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时间:2023-02-13 16:45:29 语文 我要投稿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范文(精选10篇)

  作为语文老师,在进行听课的时候,我们要吸收优秀教师的授课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语文老师听课记录范文,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范文(精选10篇)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篇1

  《氓》

  (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

  教学过程:

  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

  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

  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

  期待——幸福——抱怨——悲伤——妥协

  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

  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

  过程思索:

  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

  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

  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

  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

  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

  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篇2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九个小组平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

  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

  5、光去读,太平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

  整体点评:

  这是一节离奇的'课。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己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试问:平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优秀,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篇3

  教学过程:

  1、诵读文本,概括故事

  2、疏通文意4分钟

  3、小组交流2分钟

  4、一学生问:“淇水汤汤”前后有何关系?

  “淇水有岸”何义?“送子过淇”——“子”何意?是男子吗?

  (点评:这一环节很好,你给学生一个发现的空间,学生就给你一个灿烂的蓝天。)

  5、一学生问:“至于暴矣”,“暴”何意?打。

  6、概括故事情节。

  7、品读文本。问:你在什么地方读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的词语和感情?

  学生答:容颜像叶子一样衰老了;送子涉淇,很细心;载笑载言,很幸福很甜蜜。

  问:你读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随堂点评:分析得很好!)

  8、问:本单元是观照女性命运,你回顾全诗,从这位女主人公的'婚姻经历,得到了什么?有何感悟?

  几个学生答:“女也不爽”,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女子不能承担家务活;

  不能光勤俭持家,要提升自己魅力,多读书,提高修养,来吸引男性;

  离婚也是好事,过程总是痛苦的,要旷达。

  打败婚姻的是现实,女子的容颜总是要凋零的。

  (点评:在这里,有两个学生回答不当,是生之过?是师之过?总之,是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本诗的含义之缘故也)

  9、最后让学生选择一节,背诵。

  过程思索:

  ① 沉着,不着急,主问题很好,清晰大气,关注学生思考。

  ② 有些议论学生脱离了文本,谁之过?

  ③ 为何本诗的艺术方面没有涉及?鉴赏不足。

  整体点评:

  结构好,但没读,没讲艺术性。

  本诗的艺术性何其高也,而仅仅局限在性格的分析,又是女性本身的分析,何其偏颇也?叶子如何变化?淇,如何变化?为何不讲讲其艺术?这首诗千古流传,原因何在?婚姻破裂原因何在?为何不讲?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篇4

  授课人:XXX

  导语:有没有梦想。马蒂尔德也有梦想。感受马蒂尔德的悲喜人生。

  1、展示自学中的收获。

  (按组:学案设计有字音字形填空+自主字音字形。生1字词积累。生2线索。生3主旨时讽刺。生4乐观任劳任怨。生5劳动者的伟大。生6情节:需—借—用—丢—找—赔—识。教师归类:情节人物主题。)

  2、教师追问:最欣赏的情节。读文本,说明原因。

  借项链(读文本)识项链()(找出假项链的'伏笔)如果没有假项链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得还是不错的。主旨,回味无穷。教师板书虚荣纯朴善良)教师指出“赔项链”也显示出了虚荣?应该值得推敲。是虚荣还是守信?

  3、学生讨论一个人既虚荣又善良是否符合现实?

  (生:本质纯朴善良,社会环境让人虚荣)

  4、一夜风头出尽,项链成锁链(学生对下联:半生光阴熬完,靓女变丑女/十年光阴耗完,朱颜变花颜/十年沧桑终结,娇颜变笑颜/十年青春全失,佳人变妇人)

  问,喜欢哪一幅对联。

  马蒂尔德变还是没变,不能一概而论。

  5、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心理、动作、对比、神态)

  (描写人物的方法属于预设)

  6、主题(同情、讽刺、赞颂、揭示)

  人生启示(生答)关于梦想。梦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态度。

  7、留作业,续写结尾

  小组活动不足。

  教学中没有抓住重点。

  作为情节来说主要是结尾的妙处以及铺垫照应。

  教师应该尽快地导入此中来。

  通过学生对情节的分析说明人物性格。

  结论不是在分析人物中得出的,

  二是分析情节的副产品。

  对文本不能从整体上关照。

  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进行把握。

  只见树叶不见泰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有比较大的欠缺。

  课笔记格式

  -年---月---日

  第---节

  授课地点---------

  授课人-----------

  题目-------------

  科目-------------

  听课内容

  -------------------------------------------------------------------------

  听课反思

  -------------------------------------------------------------------------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篇5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 。 这个小孩儿就是 ,那年。(生齐答)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4、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二、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华山图)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1)(出示课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播放华山的录像,师配解说语)

