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时间:2022-01-26 15:30:48 语文 我要投稿

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让学生对人生的大话题有所感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1

  一、课前交流

  师: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共同合作一节课,希望在接下来的四十分钟里,能让老师看到同学们最专注的眼神,听到同学们最独道的见解,感受到同学们最真诚的微笑!好,上课!

  (反思:借班上课,课前交流很有必要,既能拉近师生距离,又能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风格有一定感知。我是个干净利落的人,所以课前交流简短有力,又充满期待。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进而想要在课堂上好好展示自己。)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的经济陷入困境;升入初中以来,你觉得自己比较努力,但成绩总和别人有差距;你很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总是遭到同学的误解……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一篇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读后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生静听,共鸣。)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及作者。

  生:《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反思:导语既要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又要彰显语文教师的素质,还要能抓住学生的心。我就从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来找他们容易遇到的困难,尽量深入学生内心,触及其灵魂,引起共鸣。)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大声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尤其是读书声音特别洪亮,让我很受感染。读完课文,你能说出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思考,纷纷举手。)

  师:你的手举这么高,请你回答。

  一生:写“我”一次和好朋友一起去爬悬崖,我被困在悬崖上下不来,小朋友们都走了,只剩下我,我很害怕。后来爸爸帮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

  师:你说得真好。又完整,语言组织得又有条理。那同学们能复述故事吗?

  生:能。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已非常好了。那同学们知道复述故事应该注意什么吗?

  生:说不上来。

  师:(提醒)知道记叙的六要素吗?

  生:不知道。

  师:(提示)复述事情时,除了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关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看同学们很迷茫)大家是不是不熟悉,那我们记到书上好吗?

  生:好!

  (生赶紧批注)

  师: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复述故事就是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生边写边读边记。)

  (反思:课本只是例子,要通过例子教给学习语文的方法才是根本。当学生不知道复述方法时,我及时告诉他们抓住记叙要素;学生不知道记叙要素时,我就赶紧让他们记下来。记下来之后,应该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复述一次,这一点在课堂上没有落实,有点遗憾。)

  四、研读赏析

  师:文章写了我的一次冒险和脱险的经历。特别是冒险部分写得很精彩,值得我们品析玩味。请同学们找出写冒险经历的内容。

  生:16~22段。

  (生很快就找到了。)

  师:请大家自由读16到22段,看看文中是如何刻画“我”的?

  (生大声读,思考。)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边读边划,这种方法太好了。文中是如何刻画“我”的?

  一生:通过动作描写刻画的。

  师:你能读出用动作描写的句子吗?并找出动词。

  一生:读“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用到的动词是“伸、探、踩”。

  师:你读得很好,动词找得也很准确。那老师把“探”换成“踩”可以吗?

  生:不能换。

  一生:“探”那块岩石,可以看出当时我非常害怕。

  一生:前面有“小心翼翼地”,用“探”与它照应,很准确。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读得时候,哪些词语需要重读?自己读读试试。

  (生大声读。)

  一生:“伸、探、踩”要重读。

  师:你读读试试?

  该生:很认真得读。

  师:重音读得很明显。除了这三个动词外,还有哪些词语需要重读?

  生:“小心翼翼”

  师:再读读试试。

  (生认真读。)

  师:文中还用到哪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刻画“我”?

  生:语言描写。

  师:谁来读读?

  一生:“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师:你读得太好了。不仅把“我”当时害怕的样子读出来了,甚至都要哭出来了,多么投入!都读读试试。

  (生很用心地读。)

  师:文中还有对“我”的语言描写,我们再找找。

  生:很快就找到了。认真读“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师:“看见了。”虽然我已没有刚才害怕,但并没有完全克服恐惧的心理,还要读出稍微的恐惧。再读一读。

  生:又读一遍。

  师:文中还有什么描写?

  生:心理描写。“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师:边引导边板书。让我们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

  生:同桌三人分角色读。

  师:哪一组愿意起来展示?

  师:大家积极性这么高,你们三个都举手了,就你们来读。

  (一小组很认真地读。)

  师:她们读得怎么样?谁能评价一下?

  一生:她们读得很有感情。

  一生:她们读得很投入。

  一生:她们读得有多字、掉字的问题。

  师:你们评价得很实在。

  师:还有哪一组愿意读?

  (生纷纷举手。)

  师:就你们这一组吧。

  (另一组更投入地读。)

  (反思:学生品读得已非常精彩,应该在高潮中赶紧过渡到下一环节,我却让学生又分角色读了三遍。读是必要的,但读三遍确实比较多。浪费了很多时间,让下面的环节显得很仓促。)

  师:从脱险经历中你受到什么启发?用文中的话怎么说?

