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实录

时间:2022-01-26 15:26:53 语文 我要投稿

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记录一名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全程,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实录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实录

  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实录 篇1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新课〔板书:看图学文〕看图学文,首先要学习看图。应当怎样看图呢?

  生:要仔细观察。

  师:对。先要仔细观察,然后把看到的写成文,也就是学习怎样看,怎样写的问题。

  今天要看这样一幅图〔指图“桂林山水”〕大家读标题。

  生:桂林山水。

  师:一看到课题,一看到这幅画,马上知道这篇文章一定会写什么内容?

  生:一定要写桂林的山水。

  师: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实际上是写什么?

  生:实际上是描写桂林的风景。

  师:听说过桂林的山水吗?

  生: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边说边在课题后面板书:“甲天下”〕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谁知道“甲”是什么意思?

  生:甲是第一好的意思。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说桂林的风景最优美,因为甲乙丙丁,甲是第一。所以,桂林山水是第一优美的。

  师:对了。甲是第一的,咱们的桂林山水在天下是第一流的,最好的,最优美的。

  生:这也就是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评价。

  师:用评价这个词还不确切,还可以怎么说?

  生:这是人们对桂林山水的称赞。

  师:把称赞再换个词?

  生: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师:对!说得很好。桂林在广西。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桂林去。〔再次用幻灯打出桂林山水图〕看看桂林山水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甲天下呢?

  〔指图〕这是桂林山水的一幅图画,你们看图时,要注意观察桂林山水好在哪呀?

  上次我们看图学文,是学哪篇文章,还记得吗?

  生:上次学的是《长城》。

  师:先看长城的远景,后看近景。今天,我们看图也要按次序看。“桂林山水”重点看什么呢?

  生:重点看山和水。

  师:对,山和水。当然也不完全是山和水,因为桂林的风景还有其他的,但是重点要看山和水。那是先看山呢,还是先看水呀?

  生:先看山,因为这幅画里有连绵不断的山。

  生:先看山,因为山在高处,先从高处往低处看。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先看水,从低处往高处看。

  师:到底哪个对呀?

  生:先看水,因为先看见水。

  生:先看什么都行,但要有顺序。

  师:对,说得对!从近处往远处看也行,从远处往近处看也可以,但要有一个顺序。这幅图你们想怎样看呢?先看什么?

  生:先看水。

  师:好!现在你们注意按顺序进行观察,先看看桂林的水,再看看桂林的山,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一边看一边想怎么说呀?

  老师先给你们介绍一个情况,桂林山下边是一条大江,这个江的名字叫漓江。看见过长江水吗?知道嘉陵江吗?江水是滔滔不断地往前奔流,但是漓江这条江的特点在哪呢?仔细看,看一点说一点。

  生:漓江水非常清,清得都能看见山的倒影。

  生:水非常静,静得没有波纹。

  生:静得好像一面镜子。

  师:怎样看出静得像一面镜子呢?

  生:能看见山的倒影。

  师:对。他也看出这一点了,静得把山的倒影都照出来了。还有什么特点?

  生:水很绿。

  师:好,你们看出水很静、水很清、水很绿。从水再往两边看可以看见什么呢?

  生:看见周围的山。

  师:你们再看看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呢?给你什么感觉?

  生:桂林的山非常清秀,而且连绵起伏。

  师:连绵起伏对吗?〔在黑板画连绵起伏的图,指图〕这种山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一座山挨一座山,连绵起伏,桂林的山是这样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桂林的山高低不平,非常秀丽。

  生:桂林的山很陡峭。

  生:桂林的山非常奇怪,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像骆驼。

  师:对,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特别奇怪,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桂林的山千奇百怪。

  师:他说千奇百怪很好,再看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座山一座山各不相连。

  师:我们北方的大山是连绵不断,但是这里的山是各不相连的,这就是桂林山的特点。再看看山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的。

  师:可以怎么说?

  生:翠绿。

  师:形容山很绿,怎样说更合适?

  生:郁郁葱葱。

  师:对。郁郁葱葱,都是绿的,不像我们北方有的山是光秃秃的。所以桂林的山显得特别清秀。〔教师指图让学生看〕这座小山像什么?

  生:像巨象,像骆驼。

  师:有的像骆驼卧在那儿,所以桂林的山是──千奇百怪。我们再看看这些山一座座立起来还像什么?

