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师随笔

时间:2024-03-28 09:11:07 美云 随笔 我要投稿

读书教师随笔(通用10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教师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教师随笔(通用10篇)

  读书教师随笔 1

  我曾多次拜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虽然我们与他的国度不同,地区不同,但相同的一点——我们都是教师,我们都爱自己的学生,都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让他们个个成为有出息的学生。

  我的教龄可以说不短,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接触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而我所教的学生大多一届超过四年以上。刚接班的时候孩子们是如此的稚嫩,对学校生活充满了好奇,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倦了学习,他们有的迷上了电脑游戏,有的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索性破罐子破摔对各门功课都是敷衍了事。有不少的孩子到了五、六年级了读书阅读越难听,干巴巴没有一丝感情,字也歪歪扭扭,只求快不求好,一些反复强调的习惯非但没养成,倒养成了一些恶习……我曾经为此苦恼,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暑假我再次捧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边读边思,寻找着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当一本书看完时,我顿时豁然开朗,明白了问题的所在,九月份即将开学,又将迎来新的一批衣年级新生,我给自己六年的教学生涯定下了目标——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

  一、读好书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多次出现这样的语段:

  “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请你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文学或历史、物理或制图、生物或化学),你都应当(只要你想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教育者)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读着这样的语段,回想自己多年教学生涯中那些鲜活例子,不禁茅塞顿开,是的,不管哪门学科都需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光读一门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潭死水,只能越学越死,如果能把学生放到广泛阅读中去,让学生从阅读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找到学习的窍门,才能读好书,读活书。在将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用最短的时间让孩子们掌握阅读的拐杖——常用汉字20000多个以上。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一节故事课,午读时间让孩子们徜徉在自由阅读的海洋中。低年级我将减少书面作业,但是每天有一个必做作业——与父母共读一本书,时间有孩子们和父母商量决定,看的书目可以从老师推荐的书目中自由选择。每月一统计,每月一评比,评出“书香家庭”,评出“快乐小书虫”,让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孩子参与到阅读生活中。

  二、写好字

  教过大循环的老师都会有同感,我们的孩子低年级的时候大多能把字写的工工整整,而一上了三年级,课业加重了,孩子们的字也越写越难看,狗爬式的字更是数不胜数。我们也曾反复强调孩子们要把字写端正但收效却甚微,这又是为什么?

  读着《给教师的建议》思考着自己教学中存在的漏洞,找到了!找到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一、二年级的老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写字,进行手把手地指导,越是年级高越是忽略了写字教学,只要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就行了,至于学生的写字姿势,书写笔顺全部忽略不计了。老师不重视,学生又怎会费心去写呢?再加上那越来越多的家庭作业,学生只有应付了事了。今后的'语文课,我将力求每节课至少安排5分钟的写字练习,低年级不布置书面的。家庭作业,尽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书写作业,让孩子从写好字做起。三年级至少安排一。到两节课的写字课,指导孩子练习钢笔字,毛笔字,让写字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字是人的第二张脸”,让孩子们写好字这将是我努力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做好人。

  读着第80条建议《要保持可怕的“水源的清洁》,不禁为大师的教育智慧而叫好,面对那些品行不端的孩子,我缺少的不就是这份爱心和教育智慧,自己的说教是那么苍白,因此又如何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怎能不失去学生对你的信任?

  “我认为青少年的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他要跟每一个少年和青年一起,构筑起他的精神生活的大厦。作为教育者来说,他的工作就不仅是跟学生在课堂上见面,而且应当是跟学生同一信仰的志同道合者(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可怕的!),相互倾慕,找到满足像马克思所说的人对人的需要的巨大幸福。”

  作为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有责任引导孩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诚信,什么是宽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礼仪?让孩子们从生活中的每一步都走稳走踏实。我不仅要做孩子们的良师,更要做他们的益友。我们学校的《好习惯,好人生》将把它落实到每个学年中,一月重点训练一个习惯,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升要求。把一些常规的训练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在念儿歌,讲故事,读好书人领悟人生的道理“读好书,更要做好人。”

  读书教师随笔 2

  我非常喜欢读书,每次读书时,书笔记总是要写在书签上,把书里的意思,经过读,变成感想,抄在书签上。

  还记的高尔基讲过的一句名言: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见,高尔基也是一为爱读书的人。

