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随笔

时间:2023-12-28 08:08:41 随笔 我要投稿

端午的随笔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的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的随笔

端午的随笔1

  端午节就要到了,每当这个节日来到,插艾蒿,点雄黄、包粽子、戴香包、赛龙舟等各种活动都会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令人惋惜的历史事件中,再一次想起楚王国,想起汨罗江,想起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文学家跟诗人屈原。

  除了屈原,应该还有很多自己的亲人在这一天被我们一同怀念。我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无比思念我长眠在商州地下的奶妈,我知道,她也一定会思念我的。

  我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她对我的哺育跟爱却远远超出了血缘的范围,在她精心呵护跟爱抚下,快乐考试吧的童年一直是我最美好的回忆,尤其是端午节的粽子跟香包,更让我无比怀念我的奶妈——那位漂亮健康宽容豁达的年轻女子。

  是她在一个幼小的生命需要奶水的时候向我敞开了温暖的怀抱,我在她的怀中贪婪地吸允着、索取着自己的需要,在她的怀抱中一天天饱满、长大、变美。

  我长大了,要进幼儿园跟上学,城里跟乡下的距离把我拉离了她的怀抱,但我的心却无法离开她,因为她把母爱的`种子深深种在了我的心里。于是,周末就成了我每天的期盼,通往乡下的小路跟小桥,奶妈家的柴门小院也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图画。

  那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我在睡梦中就能闻到粽子的清香跟香包的花香,那是奶妈让小舅挽着蓝子天不亮就送来的煮了一夜,走完十几里路还温热的粽子,里面的各种豆儿跟枣儿把糯米染得红红的,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香香的,我的小肚皮也被粽子撑得溜圆。

  每年的这几天,我的主食就是奶妈的粽子,我一直到现在都认为奶妈的粽子是最好吃的,谁都比不上。

  装粽子的蓝子上还挂着奶妈亲手做的香包,那香包好看极了,是用各种丝线缠绕的小粽子的模样,小巧玲珑,香气芬芳,我挂在脖子上在学校向女同学炫耀着,高兴着,美着……

  那感觉让我每次回忆都如同回到了童年时代,回到了奶妈身边。

  也有那么几次赶上在奶妈家过节,于是,包粽子就成了我最高兴的事,尽管我不会包,但还是象模象样地挽起袖子,坐在大盆子边上,拿着棕叶包着米跟豆儿,拿着草捆扎,每到这时候,奶妈都会高兴的一边包着手里的,一边教着我,还把我包的粽子也放入锅里一起煮,结果可想而知,我的粽子不是找不着,就是里面成了稀饭,尽管这样,她也从未责怪过我,还任我用手在盆里捞来捞去继续捣乱。

  亲爱的妈妈,女儿现在仍然不会包粽子,不会缠香包,不是女儿不想学,而是女儿要把妈妈的粽子跟香包永远永远留在记忆中,那是什么样的粽子跟香包都无法替代的美的记忆,美的味道,美的感受。

  就要过节了,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粽子,有没有香包?

  女儿在这里为妈妈送上一份节日礼物,愿与您在梦中相会,亲手为您剥粽子,戴香包,亲口祝您端午节快乐!

  欣闻国家已经把端午节跟春节、中秋节一起列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虽然还没有规定为法定假日,但重视传统节日的步子已经迈出,我想您听到这个消息也一定会高兴的,因为您爱这个节日。

端午的随笔2

  端午是一条河流,源头是汩罗江,从屈原投江的那一刻起,已汩汩流淌了二千多年。

  喜欢端午,只是缘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除了春节,就是端午,父母要为孩子每人张罗一套衣裳,还会有一个小小的香囊,那是母亲在深夜借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钱勾出来的。端午的清晨,换上新衣,佩在衣襟的香囊缓缓地释放着酽酽的香味,氤氲着儿时的整个端午。

  家乡的`端午是要吃粽子的,串串粽子就悬挂在厅屋廊间。有一年,吃多了,加上糯米不易消化,结果反了胃,腹积难消,痛了整整一宿。之后,对粽子我便敬而远之,数年不闻粽叶香了。在外读书那年,母亲托人捎了几串粽子,便随意扔在寝室的桌上。上课时,杨梅的吆喝声远远传来,闪念之间,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端午,就特想吃粽子。下课后,直奔宿舍,几串粽子却不翼而飞。转身,室友们却一脸灿烂:“你家乡的粽子真是好吃呀!”我又一次与粽子失之交臂,而节日的盛宴也就继续着空白。

  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此时,女儿的端午也就是一套春夏换季的新衣,和一串街头买来的粽子。以为端午就这样渐行渐远。母亲却执拗地打来电话,要我别忘了端午的祭祀,要在门楣和中庭各钉一幅菖蒲。我闻过隔年的菖蒲,也曾在屈原《离骚》的众多香草中找寻过菖蒲的原形。“清明插柳,端午悬艾”,菖蒲成了端午一道隆重的仪式。在母亲的殷殷叮咛中,才发觉端午从来未曾离我远去。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就象一场交通事故,让步履匆匆的我突然停了下来。在端午的若有若无之间,重新勾起些许往事。小时读过《白蛇传》,以为白蛇在端午的现形只是个传说,后来才明白选择雄黄酒作为道具自有凭据。端午已近夏至,阳气炽盛,记得母亲在庭院的角落除洒雄黄,正是为了避虫避蛇。端午的雄黄酒让白蛇不胜酒力,也自在情理之中啊!