  生: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我们齐读一遍。

  (引导学生理解。)

  (生理解,背会。)

  五、体验反思

  师: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生思考。)

  师:你的手举得真快!那就请你先说。

  一生:以前我不喜欢上语文课,上课不想听讲,老师老让我站在外边。我不知该怎么办?

  师:看来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老师帮你想个办法,合适的时候你可以和你的语文老师沟通一下,相信老师会理解你的。

  一生:星期天作业特别多,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写完。后来我就把作业分成一小部分 ,一小部分,慢慢完成。

  师:你的做法非常好。回去我一定要把你的好方法教给我的学生,并告诉他们是你的专利。

  (生大笑。)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是谈学校的事情,大家可以走出学校,谈谈在其他方面遇到的困难。

  一生: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看到满树的大枣,真是想吃。可是枣树太高,怎么也吃不到。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找来一根长棍子 ,一个人使劲打,其他人都在下面捡。

  师:看来什么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反思:体验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再认识,再提高。学生说得不够深入,因时间比较紧,我也没有再耐心细致的加以引导,草草结束。有点虎头蛇尾,很不完美。)

  师: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艰难险阻都会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教后反思】

  要在四十分钟内备好一节几年都没再教过的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抽课之后,很快让自己镇定下来,开始理思路。这一单元都是关于人生的话题,让学生从事件中受到启发,这是必须的。记叙文写人记事一定要清楚、明白,生动、吸引人,学点写人的技巧,也是必要的。走出文本,联系生活,自己能获得感悟,正是本课的延伸,也要完成。于是,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以下三点:

  整体感知,读出故事,尝试复述。

  研读赏析,获得感悟,学点写人技巧。

  体验反思,学为己用。

  教学重难点是目标2。

  上完这节课,总体感觉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特别高,有些学生生怕老师看不见他,就着急地站起来,把手伸得很高很高。还有一个学生发言说,以前不喜欢语文课,没想到今天的语文课这么有意思。

  我认为这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有三点:

  1、整节课能始终面带微笑:

  微笑足以征服人心。我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可以传染给学生的,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且再把他们的微笑传递给我的。这样,师生就通过微笑互相信赖,而信赖往往会创造出最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我在这节课上感受到了。

  2、评价语言适时、得体,恰到好处:

  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尤其是读书声音特别洪亮,让我很受感染。研读赏析时,一生边读边批划,我就赶紧告诉学生,我发现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边读边划,这种方法太好了。刚说完,我就看见方才手里没拿笔的学生赶快拿起了笔。我想鼓励一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起来发言,我说,虽然这位同学还没举手,但我从她的眼神中读出她早已成竹在胸,她的发言一定会很精彩!就是这样一次次的鼓励、赏识,让孩子们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精神上的鼓励超越一切物质方面的刺激。

  3、研读赏析扎实、有效: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要精心打造,让它成为亮点。我让学生找出对人物的几种描写方法后,动作描写就让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品动词,如:把“探”换成“踩”,行吗?语言描写就让学生揣摩说话时的语气,不断深入指导朗读。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到读得精彩,掀起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合作的快乐。

  我感觉这节课不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课堂调控能力、教学机智都需继续加强:

  脱险部分的研读赏析是重点,且比较扎实、有效,可以说是打造了一个亮点。该往下推进时,我想让学生再分角色读课文,先让就近的三个人分角色朗读,再叫起一组起来分角色读,简单评价之后又叫了一组起来读。在本已到位的环节上我又浪费了很多时间,做了近乎于无效的劳动。影响了本节课的正常推进。

  2、体验反思环节推进太快,且没能扣住本节课的重点延伸:

  学生在谈自己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时,都是三言两语,浅尝辄止,教师却没能及时引导。课后想想,学什么拓展什么,我应该引导学生用写人记事的写作技巧,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刻画人物,叙述所遇到的困难,最后用一句话点出获得的启示。当时是赶时间,只考虑课堂气氛应该活跃些,却没在意自己已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向思想品德课靠近了。

  幸亏有了这次“名师选拔”现场作课,是它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更加严谨认真,不断锤炼提升。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方面多下功夫,彰显实力,展示魅力,争取离名师近点,再近点。

  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2

  一、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同学们看书看的真仔细!老师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举手发言,好不好?

