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时间:2024-04-02 18:50:32 林惜 数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精选13篇)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精选1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1

  肖xx的这节课我们一共听了3次试讲,到今天听第四次了。可以说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从这次校级教研活动中我也看到了年轻教师身上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对工作、对学生的负责任。

  本次数学教研的主题是例题的解决策略。本节课主要有两个例题,一个是认识周长,第二个是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第一个例题教学时教师主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观察思考、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周长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质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从而深入理解周长的概念。第二个例题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研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优化的方法,使学生感受{长+宽}x2这种方法的简便。纵观整节课,教师能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也为大家呈现了一节扎实、真实、有效的课堂。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借助给图片镶金边这一情境,让学生感知图形“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再通过理解和辨析什么是封闭图形,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第二个环节是在认识周长之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研究如何知道一个图形的周长,通过小组操作、说一说,发现直边图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知道周长。曲边图形可以借助绳子绕图形一周,再化曲为直,测测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图形的周长。最后自然过渡到老师想知道黑板上这个长方形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得到计算周长所需要的数据,计算周长。汇报方法后再比较优化方法。新课授完老师又围绕这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习,很好地巩固了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数学—生活”,把形象与抽象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二、重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在有效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实有效地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本节课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探究活动中,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重视学生知识的探索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发展思维的主战场。在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学习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尝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的小组选用了“长+宽+长+宽”的方法;有的小组选用了“宽+长+宽+长”和“长+宽+长+宽”这两种方法;有的小组选用了先把长与长相加、宽与宽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维的培养过程,学生根据长方形有四条边;它们的对边相等,又出现了后两种方法。最后,教师通过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公式。我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索过程,对于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会更加的透彻,记忆也会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师没有能让更多的学生说说他们自己对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沟通新旧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适时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认识理解周长,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课堂效果显著。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2

  吴老师的《周长的认识》一课,目标明确,设计有条理,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语言功底。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潘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3

  《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而进行设计的。该课时主要解决: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利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周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全面、立体的周长概念。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小学里的数学概念往往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揭示。周老师在教学“周长”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多个教学情境,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展示了概念课基本模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

  首先是概念的引入: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童话情境——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的动画情节。这一情境很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且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时强调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哪儿开始,沿着哪条路径,到哪儿结束。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活动中,初步感知树叶的周长。

  接着是概念的理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堂课,周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学生通过描一描实物图片的周长,说一说什么叫周长,判一判图形的周长,找一找、指一指身边物体所在平面的周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中,又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活动之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更加全面、更加立体了。

  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又进入了概念巩固运用的环节――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还是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围一围、滚一滚等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加深了对周长内涵的理解。

  二、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环节,教师有意安排了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楼梯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操作测量。这里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测量、计算方法。这一层次的活动,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纸片的周长。第二层次是探究特殊图形的周长如:圆形和楼梯形,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也趋于深刻,学生领悟到测量周长除了量以外,还可采用围一围,可以滚一滚、甚至可以把线段进行巧妙的平移转化转化,学生从中感悟到对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应该灵活地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而且特殊的图形也有特殊求周长的办法,策略是多样化。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辨别和判断,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方法。

  三、有效提问,成就学生的精彩。

  在《数学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为了响应“精设课堂提问,提高课堂的实效”我对周老师《认识周长》所提的课堂问题进行了记录和统计。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共提出了59个问题。我把这59个问题进行归类统计,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有20个,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表示它的`周长的?占总问题的33.9%;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交流所提的问题有26个,如:谁听懂了?方法不一样的有吗?占总问题的44.1%;为了激发学生的情绪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有13个,如有没有喜欢看动画片的?对吗?一起来看一下好不好?占总问题的22%,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是有效的,正因为有教师较好的问题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想法的碰撞,也成就了学生的精彩。如在引导学生交流园的周长测法的时候,一生说可以把圆对折,接着用2×一条边的长就可以了,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独特化难为易的;在交流楼梯形的周长的时候一生说,把它拼起来是一个正方形,而且说想法的时候表达清晰,真的很精彩!

  当然,在教学中有个别细节我有些想法:

  首先细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师的提问在语气上应该更加确定些?周长是长度的概念,如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物体的周长”环节,让学生把物体所在面的周长不仅指完整,而且说完整。

  其次在“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环节,让反馈的时候可以做得更精致些,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周长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堂上总会出现我们没有预设到得的情况。正是有了这种遗憾,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正是有了这种遗憾,才能让我们不断研究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我们在学习中储存知识、积累经验,并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把遗憾降到最低。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4

  一、优点

  1、教师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画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完全进入课堂教学的环境。

  2、本次课完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建立了平等、和谐、友好、快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

  3、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语言十分的幽默和诙谐,老师的体态仍然是富于感染力的,使学生有了很放松的情绪更加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有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很好的根据学生、教材和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练习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老师在学生操作前把活动的要求讲清楚,效果会更好。

  二、不足

  1、学生练习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老师在学生操作前把活动的要求讲清楚,效果会更好。

  2、曲线图形周长测量时,因直尺不够用,教师叙述不太清楚。

  三、建议

  量曲线图形周长长度时,因直尺长度不够,可以先测一段直尺的全长,再对折,对折出几个直尺长再加上剩余部分的长度。

  四、收获

  1、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常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在教学中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友好、快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以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小组老师经过集体评议,认为冯老师《认识周长》这一课,体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着力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课堂上冯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体总结如下: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

