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高二语文作业练习

时间:2021-07-06 13:41:16 语文 我要投稿

高二语文作业练习

  高二语文作文练习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高二语文作业练习

  A.舸舰/坎坷 弱冠/鸡冠 秉烛夜游/炳烛而学

  B.蹊跷/溪流 震撼/惑众 寥寥数语/谬以千里

  C.淋漓/撤离 咫尺/炽热 模棱两可/模山范水

  D.焕发/涣散  溯源/夙愿 千里迢迢/沼泽果实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散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绚丽一脉,自古以来多有名作佳构。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唐宋散文,便是文坛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A.佳构 B.源远流长 C.根深蒂固 D.奇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代中国来说,现代化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但现代化的理想永远不会终结,因为现代化没有穷境,当前的现代化依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B.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追寻现代化的思想与实践始终不断,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为国家前途孜孜以求、为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的理想征程。

  C.回望90年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诸多制约,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等旧思潮依旧在中国大地肆虐,民主与科学,自由与平等这些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在中国还是空谷足音。

  D.一个封闭、落后的旧中国尚能有五四一代人的朝气蓬勃,新一代的青年人又怎么能够不落后于先贤诸君呢?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睛的近视可以用眼镜或手术来缓解,但是视野的近视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周而复始、机械、单一的城市生活,让我们对世事发展变化缺少思考,患上了视野近视病。 。   ,   。 。

  ,那么总有一天你平静的生活就会被外界的变化打破。我们这只井底之蛙,也就不得不因患了视野近视症而被社会淘汰。

  ①只是这样的日子对外面世界变化的反应与感受也是极其微弱的

  ②这种视野的近视让我们自己成为了城市的井底之蛙都全然不知

  ③不管你愿不愿,外面的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迟早会影响到你

  ④如果你不具备广阔的视野,提前解读社会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未来积极准备

  ⑤过井底之蛙的日子,是舒服且没有太多烦恼的

  A.③②①⑤④ B.②⑤①③④ C.③②④①⑤ D.②③④①⑤

  高二语文作文练习二

  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垮( )台 蜕( )变陈寅恪( )李翊( )

  柳耆( )卿两橛( )诲( )盗 寒碜( )

  二、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qiān( )就shēn( )士

  chán( )宗虚wàng( )

  cēncT( )错落yí( )和园

  三、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1.出奇制胜:

  2.蜂拥而上: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分水岭:

  5.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6.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7.气盛言宜: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1.“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中,作者运用“大概”而不是“应该”,这是为什么?“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那欣赏的是什么“文”呢?

  答:

  2.在朱自清看来,“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答:

  高二语文作文练习三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新的传播策略

  焦雨虹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它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运用文化力量推动发展的一种策略。

  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人文情境与文化生态,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地的心声,展示社会、民族、地区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状态是文化当代性的核心,也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出发点。在过去的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当代文化的忽视,重点大多集中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张扬之中,舞狮子、打太极依然是不少对外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导致国外一些人以为现在的中国依然是个长袍马褂的封建社会。“文化中国”形象中长期欠缺鲜活的、丰富的、多元的当代科技、文化、经济元素。因此,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当代”和“传统”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同时,必须立足当代、立足本土,展现既积极、平和、快乐又存在矛盾的真实中国,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的载体。文化符号不仅与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息息相关,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密不可分。正如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多次的中外民调以及对外传播的现实基本可以证实,目前被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依然是以传统文化为主,故宫、孔子、功夫、兵马俑、瓷器、京剧、美食等耳熟能详的传统符号依然是主流,在海外甚至有“孔夫子+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有失偏颇的戏谑之说。因此,寻找和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在文化符号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提升中国当代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尤其是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符号建构急需加强。只有多元、现代的文化符号才能展示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沟通、对话、交流是其传播的基本形态。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输入其核心都是强调文化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熏陶和感染的力量。因此,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国家、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资金大、场面大、时间长、话题多、关注度高,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大型活动毕竟是短期的,时间和作用都具有短期性、即时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依赖大型活动,文化的传播效果还是有限的。而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具有日常性、长期性,弥补了大型活动的缺陷,其渗透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长期效果更为显著。

  中国文化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和而不同”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主张,和谐、宽容、共享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文化目标,在认同差异、接受差异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互相对话,最终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多元、创新的原则,坚持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创新与积淀的整合。一方面,必须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内容、新的观念,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赋予中国文化新的影响力、辐射力。