  生:好!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生:儿子在有困难的时候。

  生:儿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说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象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

  (生小声议。)

  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它更具体,好不好?

  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师:他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二、重点解读

  师: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们找出来。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里是写我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脱险的全过程。

  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听我说“很好“,以为这就是标准答案了,于是不再举手了。)

  师:我说“很好”,并没有说他说的就是标准答案啊!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我想。”

  师:你为什么将后面的那段没有要呢?

  生:因为我觉得最后一段是写“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的事,不能要。

  师:有道理!老师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想。”

  师:你为什么没有要前面的呢?

  生:我觉得前面的那段是父亲来与我的谈话,还没有涉及到“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很好!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就要这样!请继续!

  生:从“‘听我说吧。’……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请说理由。

  生:我觉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到脱险才对!

  师:刚才同学们给了四个答案。请大家认真朗读这些内容,同桌的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

  (生讨论异常激烈。)

  生:如果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段落,那就应该是从“‘听我说吧。’……我想。”这里是父亲指导我走,以及我如何走的。如果说是脱险的话,那就应该是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同学们就要这样读书,就要这样去分析,很好!下面我们看这几段中,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顿时有了信心。”是父亲指导我走一步,我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后面的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师:哪一部分用的笔墨多呢?为什么?

  生:“走一步”用的笔墨多,因为万事开头难!

  师:很好!当我迈出了第一步后,我开始有信心,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认真地读出那种心态与语气。

  (生读。)

  师: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故事?

  生:发生在57年前的故事。

  师:事隔57年了,我还记得,那么这件事一定在当时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在后来也对我的生活有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这最后一段也就是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哪句话体现出来了?

  生: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就是这句。那么我们题目的含义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这句。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3

  (板书:我听见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一考大家,黑板上的这个句子,缺少了什么?

  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标点!

  师:这里加何标点最为恰当?为什么?

  (生疑惑,但众说纷纭)

  生1:句号。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师:似乎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叹号。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感叹句。

  (底下学生谁也不服,引起争辩)

  师:不要着急,我们到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

  (生发现文中答案是叹号)(部分学生仍然不肯接受)

  师: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考虑,探究一下用叹号的原因。

  (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希望从中找到答案,片刻开始举手发言)

  生3:老师,我发现这是小亨利在爬悬崖过程中,进退两难之际的心理活动。

  师:看出了句子出现时人物的处境,哪个同学能深入谈谈当时亨利的心理状态?

  生4:“我”当时已在啜泣,又恐惧又疲乏。

  生5:还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师:可能当时有人在,情况还会不大一样,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当时的环境谈谈。

  生6:那时开始暮色四合,周围变得苍茫、昏暗,又非常寂静。

  师:说得多好呀,在这个时候“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

  生7:得救了!肯定十分欣喜,激动。

  师(满怀激情):这种景象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个落水者,他在绝望之中看见了远处渐渐驶近的一条般,肯定会冲口而出:船!此时该不该用叹号?

  生(恍然大悟):该!

  师:通过对一个小小的感叹号的分析,我们捕捉到了那么多的`信息,今天老师就是要教给大家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读书方法。接下来,我们还是从感叹号入手,看看这些感叹号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深意?

  生8:我找到一处感叹号“嗨,我们现在就去吧!”这里用叹号是因为,同伴们在号召杰利一起去爬悬崖,是一个祈使句。

  师:说得挺有道理,还能想得更深吗?

  生9:对小伙伴们来说,爬悬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师:你的意见是这处标点不仅仅是一种呼唤,也反映了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吗?

  (生点头)

  其它同学能不能设想一下听话者当时的心态?

  生10:我想听到这句话的人肯定惊心动魄。

  师:为什么?

  生10:课文第四节写着,“我”小时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母亲也时时告诫“我”不要去冒险。听到小伙伴们的挑衅当然心惊肉跳。

  师(带头鼓掌):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这样吧,我们小组合作起来,去找另外用感叹号的地方,按刚才的方法去刨根究底,到时交流。

  (生自觉分组,热烈讨论)

  师:我看大部分小组都已准备妥当,现在能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了吗?

  生11:老师,我代我们小组的同学说说那句“来呀!”的理解。这是好朋友杰利对我的鼓励,也是一种激将法。让“我”不要做胆小鬼。

  师:言下之意?

  生11:你不来就是胆小鬼。

  (其它同学会意一笑)

  生12:我说那句“我来了!”面对他们的挑衅,“我”下了决心,似乎宣称“我不是胆小鬼,虽然体弱多病,但还是很要强的。

  师:这个性格也促使我后来战胜因难,爬下了悬崖,对吗?还剩最后一处了,哪一小组的同学来?