  再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的这句话。(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理解华山的高。)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指导背诵。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三、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指名读。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学法。

  3、指导朗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评:在写字前,教者特意让学生和课文中的小寇准比一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写字时,教者注重学生间的差异,对一些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加强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评课: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教者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教者以新课标为指针,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

  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直观化。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文,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者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突出华山的`险峻和高,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教者还把板书内容设计成了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二段中的重点句,轻而易举地看着简笔画背出了重点句。

  二、感悟、推敲文字,真切体会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教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

  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者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教者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思想教育,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教者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总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如果教者能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差异教学,相信一定能让课堂更加高潮迭起。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篇6

  一.读课题《绝句》,你是怎么理解绝句的?作者是谁?

  师:昨天讲的李白是诗仙,而杜甫被称为诗圣。这首诗是作者写自己在成都杜甫草堂那个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学这首诗。

  1、 听老师范读,孩子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谁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师读后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两只黄鹂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师马上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请读读、全班齐读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积雪。

  那老师要画应画远还是近(远)齐读

  哪里的雪(成都西岭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来因而用了一个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遥远的东吴门口停了许多船

  师板画,生读出远的感觉

  生4:我看见白鹭

  师:应画在哪?(远)怎样读?(飞得有劲)

  师:难道我们的大自然就这样单调吗?请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读,师启发:开动你的耳、眼你又发现了什么?

  汇报: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1;“翠”字

  师: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码头(从门泊看出)

  生3:房子(从窗含看出)

  师启发:我还从赵尘(生1)的“翠”看到柳树是绿的,[给板书柳树涂为绿色。]你还看到、听到什么?

  生1:听到鸟叫

  生2:我听到船的汽笛声

  生3:流水的哗哗声。(师:你的耳朵真灵)

  生4:我看到长江很长,还有船在往这靠。

  师小结:我们想象后,让树有了绿色,鸟在叫,这叫有什么有什么?

  三、小结: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有什么?(读板书)

  听课后点评:

  1、读的形式多:初读——个别读——评价——评价过程中读——齐读——范读——想象景物中读——读中打开耳、眼——夸夸诗读——读出感觉。

  2、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听到什么?让画面更丰富。

  3、小结(有什么有什么)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 师声情并茂将生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

  5、 读、听、看、想后再落实每一句诗意——水到渠成。

  6、 考大家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7、 读、听、练。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篇7

  一、导入,复习检查:

  齐读课题。

  这些字你还认识吗?开火车读。齐读。

  一朵一颗满天真好晚上数着那里最喜欢

  3 老师这有几个字宝宝找不到家了,谁来帮他们找到家?

  朵只头颗

  一()白云一()小鸟

  一()珍珠一()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谁?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出示:一边读一边想)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出示这小节)

  指名读。

  3、(1)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你是通过哪些词看出鲜花很多?师相机在“满地、这里、那里、还”下面划线。

  谁能读出鲜花的多?

  放鲜花的课件,夏天到了,绿茵茵的草地上,盛开着朵朵鲜花,它美吗?谁想夸夸它?它美在哪里?指名说。

  看着满地的鲜花,我真想。

  【评:口语训练和想象力的丰富集合起来,有道理!】

  小朋友真会想,能不能把鲜花的美读出来呢?谁想读?

  再出示这小节(指名读,评议。)

  【评:这一步前面应该再有一个自由练读,就扎实了。】

  (你读出了鲜花的美丽!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鲜花更美了!)

  4(1)读了好多遍了,想不想把这美丽的诗句背下来呢?自己先练练。

  指名背。(你背得真流利,如果能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2)谁能上讲台加上动作来背一背、演一演呢?(指名)(你真是一名出色的小演员!)

  (3)这么多人都想上台背诵啊?想背的小朋友一起来背吧!

  【评:指导得法,读出了层次,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小朋友背得真棒,老师仿佛看到了夏天满地的鲜花,老师都陶醉了。

  刚才,我们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学习了第1段(出示:一边读,一边想),相信你们现在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二段学好。自己读一读,读懂了什么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评:总结学法,由扶到放。】

  谁来汇报你们交流的结果?

