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生思维

时间:2021-05-24 18:27:36 数学 我要投稿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生思维

  激活创新思维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生思维

  1.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能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

  2.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设计问题情境。

  3.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纸片,一把剪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自己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剪拼。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小声议论:“好像等于180度。”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有的说:“我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和自豪。这一过程,学生学的不仅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且在动手操作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4.创设讨论情境,以说促思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精心设计例题、习题和讨论题等材料,给学生创设讨论的机会,这时,他们的大脑总是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讨论激烈时,智力达到平时难以出现的超长状态,不时还能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则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有的学生说:“球是圆形。”课堂立即发生了争论,有的讲:“球不是圆形。”这时教师就要正面引导,告诉学生不能只说“是”与“不是”,而要说出理由来。于是有的同学说:“球是可以滚动的,所以球是圆形的。”有的说:“球是滚滚圆圆的球体,不是圆形。”还有的说:“我们站在高处,从上往下看球是圆的。”但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使学生争论问题进一步深入,我就拿实物和图片让他们进行观察,其中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让学生把它们区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类,结果学生把圆形划在平面图形一类,而把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划为一类。这时就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领会“把圆规有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再把装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平面上画成的那条首尾相接的曲线叫做圆。因此,圆是平面图形,而球不是圆,它和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体”的一种。学生通过演示、争论,对圆的认识更深了一步。

  二、引导学生主动创新欲望

  引导创新就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和批判精神,这四者都属于创新意识的动力系统。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这四者的激发与培养。就客体来说,数学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奇迹,但数学的魅力、数学的奇异性、数学的美要靠教师去挖掘、去展现。

  例如:在教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后,我出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思考:“A、B两村分别位于河的两岸(河的宽度一样,且A、B两村连线不垂直于河岸),要在河上垂直于河岸建一座桥,桥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A村经过这座桥到B村的路程最短?”学生们认识到这是一个两点间最短路径的问题,一定要用线段性质公理(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来解决。但是由于线段AB不垂直于河岸,从A村经过桥到B村的路线不能是线段,而只能是折线,所以不能直接使用线段性质公理。 由于这是一个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解决它不是一点思路没有,但确实还有困难,从而引起了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给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机会。

  发散思维是多方向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它与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相背,它承认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生动性,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事物。发散性思维仿佛具有众多条的“触角”,不拘泥于一个方向、一个框架而向四面八方延伸,可使学生的思维纵横交错,构成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思维之网,而这张网可以迅速、灵活地“织”出多种多样的意识产品。在教学上,平时多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培养。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学得深,才能学得好。我的建议是在平时做基础题之余,找一些方法新颖构思巧妙的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有利于开阔眼界,但这样的题不宜过多,毕竟有些题很偏,方法不常用,也许只是适用于这一道题,并不利于学生对数学认识的深入。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

  为学生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提供发散思维的.材料是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发散思维的特征之一是思维的流畅性,它指的是心智活动畅通少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示较多的概念。这是发散思维的指标。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范围越大越好。为学生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并提供可供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则是训练学生思维流畅性的首要条件。教师引入新课,一般都是从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如果教师给学生填注知识,重视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那么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这样,学生的思维将是定向的、固定的,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肯定不高。因此这时教师不应该给学生的思维定向,而要采用恰当的引入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激发起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要经常让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合理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发散思维也是触类旁通,只要想法言之有理就应该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教师更应给学生留足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生思维】相关文章: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05-06

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05-06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如何互动06-25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05-06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05-06

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05-06

如何通过思维导图学英语06-02

经济学考研如何培养经济学思维12-15

如何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