  生13:我们都觉得这个“再见!”跟平时的招呼没什么区别,因此没什么好说的。

  师:是这样的吗?提示一下,你们看这里主要从谁的角度出发,用上叹号的?

  (生似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后,几个学生举手发言)

  生14:如果从听者的角度出发,好象被人抛弃了,所以同伴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听在心里却如雷贯耳。

  师:我们把这两个字置换一下,可以怎么说?

  生15:你一个人呆着吧!

  生16:我们不管你了,你这胆小鬼!

  (生哄堂大笑)

  生17:我补充一下小亨特当时不仅被抛弃了,还受到了嘲笑,讽刺。

  师:当时我再也无法往上爬,在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小伙伴们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再见”就离我而去了,以致我又惊又怕地被困在崖上,直到父亲杰利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我是完全陷入困境了。

  那我后来又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呢?

  (板书:陷入困境、走出困境)

  生18:在父亲的指引下。

  师:能再说得具体点吗?

  生18:父亲对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父亲的一长段话念给大家听了,能不能概括一点说?

  生19:父亲指点我最科学、最可行的方法!

  师:概括得很精当,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父亲刚看到我时说的那句话:“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句话给你什么感觉?

  生20:似乎与当时的场景不符。一般人看到儿子身处险境肯定会大呼小叫的,不可能这么平静,但这位父亲那么平静而且还说些无关紧要的话,真是不可思议。

  (一语既出,众人哗然)

  师:说得很有道理嘛,难道你们还有其它意见?

  生21: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不正确,当时父亲如果大呼小叫的话,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增添“我”的恐惧。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也是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有助于消除恐惧。

  生22:而且从文章看,这位父亲非常懂得教育孩子,他耐心地安慰我,鼓励我,让我凭自已的力量战胜困难。

  师(顺着此生的话锋):结果我不但顺利地从悬崖上下来了,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同学们,什么时候你会说“我很有成就感?”

  生23:自已通过努力,战胜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之后。

  师:如果父亲当时不是让“我”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的话,“我”会有这么大的收获吗?

  生:不会。

  师:通过对父亲看似十分平常的语言、动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位父亲确实十分难得。如果不去细细品味的话就很有可能突略这点。这里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除了先前分析过的标点之外,其实作者的很多语言都值得我们好好赏析。你们还能试着举出几例吗?

  (生埋头看书,思考)

  生24:老师我发现这里的“啜泣”,用得很好,好像已经不单单是伤心了。

  师:那还可作何理解?

  生24:他走下悬崖之后的喜极而泣。

  生25:他被小伙伴们抛弃了,看到父亲好像要倾诉自已的委屈。

  师:历险的余悸,被抛弃的委屈,脱险后的欣悦,当然还有对父亲的感激。开的头不错嘛。继续。

  生26:这里的心理活动很真实。刚开始“我下不来”是完全没有信心的,接着“似乎能办到”再到“顿时有了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

  师:什么东西促使他的心理活动有层次的变化呢?

  生26:“我”的处境变化,我的心理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师:还有另外的地方吗?

  (生默不作声)

  师(提示):你们看这个“似乎”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态?

  生27:不敢确定,跃跃欲试,小心翼翼。

  师:“我”经历了这件事后,得到的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28:我们碰到任何事情,都要着眼于最初,走一步,再走一步。遇到困难, 不要畏难怯步,而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而后,会有战胜困难的快乐。

  师:一个小小的感叹号,一个“似乎”,一个“啜泣”已经够我们咀嚼、品味许久了,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小事如果你细细去想的话,也能悟出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道理的本领。这篇文章作者仔细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他从爬悬崖这样一件小事,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踏踏实实克服困难的道理,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29:以小见大。

  师:不错,这种以小见大,以事寓理,对作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写作手法。

  课文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不妨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谁还说过类似的话?

  生(齐背):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师:作者在57年前学到的这个经验令他终身难忘,对我们同学来说肯定也是受益非浅。但同学们能否再进一步思考一下,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之外,还需要些什么?

  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完成,写在课堂练笔本上。

【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5篇12-28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15篇12-17

初一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题08-28

如果你不知道下一步往哪走励志美文11-28

最后一步散文随笔09-03

文明只差一步_800字01-22

第一步成长作文01-06

多走一步作文600字01-11

一步改变一生11-18

报考指导第一步:调剂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