  端午也在人们的怀念之中,明晰起来。接着就有了传统节日的休假,我不再有工作的忙碌,可以偷闲回一趟老家了。可以重温心中那份母亲对节日祭祀的庄严与凝重。女儿可以吃上母亲包裹的豆粽,一觉醒来,可以穿上母亲早早折叠好,放在床头的新衣了。午饭后,可以去看那场龙舟竞渡,将端午划向我的记忆深处……

  走在端午的路上,以为端午的源头就是屈原了。待读到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才知道端午的仪式出百里而不同,纪念的对象也各异。就象滚滚长江,一路奔流,支流越来越多,到了入海口,已是一片宽阔的水域了。可是假若溯江而上,到了青藏高原,那千年不化的冰川,何处才是源头呢?屈原之前,南方的吴越民族早就在端午的节日里祭祀祖先的图腾了,这应该才是端午真正的起源吧!可是这都已不重要了,让我牵挂的,是端午还会向何处流淌,何时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入海口!

端午的随笔3

  当浸透整个村庄的槐香慢慢地随风淡去,南来的燕子在淡蓝色的空中上下欢快地舞蹈,田地里的麦苗开始噌噌地向上拔高,端午也就近了。儿时的记忆也随着满街飘飞的粽香逐渐舒展开来。

  “五月五,是端阳。花花绳。不可少。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这首童谣就是我家乡端午节的全部写照。

  刚进入五月,母亲就会拿出黑、白、红、绿、蓝五种颜色的丝线给我们搓花花绳了。所谓的花花绳,就是把那五色的丝线搓在一起,搓好后,母亲便会在我和弟弟的脖子和手脚处一一戴好。戴上花花绳的我会很快跑出去向小伙伴炫耀我的花花绳是多么的漂亮。小伙伴们大多也都戴着各自的花花绳,都说自己的最漂亮,我们会为此争吵不休,直到大人们出来拉着自家的孩子回家,才会告一段落。直至现在,我也不知道戴花花绳的真正含义,只是听大人们说过,戴上它,我们就会平平安安,出门还不会碰上蛇。那时候我们小孩子也不管那些,只是觉得好看,而且戴上它,就意味着端午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

  小时候物资匮乏,难得吃上一次糯米制品,因此只能寄希望于这个传统的节日。还没到端午,我却早已掰着小指头掐算了好几遍时日,盼望着端午快点到来。

  端午的前两天母亲就忙开了,她和村里的婶婶阿姨们要去山上割包粽子的“胡叶 ”(胡叶,山上的一种植物,形状像小树,叶子很大,有淡淡的清香,家乡人常用它包粽子。)回来后,我和弟弟便会帮忙把那一片一片又肥又嫩的大叶子,拿到河里认认真真地清洗干净,再找个干净的地方晾干。粽叶准备好了,母亲便会去镇上的集市,买一些包粽子的原料——白糖、花生米、糯米和粘黍米等待。白白的`糯米和金灿灿的粘黍米口感不同,在采买的时候往往会照顾家里人的口味,各自都买一些。

  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弟弟会叫上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山坡上拔艾蒿,听大人们说艾蒿既能辟邪驱鬼,又是蚊子的克星,要是在端午节那天门上插上艾蒿,一家人都会平平安安……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们就把拔回来的艾蒿插在门上,还会悄悄地把剩下的艾蒿,插在那些儿孙都在外面的孤身老爷爷或老奶奶的门上。这一天,整个村子都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放学的时候,那些孤身的爷爷奶奶就会笑着问我们:“是哪个乖娃娃给我门上插上艾蒿?”我们一个个都会笑而不答,只是一溜烟便各自无影了。

  端午这天,等我们上学后,母亲就开始张罗着泡米、泡粽叶、准备开始包粽子。包粽子看似简单,但真要包起来却很不容易。母亲把所有原料泡好后,在院里扫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放上一个方桌,把盛着原料的几个盆子放在方桌上。先拿两三张粽子叶,用手卷成三角形的筒状,然后用一个勺子往里面盛上糯米或粘黍米,再往里面放些花生米、核桃仁、红枣等,放好后就用粽叶包起来,捏实后用手将多出的粽子叶卷回来,再形成一个三角形,便迅速地用五色线捆实,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粽子好吃但包粽子却很费时间,等母亲把粽子全部包好,一个上午便也过去了。而煮粽子还得再用三、四个小时,我们只得等到下午才能享用。

  下午放学回家,老远便能闻见粽子的香味。母亲早就从锅里捞出两只熟透的粽子,用凉水泡好,剥开放在雪白的盘子里,放上白糖,等着我们了。我和弟弟忙用筷子夹开粽子,放在嘴里咀嚼,糯糯的、粘粘的、甜甜的,米香和胡叶的清香直入肺腑腑。母亲则在一旁笑看我们的馋相。通常开始下肚的两个粽子我是不知其味的,真正算得上囫囵吞枣,当肚子逐渐饱胀,这才品味出粽子的香甜可口。舔舔沾满糖末的嘴角,摸摸圆滚滚的肚皮,本想出去找小伙伴们玩耍,但母亲这时却总是让我和弟弟给村里那些没人包粽子的爷爷和奶奶们去送粽子,本来极不情愿,可是当我看到爷爷、奶奶们高兴地不停给我们的口袋里塞糖和瓜子,我们也就乐开了花,等送下一家的时候就更来劲了。