  说明星星的多:划词:满天、这里一颗那里一颗、还多

  3、谁能读出星星的美、星星的多?(你真会读!你看,她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让星星更美了!)

  赛读,谁来跟他比比?你读出的星星也很美!

  看着满天的星星,我真想。

  【评:这时再来读读,然后背诵更扎实。事实上,下面的背诵孩子们开始不是很顺利。】

  三、背诵。

  1、这么美丽的小诗你能完整地背出来吗?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自己先准备一下吧!(指名背)

  (你背得真有感情!谁来跟她比一比?你真是个出色的小演员!)

  2、师报幕。生齐背课文。(9班小朋友集体诗歌朗诵会就要开始啦!)

  四、拓展练习。

  出示蝴蝶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老师非常喜欢这幅图画,所以仿照课文写了一首小诗。指名读。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蝴蝶:

  这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海滩上的贝壳还多。

  过渡:老师说的好吗?小朋友,只要你们留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再发挥想象说一说,能说得比老师更好呢!

  你会说吗?这里有一幅美丽的图片,请瞧!你能仿照着课文写一段小诗吗?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小鸟: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海鱼图】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4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评:说话训练从复习的数量词填空就打下基础,前呼后应,训练扎实,评价有效,学生兴趣盎然。诗歌习作内容丰富,洋溢着智慧的热情和闪光。】

  五、指导写字

  聪明的小诗人,不仅诗作得好,老师相信你们字也一定会写好,我们来记几个字吧!

  朵最真

  1、写“朵”

  (1)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朵”这个字里面隐藏着一个偏旁:几字头。

  写这个字该注意什么?(几没有钩,木的一横很长。)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2、写“真”

  (1)怎样记这个字呢?

  (2)在“真”这个字里面也隐藏着一个偏旁:十字头。

  (3)写“真”时该注意什么?(真里面有三横)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评课:

  从教材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歌是首次给孩子们现代诗的形式;从字词训练的角度来看,这课侧重于“比”的内涵;从内容来看,这课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形式告诉学生:鲜花和星星的多及美。

  我想,教材编者的意图绝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感知生活,还有对诗歌这种形式的热爱与贴近。因此,李老师充分领会了教材精神,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通顺、读流利。接着再来抓住重点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好。然后,教者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进一步拓展深化,训练学生对“比”的认识,进而是对诗歌句式的熟悉:由看图换词填空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到看图填句子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再到看图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最后到自由完成整首诗歌的创作。这个过程不但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理解,也是一次扎扎实实的诗歌写作训练。事实上,孩子们在这次学习中,真正地有所得了——这表现在他们对创作过程的高度兴奋上,也表现在他们创作的结果上:他们说最喜欢满天的繁星,因为它们比夜晚的灯火还多;最喜欢五彩的鱼儿,因为它们比草原上的羊儿还多;最喜欢机灵的'小海鱼,它们简直比海底的珊瑚礁还多……

  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不正体现出李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与精彩吗?同时,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更激励我们不断求索更科学、更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这里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虽然对个别句子的朗读指导较多,但是整首诗歌的朗读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与感知。而加上动作朗读、背诵就更需要读流利、读熟练了。当然,这节课在这一环节上有所疏忽可能是为了后面拓展部分时间的保证。但是显然,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真正地把“学生本位”的理念落到实处。如果把这首诗歌真正读通、读好、读透,我想可能拓展部分的练习学生对整首诗歌的创作会更贴切。

  实际上,如果将划重点词这一步骤省略,以范读等方式直接指导朗读,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轻易地降低了学生朗读的难度,岂不两全其美?要知道一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的教学重点就是读书、写字呀!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篇8

  一、 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 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 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 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 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 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 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 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 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 听(动作) 摸(动作) 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 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 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 逐段指名朗读。

  三、 作业

  1. 认读、练写生字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松树 比多少 回答 孩子 听 低头

  2. 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 精读训练

  1.

