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时间:2023-04-06 12:16:11 盛林 清明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江南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江南人很重视清明节,所以出现了很多清明节的食物,那么江南人吃的食物有哪些呢?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江南清明节吃什么食物,希望大家喜欢!

江南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江南清明节吃什么食物

  1、青团

  江南的“麦浆草”,清明而生,过则难觅,也因此,用麦浆草做成的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间揪一把“麦浆草”,回家捣烂压汁,与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和好,包上细腻的豆沙馅儿。

  民间诀窍还要放入一小块猪油,团好坯入笼蒸熟,出笼时再薄薄刷一层熟菜油在表面。如此,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的青团子,就婷婷于眼前了。

  2、艾饺

  作为浙江的民俗,清明食艾饺,被认为能驱邪禳毒。越谚有“清明吃艾饺,不怕陈雨浇”。意思是清明时节多梅雨天气,吃了艾饺或艾糕,有预防身体被雨淋坏的功效。此外,艾本还可做药用,有杀虫和防止植物病害的功效。

  此饺用鲜嫩艾叶和米粉和匀作皮,包入白糖芝麻屑馅,捏成海燕状饺子,蒸制而成。其色泽翠绿,味道清香而略带苦味,食之别有风味。

  3、焐熟藕

  焐熟藕酥中带糯,风味独特,也是苏州人清明的节令食品。据介绍,每到清明节前,人们从藕池中采摘隔年老藕,去节去梢,两头切下一薄片,用糯米灌实,再把薄片用牙签盖上钉牢。

  将藕放入锅内,加入食碱,面上盖些荷叶,盖上锅盖大火烧煮,至藕呈褐色酥熟为止。冷却后,蘸赤砂糖浆等食用。

  4、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艾叶我们都见过,“清明草”俗称绵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

  馅儿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有熏肥肠拌芥菜末的。有包成团子的,有做成圆饼的,也有包成饺子样但更精致些的,那皱褶的花边一个个碧绿剔透,美丽极了。

  5、京江齐

  苏沪一带清明节的应景食品吃青团,镇江清明节的应景食品吃京江齐、麻油馓。镇江习俗,清明节必须吃京江齐和馓子,传说可以免掉死后一顿板子。清明节镇江早饭吃京江齐和麻油馓之由来,还另有一说。

  相传是纪念春秋时代的贤哲之士介子推,因他与母亲归隐绵山介休县境,晋文公于清明节的前一日,派兵放火焚烧绵山,介子推与母亲不幸罹难,后人在清明节这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以示怀念,至今镇江圌山附近的居民,还有清明节上圌山“望绵山”悼念介子推的风俗。

  6、油煎大团子

  清明节当天,常州人早饭会吃没有馅的糯米大团子。大团子是春节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节。

  清明那天,拿出大团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锅用油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糖或盐。也有人家会放点柳叶在里面,意为添“青”。

  7、螺蛳

  青团本身属于甜食,人们大多用来充当早点或配餐,而螺蛳则是清明餐桌上的“重头戏”。由于清明时节气候温度适中,这时的螺蛳干净鲜美。在常熟地界,人们时不时会邀上两三好友去螺蛳馆小聚,吮着螺蛳,叙着家常,别有一番风味。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8、青白团子

  清明时节,吴地一直有吃“青白团子”的习俗。在无锡梅村和鸿山一带,当地人还专门用鲜肉、豆沙、芝麻做馅,寓意吴地始祖——泰伯“三让天下”的高尚品德。

  清明节前麦子长势旺盛,麦叶不老不嫩,将从田里割来的麦叶洗干净后,放在石臼里捣碎,成糊状后用布包起来,用力挤压,就有青汁流出,在青汁里面加适当石灰水,颜色就更青更嫩。在做团子和糯米粉时,倒点青汁进去,揉和成的米粉就成青色了,团子放进灶头上的大蒸笼一蒸,满灶间一股麦青香。蒸熟出笼时,若用毛刷蘸上熟油在团子表面均匀地刷一刷,青团子便油绿如玉,更惹人喜欢。

