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句子的作用

理解句子的作用 | 楼主 | 2017-07-09 15:59:07 共有3个回复
  1. 1理解句子的作用
  2. 2考点八理解重要句子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
  3. 3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讨论

阅读现代文想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不脱离具体的语境抓住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

理解句子的作用2017-07-09 15:56:08 | #1楼回目录

理解句子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方法点播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评价:

从内容看:根据不同的文体,句子的作用用在记叙文中,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

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总提的作用、总结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文章思路的作用。总之,它们可以显示文章的基本框架,概括文章最基本的内容。

从艺术效果看:文学作品中,有些句子还有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阅读现代文,想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

抓中心句。分析时要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的是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有转承句或转承词。抓点睛句。

抓警句。

抓修辞句。

抓矛盾句。语段中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例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上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有些句子明显的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

抓描写句。文学作品中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抓尾句。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读解语段(重点语段,中心句训练)

理解段落功能。

一个段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所有段落的意义围绕一个中心,构成一篇文章的完整的意义。段落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述性段落、议论性段落、说明性段落、描写性段落和抒情性段落。段落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构思的特点、中心的表达,因此在阅读时,正确理解段落的功能,把握段落的作用,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可以提高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可以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理解段落结构。

段落有时被称为段落层次,也叫“意义段”或“结构段”,段落层次往往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构造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式。文章安排段落结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是“纵式”和“横式”两种。在记叙文、说明文中,“纵式”结构常表现为以时间的推移或作者认识的发展为顺序来安排层次;“横式”结构表现为以空间的转移或材料的归类为线索来安排段落结构;有些比较复杂的文章,常采用“纵横交叉”的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纵式”结构表现为各个段落层次之间或层次内部的递进关系,使意思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横式”结构表现为各个层次之间的并列关系,以事物的各个侧面分别论述,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理解段落意思。

特别是概括段落的内容要点,是阅读的一项基本功。一般可按以下步骤来操作。首先要通览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段落的总体内容,然后从全文着眼,逐段阅读,确定重点内容,最后根据用途和要求,把内容要点组成有条理的文字。

考点八理解重要句子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2017-07-09 15:58:47 | #2楼回目录

考点八理解重要句子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难易程度:★★★★)●考点讲练【考点2016】①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简略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016年资阳)《水磨镇的微笑》

②请品味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016年黄冈市)《钢构的故乡》【考点讲析】

方法:

(1)不脱离具体的语境,抓住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2)抓住句中关键词语,从意义和修辞角度分析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3)环境描写的句子的作用一般是:①为人物提供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②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性格;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4)句子中的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要参照前文中的“词语”考点部分。理解重要句子的时候,抓住其中的修辞手法来揣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考点测试】一、2016年厦门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3.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3分)

14.第二自然段写道“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15.文末写道“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4分)

16.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3分)(考点八理解....

重要句子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

17.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4分)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讨论2017-07-09 15:58:02 | #3楼回目录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讨论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一、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

1、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

1、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可参考“阅读知识点归纳”)

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生动形象的说明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

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2、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详见“阅读知识点归纳”)

3、“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二、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参考“阅读知识点归纳”)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

①联系本句的含义。

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1)比喻: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

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1)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2)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3)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三、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内容与作用。

第一个方面:内容上:

1、注意抓中心句与结构句(承上启下句、总结上文句)

2、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四、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

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回答者:永遠のsherlock-试用期一级4-1517:57

1.多读书

2.读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文章

3.回答问题有的文中有

4.理解句子是,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

回答者:夏夜柠檬汁-助理二级4-1720:06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癣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

、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玻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作文高分秘诀

1、多练审题

尤其是对于哲学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研究其深刻内涵。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通畅,把握就越大。吃透话题的实质,弄清它究竟向我们要什么。但当材料审读感到困难时,如遇到诗歌类的材料,在读不懂的情况下,干脆撇开材料,就抓住话题来思考。万不得已时,直接以“话题”来作为作文题目,也总比无题或瞎拟题目好。材料中所说的是“事”也好“物”也好,都要与“人”挂起钩来。

2、牢记标准

什么是好文章?浓缩成八个字:“深刻,丰富,文采,创新”。心里牢记这四杆尺子,就有了作文的高标准。当然,由于电脑阅卷,要特别注意书写的美观。

3、加强理性思考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观点深刻一些,视野宽阔一些,见解新颖一些,富有启发作用?

(1)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想一想,凡事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结果看到原因。最好的思想武器是哲学,哲学是聪明学、明白学,不可不用。为什么说近墨者未必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为什么说评价玫瑰的好坏根据在花而不在刺?花是主流,刺是支流。为什么说不能让感情的亲疏远近影响认知的正误深浅?情与理,是与非,真理与谬误,感性与理性,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想一想,就可以拓宽思路,从时间到空间,从古今到中外,再看看社会,看看自己,还愁找不到最佳的立意角度吗?

(3)观点有没有启发性,这是文章拉开档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一览无余,索然无味,那就是白开水,就是“陈言”。有了启发作用,才谈得上有意蕴,有意境,有内涵。

要想写出有启发性的观点,有一个重要技巧

是常常要用上的,那就是类比推理。当然这也是由此及彼的办法。运用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抓准两件事物的相似点,否则反而节外生枝了。

4、加强材料储备

从哪些方面选材备料呢?主要是四个方面:

(1)自己的生活。一要真实(切勿瞎编);二要有内涵,有特点,有味道,有新意,确保不会与别人雷同、撞车;三要自己对这个生活材料有所感悟,且比较深刻。

(2)学识与见识。从科学、文学、哲学、美学四个方面多备点料,不求多,但求精。

(3)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视点高,眼界宽,材料新,意义又重大,这就是有价值的素材。一要保证真实,道听途说不行;二要把握好选用的尺寸。信息材料的引用最好有准确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使之更有说服力。

(4)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典范,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倘能用得准确,恰到好处,无疑会给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练语言,练技巧,出文采,上水平

文采是从心里流出来的真诚、自然、优美、机智和幽默。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而已。在你记叙、抒情、议论的时候,你的学识、见识、个性、修养、趣味、神韵也同时往外流,这就是言为心声,这就是文采。

6、力求创新

从立意选材到构思设计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弃我取,人趋我避。没有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很难突破思维定势和新老八股。平时背诵名言警句时,要学会分类、归纳记忆。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