  生:像竹笋。

  师:对。像竹笋一座座直立起来。你们再看看,除了山和水还看见什么?

  生:山上有亭子,水上有小船,还有花草树木。

  师:对。这儿有绿树红花,山上还有小亭子,水上有小船。在漓江上还有一种用竹子或木头做的船,不是汽船或轮船,是什么?

  生:是竹筏。

  师:对。竹筏、木筏,渔人在江上打渔,你们看这幅图,漓江的水是这样绿,这样清。山是这样奇,这样秀,山围绕着水,水映照着山,山山水水都融合在一起了,美不美?

  生:美极了。

  师:对呀,美呀!咱们也好像来到桂林了,就这么一幅美的图画怎么介绍给别人呢?打开书,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如果你要看到这幅图,你怎么写?下面小声读。

  生:〔小声读全文。〕

  师:这篇课文作者写的什么呀?

  生: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桂林的山水非常美。

  生:这篇课文写桂林的山水非常清秀。

  师:用一个字表示,怎样说?

  生:美。

  师:大家把书拿起来,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小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风景。

  师:为什么作者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呢?文章是怎么用一两句话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呢?

  生:因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作者要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什么叫“观赏”?

  生:观赏就是观看、欣赏的意思。

  师:对了。观看、欣赏,享受一下这美的景物,领会一下风光的美丽。

  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赏桂林山水的?

  生:是坐在船上来观赏桂林山水的。

  师:对。作者是荡舟漓江啊!作者坐在一只小船上,在江上观赏着。你们想想,作者要先写什么?如果是你荡舟漓江应该先写什么?

  生:我觉得自己应该先写漓江的水。因为作者坐船在水上,他看江水看得最清楚,所以应该先写水。

  师:对了。看看作者是否按着你的想法去写的?读下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好,放下书,看看这个词:〔投影:无瑕xiá〕〔学生读xiá瑕〕“瑕”当什么讲?

  生:瑕是玉上的斑点。

  师:玉上一点斑点都没有叫做──无瑕,有时瑕也比做一个人的缺点。

  瑕字是什么旁?

  生:瑕是王字旁。

  师:注意瑕的右边和哪个字一样?

  生:瑕的右边是放假的“假”去掉单人旁。

  师:这个字怎么记住?

  生:放假的“假”去掉单人旁,加上一个王字旁就念“瑕”,无瑕的瑕。

  师:书上说无瑕的什么?

  生:翡翠。

  〔投影:翡(fěi)翠(cuì)〕〔生读fěi翡cuì翠〕

  师:什么叫翡翠?

  生:翡翠是绿色的,有光泽的。

  师:好。翡翠是玉的名字。一般的翡翠是绿色的,翠绿色,当然也有白的,带绿纹的。最好的翡翠是什么样的呢?玉上没有斑点,也就是无瑕的翡翠。从翡翠这两个字的字形看,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个字都有羽毛的羽字。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翡”字的“羽”字在下边,横折有勾;“翠”字的羽字在上边是横折无勾。

  师:好。当“羽”字作底的时候,这个“羽”字就带勾;用“羽”字做头时就──

  生:无勾。

  师: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漓江的水的?读第一句。

  〔生读“我看见过层波叠浪的大海……这样的水。”〕

  师:〔边指幻灯片上的句子:“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水。”〕

  我看见过什么?

  生:层波叠浪的大海。

  师:欣赏过什么?

  生:水平如镜的西湖。

  师:把这句话改成这样说可以吗?“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水。”

  生:可以,但这样不能把作者的意思表达出来。

  生:这样写不能把大海、西湖水的样子写出来。

  师:“大海”、“西湖”、“这样的水”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呀?

  生:“大海”、“西湖”、“这样的水”这三者各有不同。

  师:“却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水’”这句话含义是什么?

  生:大海、西湖作者都看见过,都很美,就是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水”。

  师:比较一下哪个更美啊?

  生:“这样的水”更美。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大海、西湖的水非常美,但是再进一步说“这样的水”比它们还美。一般用“却”转折,是写前面的不好,后面的好。今天的句子是那个意思吗?

  生:不是。

  师:今天是说它也好,它也好,加上“却”字一转,说明后边比前边更好。今天我们学了新的用法,不要一看“却”就转折,认为前边不好、后边好,或者后边不好、前边好,这是好、好、更好。

  大海是什么样的?

  生:大海是波涛汹涌的。

  生:层波叠浪的大海。

  师:好。那么大海给你什么感觉?

