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24 04:11:21 养老保险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对策研究

  关于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研究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对策研究

  1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及其发展历程。

  1.1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是指从职工开始参加工作起,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由单位和个人缴纳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作为长期储存积累增值的基金,其所有权归个人。职工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按个人账户积累总额(包括保险费本金和利息)以养老年金方式逐月发放给个人。此模式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其核心是引进了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的机理,积累基金建筑在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同时又保持了社会统筹互助调剂的机制。

  1.2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发展历程 中国养老保险制。

  度正式引入个人账户是以《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革的通知》(国发[1995]6 号)文件为标志,规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力与义务相对应、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个人账户结构中,山西省采用小账户,湖北、宁夏、辽宁等省、自治区采用中账户,江西、河南、上海等省、市实行大账户。

  2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理论支撑。

  2.1.1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消费者是理性的,能够以合乎理性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理性消费者总是想把他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上作最佳的分配,使他在一生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极大,追求的是生命周期内一生效用的最大化,其预算约束为生命周期内收入与消费支出的持平。在一般情况下,储蓄(s)=收入(Y)一消费(C),而消费支出又是消费者根据其一生预期的平均收入决定的,所以短期的储蓄由即期收入和一生的平均收入之差决定,这样的一个理性消费行为导致了个人储蓄和财富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驼峰形分布。(参看图 1)。

  图 1 说明:假设从本人开始工作起算原点 0,持续工作 WL 年,收入为 YL,退休时个人资产达到其“驼峰”值 A,随后的(NL-WL)年靠资产为生直到死亡,其一生的预期消费水平为 C 保持不变,生命周期时资产为 0。生命周期理论包含着这样几个假设:不存在有关预期寿命或者工作时间的任何不确定性因素:储蓄无利息,价格保持不变,从而储蓄可以等额地转化成为未来的消费;工作开始时个人没有财富,且工作期间收入保持不变。此时,对于一个预期可以生存 NL 年,工作 WL 年,年收入为 YL,消费为 C 的消费者而言,来自劳动的收入为 YL×WL,亦即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最大可能支出。按照平滑消费假设,其一生的消费为 C×NL,因此有:YL×WL=C×NL亦即:C=(YL/NL)×WL=YL×(WL/NL)上式中 WL 加 L 是一生中用于工作时间的比重,即在工作期间的每一年中,劳动收入的 WL 加 L 部分用于消费,剩余的(1-WL/NL)部分则用于储蓄,为老年时的消费做准备。由于可以把储蓄看作是为退休后的消费进行融资,因而工作年限内的储蓄(YL-C)×WL 等于退休时间的负储蓄(NL-WL)×C。生命周期理论对于经济学中消费行为的研究进行了发展,将未来收入纳入到终身消费的计算中,从而涉及了老年期的消费问题。一般假设消费者在退休后没有收入,其生命余年的消费来源于工作期的个人储蓄和缴纳的养老金费用。这样,生命周期理论为养老保险制度中基金制部分奠定了一个微观经济理论基础。

  2.1.2 代际交替模型 代际交叠模型以萨缪尔森的跨时代模型为基础考虑代际转移问题,从而建立了一个带有要素积累和资本的完全确定性的离散时间模型。代际交叠模型的发点则是,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有不同代的人活着,并可以相互交易,每一代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和不同代人进行交易,有些代还未出生,他们的偏好不可能记录在当前市场的交易中。这就比生命周期假说更进一步,以至于生命周期假说后来被人们看作是代际交叠模型的一个特例。

  图 2 说明:如图所示,在任何时点上,经济均由两代人组成,年轻人和老年人。在 t 时期,经济中存在着(t-1)代和t 代人,对于(t-1)代人来说是退休期,对t 代人来说是工作期,随后 t 代人在(t+1)期进入退休期。代际交叠模型表明个人存在着生命两期:工作期和退休期,工作期主要与老年人打交道,退休期则主要与年轻人打交道。

  2.2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运行现状 2000 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 号),从 2001 年起,在辽宁全省和其他省区市的部分地区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主要内容:个人账户基金不再用于当期养老金发放,而是全部积累,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以实现保值增值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个人账户支出高峰期;将缴费形式由个人缴费 5%、单位划拨 6%转变为完全由个人缴费,个人账户规模由原个人缴费工资的 11%调整为 8%,缩小了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分开管理,将个人账户基金全部集中到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降低做实成本并简化个人账户管理。

  2.3 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制存在问题分析。

  2.3.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隐性债务及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我国在 1997 年实施养老金正式转制前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式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如果人口增长和工资增长率都不发生变化,那么这种下一代负责上一代养老费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计划就可以无限期运行下去,但现收现付制向部分基金制转变过程中,部分的隐形债务就会显性化,这时需要一个特殊的偿还办法来弥补转制成本。

  2.3.2 隐形债务与转制成本 所谓养老金隐性债务是指政府对养老金计划受益人所作的承诺和为养老金计划提供者所作的担保,之所以称为隐性债务,是因为它相对于已经确认、计量并一记录、报告的养老金债务更具有隐性化的特点,既不表现为当期的养老金赤字,也没有明确的偿债时间和具体的偿还金额约束。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制或部分基金制转轨时必将产生一定的隐性债务,因为过去的人在现收现付制度下没有个人账户积累部分,形成了历史欠账。而现收现付制下积累的养老金承诺要在新制度下继续保证兑现便要通过代际收入转移以外的方式加以解决,过去积累的养老金隐性债务便部分地或全部地显性化。

  转制成本则是指根据特定的转制目标,必须筹集资金加以解决的那一部分“显性化隐性债务”。转制成本是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必须支付的代价,制度之所以是稀缺的,是因为制度的供给是受到约束的,几乎任何能够带来预期收益的制度变迁都需要成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变迁也不例外。

  3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对策研究。

  3.1 应对个人账户进行“实账化”改革,必须做实个人账户,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严重的“空账”问题不仅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现收现付制的模式中,而且加大了未来养老金支付危机。做小做实个人账户就是为了填补空账,杜绝未来支付隐患;且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分别管理,以避免挪用个人账户基金。

  3.2 建立政府支持机制 做实个人账户不仅仅是劳动保障部门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必须争取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支持机制。

  3.2.1 稳定的财政投入。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必须明确中央财政的责任,要求中央财政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适当从财政中节约部分资金作为养老金补充也是可行的。

  3.2.2 政策扶持。加大征缴力度,做到应缴尽缴。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的征缴率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着漏报瞒报缴费基数的情况,企业欠费问题也比较严重。此外,大多数职工并没有按照实际收入上缴社会保险费,导致我们的社保基金来源大大减少。如合理确定收入缴费基数,对欠费企业加强催缴和监管,这将对整个的基金运营有非常大的意义。

  3.3 建立健全的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监督机制 对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两大类。具体包括法制监管、资格监管、日常监管、道德风险监管、内部控制、信息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未富先老的窘境迫使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制度。考虑我国的国情,必须转变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模式,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应当分开管理,采用不同的基金管理模式,即统筹账户实行政府集中管理模式,交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运作;个人账户实行相对集中管理模式,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委托给有资格的私人基金管理公司运作。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对策研究】相关文章:

企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研究论文11-27

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23

企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论文11-27

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若干因素分析11-24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模式11-23

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冲突与对策研究小结03-15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有哪些区别02-22

中国围棋业余段位级位制08-27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检查自查报告06-18

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协议书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