  我读过一本叫《想变成人的猴子》的书,作者是杨红樱,这本书里含有两层意义:第一层,这只猴子异想天开,一心想变成人。笑猫再三劝告,可猴子不听劝言,闹出接二连三的笑话。第三层含义就是,杨红樱作为童心的儿童读物编辑和儿童刊物主编。这本书中她把笑猫比喻成家长,把猴子比喻成我们自己,就像无知的猴子一样,我们如果异想天开,不好好学习一心想着怎样长大以后有一番大作为。而家长不断地劝我们走出幻想,可我们不听,反而越陷越深。其后果不堪设想。

  在犹太人那里,每当孩子过周岁生日时,犹太人家庭就会举行这样的仪式:母亲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知识是甜的,读书是甜的!

  书是甜的,当你聚精会神地读书时,你就会感到知识像蜜糖一样流进你的心怀。合上书,你会无比满足地回味刚才流进你心中的`那些知识。

  书是甜的,快翻开你的书,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去尝一尝书的蜜糖吧。

  读书教师随笔 3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老师通过读和讲《论语》,用智慧与大家分享了她的见解,这也是我第一次透彻的读论语。

  古有赵普,现有任民,任民教授以半部《论语》做良师。作者是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通过自身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完成这部书。15年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任教授的讲座,从案例出发一点点剖析论语,从中深深体会到孔子的教育智慧。

  一、心灵

  你幸福吗?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往往是没有标准,我认为只要心里舒服那就是幸福,其实也就是心灵需要得到满足。任教授说:“有些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甚至侮辱学生的人格。其实教师做出这样的举动经常是出于好的愿望,但是由于心灵的扭曲,灵魂失色,好事也做坏了”,我的学生有时候不写作业我也会使用一些不恰当的方法,可是这些学生该是什么样下次还是什么样,没有达到我想要的境界,还把我气的像狗一样,还自我安慰这个学生与我半毛钱关系没有,不管他了,可是下次还是重蹈覆辙,学生没有改变我也没有改变。不是我没有方法,而是我根本就没有考虑对这样的学生该使用什么样方法,也许我的心灵已经枯竭,灵魂已经失色,充满了不自信。接下来我要学习专业知识、像田小慧老师那样去阅读,充实自我丰富自我,给心灵添砖加瓦,让自己充分的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感。

  二、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经典名句,我自小就理解这句话,那么就是“学习之后要经常复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小学生,有多少人为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认为孔老师就是一个大骗子,学习哪有快乐的,都是痛苦。孩子们厌学我认为很正常,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机不离手,这可比学习好玩多了。我想像子贡、子夏、宰我等等这样的好学生放到现在孔老师也会头疼的,不过孔老师对付他们肯定有一套。

  读了任教授的解析后,我才明白孔子所说的学习不那么简单,“学”是求知的环节,“习”是实践的环节,学习是求知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它的本意是培养行动力,是学而行之。20xx年我刚刚从师范毕业,那年我想在互联网成立一个“饭统”网,有点像现在的美团等,如果当初我有盖茨先生那样的行动力,可能就没有现在的美团了。我们大多数人都缺乏这样的行动力,这就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只会吃别人嚼过的窝窝,可能这样吃起来不费牙!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我的见解讲给我的学生听,让他们明白学习的真谛。

  三、既来之,则安之

  职业倦怠感是行各业都有,它促使你想跳出这个圈子,有点围城感觉。每天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和怎么也批改不完的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眼望到退休那一天自己是什么样子,想想心里凉透了,越想越生气,这气只有发给学生。未来,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自我(任教授“既然一辈子都要当老师,想不当老师都不可能,那么就干脆爱上这个职业,承担这个职业对自己提出的所有要求。)俗话说哭是一天笑也是一天,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用心去做好。

  《论语》这本神书,不曾通读,只是粗读,更多是看名家的讲解。所以理解不够透彻,还望大家见谅。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着怀之”,这是孔子的志向,也是我的志向。

  见解不同,敬请指点!