  生:非常壮观,使人一看就心旷神怡。

  师:很好。那么,作者是写什么样的大海──层波叠浪的大海。这说明大海怎样?

  生:一层一层的波,一层一层的浪,奔腾怒吼!

  师:再看一看西湖又怎样说呢?

  生:西湖是水平如镜。

  师:西湖的水平得像镜子一样,西湖是这样的优美,大海是这样的壮观,但是从没见过这样的水。哪样的水呀?

  生:像漓江这样的水。

  师:这样,我们马上想知道下边作者该写什么?

  生:下边一定是写漓江的水。

  师:好,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读一读。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岸在后移。”〕

  师:作者抓住漓江水的几个特点来写的?

  生:作者是抓住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来写的。一个是“真静”,一个是“真清”,一个是“真绿”。

  师:对。作者抓住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

  生:真静。

  师:〔板书:静〕第二个特点──

  生:真清。〔板书:清〕

  师:第三个特点真绿。〔板书:绿〕作者如果就这样写: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行不行啊?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这样写不具体,作者还要写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

  师:对。这样写具体、细致。我们看看,漓江的水真静啊,怎么静?读一读。

  〔生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江水是不断地奔腾前进。但是漓江的水使你感觉到怎样?是滔滔不断地前进吗?

  生:不是。真静啊!

  师:静到什么程度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作者是在哪儿呆着呢?

  生:作者在船上,而船在水上。

  师:对。船就在水上,但作者却感觉不到水在动。叫不叫静啊──

  生:叫。

  师:真静啊!体会一下,“真”是什么意思?

  生:真就是非常确切。

  师:非常确切,确确实实是静。再看看,漓江的水真清啊,怎么看出是清呢?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是很深的,可是那么深的江水却可以看得见什么?

  生:江底的沙石。

  师:哪个地方说明作者看到的水清啊?

  生:不但能看得见江底的石头,还能看得见江底的沙子。

  师:能看见沙子,江底的沙子颗粒是很小的,连江底的沙面都能看得见,真是一眼看到底,是不是清啊?〔生齐:是。〕清到什么程度?

  生:一眼看到江底的沙面,所以说漓江的水真清啊!

  师: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到什么程度?

  生:绿得好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漓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生:绿的。〕有没有别的颜色?

  生:没有。就像翡翠上没有一点斑点一样。真是绿呀!绿得让你感到可爱。

  师:所以作者写漓江的水写了三点: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呀。

  作者在船上,看水看得最清楚,一眼能看到底。比我们说水很清,能看到倒影,水很静,能看到倒影,要准确得多。

  谁能把这三句话读一下呀?读时要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感情读出来。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无瑕的翡翠”。〕

  师:他(指读的同学)读得比较准确,没有错别字,但没有把真美啊的感情读出来。谁再把这一段读一下?

  〔两名学生分别读后,老师范读,然后学生又齐读一遍。〕

  师:作者荡舟漓江,赞美了漓江的水,他在江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呀?

  生:作者感受最深的是水真绿呀。

  师:你从哪个地方知道作者感觉最深的是水真绿啊?

  生:因为作者写了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要是感觉到清呢?感觉到静呢?你看看书,哪个地方他感觉最深?

  生:使他感觉到最深的一点是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从这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感受最深的是静。“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层波澜,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使他感觉到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是他自己内心想到的吗?

  生:是他自己感觉到的。

  师:是他感觉到的,不是想到的。因为他自己在哪儿──〔生:船上。〕他觉得船在水中动吗?(生:没有。)他觉得什么在动啊?

  生:他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山、岸能移动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山在动啊?

  生:因为水很静,感觉不到水在流动,所以他只感到山在移动。

  师: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岸在动呢?

  生:在船前进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山、岸在后移。

  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船在前进呢?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层波澜,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向后移。

  师:前边写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水不动叫做静,还可以说什么?

  生:水平如镜。

  师:像西湖的水一样。但是,漓江和西湖可不一样啊!漓江是条大江啊,不像湖水不流动啊!所以,作者告诉我们漓江的水这样的静啊!船桨在划的时候,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一层的波澜,这时,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些句子写得非常细致、真实、优美。仔细读一读争取背下来。

  〔生背“漓江的水真静啊……无瑕的翡翠”。〕

  师:背得很好。一听就使人有个什么感觉?