  9、馓子

  老南京吃“寒具”,就是馓子。馓子以油和麦面揉拉成细条,盘绕环状,油炸而成。春日踏青,带上寒具,边吃边游,或加糖用开水冲泡食用,自有一番风味。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10、清明泪

  “清明节,做清明泪,吃清明粿……”在衢州常山、开化一带的农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尤其是常山县东案乡金源村,每年清明,“清明泪”是家家户户纪念先祖必做的寒食,习俗流传至今已经1000多年。

  为纪念祖先王介,村人把米粉搓成一颗颗圆圆小小的眼泪形状,只在清明节制作食用。清明泪外形像小汤圆,味道可完全不同。不加艾叶的,色白,如珍珠无瑕;掺入艾叶,色翠,如翡翠深邃,这小点心透着股淡淡的清香,吃在嘴里清香滑糯。

  清明节习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 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宁波人在清明节吃什么食物

  马鲛鱼

  推荐做法:咸齑马鲛鱼

  在宁波,有一种鱼类叫做“象港串乌”,说的便是马鲛鱼。清明前夕,鱼群洄游至宁波象山港附近产卵,渔民随捕随卖,真正透骨新鲜,这时的马鲛鱼市价飞涨。从平日里的十几元一斤,涨至几百元。一条三四斤重的马鲛鱼,随便就卖上千。

  关于怎么吃?陈厨说,宁波人有自己的偏执。这种偏执就是咸齑烧马鲛鱼。

  锅热后将马鲛鱼清水下锅,不放一滴油。咸齑最好用自己家腌的,嚼起来鲜脆清香,再挑一支小的春笋,切丝入汤。

  鲚鱼

  推荐做法:油炸小鲚鱼

  小鲚鱼与刀鱼同类,体形偏小,同样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

  在鱼类中,鲚鱼的相貌真是难得的秀气。清明一过,刀鱼鱼肉变老,更是身价大跌,俗称“老刀”。

  稍大一点儿的鲚鱼会拿来清炖,洗净后滴上几滴酱油,放少许葱姜,才能彻底领略它的鲜味。个小一点儿的,宁波菜最常见的做法是油炸小鲚鱼。选用体形较薄的鲚鱼,挤去内脏和鱼腮,清洗干净,在放入盐、绍酒、葱姜、胡椒粉的酱汁中浸泡片刻。然后锅中入油,油温一定要够热才能挨条放入小鲚鱼,炸至金黄色出锅即可。那些细毛状骨刺在油炸之后变得入口即化,色泽黄亮,鲜咸香酥。

  螺蛳

  推荐做法:上汤螺蛳

  关于螺蛳,江南民间早有传唱,“清明螺,赛只鹅”。从立春到清明,就是螺蛳最肥美的时候。过了清明,螺蛳开始带子,肉质枯干。

  宁波人喜欢倒过来叫它“蛳螺”。小时候只知道螺蛳是种廉价食材,菜市场里五块钱就能炒上一盘,乡下的亲戚农闲时也会去河塘里摸上一罐。守在煤气炉边看着母亲做菜,必然是酱爆螺蛳。螺蛳在油锅里来回翻滚,最后撒上一把葱段,酱香四溢。

  作为“东钱湖四宝”之一,它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做“钱湖吻别”。陈厨的这一锅招牌螺蛳是上汤做法,敢这样做,食材肯定是极好的。螺蛳先在清水里养上一天,让它尽量吐净沙泥。只放少量菜籽油入锅,把姜花、蒜粒、小米辣煸香,放入螺蛳后翻炒,再加入适量高汤,除了享受美味的螺肉,汤汁鲜美。

  鹅肉

  推荐做法:醉鹅

  刚说“清明螺,赛只鹅”,宁波人对鹅的热衷也十分惊人,早在2008年,就有经销商做过统计,仅宁波市区的消费量就达到了400万只。而象山的大白鹅也是清明时节宁波人家餐桌上的必备菜肴。

