者,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政府拿出专项资金,给予一定年限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

  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医护人员、中小学教师、公益性岗位等公 0

  共社会事业人员统一招聘制度。每年补充一定数量的事业人员,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补充机制。

  三、出台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财政拿出一定经费对企业新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实行就业培训、岗位补贴、养老保险、医疗生育保险补贴等。

  四、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免费创业培训辅导,并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贴息贷款等。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对自主创业的,免除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财政部门采取先征后返的方式减免其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

  五、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建立财政对公共就业的预算制度,对到基层、企业实习、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适当的补贴,对城市低保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应届毕业生在我市就业或待业的给予相关辅助和补贴。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及时掌握并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建立高校毕业生档案免费托管制度。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和就业信息网络互通制度,及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效地就业信息。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为他们的毕业实习提供岗位,并给予一定的实习生活补贴。建立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制度,对城市低保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农村贫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符合条件的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一年以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残疾高校毕业生等,给予重点帮扶。对重点帮扶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直接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或优先安排参加见习,并根据个人意愿和市场需求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提供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开展一对一的重点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采取有效措施,援助辖区内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都来关心爱护大学生,为他们的就业和生活提供有效地帮助,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党和政府的关爱。

  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篇三

  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将继续面临严峻的形势。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多,地域、专业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大量外盛市毕业生来我省求职;尽管我国经济形势企稳回暖,不过许多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实质性增长;部分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够成熟,对就业形势估计不准,就业意识不强,部分毕业生出现主动待业倾向;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到偏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单位就业准备不足。为进一步稳定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特提出以下建议:

  1、整合资源,规范就业招聘市常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壁垒,加强和改进招聘会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加强对民营职介机构的指导和规范,坚决制止民营职介机构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2、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政策,改善就业生态环境。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夯实大学生创业对促进就业的增长贡献。

  3、高校、有关部门、人力资源市场等要重视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高校、人事部门等有关方面重视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应届毕业生总体职业素养。

  4、合理引导,激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继续认真贯彻《江苏省贯彻落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实施方案》,落实优惠政策,激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苏北地区建功立业。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广大农村对大学生吸收就业水平,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水平。

  5、重点帮扶,关爱特困高校毕业生。对特困家庭毕业生进行重点培训、重点帮扶、重点推荐,确保他们顺利就业。

  6、加强宣传,创造健康的就业生态环境。新闻媒体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优秀大学生村官、平凡小人物成长等典型案例的宣传,通过就业市尝高校、学生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为认真贯彻促进就业有关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实现将我区打造成为“充分就业城区”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的精神为指导,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道)”为载体,紧紧围绕全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点工作目标,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使全区居民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工作目标。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充分就业社区达到100%,充分就业街道8个,实现“充分就业城区”的目标。其中,20xx年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到70%、充分就业街道3个;20xx年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到85%、充分就业街道6个;20xx年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到100%、充分就业街道8个。

  二、开展全民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

  (一)开展区域特色培训,培育特色产业。结合区域特点,依托青岛农业大学、飞洋学院等区内高校资源,开发适应当地发展特色的实用专业和工种,培育和发展当地“草根经济”。结合东部区域开展的“节会”和旅游开发等特点,开展旅游产品营销、农家餐饮等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结合中部区域商业和临空产业发达的特点,开展营销、物流、服务业等专业的职业培训;结合西部区域临海经济的特点,开展海产品养殖、海产品加工、海产品餐饮等技能和技术的培训,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二)做好全区劳动力职业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要继续贯彻落实各项培训政策,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通过组织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全民技能提升,确保经培训后就业安置率达到90%以上。

  (三)完善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培训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发展和整合见习基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完善落实各项见习政策,鼓励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见习岗位。设立见习基地的企业在增加就业岗位时,要优先录用在本企业见习的高校毕业生。本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在见习期间,享受与企业正式员工“同工同酬”的福利待遇。20xx年全区毕业生见习基地达到30家以上。