  生:美的感觉。

  第二课时

  〔出示黑板,一位学生到黑板前填空。〕

  〔漓江的水真()啊,()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漓江的水真()啊,()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漓江的水真()啊,()得仿佛那是一块()。〕

  〔其他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共同看幻灯片显示出来的语句。〕

  师:读“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未看见过……这样的水。”

  〔生又读一遍。〕

  师:作者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欣赏”说成“看见”可以吗?〔生:可以。〕

  师:为什么不说看见过呢?

  生:欣赏是对很美的风景尽情享受。

  师:对。对很美的风景尽情享受,这是对美的享受,不仅仅是看,所以是欣赏。

  〔教师检查小黑板上的填空练习并生齐读练习内容。〕

  他填对了。再把作者赞美的感情读出来。〔一位学生读。〕

  师:很好。现在打开书,把第一、第二两段读一下,把作者感情读出来。读的时候要使人感觉到跟你一块在欣赏桂林的山水。

  〔生齐读〕很好。把后一句再读慢一点〔师范读后生又读一遍〕作者把漓江的水写完了,下边该写什么了?

  生:下边该写桂林的山了。

  师:默读一遍,看作者是怎样写山的,写山时抓住几个特点来写的?〔挂图,板书:桂林的山〕

  刚才写水时,我们抓住真静、真清、真绿,能不能用三个字来说?

  〔生:静、清、绿。〕很好,那把山的特点也能用三个字说出来吗?

  生:第一个特点是“奇”,第二个是“秀”,第三个是“险”。

  师:对。〔板书:奇、秀、险〕作者对桂林的山也是抓三个特点写的。这里有几个生字,我们先学一下:〔幻灯:兀(wù)立〕什么叫兀立呀?

  生:兀立就是耸立、矗立。

  师:兀立就是高高的立在那儿。书上有个词怎么说的?

  生:危峰兀立。

  师:危峰兀立,危峰是什么呀?

  生:危峰就是危险的山峰。

  师:山峰看上去多么危险啊!危险的山峰高高直立着叫做危峰兀立。看〔幻灯:“嶙峋”〕都是什么旁?

  生:山字旁。

  师:山字旁跟什么有关系呢?

  生:跟山有关系。

  师:跟山有关系,讲的是什么?

  生:讲的是山上的石头。

  师:对。是讲山上的石头。山上的石头层叠不平,一层一层叠起来叫做嶙峋。一看山上这样的石头就叫──怪石嶙峋。〔边示幻灯〕你想象一下,什么样的石头叫怪石?

  生:怪石就是奇怪的大石头。

  师:对。就是奇形怪状的大石头,这就是怪石嶙峋。读读这个词〔生读嶙峋〕读一下这段,看作者是怎样描绘山的。

  〔生读“我攀登过……就会栽倒下来。”〕

  师:好。作者把山也介绍了,大家齐读第一句。〔生读〕这一句跟哪一句差不多呀?

  生:这句话跟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上一句是写“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见过……”

  师:用同样的句式“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这突出什么?

  生:突出桂林的山。

  师:这是突出桂林的山。泰山好不好?〔生:好!〕泰山是什么样的山?

  生:峰峦雄伟的山。

  师:泰山是我国很有名的大山,上下四十里,那叫峰峦起伏连绵不断,一座山连一座山。非常雄伟壮观,登上最高峰就进了云端,往下一看全是白云。作者还游览过香山──红叶似火的香山。香山在哪儿?

  生:香山在北京。

  师:香山就在北京,从颐和园往西就是。香山最著名的一点是什么?

  生:红叶。

  师:对。作者攀登过香山,可从没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这就说明这样的山怎么样?〔指幻灯上的句子〕〔生:更好。〕和前边第一句句式相同,下面就一定要写什么了?

  生:写桂林的山好在什么地方?

  师:读一下这段,看是怎样的?〔生齐读〕作者第一点抓住桂林的山奇,奇在什么地方?

  生:桂林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师:我们在北方看见过这样的山吗?〔生:没有。〕

  〔在黑板上画桂林的山〕这样的山叫什么?

  生:拔地而起。

  师:什么叫拔地而起?

  生:像从地里钻出来的一样。

  师:很好。一座座山像从地里钻出来的一样,奇就奇在这儿,而且是各不相连。我们见过的都是连绵起伏、接连不断的山。但是桂林的山都各不相连,还有什么地方奇?

  生:“像老人,像巨象……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巨象?