  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本节课应该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此冯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树叶、各种平面图形、测量工具)课堂上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周长的含义》时冯老师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学生摸周长时,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线是直的,有四条边;而圆形的边线是弯的,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因为有了找、摸的体验,便能清晰地认识周长的含义。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3、彰显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时,冯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富有个性的评价,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从而得出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但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升华,而且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评: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激励着学生。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均处于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话,那么这可视为一节成功的课。而这些都得益于我校对课题管理的实效性研究,在科学规范的课题管理制度下,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6

  覃老师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整节课中,潘琴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多时候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中在课的开始,老师能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一些常见的图形,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先通过摸一摸,指一指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再通过描一描,围一围,算一算等方法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还算比较顺利。在学生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在教学如何求周长的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我觉得这样设计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丰富的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感知周长的概念,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生动的情境,在数学情境中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知识,还学到了数学方法:量一量、围一围,滚一滚,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7

  前几天,听了吴xx老师所上的《认识周长》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根据公园平面图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再借助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接着由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中的实物着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长”,再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认识数学中抽象的“周长”,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数学—生活”的设计,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二、在有效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次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之后,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二次是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组织学生探索树叶和神奇宝贝卡的周长求法。两次探究活动,吴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介解决教学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介,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下来,反馈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本课教学中,在探索神奇宝贝卡(圆形)的周长求法时,吴老师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部分学生的测量时的照片,在交流时展示、播放。从而使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测量方法的优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证。

  总之,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初步认识周长,并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周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显著。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8

  《认识周长》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本节课,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周长有了直观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举例让学生感知周长的存在。老师展示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它们的周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周长的概念,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如画笔、绳子等,亲自测量物体的周长。这种亲身参与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此外,老师还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的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兼顾了拓展应用,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高对周长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直观演示、小组讨论等,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周长概念时,老师可以进一步强调周长的封闭性特点,以避免学生对周长产生误解。此外,在练习环节,老师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认识周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周长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9

  本节课《认识周长》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周长的基本方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评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旨在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再逐步引导学生抽象出周长的概念,使学生对周长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层次分明。教师先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周长;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测量树叶的周长,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拓展性的内容,如介绍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方法多样,互动性强

  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操作法等,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教师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问题,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教学效果显著,达成度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周长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从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本节课《认识周长》的教学效果显著,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周长的相关知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操作环节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10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分析

  《认识周长》这一课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引入。它不仅是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发展逻辑思维的关键一环。本节课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评价

  导入环节: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操场跑道、花坛边缘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这种贴近生活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深入探究周长的本质特征。例如,通过让学生用绳子或直尺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帮助他们建立周长的直观形象。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总结环节:教师在总结阶段对周长的概念进行了精准的概括,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回顾了测量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能够积极参与各种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反思和调整,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测量和计算周长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周长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改进建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例如,可以设计更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入理解周长的本质特征。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更具层次性和挑战性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惑,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他们共同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认识周长》这一课程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周长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11

  今天,我有幸观摩了X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这一节数学课。这节课是空间与几何领域中的基础知识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具有重要意义。X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使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首先,X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树叶、课本等,引导学生们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的边缘。这种引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周长的存在。接着,X老师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等动作,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在概念讲解方面,X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她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总结出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一过程中,X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规律,使他们在探究中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

  在计算周长方面,X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如直接测量、利用公式计算等。她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图形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同时,X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他们在计算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数感。

  此外,X老师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如“找周长”、“测量周长”等,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引导学生总结周长的定义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学生的思考过程,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概念的构建中来。此外,在计算周长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鼓励他们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X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使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同时,她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在X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12

  本次课程主要围绕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认识周长”这一内容展开。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测量和计算周长的基本方法。以下是对本次课程的详细评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本次课程中,教师明确提出了认识周长的教学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们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重点讲解了周长的定义、性质以及测量方法,使学生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周长的核心要点。

  二、教学方法多样,互动性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了课堂效果。

  三、实践操作环节丰富,加深理解

  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周长的测量方法,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操作环节。学生们通过动手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不仅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在课程的最后,教师还进行了一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们思考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拓展内容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欲望,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五、建议与改进

  虽然本次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仍有一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增加更多的图形类型,让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更多样化的周长测量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周长的应用题,让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总之,本次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让学生们掌握了周长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 13

  今天听了X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一课,感触颇深。这节课,老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体现了“数学味”,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具体评价:

  首先,老师的教学设计十分合理。从导入环节开始,老师便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次,老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周长,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周长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老师的教学语言清晰、准确,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在解释周长概念时,老师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同时,老师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营造了积极的课堂氛围。

  此外,老师在练习环节的设计上也十分用心。练习题既包含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涵盖了拓展应用的提升,既有层次性,又有挑战性。这样的设计既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可以进一步优化。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周长概念时,可以进一步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周长应用,增强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总结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周长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总之,X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X老师会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公开课《周长的认识》评课稿(精选7篇)10-13

数学认识面积评课稿(精选16篇)09-15

数学课圆的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09-22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通用7篇)04-28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评课稿(精选11篇)11-18

小学数学评课稿-分数意义07-21

数学评课稿(精选17篇)03-15

《分数的意义》数学评课稿06-18

《分数的意义》数学评课稿(精选)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