  第二天上学,同学们一见面,也不说其他,立刻就问:“你昨晚吃的是尖尖粽还是马脚粽?”接着大家就开始赞叹自家的粽子是多么的糯滑香甜,虽然已经开始上课,心思却还在粽子上。每年那一天的课都上得极为无趣,但那一天的我们却是极为开心。

  现在想来,那时的端午也没什么好吃的,只有母亲包的粽子,但却能让我们整整兴奋好几天。那清香的艾叶、神秘的传说、暖暖的亲情,让我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是如此浓厚。

  “粽子买回来了,粽子买回来了。”儿子的欢呼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老公和儿子从超市买回了很多粽子,有蜜枣的、豆沙的、红糖的……可我总是吃不出儿时粽子的那种香甜。我正在思索这粽子里面到底少了那种味道,这时正好母亲打来电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少了母亲浓浓的爱,于是,我更加思念母亲,和她那亲手所包的粽子。

端午的随笔4

  我乘船伫立在江边,岸上,是一望无际的菖蒲。

  少倾,他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的沿江边走边唱,那声音沙哑而又悲戚,倾诉着主人无尽的愤懑与惆怅……

  那是他吗?

  是那个操吴戈披犀甲,车错毂短兵接的他吗?是那个惟草木零落,恐美人迟暮的他吗?是那个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的他吗?他又为谁何苦沦落至此?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我问,他看着我,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说罢兀自摇头苦笑。

  可我无法理解他,不知他的悲愤,亦不知他愁苦从何而来?他为何放弃那大夫之位,又为何将那“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的翩翩少年熬成垂垂老者?为了所谓真理?百姓?亦或者,为了楚国?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世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我问。他答道,声嘶力竭:“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我有些恍惚,只得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说罢,我便撑船离开了……

  夕阳映照出了他茕茕孑立的身影,在暮色的掩映中分外凄凉。江水被微风吹皱,继而恢复平静。恰如我的.心事被他掀起了波澜。

  翌日,我听闻他投江自尽,心中像被重槌砸过——我奔向江边,只见人们将粽叶裹着糯米投入江中,又佩戴起香囊,划着船追赶他的身影……

  我心中怅然,为他而扼腕叹息——他终不能在“旌蔽日兮敌若云”的战场上热血报国;也未能“既遵道而得路”。当国土被践踏,自己被贬谪,也只能空叹“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最终,他只能叹息世事浑浊,纵身一跃以全报国之志……

  我不懂他的“矢志坚守”,可他却震撼了世人,被定格成所有中国人在两千年前最揪心的感动!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而今我明白了,屈子投江那一刻,就已经被升华成了“民族魂”,几千年岁月流逝,不变的是那盘中泛黄的粽叶,和那汨罗江滚滚流水。我也愿意包粽子,佩香囊,插艾草,来缅怀他,缅怀这位爱国的先驱者!

  而今我也明白了,所谓的传统,不过是亘古未变的民族魂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端午的随笔5

  思绪枯竭,有满腹的话,总是不能表达,不知道为什么,虽然身边有那么多的朋友,但是心里还是有说不出来的孤寂,也许是依然无法适应这样闲散的日子,也许是心里有着太多的想法,越来越觉得自己孤僻,拼命的想要让自己融入到现实的生活里,但往往总是事与愿违。

  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心里总有着最柔软的温暖,爸爸的生日和爷爷的生日在前后两天,以前总是会欢天喜地的回去,老家的习俗是在端午节的时候蒸包子,一般人家用这样隆重的方式来庆祝这样的节日,虽然家里亲戚很少,但是这两天总是充满了不尽的和谐和幸福。记得小时候,妈妈总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割回来新鲜的艾草,用水反复的'清洗之后熬成水来,等水到温凉的时候再用来给我和哥哥洗澡,说是在这一天用了艾草熬的水洗澡之后皮肤就不会生病,我和哥哥,则总是在饭后,用了爸爸和爷爷喝剩下的白酒来调了雄黄擦在耳朵和脸上,据说这样做了之后就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遇见让我们惧怕的蛇。往往在端午节过了很久,家里的堂屋门上,都还挂着风干的艾草,每每坐在门槛上出神发愣的时候,总是能闻见艾草幽幽的香气。

  这一次没有选择回去。电话接通,爸爸的声音慈爱极了,依然关心我受伤的脚,依然惦记离家的女儿是不是能照顾自己,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自立的人,完全可以再异乡自己照顾自己,面对爸爸关切的语言,自己的心里有着说不出来的愧疚,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表达。除了祝他生日快乐,除了抱歉,我仿佛找不出来更多的话。电话挂了之后,一次次问自己,怎么样才能算是表达真正的孝心,是金钱吗?答案其实自己心里是非常明白的,明明知道父母要的并不是这些东西,但是却是偏偏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惦记和疼爱。明明知道这是最最下策的方式,却依然选择用如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也是选择了用这样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包括最爱自己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期待,不容置疑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和幸福,他们更多的,是看重物质方面的满足,但是我却是真真切切的想要属于自己的生活,不在乎物质的多少,要的就是精神世界的丰满和莹润。但是这样的生活,真的好难让他们从心里接受,尽管一再的表明自己是幸福的,但是自己如此的幸福,总是得不到他们的认可。