  浙东大白鹅有上千年的养殖历史,以体型大、肉质鲜而出名。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卖价不高的大白鹅受到冷落,后来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之后,象山的大白鹅才逐渐恢复了养殖量。

  通常的做法是煮熟。菜名一定是“白斩鹅”,而不是“白切鹅”,大概为了重现厨师手起刀落时的力道,至少要对得起大白鹅的体型。

  赶上了吃鹅肉的好时候,陈厨就把鹅肉拿来做醉鹅。煮熟的鹅肉改刀成大块状,撒少许盐,放入盛器中腌制入味,再加入黄酒、少许味精,便可装盘上桌。大概就是这轻微的酒意,最是迷人。

  泥螺

  推荐做法:葱油泥螺

  很多外地人士对黄泥螺的口味始终无法接受,唯有宁波人对它情有独钟。四五十岁的宁波人出门旅游,必带的两样私家小菜,便是醉泥螺和煎带鱼。

  “三月三,泥螺摆摊头。”——说的便是过去的桃花时节,泥螺要在宁波瞻岐合岙晶亮的滩涂上开会了。滩涂上有小虾小蟹小鱼蛏子等等,别的都是活“捉”,唯有泥螺是“捡”的。

  泥螺又叫吐铁,清明时节的泥螺因为体内的“铁”刚刚吐完而最为肥美。吃泥螺的另外两个季节是梅雨和中秋,梅雨时的泥螺脂满膏丰,适合醉酒,而中秋泥螺肉质偏硬,适合腌制。

  青团

  推荐做法:艾青团、艾青饺

  吃过大鱼大肉,最后一道可以算甜品。

  这个季节,城郊的荒野里遍地都是,挖回来洗净,开水焯一下,用搅拌机打碎得到汁液,加米粉和水搅拌柔和,做成一个个饼,再蒸熟,就是青团了。青团里面可以加馅儿,约定俗成应该是甜的,宁波人最爱猪油芝麻馅儿,也可以做成咸味,加咸齑肉末馅儿。咸齑肉末提前用菜籽油翻炒过,咬开饺子就有清香溢出。而保证青团独特口感的秘方,是加了少量的地瓜粉。

  除了青团,家里的老人还会做一些“青麻糍”,除了米粉什么也不加,独独就吃那一口艾草香。米粉要用糯米和粳米掺在一起,口感更有嚼劲。

  广东不同地方清明节的习俗

  1、广州:行清、吃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2、惠州: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粄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粄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3、东莞:拜山、吃艾粄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粄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

  4、潮汕:食薄饼和朴籽粿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地区还流传着一个传说,下面小编带你看看。

  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5、河源:迄今仍吃清明粄

  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腻,属药膳一类,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区的人们便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粄。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头翁)、莘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6、肇庆广宁:搏“头彩”

  在广宁,称拜山扫墓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围的环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广宁人称,“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头彩”,哪怕是共一个太公的后人,谁家“抢先修得太公清”,谁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为一年的工作生活开了好头。

  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清明时节,该县从农村到县城家家户户都会蒸发糕、包粽子。发糕糍是一种叫发糕粉原料配上酵母发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区别肇庆传统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猪肉作为馅料蒸制而成。

  但在传统习俗中,广宁妇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扫墓祭祖。自有重男轻女之嫌外,当地农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气,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扫墓,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不吉利。

  7、肇庆: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除了以上清明习俗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分享,例如梅州地区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韶关清明则采撷艾叶做粄。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广东清明节的习俗。

  8、梅州: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9、韶关:采撷艾叶做粄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习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10、佛山: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江南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相关文章:

江南清明节吃什么食物11-23

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11-24

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11-23

南方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11-23

潮汕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11-23

小满吃什么传统食物11-24

南方在清明节里吃什么传统食物呢11-23

除夕节吃什么传统食物10-28

江南清明节吃什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