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百文网手机站

诗歌教育的着力点的教育随笔

时间:2021-08-28 11:35:14 随笔 我要投稿

诗歌教育的着力点的教育随笔

  禅宗中有著名的见山是山与见山不是山的公案。唐代青山惟政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诗歌教育的着力点的教育随笔

  我以为,这悟道的三种境界说同样适用于语文,适用于诗歌教育。

  今天,上《诗歌的杯子》其实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看见眼前之杯,只看见杯子中的事物,那么,我们就是物体的奴隶,仅仅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非在场的元素,其实,往往就是人文的元素,就是身内之物的元素,否则就是杯子虚空。引导学生关注杯子中人的元素,关注人的情感,其实也就是用有情之眼,用悟之心无参悟生活,在实物的背后看见生活的现场,生命的真相。最后,通过杯子,看见世态世相,并且看见自己,看到的肯定是反思、交流的目光,肯定是“见山不是山”,而是“见人知心,见人晓情”。进去了还要能出得来,在座的还是语文教师,通过思考切入点,寻找适当载体,付诸实践,总结升华,调整实践,再总结,无非是让自己更像一个语文教师,回归“见山是山”的彻悟。

  语文也好,诗歌也好,我习惯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直观印象,混乱杂多的未悟材料暂且称为“在场之物”,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的`对外在事物的人化,经验化的初悟材料称为“不在场之物”。诗歌教育乃至语文教育都是通过“在场之物”,让师生关注、拥有、发现、激活背后的“不在场之物”。

  如果说,金钱、财富、荣誉、权势、地位等等都是身外之物,都是“在场之物”,那么身内之物就是“不在场之物”,就是信仰、希望、爱心、智慧、情操、内心的灵敏、理智的好奇心、生活的热情、灵修与巅峰体验、生命的境界、个性的魅力等等。这不就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内核吗?

  如果说,知识只能看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诗意语文关注的“不在场之物”就是智慧。

  如果说,“在场之物”是初步感知,看到的是现象,是粗浅认识,那么“不在场之物”就是否定后的肯定,是思考后的体验,看到的是本质,是深入感悟。

  如果说,旧课标的语文是“在场之物”,侧重智育,侧重知识灌注,培养工具化的无心人,那么,新课程标的语文,诗意语文关注的是“不在场之物”,侧重美育、心育,知诗达礼,善解人意,关注师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立体人”的成长,最终培养人文化的有心人。

  实物的杯子,到诗歌的杯子,到生命的杯子,值得我们用一生细细品味,细细回味,充盈生命的杯子。

【诗歌教育的着力点的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教育的随笔08-04

小班情感教育教育随笔02-08

教育随笔-应该教育孩子08-04

小班教育活动教育随笔12-20

小班教育随笔随机教育12-22

教育随笔小班保育员教育随笔12-30

教育随笔-抓住教育契机点燃教育智慧09-23

初中教育随笔07-15

教育小班随笔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