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小学数学认识元角分说课和评课稿

时间:2021-07-04 17:31:52 数学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认识元角分说课和评课稿

  篇一:元角分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小学数学认识元角分说课和评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币的认识》。我将从教材的分析、教法和学法运用、教学程序的设计的安排等四个环节来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教材是以一位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妈妈的帮助下数存钱罐的钱为情境图引入,主要内容是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元角分的关系;认识大数额的人民币。人民币的认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并且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也是学生初步进行对铅笔分类认识的学习;为接下来元角分的计算和以后生活中购物章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教材本身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等实际情况,我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养成借鉴的习惯;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人事单位人民币和元角分的关系

  难点:元角分的关系

  教具学具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人民币币样等教学用具。 教法和学法:

  1、 教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理解、掌握新知”。本节课我采用“课件演示,实际操作”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环境、搭设平台,让学生通过细心观察、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加上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民币,理解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方法。

  2、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呢?在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3、教学程序

  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感知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

  第一环节: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我听说前几天徐老师给我们猜谜语时,咱班的同学谜语猜得非常好,今天我也想见识一下,这里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并能准确地猜出谜底?

  谜语: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书买纸买玩具,都要用到它。“钱”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提倡要关于创设情境,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开始就用学生喜欢的谜语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认识人民币

  老师适时的问学生,那你们知道世界上都有哪几种人民币吗?

  老师说出:日本的日元、美国的美元、新加坡的新币、韩国的韩币等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钱币,我们中国也有自己国家的钱币(人民币)

  认一认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币样,自己认一认都认识哪些人民币?他们是多少钱告诉同桌。

  学生回答后说:你们认识的人民币还真不少啊(那我们给自己鼓一下掌吧!)

  单位人民币的认识

  (1) 出示不同种类混放的人民币(让学生产生分类把元角分分开)

  既然你们都认识那么多人民币,那你们怎么能以最快的速度数出这些钱有多少呢?

  认识一元(纸币和硬币)、一角(纸币和硬币)、一分

  (电脑出示一元、一角、一分的正反两面的图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快速记忆方法)

  (2)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说、拿;拿、说(师生练习、学生之间练习)

  (3)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观察各种人民币的相同之处:大部分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标志,我们爱护人民币也像爱护国家尊严一样,不能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能在上面写自己的名字;同时人民币是流通比较快的东西,经过手的人特别多,也特别脏,提醒大家在拿过钱后要及时的洗手!

  认识元角分的关系

  (2)

  一元=()个五角

  一元=()个二角

  (2)一角=()分(同上)

  一角=()个五分

  一角=()个二分

  第三环节:回归课本,解决问题

  学生看课本主题图()让学生说出图意),小明和妈妈已经把钱给整理好了,下面大家来帮他算算多少钱好吗?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一元=( )角(老师这里有一张一元的,想把它换成一角的能换几张一角的?)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认识更多人民币

  出示二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的币样来认一认

  练习的一题

  篇二:元角分评课

  《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缪老师能够做到充分理解教材,大胆挖掘创造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采取“折一折,说一说,辨一辩,猜一猜,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新授新颖,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在新授部分,通过出示天安门图形、飞机图形、奖杯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去发现对称轴,让学生去自己做一个轴对称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且找出关键词:对折和完全重合。让学生记忆深刻。

  二、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缪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找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都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值得探讨的问题: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就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折后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自始至终,这节课中,陈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人民币,通过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小组合作交流。这里融入了倾听、比较、学生间相互取长补短,创造了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在教学时,注重创设了猜谜语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接着,陈老师提出问题,你在哪里用过钱?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好表现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时,陈老师抓住学生迫切表现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继续学习知识。整堂课学生是在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新知的,探究的味道十分浓厚。课堂上看上去好像有些“乱”,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