  读书教师随笔 4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这是出自《飘》的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这一句话,激励着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岁月里沉浮的女主角——郝思嘉,也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而这个被我品味数次的故事,也在这句结尾话的余香中令人倍感回味。

  郝思嘉,继承了母亲的娇美与端庄的淑女仪态,同时也具有父亲的北方粗犷。然而,接二连三的打击令她头一次体会到了命运的残酷。读完之后,我掩卷沉思。郝思嘉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她是用什么力量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呢?白瑞德离开她之时,她在文章末尾想准备用那个老法宝——暂时不去想那些,先做好准备迎接新的一天。这一点是郝思嘉的老法宝,不也正是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方法吗?说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挫折有太多太多。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我们唯恐与之照面的'恶魔,我们只有从自身心态调整去冲破这些挫折。不要害怕失败,我告诉自己。要像思嘉那样在重担、在劳累、在天大的打击前面依旧把下巴高高扬起,因为生活仍在继续,因为明天的太阳依旧普照四方,因为我们还享受阳光的恩惠——我们缺乏的,只不过是转过身去看看那轮红日,我们并非只拥有脚下的黑影。

  只要有明天,就还会有希望,您看那轮朝阳,黑夜之后,就是新生。

  读书教师随笔 5

  在感受到自己阅读贫乏之后,我开始把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时间碎片充分地利用起来,进行大量地阅读。

  然而,受着自己兴趣的制约,我的阅读视野过于局限。我读泰戈尔、冰心,读张晓凤、林海音,读饶雪曼、郭敬明,读北岛、顾城,读叶辛、陈村、赵丽宏,当然也读余秋雨……就是没读过孔子。

  在我的记忆中,孔子早已是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典籍,是废墟,是湮没或未湮没的事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因为要撰写《孔子传》漫画脚本,杂志社便把我和其他几位对孔子有研究的学者、老师召集在一起。这次聚会的主题很单一,就是“话说孔子”,希望能给执笔者的我一些启发。

  在此之前,我几乎是个孔子盲,除了会背几句“子曰”,其它的一无所知。所以,当大家在说四书、五经、六艺的时候,我一脸茫然。接着,他们又开始讨论《左传》和《史记》中关于孔子的记载。当他们用投影打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这段文字时,我发现自己竟然有一个字不认识。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我指着“陬”这个字,问:“怎么读?”他们都笑了起来,我也很尴尬,为自己的孤陋。虽然讨论时的气氛严肃得像课堂,但我自知才疏学浅,便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认真地记。

  晚上回到家,和爱人说起这事,我说:“知耻而后勇,从今晚开始,我要恶补孔子!”于是,我的电脑桌上至少堆了10本关于孔子方面的书,我开始不止读《论语》,也读《诗经》,什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什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论语》字字珠玑,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对我的教育影响至深,我越读越有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感受。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是《论语》对于教师的治学之道,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然先生言简意赅至此,或许言外尚有他意,弦外更有别音,留待大家共同钻研、共同发现。

  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读书教师随笔 6

  假期时间,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也为了充实自己,更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我读了《孔子是个好老师》这本书。听到名字,第一印象无疑是枯燥、烦闷的,会认为这本书一定又像以往有关孔子的书一样用的是文言用语,可被称为“催眠之佳作”,让人敬而远之。但迫于无奈,我仍咬牙坚持。翻看第一章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我完全改观了。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作者还时常引用现下时尚的观点,引据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我看了欲罢不能,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不少,看完一章也有意犹未尽之感。当看到其中一节《夫子降服野汉子子路》时,有了很深的感触。

  书中提到子路生性粗野,层次较低,刚开始的时候他看不惯斯文人,看不起柔弱书生,总会欺辱孔子,但孔子却很有耐心地用礼仪来渐渐诱导他,久而久之,子路变得向往文化了,逐渐形成人见人爱的有礼之士了。子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其实,子路的本性并不坏,他与孔子相处过程中,孔子的话击中了子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子路刚开始的桀骜不驯、粗野不堪都是因为没有遇到好老师点石成金的引导。就像我们常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使是拥有巨大能力的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去发现你,你也会被埋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训练自己的双眼,练成火眼金睛的伯乐。