  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 (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 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 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 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 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 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 讨论: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谢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己最高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要是我也在山下,和大松树站在一起,他肯定比我高好多好多呢)

  (谢谢风伯伯,是你让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的功劳)

  (如果大松树也长在山上,他会看得更远更远)

  7. 教者小结: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8.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 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多 你呢 回答 风伯伯 听 孩 比 低

  2. 自主学习,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根据学生发言,知道写字。

  四、 作业

  1. 按笔顺描红。

  2. 朗读课文。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篇9

  时间:20XX年9月6日星期三上午

  主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主讲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惠青教授

  内容摘要:

  一、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教育具有情境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多解性

  ●什么是好课?(观摩课、公开课等)

  教育也应该有理想,我们希望通过课把对教育教学的希望展示出来。通过这个方式去描述未来,去引领未来。我认为,赞成有效。当听的老师听了课以后认为我能学,那就是好课。

  ● 两种研究范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探索规律。

  1.自然科学:如果是A必然是B,理解为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2.社会科学:在宽泛意义上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事物间普适性。而教育科学就是后面这种。

  3.一个是以物理学研究为特征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一个是生物学整体观为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前者以物理学为方法论基础,是分析性的科学。后者以生物学为方法论基础,是整体性的科学。前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靠的是事实判断。后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思辨,靠的是价值判断。前者研究结论是唯一的,后者结论是多元的。

  4.教育的不可重复性,追求教育地适切性,离开具体的教育情景谈教育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

  (二)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

  ●不要做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这是个渐进的过程。课程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犹如大海涨潮时的“海浪现象”。更多的表现为改良,而不是疾风暴雨式的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初公布了中国社会现代化报告。世界上已有十个国家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而中国等九十多个国家正在努力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且预测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1960年的水平。

  (三)教育变革的真理——寻找两难问题中间的结合点。学科的课堂教学还是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主战场。

  ●学科课程设置地合理性

  ●缓解知识地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这一对矛盾。与班级授课制地教学组织形式相配合。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互补

  1.关于课程目标

  2.关于课程内容

  3.关于课程实施

  ●交流:写观察日记:看豆子发芽情况,所有学生都写豆子发芽,但有的豆子不发芽。后来老师读了一篇范文,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真实的文章。

  ●设计开展炸马铃薯条的综合实践活动。(交流)

  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马铃薯、煎炸工具、预先分好四人小组

  活动过程:教师讲述操作过程,适当演示,分四人小组准备

  分工合作:洗、切、炸马铃薯,分享成果,展示过程

  活动延伸:办小报、写日记等

  二、为什么要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

  ●1978年吕叔湘对语文“少、慢、差、废”的批评引发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自那以后尤其是新课改以前的诸多语文教育改革其实都可以看做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改革,其旨归都是“有效教学”。新时期第一次提出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应以1978年3月16日《人民X日报》发表吕叔湘先生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为标志。吕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到了1997年,语文教育迎来了一场更猛烈的批判狂潮。当年地《北京文学》推出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和薛毅的在内容性质和思想上有其内在联系,不约而同地批判了当时地语文教育现状。其结果正如王丽本人说的那样,三篇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引起了全国性的强烈反应。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热讨论”迅速演变成“大批判”,且批判者不限于语文教育界,而是不分领域,不分专业,不分阶层,大家群起而攻之,简直是全民动员,集中开火,批判的矛头也不仅限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最为典型地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而“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构成语文教材内容地五个板块。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主要存在的问题:

  1.非语文化。

  主要由对“综合性”的'误读而导致,跨学科是一种综合,但综合不一定就是跨学科。

  2.综合性学习地娱乐化倾向。

  趣味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在“做中学”“玩中学”不可避免地使语文化综合性学习带有娱乐性地色彩,这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综合性学习是什么

  (一)来自文字学研究的解读

  ●三个综合:一是读、写、听、说之间的综合;二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三是文本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两种课型: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指导课”;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指导课是指导什么?确立学习主题,确立分组学习方案、提示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商定学习的成果展示与评价。

  ●主题:《说不尽的桥》

  要点:一、导入(教师的导入语)

  二、活动过程(学生主持)

  (一)知识的桥(采用问答的方式,了解有关桥的知识)

  (二)汇报

  (三)总结

  (二)从揭示综合性学习特征的角度

  1.语文综合性学习重整合。

  2.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重体验,轻知识;重过程,轻结果。

  3.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应用

  4.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

  5.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全员参与。

  四、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目标——追寻教学的诗情

  (二)内容——生活化、综合化

  (三)教学方式——活动化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篇10

  上课铃响后,学生还是比较吵闹,教师立刻采取措施——这堂课采取小组加分制,这决定今日小组作业的多少,放学的快慢;刚才第二小组坐的最端正,加三分。

  一、导入新课

  1、大一起齐读课题——“长相思”预备起。

  2、“长相思”是词牌名。这首诗还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字数不对称,有长有短。

  二、生字词

  朗读古诗,回答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畔”

  三、进入新课

  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生):“风一更雪一更”什么意思?