  生:巨象就是特别大的象。

  师:很好。像……像……像……这些都写得比较形象,把它概括起来怎么说呢?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奇峰罗列?

  生:罗列就是一个挨一个。

  生:奇怪的山峰一个挨一个的排在那儿。

  师:那么多奇怪的山峰叫──〔生:形态万千。〕换个词说。

  生:千姿百态。

  师:好。各式各样的姿态,作者为了让你领会清楚,下面就写了“像老人,像……像……”。我把它倒过来这样写可以吗?“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行吗?

  生:行。完全可以。

  师:对。除了奇以外还讲了山的──〔生:秀。〕什么叫“秀”啊?把“秀”换个字。

  生:“美”。

  师:真美呀,美在什么地方?读一读。

  〔生读“桂林的山真秀啊……水中”。〕

  师: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什么叫屏障?

  生:屏障像屏风一样遮挡着。

  师:对了。像屏风一样把东西遮挡住。但要注意,屏障往往用在山或岛屿上,看一看这山像不像屏障?〔指图〕它在我们跟前把我们挡住了,还有路吗?〔生:没有。〕山重水尽疑无路,但小船转过来,叫做“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个天地了。真美呀,所以像屏障。还像什么呢?

  生:像新生的竹笋。

  师:南方下过雨以后,竹笋有什么特点?

  生:下过雨以后,竹笋很多,新芽很尖。

  生:雨后春笋,说明雨后笋长得快,长得多。

  师:对呀,很多,很尖,像从地里冒出来一样,而且很绿。所以作者形容桂林的山像新生的竹笋。这说明桂林的山〔生:很多,而且也各不相同,各不相连。〕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这就是说颜色非常鲜艳。绿树、绿山倒映水中,〔指图示意〕这叫水中有山,山边有水,山山水水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多好啊!真秀啊!除了秀以外还有什么呢?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读一读怎么险?〔生齐读〕真险,险到什么程度?

  生:险得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怪石嶙峋的山峰,高高立起来,看上去,使人感到一不小心就会──〔生:栽倒下来。〕

  山要塌了,倒下来了,这形容山怎样?〔生:形容山势很险。〕作者抓住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把这段读一读。〔生读:山的三个特点。〕

  师:很好,下边咱们一边看图,一边想一下小黑板上的句子。

  〔出示小黑板上事先写好的填空练习的句子,生进行填空练习〕

  〔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真()啊,像翠绿的(),像新生的(),(),();桂林的山真()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

  师:再齐读一遍,把作者赞美的感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作者把桂林的山,桂林的水都给我们作了介绍,文章到这儿就结束行不行啊?

  〔多数说“行”,也有人说“不行”。〕

  师:我说不可以。为什么?

  生:因为这只写山,水,没有写出桂林山水的全貌。

  师:很好。“桂林山水甲天下。”写桂林的整个山水,不能单写山和水。这样写很不够,所以下面还要写全景。读最后一段。〔生读。〕

  师:什么叫画卷?看见过吗?

  生:画卷就是特别大的画,可以卷起来。

  师:对了。一张大画有画轴把它卷起来。打开以后很长很长的。人在江上游,就像什么呢?

  生:就像在画中了。

  师:〔板书:“人在画中游”,并边指边讲〕绕过一座山又一座山……作者最后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哪样的山水?

  生:奇、秀、险的山,静、清、绿的水。

  师:〔边指图边说〕这就是山中有水,水中──〔生:有山。〕多美呀!作者把山水交织在一起,水的旁边是山,山围绕着水,除山山水水外还有别的吗?

  生:山上有绿树红花。

  生:江面上有竹筏小舟。

  师:把这些都加在山水之间,从上到下写出来美不美啊?〔生:美〕。这样写是有顺序的。

  结尾用了两句话:“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指板书。〕这课分几段清楚吗?开始说明为什么来的原因,然后介绍了水,介绍了山,最后介绍了山山水水的关系。全文分几段?

  生:四段。

  师:这篇课文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一个字。

  生:着重写“景”。

  师:作者在这种文章里叫做借景〔生:抒情。〕〔板书:抒情〕借什么景?〔生:桂林山水。〕〔师板书:山水〕抒什么样的情?