  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怕自己的话不对,伤害别人,怕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正确,让别人误解,所以,逐渐习惯了把所有的想法都留在心里,自己跟自己对话,在每一个无法入眠的深夜,总是自己跟自己说很多的话,这样的倾诉方式,居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里的压力。

  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本身就是孤寂的宣言,我不能埋怨谁,更不能埋怨生活。

  也许世界就是这样,人,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但是我不想放弃,我会努力,争取在自己的意愿里走到更远,更远……

端午的随笔6

  漂泊在外的游子,纵使端午将至,也没有浓浓节日的氛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游子的真实写照,没有亲人的节日,没有家乡的味道,没有老妈做的饭菜,端午节的粽子还有香味吗?美味佳肴还有口感吗?

  在不经意间,已经有三年没有跟老爸老妈一起过端午节。每次过端午节就会想起在家的点点滴滴,在那样有亲人的节日,全家吃着老妈包好煮熟的粽子,其乐融融,这样的日子以离我远去了三年,三年啊!这三年,不断的在外漂泊。只是想,为了以后不再让老爸老妈过节时没有儿子的陪伴。

  孩提时代的我,总是端午节之前跟着老妈去山上摘粽子叶,从我记忆开始,在家每年都跟着老妈去。看着满山的粽子叶,总是想去摘最好的。老妈告诉我,每一个地方都有好的,只要你用心看,你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当我觉得摘很大的时候就会跟老妈说,每次回来看看自己摘的,再看看老妈摘的,她摘的比我的更大更好。这样在家的每一年每一年。渐渐地,我摘的粽子叶比老妈摘的更大了。

  家乡的端午节总是会下点小雨,家里人说,下雨了今年就有的.收成。当端午节走在村子里,四处飘溢粽子的香气,还有炊烟袅袅,还有自由自在在树枝的小鸟,天空还有飘逸的云朵,路上还有赶吃粽子的行人。

  此刻,家乡下小雨了吗?飘着家乡味道的粽子,何时才能吃到,家乡的云朵,我何时才能看到,我家屋顶上的炊烟,何时再看到,老妈做的可口饭菜,何时才能一起品尝。

端午的随笔7

  小时候,我最喜欢去前院过五月节,欢天喜地随老奶去采年息花,听她讲故事、唱歌谣,经常流连忘返。奶奶见了,佯装嗔怪,说我“长”到了前院,要将我送给老奶做孙子呢。

  老奶家姓米,同我们一样也是闯关东来的汉族,但老奶本人却是满族,平日喜欢在头顶上盘着高高的发髻,依然保持着在旗人的风范。奶奶拿老奶的头型开玩笑,说她梳个“老转”, 流光水滑,跟“牛舔”的一样。老奶听了,不急不恼,抬手摸摸自己的发髻,一笑了之。过去,米家是屯中大户,房子土地多,骡马成群。土改时,老奶的丈夫刚巧跟几个哥哥分家,分散了财产,才侥幸没被划为地主,只落了个富裕中农成分。有时,奶奶对老奶家有什么不满,便偷偷冲着前院喊他们“大尾巴中农”。

  老奶脾气比我奶奶温和,待人热情,平时拿我们这些邻家孩子也当自己的亲孙子一样,从不嫌烦。夏日里,老奶削下浆汁饱满的青玉米,磨成面来烙葱花饼。一进门,满屋飘香,馋得我哈喇子直流。老奶见了,便随手先拿一张来给我,眯着眼笑着看我吃完。闲暇时,老奶喜欢带我和她的孙女小丫一起在炕上抓嘎拉哈,还教我们玩纸牌,看“马掌”,“飘”和,赢“取灯”(老奶对火柴的称呼)杆玩。

  五月初五,我们都叫端午节或五月节,老奶却称年息花节。过节这天,老奶除了跟我们一样包粽子、采艾蒿、挂葫芦,还要去采年息花。年息花,是满族旗人的叫法——我们称作杜鹃花或“鞑子香”,属于一种灌木,生长在石头缝处,往往绿叶未出,花朵便迫不及待率先开放了。走在屯中,举目四望,粉红色的年息花一簇簇点缀在山巅之上,绚丽夺目,让你顿觉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

  端午节一早,太阳还没露头,老奶带小丫和我一起去采年息花,钻进南山,不顾露水打湿裤脚,小心翼翼爬上红石砬子。我和小丫学着老奶的样子,摘下一朵朵年息花,放进袋子里。这时,抬头见石砬子高处的年息花枝长得更茂盛,花朵开得更艳丽。我和小丫受不了诱惑,悄悄寻找捷径,想攀上去。老奶转身看见了,忙踉踉跄跄跑过来拉住我们。她怕出危险,不敢让我们上去逞能,说年息花遍地都有,摘不到,远远看着也很好。说着,她撅下一束年息花枝,在我们头顶上轻轻摇动。露水扑簌簌落在我脸上,凉哇哇的,带着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老奶给我们讲了一个年息花的故事:

  早先年,一位叫年息的格格住在长白山区,她亭亭玉立,貌美如花,自幼和一个小阿哥唐阿里青梅竹马,相亲相爱。火神看上了年息,耍尽各种手段企图霸占她,但年息格格誓死要与心爱的唐阿里在一起。火神大怒,在五月初五这天,放火烧死了年息姑娘,将她的骨灰撒在山野中。第二年春天,漫山遍野都长满了红艳艳的杜鹃花。为纪念年息格格,满族人从此称杜鹃花为年息花,每年五月初五时,都不约而同登山采摘年息花。

  我们兴高采烈背着一大捆年息花回来,老奶会将年息花枝插在瓶子里,放在窗台上养起来,留着观赏。年息花生命力旺盛,即便是寒冬腊月,撅来的年息花枝插入装满水的瓶子中,几天就会冒出一个个花骨朵,很快开出的鲜花,粉红,细嫩,满屋红艳艳,生机盎然,仿佛置身在春天里。因而过年前后,满族姑娘都喜欢成群结队上山撅年息花枝。有时,老奶高兴了,还会哼一段年息花歌:“今个腊七儿,明个腊八儿,上山来撅年息花;年息花,生性乖,腊七儿采,腊八儿栽;三十打骨朵,大年初一开。红花开,粉花开,花香飘到敬祖台;财神来,喜神来,又赐福,又送财;年息花儿道年喜,年喜花儿年年开。”

  采回年息花,老奶会一一放在几只秫秸盖帘上,摆到院子里晾晒。那天,老奶笑眯眯拿出两只香包来,分别用针线给我和小丫缝在衣襟上,说里面装着年息花,可以避邪驱毒。“等你们长大结婚时,奶奶做两个大香包,一人送你们一个。”老奶扯起小丫的手,又拉过我的手,意味深长地说,“真希望你们一直这么玩下去,一辈子不分开。”我和小丫不懂她的意思,面面相觑,傻笑着,相互做着鬼脸。

  渐渐地,我和小丫长大了,老奶也老了,变得老态龙钟,腿脚不便,无法再上山了。临近五月节时,她都啧啧叹息,为自己不能亲手去采年息花而遗憾。我和小丫听了,悄悄约定,今后无论谁在家,都要在过五月节时替老奶撅回一束年息花枝来,让她亲手插在瓶子里,养在屋里,让年息花天天与她相伴。

  17岁那年,我考上中师离开了家,而后爷爷奶奶相继过世,父母也搬家离开了老屯。老奶和她的年息花也慢慢从我的生活中淡出。

  那次,母亲去老屯串门回来,我急忙打听老奶的消息。母亲摇摇头,叹口气说,老奶已过世好几年,小丫也嫁到了镇上。哀叹之余,我也为老奶骄傲,她一生劳碌,背大孙子,又带大几个重孙子,92岁无疾而终,她的人生也算是功德圆满。母亲还跟我透露一个秘密,老奶当年曾有意将小丫许配给我,但被母亲婉言谢绝,因为她不想在外工作的儿子找一个不吃“红粮本”的媳妇。我听了,心情怅然,默默回忆着跟老奶上山采年息花的情景,一种别样滋味缠绕在心头。

  又是一年端午节,不知老奶的家人还会不会去采年息花?

端午的随笔8

  2017年的端午节如期的到了,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休息日,早上的汤山公园游览的人群也很多。在平湖林场的嘉兴绿道上,更是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林间的绿道上漫步。太阳升起来了,在树林的上方,把阳光洒在了透过林间绿荫的绿道上,林间的刺槐花那特有的浓郁奇香时而在空中飘过,心情也像那刺槐花一样,飘香流蜜,应把这幸福的感觉传递并感染给在享受端午假期的每个人。

  汤山新修的大理石石阶可以直达山顶,以前登汤山都是林间小路,所以要环顾四周,不能分神,所以心中油然的产生一个念头,汤山有多高,就开始默数石阶,一、二、三,气喘吁吁的连续数到150,就停下来休息一下,然后一路向上,276步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向杭州湾望去,那跨海大桥横卧在黄黄的杭州湾海水里,像一条纽带将宁波和嘉兴快速的连在一起,岸边的嘉兴港的吊机也在繁忙的.工作者,或把世界各地的货物卸下,或将我们中国的物品载向五湖四海。山湾边的渔村,五颜六色的建筑依山而建,祥和的宛若一幅油画。

  走下山顶的高台下,看见草丛中有几个中老年的妇女在采摘什么植物,我走近看见,原来是采集应景端午的艾草。原来在汤山的高坡上一直生长着这种野草,这山顶我来过已经无数次,却从来没有看见过这艾草,它们就是这样的默默生长着,也许只有在这特定的日子--端午节,人们才来采集并将它挂在自家的门上驱邪。看见那些草丛中的艾草,它是那样的默默的存在,我们有时也会像艾草那样总是被人无视,但是,总会有一天你会像端午节的艾草一样,绽放出那只属于你的特有的风采。

  看见那几个中老年妇女在采集艾草,眼前闪现的却是两千七百年前的小雅采绿。那个采绿采蓝的妇女就可能没有汤山上采艾的妇女那样幸运,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生活在先秦的动乱时期,亲人们为了温饱或战争别离,周而复始的劳动也许就是忘却思念的最好办法,但那永远是像李煜词说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再看看现在采艾的妇女,她们有说有笑中,几袋艾草叶不知不觉的已经堆在身边了。她们的幸福是因为生活在当下我们引以自豪的中国。