  3.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

  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实现这一点,老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三:认识分数评课稿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认识分数》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分数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李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同桌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李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走向未知领域。李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创设了十分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两人郊游分食物,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产生“平均分”的需要,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体验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从整数两个或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的变化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怎能不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情感。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突出两个层次:第一个,引出并理解平均分。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第二个层次: 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引出新的数学数字用分数1/2来表示,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活动以操作探究为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李老师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全新的理念。李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第一次操作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用圆代替蛋糕折出它的一半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初次感知到生活中的一半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让学生直观感知1/2产生的过程 ;并让多位学生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第二次操作折一张长方形纸并表示出它的1/2的,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李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明白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凸显数学教学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第三次操作是全课教学的亮点,教师将教材进行调整利用同一种图形,同桌合作折出1/4和1/8,张贴学生的涂色纸片( 1/2 、 1/4 、 1/8 )分别进行比较1/2 与1/4 ,1/4 与1/8 ,1/2 与 1/8的大小,同桌讨论交流这三组分数,谁大谁小?从中发现了什么?结合平均分的份数来理解体会到:把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这样的规律,从而得出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

  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这样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整节课可以感受到李老师设计中力求体现形式的多样性,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用语言表达,用手操作,用心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交流活动中,多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平均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 从而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精心设计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

  在新课结束后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道拓展题,把一个大正方形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说出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图中的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不同的形状,根据图中的提供的信息,用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分别说出不同的分数,红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1/4 ,黄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1/8,浅蓝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1/8,蓝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1/16,学生根据平均分得份数不同,说出不同的分数。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环节的安排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深化本节课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

  1、我个人认为有个别学生虽然能直观体悟什么是分数,但是真正说的时候,仍有学生回答的不准确和不够完整,建议老师让学生多说,加深理解。

  2、建议课堂上对学困生的关注能再多一些就更好了,特别是不敢举手的学生给他一些表达的机会。

  篇四:大数的认识评课稿

  作为小学数学的三大基本数学思想,推理在每一节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推理进行自主学习,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在运用与学习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经过一至三年级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也有了一定了解。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整合。首先让学生依次经历体会每一级级计数单位的生成过程,然后引导学通过对个级数读法进行类比推理,迁移到整个万级与亿级的数。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分级读数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分级的意义,同时拓展了学生今后延伸学习的思维与能力。使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概念认识,形成学习结构,为后续学习奠定主动发展的契机。

  1.推理让思维活动化。在探究新知环节,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逐步让学生理解掌握

  (1)10个一千是一万

  (2)用一个珠子变一个万,可以合并同桌两人的计数器

  (3)计数器合并后,同桌合作创造新的计数单位

  (4)新一组计数单位与前一组计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活动中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用类比的思维方式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要求学生在学习类比推理的过程中运用类比推理,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容量。

  2.推理让探究自主化。当学生创造出万级的单位以后,教师趁热打铁要求

  学生根据刚才创造计数单位的经验创造新一组的计数单位,有了前面的经验与方法,学生自然地拿来解决新问题,很快学生回答出:亿,十亿,百亿,千亿,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分析归纳:新的一组计数单位,他们之间与前面两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自主参与度高,课堂上的表现自然也是积极活跃的。

  3.推理让发展个性化。

  在探究大数的读法时,教师没有一步一步的教,而是通过计数器让学生体会四个数在读法中的联系与不同3245---32450000----324500000000----324532453245,这时,学生各持己见,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想法公之与众,这样引导学生将以有经验进行拓展,通过合理而主动的类比与归纳,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自主习得新知。

  整堂课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充分发挥了“两主”的作用。为学生安排了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力。对于大数的认识的教学,不仅仅满足于学生认识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分级与简单的读数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推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推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推理,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推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愉快的进入到运用。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万以内数和万以上数之间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同时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受到推理方法的启蒙教育。

  篇五:角的认识评课稿

  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张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一开始张老师从“五角星”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平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张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创造角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一个圆和一根毛线)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创造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到创造出来的各种角虽然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从而进一步丰富有关角的表象,加深了对顶点和边的认识。

  3、注重指导,反复质疑,突破难点。

  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了指角的正确方法:从一点引出两条线。这为今后学习角的形成打好了基础。在制作角这个环节当中,张老师先提出了活动的要求,之后再让学生动手,在整个过程当中适当参与其中加以指点。使学生的合作交流更有目的性、实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判断角这部分,反复质疑,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值得探讨的3个问题:

  1、大屏幕是否能代替板书?从学生指角的情况看,学生对角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建议教师是否及早把角画在黑板上,这样让学生通过看书写的过程,还可以通过比划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2、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教学中教师演示了活动角,但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如果给学生材料做一做,会让学生更清楚体验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在反馈创造角这块内容时,是否选择合适的角度,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全体同学看。

  总之,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扩大了视野。

  篇六:《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本周四有幸听了梁振洪老师老师上的《认识平均分》,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梁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平均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让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分公平吗”,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教学中,梁老师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安排小猴分桃子、熊猫分竹笋、小兔分萝卜等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梁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篇七:《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欣赏了韩圣华老师的《认识人民币》一课,很精彩。他对教材的挖掘和利用都非常深刻和到位,环节设计也新颖,亮点时时出现。现就其中几点谈我自己浅显的体会:

  一、数学学习生活化

  虽然人民币随处可见,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也有初步的概念。实际上,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孩子对人民币没有系统的认识和归纳,对多少的钱能买怎样的东西也没有概念。所以韩老师在认识了所有的人民币以及分之后,设置了“模拟购物”,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非常积极。以及练习中的“能买什么”也设计得特别好,学生的回馈也让我们知道,一些孩子对钱的概念很浅,但是正确答案的宣布又给了他们刺激与强化。

  二、简单而深刻地突破难点

  也许并不多的人注意到人民币上的“元”字是写繁体字“圆”的,韩老师就在学生提出后直接板书在黑板上并简单讲述,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学生会思考,然后就记住了,这点值得大家学习。还有在课的开始程老师以100元引入也非常好,虽然学生自己不多使用100元,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见过100元,从孩子“认识的”“熟悉的”材料出发,学生的注意力就能集中,信心大增。

  三、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美

  人民币是我国货币的象征,当然也是属于中国文化的部分组成。韩老师的设计也特别新颖,在认识了人民币中的数学知识后带领学生欣赏了人民币背面的图案,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标志”之一,蕴含着很多属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后面韩老师设计的多种方法购买1元的笔时,学生说出了多种方法—— 可以拿两个5角的,你举着让学生看了看,这个时候也应该板书出来:5角+5角=10角=1元时,学生心里更清楚老师的意图,听了容易忘记,看了才会记在心里,同时这个同学的想法也为其他同学的思维指明了方向。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就会明白,原来老师说的其它方法,就是把不同角的钱加起来凑成十角,也就是1元,这时学生会茅塞顿开,思维会更加活跃起来。这为下一节课作重要的铺垫。而且在学生“买东西”递出钱时,其他孩子很难看清楚老师手里的钱是多少面值的。如果这里开启投影仪,让学生看清楚会更好。

  篇八: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去白象一小听了倪万富老师的一节关于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受益匪浅,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画高等内容。倪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展开教学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你看到的最多的图形是什么?”倪老师通过播放图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生活中的数学。发现图形之美。在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时,图9小学生很难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怎样图形是三角形,倪老师又引领学生将图9怎样围才能围成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引导学生将话讲准确。这些看似普通的环节,无不体现着倪老师的数学思想。

  二、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

  倪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2)、通过比较,揭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特性,而直角和钝角三角形也有锐角,但只有一个是直角和钝角。还有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 (3)、通过比较,也可以揭示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倪老师在教学了三角形的分类后,通过猜角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一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中 角的特点,学生不难明白: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以及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的道理。

  三、动手动脑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课从生活中来,还到生活中去。三角形的高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还原,将其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才是真正的学习。接下来,倪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消化三角形的高,通过自学书本、动手操作使各种三角形的高在学生头脑中更鲜明。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各条高的认识和画法,让学生有了清楚的表象。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三角形的分类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倪老师提供一组三角形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交流,再根据角的情况进行分类,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倪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篮球架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四边形脚的椅子,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小学数学认识元角分说课和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教案分析07-11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评课稿(精选5篇)01-26

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01-26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01-27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评课稿07-11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式样07-11

数学课圆的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09-22

数学复习课评课稿07-11

数学认识面积评课稿(精选16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