  生:热爱桂林的山水〔师板书热爱。〕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锦绣河山的热爱。

  师:对了,也就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读时要把感情读出来。回去好好读一读。

  作业:看图《公园的一角》,写一篇作文。〔教师对如何看图,按什么顺序,抓什么重点等作了指导。〕

  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实录 篇2

  片段一:叫一叫蛙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绿衣裳,叫呱呱,游泳跳高身手大;不吃米,不吃瓜,专吃害虫保庄稼。你猜出来了吗?

  生:青蛙。(师出示玻璃缸内的青蛙)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青蛙是呱呱叫的,它是吃害虫的。(这时缸内的青蛙突然叫了起来,也许它也很兴奋,小朋友们都笑了)

  师:你会不会学青蛙叫?

  生:会。“呱呱叫”。(教室里马上响起了一片响亮的蛙声)

  师:多么可爱的一群“小青蛙”呀!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朋友们对青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恨不得马上围到玻璃缸前来观察青蛙)

  片段二:跳一跳蛙跳。

  生:老师,我观察到青蛙的前腿短,后腿长。

  生:我注意到青蛙的后腿比前腿粗壮。

  生:我知道这叫肌肉发达。(这位同学还捋起胳膊展示他的肌肉,多么可爱!)

  师:那为什么青蛙的后腿肌肉发达?

  生:青蛙经常用后腿跳跃,经常在锻炼它的后腿。

  生:这样可以跳得高,便于捕获高处的害虫。

  生:老师,我会蛙跳。(兴奋点又出现了,其他的小朋友也马上说:“老师,我也会,让我来。”)

  师:那你来试一试?一位同学离开座位模仿青蛙的跳跃动作跳了起来;一些的小朋友也偷偷的离开座位跳了起来。

  师(看这情形是不跳不行了):大家一起跳一跳蛙跳好吗?

  (“呱呱叫”只见满教室的活蹦乱跳的小青蛙,低年级同学的好动心理在这时表示的淋漓尽致。小朋友在自身的动作体验中,真正的了解了青蛙的跳跃特点)

  片段三:游一游蛙泳。

  生:老师,我观察到青蛙的脚跟鸭的脚一样,也有一层薄膜。

  生:跟鹅的脚也一样。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这叫什么?

  生:蹼。

  师:哦,真了不起,知识真丰富。青蛙的蹼有什么作用?

  生:便于青蛙的游泳——向后划水。

  师:青蛙的泳姿叫什么或者说我们人的那种泳姿是向青蛙学习的?

  生:蛙泳。

  师:谁会蛙泳?

  生:我会。(师用双手托住同学,同学就游起了蛙泳)

  生:老师,让我来,让我来。(同学争着要来)

  师(笑言):这么多,老师可托不动。(全班大笑)

  生:老师,我可以帮你解决难题,我们可以伏在课桌上游。

  师:你的想法多么的有创意!来让我们一起游一游蛙泳。

  (一片欢呼,同学纷纷行动游起蛙泳来。这不,自然课一下变成了蛙泳学习班,小朋友们个个身为只只小青蛙,在池塘、小溪里快乐地游着)

  片段四:捉一捉害虫。

  生:老师,我知道青蛙是跳起来捉害虫的。

  生:是从嘴巴里翻出长长的舌头。

  生:像胶水一样粘住。

  生:我知道青蛙一年能消灭一千多只害虫。

  生:我知道青蛙吃菜虫、毛毛虫、飞蛾等害虫。

  生:我知道青蛙是益虫。

  师:小朋友们让老师惊奇。

  师(出示青蛙和一些害虫的头饰):下面我们来玩青蛙捉害虫的游戏好吗?

  师:谁来扮害虫?(无人举手,看来个个善恶分明)那谁来扮青蛙?(全班举手,个个想扮正义之师)

  师(戴上害虫的头饰):老师先来扮一只害虫,不过这可是一只大害虫,你小青蛙能抓住吗?

  生:邪不压正,害虫见了青蛙会发抖的。(好个口齿伶俐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几个小朋友偷偷的上来拿了害虫头饰戴在头上)

  师:青蛙捉害虫游戏现在开始。(录音机播放害虫发出的声音和青蛙的叫声,一只只可爱的“小青蛙”蹦蹦跳跳的去捉害虫了,教室里一片欢腾。全课在游戏中结束)

  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实录 篇3

  师:上课!

  师:战争的苦难磬竹难书,我们都呼唤着和平,其实呀,在两千年的先秦,哲学家墨子就已经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他曾经凭借智慧和胆识制止了一场不义之战。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公输》,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板书课题)

  师:大家对墨子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下?

