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二年级上册语文雾同步检测题及答案

时间:2022-12-01 09:42:35 语文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语文雾同步检测题及答案

  同步检测题的意思就是对自己刚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查,然后找到不对的题目。这样更好的把错误的题目找出来,做下一步的认真的修改。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雾同步检测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上册语文雾同步检测题及答案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能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从而带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1.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2分)

  细节描写的.作用:突出雾的主要特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字。(3分)

  答案: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3.“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答案:

  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

  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1点2分)

  4.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8分)

  答案: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观察”“喜欢”“赞美”这里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1点2分)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民盟盟员、中共党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

  学习经历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二年级上册语文雾同步检测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检测题及答案06-23

二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检测题:石榴07-05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检测题07-06

二年级上册语文北京同步检测题07-06

台阶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同步检测题07-04

初二语文上册第24课同步检测题07-05

五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检测题06-23

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检测题及答案07-06

语文长江之歌同步检测题参考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