  (选自2012年12月4日《文汇报》,有删节)

  1. 有关“文化符号”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文化符号”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

  B.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要通过“文化符号”呈现出来。

  C.政治、经济影响力是提升文化符号的影响力的前提。

  D.“文化符号”具有当代性才能呈现它应该有的活力。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打太极、舞狮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依然是不少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对这种文化传播活动作者显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B. 文化传播的出发点是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人文情境与文化生态,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地的心声,展示社会、民族、地区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状态是文化当代性的核心。

  C.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其根本的传播形态是沟通、对话、交流。

  D.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因此美国文化的影响力都体现在其当代性上。

  B.之所以在海外有“孔夫子+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戏谑之说,是因为我们没有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

  C.由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应具有日常性、长期性。

  D.“和而不同”是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定要坚持的文化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最终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张凝,沧州无棣人。少有武勇,倜傥自任。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约筑土百步射之,凝一发洞过,矢激十余步,抵大树而止,观者叹服。节帅张美壮之,召置帐下。太宗在藩邸,闻其名,以隶亲卫。淳化初,以其有材干,授洛苑使,凝领肃州刺史。真宗践祚,迁北作坊使。成平初,契丹南侵,凝率所部兵设伏于瀛州西,腹背奋击,挺身陷敌。凝子昭远,从行。即单骑疾呼,突入阵中,掖凝出,左右披靡不敢动。明年,契丹兵大至,车驾幸大名,凝据要害,断其归路。契丹宵遁,凝纵兵击之,尽夺所掠。四年,召还。时斥候数扰,转运使刘综惧飞挽不给,问计于凝。凝曰:“今当深入,因敌资粮,不足虑也。”乃自白豹镇率兵入敌境,生擒贼将,斩首五千余,降九百余人。庆州胡家门等桀黠难制,凝因袭破之。又熟户与生羌错居,颇为诱胁,凝引兵至八州原,降百七十余族,边境获安。时王超为总帅,以大兵顿中山,朝议择凝与魏能分握精骑,俟契丹至,则深入以牵其势。时魏能逗挠,退保城堡,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或问之,凝曰:“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非计也。”上闻而嘉其有识。车驾观兵澶渊,凝率众抵易州。既而契丹受盟北归,所过犹侵剽不已,遂以凝为缘边安抚使,提兵蹑其后,契丹乃不敢略夺。改高阳关部署。明年议劳,就加殿前都虞候,卒。凝忠勇好功名,累任西北,善训士卒,缮完器仗,前后赏赐多以犒师,家无余资,京师无居第。真宗悼惜之,赠彰德军节度,遣中使护丧还京,官给莽事,厚恤其家。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九》,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帅张美壮之 壮:赞赏 B.以大兵顿中山 顿:屯驻

  C .车驾幸大名 幸:宠爱 D.遣中使护丧还京 丧:灵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凝“有识”的一组是(3分)

  ①凝一发洞过,观者叹服 ②今当深入,因敌资粮,不足虑也

  ③朝议择凝与魏能分握精骑 ④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非计也

  ⑤庆州胡家门等桀黠难制,凝因袭破之 ⑥家无余资,京师无居第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凝年轻时威武勇猛,豪爽自信。他曾与同乡相约比试射箭,观看的人对他的技艺都很赞叹佩服。后来,节度使张美把他召到帐下。

  B.太宗做藩王时,听到张凝的名声,就召他到王府作侍卫。淳化初年,官授洛苑使,兼任绣州刺史,后来,太宗又提拔他担任北作坊使。

  C.张凝有智谋,善用兵。咸平二年,契丹大举入侵,张凝占据险要地势,截断契丹军队的退路,乘敌军逃跑之机,纵兵追击,取得了胜利。

  D.张凝为官清廉,所受的赏赐大多用来犒劳军队;他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京城没有府第。真宗为此哀伤惋惜,对他的家人优厚抚恤。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5分)

  (2)时魏能逗挠,退保城堡,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8-9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8.“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简答。(5分)

  9.这首词运 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选择其中两种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2)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湖月照我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歌台暖响, 。 ,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高二语文作业练习】相关文章:

语文练习作业07-24

暑假语文作业及练习07-11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练习题07-25

高二语文练习07-28

语文暑期练习作业08-01

暑假语文作业练习答案07-25

暑假小学语文作业练习07-11

智趣暑假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练习11-02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