  生1:墨子,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看的课下注释。

  师:利用课下注释是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墨子》这本书?

  生2:(看课下注释很快的说)《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师:大家都标划出来。预习时,能做到给生字注上音的同学举手?

  (大部分同学都举手)

  师:那大家开始读课文,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流畅。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大约三分钟)

  师:大家有不认识的生字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生字)

  师:现在还有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生字吗?举手问出来。

  生3:“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一句中“为”字的读音一样吗?

  师:谁能当小老师给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4:第一个“为”是介词,读wèi;第二个“为”是动词,读wéi。

  师:谁还有生字?

  (无人举手)

  师:大家解决了生字,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来理解课文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字、词、句用笔标划出来,一会儿咱来一块儿解决。

  (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老师指导方法:要求学生做出标记,要具体到哪个字,哪个词不会。)

  (4分钟后)

  师: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懂的句子。

  (生讨论解决疑难)

  师:小组内不能解答的,现在大家举手问出来,咱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5:153页“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是什么意思?

  师:大家问时要具体到哪个词不理解。这句话中肯定有你理解的词,比如:“吾”什么意思?

  生5:“我”。

  师:“知”呢?

  生5:“知道”。

  师:“所以”什么意思?

  生5:-----

  师:那看一下课下注释。

  生5:用来......方法。

  师:“距子”怎么翻译?

  生5:对付你。

  师:那好,你把这句话通一遍,试一试。

  生5:我知道......你知道......

  师:到底是“你知道”还是“我知道”呀?

  (生笑,气氛融洽)

  生5:“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抵挡你,但是我不说”。

  师:这不是回答的挺好的吗?一定要相信自己!

  生6:150页“争而不得,不可未强”中的“强”字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解答?

  生7:强大。

  生8:我不同意,应是“坚强”。

  师:“争论了却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说得通吗?

  生:说不通,应该是“坚强”。

  师: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生点头,默认)

  生9:153页“善哉,吾请无攻宋矣”中的“请”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给他解答?

  (无人举手)

  师(提示):这个“请”同“请献十金”中的“请”意思一样。

  生10(恍然大悟):请允许我。

  生11:“虽杀臣,不能绝也中的“虽”是什么意思?

  生12:即使。

  师:谁还有疑难问题?

  (无人举手)

  师:好,请看大屏幕,(打出课件),谁能来解释一下?

  师:“然胡不已乎?”的“胡”是什么意思?

  生13:“为什么”。

  生14:“荆之地方五千里”的“地方”是“土地方圆”。

  生15:“公输诎”的“诎”同“屈”,理屈。

  生16:“吾知所以距子矣”的“所以”是“用来......的方法”。

  师:翻译下列句子:

  (出示课件)1、吾义固不杀人。

  2、宋何罪之有?

  生17:我坚持正义向来不杀人。

  生18: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师:大家把文章的意思弄懂了,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用简练的话概括出来。

  生19:讲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师:概括非常简练。墨子先劝说的谁呢?

  生(齐):公输盘。

  师:在劝说公输盘时,你认为是劝服了还是没服呢?

  (生有的说“服了”有的说“没服”)

  师:请大家找出证据。

  生20:我认为服了,课文有原句“公输盘服”。

  师:那大家标出这个句子。(板书“服”)

  生21:我认为没服,因为他并没有放弃攻宋。从“不可,吾既己言之王矣”可以看出。

  师:那为什么文中写“公输盘服”呢?请大家读课文,从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读到“公输盘曰:‘诺’”。思考一下公输盘是怎样一步步被说服的?墨子使用了什么劝说方法?(生读课文)

  师:同桌先互相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下?

  生22:墨子给公输盘设了一个圈套,引诱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连用五个“不可谓”,指出他“义不杀少而杀众”,使他理屈词穷。

  师:设了一个圈套(板书O)。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他在道义面前哑口无言,理屈词穷——“公输盘服”(板书:道义)。但他放弃攻宋了吗?

  生(齐):没有。

  师:所以这时候公输盘和墨子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下面大家就分角色读,揣摩二人的心理,读出不同的语气。

  (生开始自由结合,分角色朗读,师巡回指导)

  师:谁能来试一下。

  (两个女生站起来读)

  师(采访读墨子的女生):为什么你读的语调非常高亢?

  生23:因为墨子在劝说时是信心百倍,胸有成竹。

  师:谁能来评价一下她两个读的怎么样?