  我们上学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语文课本中没有诗经楚辞汉乐府,现有的认知也是在毕业以后的日子局部积累,但也仅限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最脍炙人口的几首诗。2014年我第一次去洛阳,在市中心的天子六驾周王城广场上,有大约24根高高的正方形立柱,每根立柱的四面各有4句诗经,那是我才第一次看见这首小雅采绿,还有南山鲁道,谷风、鹿鸣等等。原来美好和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还有无数无数,真是人不但要走万里路,更要读万卷书。活到老,学到老。

  漫步下山,碰到一对年老的夫妇,问我“山上有艾草吗?”

  我浅浅的笑着答道;“有,很多,就在靠近山顶的坡上。”

  看见他们漫步上山去的影子,在特定的节日里,艾草,这不见经传的小草,为许许多多的人带来了快乐,也许就在这亲自采集中。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端午的随笔9

  让节日跟食物有所关联,大抵是先人最有智慧、最体贴的安排。因这人间的每一处烟火,都有可能酝酿出一场情投意合。譬如端午一来,这纪念便以粽子为名,小小的粽子中有绵长如线的惦念,也有五谷丰登的香甜。

  北方的我们或许少有人知道,其实南方的端午还与茶有关,那茶,就叫作“端午茶”。于留园,这初夏的第一场茶会与端午巧合,隆重且安详,让茶之清香,多几许清欢,留无限况味。

  端午那日,刚近黄昏,院子中央已支起长桌,桌上有糯米香粽,有时令瓜果,当然也有茶。相熟之人,三三两两,一隅私语,享用小食,悠闲等待夜色登场。

  当天空终于呈墨蓝于眼前时,茶会也开始了。走进茶吧时,五方茶席已经铺就,茶人含笑不语,端坐于此。落座于哪一处,是随意的。坐定之后,我没看到竹子,却见得竹影青青几枝,疏疏几叶,深深浅浅,浓浓淡淡,映在茶席上如暗纹,映在我对面那豆蔻年华的少女茶人洁白的裙裾上,清逸出尘。真是妙极。

  只见她取一瓢茶,入壶、出汤,再一盏盏交付与我们之手,便完成了茶人与茶客的对话。是的,没有语言,甚而没有眼神的交流。然而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让我无比清晰地记得,这第一口,是乌龙的滋味。

  灯光下,竹影摇曳,二十多人同处一室,却只听闻梵音辽远。悄望眼,身畔皆是眉目如画之人。这一盏盏的茶喝来,是醉不了人的。醉了的,是这段时光。

  乌龙过后,下半场所品的,是一味白茶。白茶之于夏天,是善解人意的。我们交换了茶席。我对面茶人是一温婉的姐姐。于皓腕之上,她把漫山遍野的清香递送到我们的唇齿之间。

  真理再一次被证明:走得最快的,是最美的时光。梵音终了,而茶事未尽眼耳口鼻舌身与意,这茶,先是馈赠于舌尖的`恩物,却通体舒泰于肉身,继而愉悦你的灵魂。真正好茶之人,哪一个好的只是这杯中之物呢?这一场茶会,我不以为打动我的,只是这杯中之茶。我恋的,是留园给我的清夜无尘,让我对一盏茶、一竹影,便可以陶陶然、乐尽天真。

  身在留园,不必知年。

端午的随笔10

  每年的端午节,老伴儿都要亲手为家人包制一锅粽子。

  老伴儿始终认为,吃粽子,还得是亲手包制的才好吃,才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伴儿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米粒饱满糯米,红红的新疆大枣和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再买来上好的五花肉。 当然,浓绿新鲜的棕叶,又宽又长的马莲,更是不可缺少。

  老伴儿包制的粽子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且味道存正。若是凉透了再吃,糯米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伴儿绝不会让我伸手。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里包上 个把小时。然后再用炆火把刚刚包好的粽子煮上。一会儿的功夫,满屋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伴儿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这手艺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尽管手工叠制的葫芦,赶不上机制的'精致,却充满了返璞归真的端午节味道。

  另外,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去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薅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艾蒿采回来了,便摘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细绳儿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 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作者 孙成功 58岁

  单位 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飞机总装厂

端午的随笔11

  端午临近,看到沿街叫卖的香囊、艾叶、粽子,不由得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记得上小学时,那时的日子还苦,每当端午时节,平日里指望母鸡下蛋卖钱过日子的母亲,总是照例狠狠心,攒上十个八个鸡蛋,让我们姐弟几个饱口福。我们呢,拿着舍不得吃的鸡蛋,拣个大皮厚的,到学校里和其他孩子们玩碰鸡蛋游戏,不管谁的鸡蛋先烂,也不计较输赢,因为都有鸡蛋吃呀!那一年一度的简单游戏,总是让我乐此不彼,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是那样的留恋。