  (教师):哪个同学能够帮一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

  “风一更雪一更”,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样的?

  (学生):当时下着鹅毛大雪……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

  “山一程水一程”,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当时士兵们经历了什么,当时的环境是怎样样的,行军路上他们走过了什么地方

  (学生):士兵们走遍了千山万水……山崖险峻,河上结冰,可是他们都没有放下。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错了并不可怕,教师欣赏你开动脑筋。

  这些环境描述都突出了什么——行军之难

  当时诗人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可是行军之地仅有什么?

  四、总结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小练笔:假如你是纳兰性德,经历了行军之难。请你把当时行军的环境具体描述下来。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1、有效应用教具:小黑板。提前写好需检测词语,并背向学生。在适当时间给学生展示,让学生朗读。应用小黑板,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小组合作学生有充分准备。每组发放学习记录单,有利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听写词语。对大多词语进行听写,部分词语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拼音,让学生写词语。让学生动手书写,可检测学生是否到达会写的.程度,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本事起到了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教学提议:

  1、学生朗读本事需要加强,教师应注重学生朗读指导。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第三学段朗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的教师,应把这一教学目标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对于正确、流利朗读要求,只要解决了学生的识字问题,只要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就很容易到达这两个目标。朗读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块,提议:根据自己体会的感情来朗读课文,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不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两者相互促进;教师经过示范朗读,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相信感情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2、识字和写字教学应加强。

  一流教师注重学生识字本事的培养,指导、帮忙、鼓励学生独立识字,同时注重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习惯和书写姿势。二流教师注重学生学会生字,到达会认、会写的目标,并完成识字量。三流教师缺乏识字和写字教学方法,不懂识字和写字教学目标,识字和写字教学本事差,效果差。

  我们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本事,最为目前识字教学的重要资料。不但使学生学会用字典查字法,并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识字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这一教学环节,不宜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应鼓励学生独立识字,提高独立识字本事,养成独立识字习惯。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识字教学的深度。如:咀嚼的嚼,是多音字。教师李娇娇讲到两种读音,并结合每种读音进行组词。我之后查询,嚼字应为三种读音,教师授课时的讲解与我查询的结果不相符。如果只让学生了解两种读音,是教学的需要,或者是教师对教学资料的处理,也应给学生说明,我们只了解或认识嚼字的两个读音。另外,关于嚼字在哪种情景下读哪种音,教师没有具体说明。如果能将这个问题给学生将清楚,学生必须能将知识转化为本事,对此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今后的应用也很有帮忙。

  3、板书设计,力求书写规范,布局美观,框架简明,条理清楚。板书的所有资料,都要书写正确、规范。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加强练习,提高板书设计的效果。

  4、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图文结合,帮忙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五年级语文《冬阳·童年·骆驼》教材资料,是图文结合的设计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并结合插图进行读课文。

  5、六年级语文新课导入可修改。

  可设计问题:你喜欢过年吗?你们过年都做什么?你们过年都有哪些习俗?什么时候就是过年?经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顾并表达出来。然后导入北京的春节,使学生在相互比较中进行语文学习。

  春节使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经过传统节日教育,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6、小组合作注意事项。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学校上学期申报的校本研修·大创立项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明确需要解决那些问题;二是需要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必须具有合作交流的必要性,不是任何问题都适合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对于设计资料广泛、搜集信息量较大的,需要合作交流;对于难度较大,一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合作交流;对于有争议,需要统一思想认识的问题,需要合作交流;对于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或感受,能够进行合作交流。但对于识字和写字、阅读(朗读)、体会、揣摩、推想等学习环节,则适合独立完成。

  7、关于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

  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标,最基本要求: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学习与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本事、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熟悉课标目标要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捷径,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应用教材,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熟悉、掌握课标和教材,才能做好用教材教,否则只能是教教材。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07-08

语文听课记录07-08

语文听课记录模板07-08

语文听课记录范例01-27

苏教版语文听课记录07-08

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01-27

下册语文听课记录07-08

语文下册听课记录07-08

语文听课记录的范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