  生24:我觉得墨子读的很好,把他正义的形象表现了出来。公输盘没读出当时的情形。

  师:你觉得她哪些地方没读出来?

  生25:“不可,我既己言之王矣!”

  师:你能读一下吗?

  生25(读)

  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生25: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但又不想放弃攻宋,就拿楚王做挡箭牌,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师:公输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墨子毫不退缩,立刻去拜见楚王,一场精彩的论辩又开始了。下面大家来读第二部分,小组内自由结合分角色朗读,用声音传达感情的同时,尽量加上动作、神态,一会儿找同学演出来。

  (生开始表演读,师指导)

  师:大家读的很投入,谁能给大家到台上演一下?

  (两位男生上台来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师:我想问一下楚王,你认为你读的最得意的地方是什么?

  生26:“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师:为什么?

  生26:我感觉把楚王盛气凌人的气势读出来了。

  师:(模仿这个男生的表演)“啪”再拍一下桌子,是够蛮横的!

  (师生笑)

  师(另一生):那你呢?

  生27:应当是第二句。因为墨子已经胸有成竹,志在必胜了,读时很有信心很有气魄。

  师:你觉得你读出气魄了吗?

  生27:有点欠火候。

  师:那好,大家都读这一连串的比喻句,看怎样才能读出气势。

  (生读)

  师:在先秦散文中,经常有一连串的排比句,非常有气势。那怎样才能读出气势,谁能来试一试?

  生28:(读)

  师:谁能给他点评一下?

  生29:我感觉他气势是读出来了,但有些字音没有读准,比如:

  “糠糟(zāo)”读成了“糠糟(cāo)”,“长(zhàng)木”读成了

  “长(zháng)木”。

  师:你就是读得再有气魄,只要是读错了字,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字词的积累。那好,大家看墨子在劝说楚王时,使用了什么方法呀?

  生30:设喻,下了一个圈套。

  师:墨子设喻很巧妙,让楚王从道义上也“服”了,不得不说“善哉”,那他放弃这场战争了吗?

  生(纷纷):没有。

  师:那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生齐读)

  师:最后的结果用哪句话可以概括出来?

  生31:吾请无攻宋矣。

  师:那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让楚王和公输盘真正“服”了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生交流)

  生32:凭借着实力让楚王真正屈服。

  师:(板书“实力”)墨子讲道理让其口服,实力才让其真正屈服。

  师(回扣板书小结):子墨子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来讲道理,在道义上使其理屈,最终依靠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他的主张——非攻(板书)。

  师:大家读过鲁迅先生的《非攻》吗?

  (有几个同学举手说读过,大部分同学说没读过)

  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课下一定要看一看,大家可以比较一下《非攻》里面的墨子形象,同本文有什么区别。

  师:整篇课文墨子同公输盘和楚王斗智斗勇,最终阻止了一场不义之战,可谓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想必对大家也有很大的启发,现在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物说几句话?先在小组内说一下。

  (同学交流)

  师:谁来说一下?

  生33:我想对墨子说:“你誓死捍卫正义,为实现和平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也争取做这样的人。

  生34:我想对公输盘说:“你有精湛的技术,但为什么却用到攻打别人的身上呢?如果为人民造福的话,会不会更好呢?”

  生35:我想对楚王说:“不要觉得自己强大就欺负弱小的国家,迟早你要受到惩罚的。”

  师:如果美国的布什总统能听到这句话就好了。

  生36:我想对墨子说:“你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但你“非攻”的思想有一些不实用了。秦始皇就是因为使用战争灭六国才统一中国的,如果按照墨子理论,中国就永远无法统一了。我认为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战争的。”

  (掌声雷动)

  师:你真不简单,提出了一个困惑我们人类的问题,听课的老师都为你鼓掌了!

  师:但毋庸质疑的是,战争带给我们的永远是苦痛,和平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人奋斗的结果,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墨子那样,为和平而不懈奋斗,那么生活就会安定,世界就会和平。就让和平的美丽永驻我们心间吧!下课。

【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第二册《练习》课堂实录11-21

课堂实录07-28

《将心比心》名师教学设计12-19

名师《桥》教学设计12-10

美术窗口课堂实录03-29

小升初经典语文试题09-09

名师指导数学复习05-12

物理复习的名师指导12-24

名师考核的述职报告05-26

名师考核述职报告范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