  现在看来,端午节在儿时的印象中只不过是可以吃鸡蛋解谗的日子,而不是记念屈原大夫的节日。但似乎也有点模糊的知道,屈原是一个爱国的大臣,因为报国无门而投了汩罗江,却一直对人们纪念他的方式有点不理解,你想,好端端的鸡蛋投进河里,那有多可惜呀!而庆幸的是,我们那里每家每户都是将鸡蛋投进了“五脏庙”里,而没有白白地扔掉。现在回想起来,要是有什么思想教育收获的话,那就是觉得屈大夫是个好人,起码是因为他,我们才有机会吃上鸡。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儿时那温饱不济的日子也渐渐地淡出了记忆,儿时的我现已为人父,而我试图让孩子也像我一样过端午节的想法,却得不到女儿的赞同,望着女儿眼瞅鸡蛋嘟着小嘴的表情,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今天的端午节到底该怎么过?难道仅仅是为了吃或是敷衍一下过节的形式?物质只不过是节日的载体,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填饱肚子,而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作为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日,表现了人们对他不为个人谋私利而心系国家人民的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是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的载体。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忆苦思甜或者创新过节的形式,而是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要对孩子们进行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在物质贫乏时代走出的一代人缺少传统文化教育的缺憾,应当从孩子们这一代重新找回来。

  在当下洋节泛滥的时代,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渐渐对中国传统节日失去了兴趣,而对西方的.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却极力推崇,过得津津有味。就连不少从传统里走过来的人也都在叹息:年味淡了,节味变了。难道中国的传统节日真的过时了吗?那流传了几千年、承载了中华历史文明与优良传统的节日难道还不如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洋节吗。

  一位学者说过:“许许多多的习惯,凝结成一个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沉淀为一段历史。”中国节日作为一种民族习俗,一种历史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流转变迁和先民们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如春节追求普天同庆、社会和谐,七月七歌颂人间美好爱情,“仲秋”祈祷团圆丰收……千百年来,无论是“大米流脂栗米白”的开元盛世,还是“万户萧凋鬼唱歌”的艰苦时代,不管是白馍换成了窝头,还是窝头换成了菜团,中国人仍然用无限的虔诚演绎着曾经被祖先演绎过的节日,把祖先的印记一路带到今天。

  由此看来,过传统节日,重要的不在于过节的形式,而在于节日的内涵,年糕、月饼、粽子、鸡蛋等只不过是节日的道具,倘若忽视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那么节日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暴殄天物的借口,或是刺激消费的机会,那么过传统节日的意义必将大打折扣。

端午的随笔12

  小时候,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有特定的食物—棕儿,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棕儿吃起来吧!有种苦涩的味道。一般为了去掉此种苦味,饭桌上都会摆着白糖,这是最初的去苦涩的方法,后续,逐渐可以用肉、枣、红豆、来去除苦涩的味道,当时棕儿一般以黄色的六边形,亮相于餐桌上。如今不管是颜色,还是形状,都是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

  为何只有端午棕儿,才会出现在餐桌之上。大们的回复是:“后人为纪念投身汨罗的屈原”。

  屈原是谁呀!翻开历史的篇章,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湖北省宜昌市,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年少时,可谓意气风化,不单是高官,还深受楚当权者的信任,有能力也有平台,借改革达富国强兵之举。精忠报国之心,显露无疑。正当一切顺风顺水之时,张仪出现了,张仪运用捭阖纵横之术,深受楚当权者信任,慢慢的就和屈原疏远了。屈原逐渐从楚国的政权中心,流落外地。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可叹他,满腹经纶敌不过,丰功伟绩少人提。就在张仪的计划步步实施时,楚国也必将灭亡。楚国子弟多才俊,尸横遍野在郢城之后,无力回天,爱国情怀热血红,全赴汨罗江水中。

  楚已是国破家亡,瞬间楚人轮为亡国之奴。如果当初当权者信屈原,不信张仪,或许又是另一翻景像。

  屈原一跃,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古代智慧,我辈只能望洋兴叹了。为了能让屈原从形式当中吃到粽子,可谓是展万家之所长。

  饭团和粽子原材料均为米,饭团没有任何包裹为鱼虾所食,棕儿多了棕叶的包裹最终为屈原所食,两者本为白米,多了棕叶之后,色泽上却能有着天差地别之感,饭团遇水立即分化,棕儿遇水,紧紧相依。刚出炉的棕儿,拔开瞬间,热气腾腾,咬一口还有种苦涩的味道在其中,饭团放久一点,就会变质,而棕儿放久一点,除味道有所差别,质却没有变。棕儿代表的人物——屈原,和月饼所代表的人物——嫦娥,已流传世界,不朽的中华民族。虽是云里雾里的典故,典故必会源源流长。

  如今,端午已成法定节假日,棕儿已进千家万户,端午和中秋,逐渐变成团圆的象征。

  棕儿味虽苦涩,我辈不能忘。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我辈绝不能忘,屈原精忠报国之心,我辈更不能忘。

端午的随笔13

  伴随着端午的脚步,黄梅雨季也紧随其后,乌云密布的天空,像一块吸饱了水的海面,隔三差五地来一阵雨。

  今年的枣花开得特别晚,嫩绿色的细小的枣花在雨中显得精神奕奕,像一张张孩童的笑脸,细细碎碎密密麻麻地开满枝头。

  河边的'木槿花也在雨水中舒展身姿,长出新的叶子,浑浊的河水漫过堤坝,呼啸而去。箬叶大片大片地长在野地里,将新鲜的箬叶采回家,用清水与木刷洗干净晾干,就是包粽子的原材料,新鲜粽叶包出来粽子带着淡淡的植物清香。