  子路就像是一匹拥有无限潜能的黑马,在遇到孔子之后,就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一改往常的“痞气”,变得温文尔雅,有礼大方。孔子在子路身上下了大功夫,不也是在告诉我们做教师的,要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吗,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优点放大,使之形成孩子身上一个强有力的'标签。是啊,做教师,班上总有一些调皮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我们的做法就得慎而又慎。我们班上就有一位捣蛋鬼——栋梁。课上总是左顾右盼,只要趁老师没注意,就逮着机会跟同组成员说个不停,还会隔空跟同学玩游戏,作业的字体也是潦草不堪,每次批评他,他都是嬉皮笑脸,不知改过,没少让老师发牢骚。每节副科下来,任课老师都会向我抱怨我班的栋梁,令我这个班主任也是头疼不已。

  不过栋梁也有暖心之举:有一次我跟同事吃完饭回学校,路上遇到他,他隔着一条马路都蹦跳着给我们打招呼“郭老师,郭老师好!”,听到这嘹亮的嗓音,我心中的不禁一阵暖流;班里同学的桌子坏了,一个女生要把这么沉的桌子搬到维修处,有些吃力,我还没有发话请同学帮忙,栋梁同学就已经大步迈到那个女生的位置旁,一声不响的抬起坏桌子跑开了;周一大扫除时我想请班里几个同学帮忙打扫办公室,我的话音刚落,栋梁同学就举起双手站起来大声说“我去我去”……回想起这一幕幕暖心的画面,着实也让我感动,多么可爱的孩子,可我们平时为什么总是看到他错误的一面呢?他心中有他人,能主动帮助老师,帮助同学,这是多么可贵啊!我只要看到他帮助别人的时候,我都会在班会上对他的行为和表现给予充分表扬,还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呵,这个小伙子别提有多兴奋了。

  第一次“当官”,他显得很认真,他陪着每天的值日生完成值日工作,值日完后还要负责的检查,连一个小小的角落都不放过,他总是最后一个回家。他出色地完成了作为班干部的本职工作,由于他慢慢的责任心,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极大认可。我又为让他的热情保持的长久,又在课堂上和他约定:只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就不会被拿掉“官帽”,否则……我们的约定不言而喻,惩罚也明确了,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尝到同学对他的“追捧”的他,也逐渐约束了自己。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怎样的一个人,在他身上都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长处和优点,因此而形成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群。是的,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在寻找,想实现自己自己的价值,谁也不想普普通通地过一辈子。特别是在学生时期就被冠上“差生”名号的人,这不仅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教师的无能。教师要善于用宽容的眼睛去看待他们的错误,用发展的眼光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也许一块顽石经你的点化就会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金子,这也是做教师的幸福。

  读书教师随笔 7

  读《列子》杨朱篇,眼前仿佛站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目光澄澈,气定神闲,看透人世间的生死力命,顺应自然的规律,逍遥存于世间,何等的潇洒与自在!

  读杨朱篇的文章,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关于名与实,关于生与死,皆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将其观点娓娓道来。

  关于生死,杨朱曰:“万物所异者生,所同者死。生死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贤非所贤,愚非所愚,贱非所贱。然而万物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弃?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读这段文字,不禁感叹古人对生死的豁达。认识了生死并非人力之所为,不如学会顺应天道。不管你生前身份是高贵还是低贱,死了之后,都成一堆白骨,又有谁能辨别出来呢?生命短暂,理应“且趣当生,奚遑死后”。这种顺应天时的人生态度,使生变得珍贵,死亦变得无惧。内心既有生之喜悦,又有死之从容。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看到这层含义,活好当下呢?更多的人是在生与死、名与利的纠结中蹉跎岁月,抱憾终生。究其很多人的痛苦,不正是存在于不信命,不唯命的抗争之中吗?

  关于名与实,杨朱也有精辟的阐述。杨朱举虞、舜、周武王、孔子的例子,四位圣人,劳苦一生,活着没有一天的欢乐,死后却又万世名声,而夏桀、殷纣两个凶徒,活着有纵欲的欢娱,死后背上愚暴的名声。杨朱说,所谓名声,本来就不是实在所要取的;所谓实在的东西,本来就不是名声所能赋予的。那四位圣人虽然天下人人赞颂,辛苦一生,直到终老,最后都归于死亡。那两个凶徒,虽然天下人人痛恨,却欢乐一世直到命终,最后也不过同样归于死亡而已。于是杨朱发出了这样的质问:“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行,要死后数百年中馀名,岂足r润枯骨?何生之乐哉?”