  三、完善就业援助政策,拓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渠道

  (一)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范围。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具有本区户籍的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人员中的以下人员:1、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以上的人员(简称“4050”人员);2、居民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关系的人员均处于失业状态且无经营性或投资性收入的人员(简称“零就业家庭”人员);3、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4、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5、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有一定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6、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并连续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人员;7、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8、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破产或改制时,已办理协保手续且未再就业的人员。

  (二)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本区生源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继续贯彻落实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对与以上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限内,以上年度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按照规定的用人单位缴费比例,给予保险补贴,同时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岗位补贴。

  (三)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各街道和社区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新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开发的“居家养老”服务岗位、残疾人托养服务等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及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辅助性工作岗位(含协管员岗位),同等岗位条件下应优先招用就业困难人员。20xx年区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230个。

  (四)加强灵活就业人员的服务管理。各街道要成立非正规就业组织,负责对辖区内灵活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从事灵活就业的居民,应到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进行登记认定,并纳入各街道非正规就业组织管理。非正规就业组织要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及时提供就业指导。对纳入非正规就业组织管理并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由区、街道按5:5的比例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灵活就业补贴。

  四、建立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一)加大就业扶持资金投入。坚持“保民生、保重点”原则,加大对充分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并建立逐步增长机制。20xx年区政府促进就业资金在2010年的基础上加大投入,用于就业配套政策支出。各街道要制定出台促进就业政策,设立每年不低于50万元的就业扶持资金,确保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抓好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要充分整合利用促进创业的各类服务资源,加强创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各街道、社区、企业和个人利用各类园区、闲置厂房或场地等适合聚集创业的场所,建设创业示范基地。通过分类别、分层次积极推进,打造各具特色的创业载体。对入住示范基地创业的居民,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和服务。年内建设1处市级创业示范基地,2处以上区级创业示范基地。对经评估达标的创业示范基地给予5万元的奖励。

  (三)落实小额贷款贴息政策。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被征地农民、残疾人、随军家属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可根据政策申请不超过20万元的小额贷款贴息,贴息期限累计最长不超过两年。

  (四)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对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每人不超过4000元的一次性扶持资金。对创办企业的,给予不超过6000元的创业补贴。

  (五)优化创业服务。围绕创建 “充分就业社区”,统筹做好促进就业工作,为不同的创业对象提供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组建创业项目资源库,为有创业意向的居民提供创业项目参考。成立创业专家指导团,为居民提供创业指导。充分利用各类创业培训资源,为居民提供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更好地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五、完善服务平台运行机制,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一)完善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平台建设是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关键,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是各项政策宣传、落实的重要环节,要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实现“一站式”服务。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要增加有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基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实施就业服务平台规范化管理。全区要统一规范“一库七帐”等充分就业社区台帐。各街道劳动保障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便民大厅要严格落实规范化建设,实现全区就业工作档案统一、数据统一、格式统一,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增设室外电子显示屏幕。

  (三)规范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发布渠道。整合利用全区人力资源信息发布渠道,加快推进青岛汽车北站职业介绍市场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三级信息发布平台,逐步建立统一开放、信息畅通、服务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发布体系,实现全区就业信息资源同步共享。

  六、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就业是民生之本,各街道、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共同推进充分就业工作的开展。区政府成立充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指导全区就业工作的开展;各责任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充分就业工作;各街道、社区要将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

  (二)加大考核力度。区政府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道)”工作纳入对街道“双千分”考核,与各街道办事处签订《充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对创建工作中的优秀街道和社区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

  (三)抓好宣传引导。各街道、社区要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道)”中打造有特色的服务品牌。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创建工作宣传,充分利用宣传栏、公示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普及就业政策和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全社会促进就业的浓厚氛围。要及时总结宣传创建工作举措、成效和先进经验,大力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七、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xx年12月31日。对于本意见涉及单位或个人享受的扶持政策,原则上只能享受一次。本意见由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和意见】相关文章:

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建议和意见09-30

对幼儿园工作的建议和意见07-21

对学校工作建议和意见(精选16篇)08-02

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建议和意见11-09

对主管的建议和意见应该怎么写09-08

女职工工作合理化建议和意见10-04

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精选5篇)10-09

做好工会工作的建议和意见(通用8篇)11-03

对公司领导的建议和意见的内容整理09-03

我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和意见(精选23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