  雨下了一会儿,渐渐小了,淅淅沥沥地停了下来。已经立夏了,气温渐渐回升,日子也越发得漫长,很难打发的夏日午后,坐在窗台下,拉上窗帘,静静地坐着。

端午的随笔14

  今日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这“端午节”有个来历,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因为反对妥协,主张联齐抗秦,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顷襄王的贬谪和放逐。屈原离开郢都以后,沿长江东下,踽踽独行,颜色憔悴,披着长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黑白混淆,忠奸颠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内心的愤怒,一面大声呵斥吟诵,一面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在石壁上写下一篇奇绝千古的《天问》。他深知自已无法同现实调和,最终自投于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当地老百性都十分尊敬和爱戴屈原,生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投下一种用棕叶包米的东西—粽子喂鱼,好让鱼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来纪念屈原。

  今日正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闻到浓浓的粽子清香,于是赶紧洗濑,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粽子。我想:为什么象屈原这样的.忠臣要被放逐,还要遭到坏人的打击和陷害,那些奸臣为什么不会研究国家会不会被人家吞并掉,总有一天,国家肯定要栽在他们的手里,还有那个笨大王,怎样也不明白屈原是个忠臣呢,真是笨。虽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点不影响我吃粽子的好胃口。

  我以后要学习屈原,必须要做一个能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端午的随笔15

  还是孩子的时候,那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但在端午这天,父母等长辈也会尽力把纪念屈原的粽香与爱,集中施放在米香之中,当糯糯之口沾着红豆与白糖,那满口的幸福总能见到母亲眼角鱼尾的微笑。母亲包的小脚粽有模有样,碧绿的粽叶在她的手中更叠,浸胖的米粒乖乖听话,三绕捆扎,一双双活泼可爱米粽脚就挤成一团,叠成罗汉。

  当煮粽的锅冒出沸腾的汽,粽香特有的味清清飘散,屋里屋外,城中村的村道上,运河边就会聚集孩子们追逐的影子,而手中嘴边和议论,都是端午粽子香,味好甜,屈原先,是诗仙,吃了粽子学诗填。孩子们比划着粽子的形状,夸着各自母亲长辈们的手艺。胸前摇晃的蛋袋舞步起彩,她们时不时停下,小心翼翼拿着小耳扒,掏一口坠在胸口蛋袋里的蛋,眯上双眼等得那油香入化神仙生翅膀。那个年代,那个童年,母亲包的粽子要比屈原的诗美,更关健是有“粽”幸福温饱的难得。

  岁月如歌,日子慢慢变迁。当我工作上了铁路,那有名的浙江嘉兴肉棕,第一次吃过以后,就直呼世上还有这顿美味。几十年后,每到端午,各地的粽香,端午文化也就兴方未艾。

  年复一年端午粽香,情系母亲的心灵手巧。说真的,母亲文化只有经过解放后的扫盲班,但母亲记忆挺好,知理识事。和沉默的父亲把我们兄妹四人养大。其生活的艰辛是我们这代人值感恩和钦佩的。年复一年的端午,年复一年的母爱,把粽香情系儿女。

  今天,雨多情,风传递,母亲的粽子在继承中传递,她来至一个敬老爱幼的家庭系族,来至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

  端午,屈原诗歌。我则请安母亲,点燃一支香,“粽”情到永远!

  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吃粽子、包粽子,看赛龙舟。

  今年的五月初五,我们一家也团聚在一起。奶奶和我在厨房里包粽子。爸爸和姨夫们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而妈妈和姨妈们则在一起聊天,而只有奶奶和我在厨房里心得不亦乐乎。

  不过,我们在厨房里也心得挺开心。我和奶奶在比赛包粽子,比谁包的粽子又好又快,又精致,只有做到这三好,才算是真的好,才能算是真正的赢者。我们先一起将粽叶清洗干净,洗过了粽叶,然后再将糯米清洗,洗干净了以后,再往糯米中倒入一些酱油,和少许的糖和黄酒,这样要等上二小时。

  等酱油、糖和黄酒完全融入糯米里时,再拿来粽叶,先折成一个小船似的.样子,一头有边,一头无边。用糯米在“小船”有边的地方铺上一层糯米,接着就是放肉了,我将一块五花肉放在糯米上,然后再把糯米辅在肉上,最后再把“小船”无边的地方盖在上面,然后将多余的地方弯折一下用线扎紧。我和奶奶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地包着爱心粽。

  终于,我们包完了,我数了数我的,又数了数奶奶的,发现奶奶比我少一个,我顿时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这时奶奶走了过来,对我说:“孩子,比赛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参加了,如果你赢了也不能骄傲,只有沉着冷静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奶奶的这番话语,深深地藏在了我的心底里,令我受益匪浅。

【端午的随笔】相关文章:

随笔:家乡的端午01-21

端午随笔500字02-22

端午节随笔09-28

端午节的随笔10-22

学生写的端午佳节随笔10-22

关于端午节随笔11-01

【精】端午节随笔01-22

端午节优秀的随笔06-21

端午节随笔作文03-05

描写端午节随笔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