  越读杨朱的文章,越觉得心灵澄澈。在感叹几千年前的先人顺应天命,知命安时的那份自在与从容的同时,也深深感动于先人的智慧。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选择,但是试问在当今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能逃脱命运的安排,打破亘古不变的自然之道,享受生命的那份逍遥吗?

  生与死,名与实,从先人的论述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生命才会放下负累,轻松前行!

  读书教师随笔 8

  前一段时间读《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教授课堂管理技巧。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接地气。全书基于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收集很多课堂管理方面的数据。是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成果。讨论内容聚集于课堂管理中的真问题、真情境,遵循一定理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课堂管理策略和方法。既有对班级的整体组织管理,又有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指点。如:有效管理的课堂是什么样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支持合作学习的策略和要求。特殊群体的管理和要求等等……涉及中学课堂管理的方方面面,着眼于课堂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如合作学习,问题学生的行为管理,设计和管理教学,交流技巧和教学等等。

  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课堂管理的关键。

  一、备课是课堂管理的重要部份。

  1、备学生。

  全面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良好的互动。

  2、用心专研教材。

  教师要把教材吃透,才能站在知识的至高点,才能够很好的引领课堂。

  3、设计教学模块。

  改变原来一层不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做到充分的互动,为学生的活动留出时间,甚至有时可以设计多个教学模块。

  二、上课是关键。

  1、课上关注学生。

  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关爱,让他们爱上老师,爱上学习,从而享受学习这个快乐的过程。

  2、注重知识的启发。

  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尤其是数学,靠灌是灌不出来的。

  4、注意因材施教。

  5、注意分层教学。

  有效课堂管理的理念要求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内容: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学生自我控制水平和能力的进步与发展;其次,关心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状况;第三、关注管理的效益,这种效益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行为结果与过程的变量;第四、关注策略的使用,策略是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新课程为依据,在课堂上力达高效,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读书教师随笔 9

  了雷洪、王伟庆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创新教学设计》一文后,我深受启发,知道了物理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感受到,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 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 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读书教师随笔 10

  《给教师的建议》是杜殿坤先生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翻译而成,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

  第一,内容全面而又清晰。

  这本书是将原书的两册合并而成,是一本沉甸甸的“厚书”。它囊括了学生与教师、上课与下课、劳动与学习、时间与知识等各方面的问题,内容充实。它又将这些内容用一百个小标题分别标注,每一条谈一个问题,相互割裂而又有机统一。比如说,它的第2条建议谈到,“教师的时间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结尾时它指出,“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紧接着,它的第3条建议就谈了“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就这样,它在追求完整性的同时注重独立性,把一本厚书变成了一百篇小文章,让读者倍感轻松。

  第二,见解通俗而又深刻。

  作为一本教育著作,理论的表述是及其重要的。而这本书与其他教育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理论分析十分精辟,但通俗易懂,而且都是由生动的实际事例揭示出来的,对读者在教育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说,在第19条“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智育”的问题上,它根据很多教师要求后进生只读教科书,甚至只背书不思考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那是完全错误的。”“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然后,它用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数学教师的成功事例佐证了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

  第三,语言朴实而又生动。

  追本穷源,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它富有独特的幽默,但在杜殿坤先生的编译下,它同样具有了语言的朴素美。比如说,在第14条建议的开头这样写“民间教育常说‘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试问,这么朴实的词语,这么经典的比喻,我们又能在多少教育著作中见到呢?再比如说,在第76条中论述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时这样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发展……”类似深入浅出的文字在本书中比比皆是,极便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阅读这本教育著作,正如向名师学习,又如和同事交流,轻松而又愉快。

【读书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随笔05-18

教师读书随笔宽恕06-15

教师读书随笔(合集)08-08

教师读书随笔【荐】08-26

教师读书随笔(热门)08-08

教师读书随笔让读书成为习惯07-26

初中教师读书教学随笔10-22

幼儿教师读书随笔11-07

优秀教师读书随笔11-09

语文教师读书随笔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