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六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

时间:2021-06-23 14:24:11 数学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

  导语:教师听课评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听课重点关注什么?听课记录记什么如何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的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六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

  六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一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

  2、笔算(出示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探索新知

  (—)

  1、出示课本14的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 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35+37=?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7”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PPT演示列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3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ppt显示的第15页第5题,找错误。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听课有感:

  1、周老师整节课的教态自然,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整节课感觉老师的节奏不紧不慢,很有耐性。

  3、本课周老师未能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没有板书。

  建议:

  1、课前为了方便练习竖式,老师提前给每个孩子准备草稿,让孩子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2、这节课的课题只是在课件上出现过,在后面的学习中就没有再出现过,所以一节课的课题还是很有必要板书出来,因为孩子看在眼里,才能记在心里。

  六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二

  一、导入:

  1、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对于圆我们有没有深入学习的必要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一下。

  2、看见过方形的车轮吗?(课件:唐老鸭骑方形车轮的车子)   为什么笑呀?(生述原因)

  3、摸一摸手中的圆片,在桌上滚一滚,感觉怎么样?(没有棱角)   我们说方形能给人以阳刚之美,那么圆形给人以曲线美,圆形是平面内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4、唐老鸭骑车时它的表情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不平稳)   学生模拟平稳着走路。

  5、(课件:小强骑车)车轮安装时该把车轴安装在什么地方?(圆的中心)   (课件:小红平稳骑车)猜想为什么安在中心走起来就能平稳了?(圆点到圆边的长度一样)

  板书:圆中心的一点到圆边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一样长。

  6、指名指出课题中圆的圆边上、圆内、圆外。

  二、新课: 下面我们来证实圆中心到圆上的线段都一样长。

  1、可以怎么证明,师述方法,学生找手中圆的中心,找到后小组交流。

  2、指名说是怎样找的?   谁用的是对折的方法?能找到圆中心到圆上的线段吗?能找到几条?画出来。   圆里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3、证明这无数条线段一样长,你有什么方法?小组讨论。   指名说方法。

  4、边展示边指出定义:圆心、半径(一样长、无数条)   能解释车轴为什么安装在圆心上了吗?

  5、看圆形的折痕有没有比半径更长的线段的呢?   有什么特性?自己来解决,完成“工作报告单”。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全班对照报告单交流。(通过圆心,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叫直径,无数条,长度相等,和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

  6、回顾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是怎么得到的?观察——猜想——实践——获得   提倡这种学习方法。

  三、会画圆吗?自己画一画。

  指名板演画圆,师问生答:每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再画一个圆。

  比较大小两个圆,为什么大小不一样?(指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四、练习拓展:

  1、体育课上要在操场上画圆,你打算怎么办?

  2、生活中随处可见圆,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欣赏课件:有关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         半径 r

  圆中心的一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一样长。

  直径 d  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都一样长。

  直径=2*半径    半径=1/2直径

  《圆的认识》评课记录

  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陈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课的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然后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我觉得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由于时间关系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六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应用圆柱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教师:刘艳玲(解放小学206班)

  课堂实录:

  一、复习圆柱知识。

  师:我们学过圆柱,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

  ……

  师:谁知道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

  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积极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建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

  练习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     ,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

  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

  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

  师:S侧=ch=∏dh=2∏rh

  点评:练习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况,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

  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练习2:(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生1:读题

  生2:我知道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

  生:S表=S侧+2S低。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

  (两个学生上黑板练习,集体点评)

  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

  点评: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平时注重了这些方面练习。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3:(用小黑板出示)

  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数)

  师:请同学们读题,看你们知道些什么?

  生:已知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求需要多少铁皮?

  师: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

  生1:没有盖子,只需要求一个底面。

  生2:得数保留整数,我觉得取材料保留整数要用“进一法”。

  师:保留整数我们学过“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2:“进一法”:就是小数点后面有数就进一。

  师:好的,我们就带着这些提示开始练习,我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练习。

  学生练习后,师生集体点评。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应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但一定要灵活运用。

  点评:教师通过建立的知识进行练习,问题生活化。学生关于“进一法”的说法很到位,学生的思维,随着练习坡度的增加,达到高潮。

  四: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出示练习3:出示练习六第七题:“博士帽”是用黑色卡纸做成的,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是底面直径16厘米,高10厘米的无底无盖的圆柱,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至少需要黑色卡纸多少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读题后思考,“博士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求“至少需要黑色卡片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什么。

  生1:博士帽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无底的圆柱组成。

  生2:需要卡片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表面积。

  生3:需要把单位转换,平方厘米换成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请你们推荐男女各一名上黑板比赛,看谁能得到“博士帽”

  生:我们推荐刘学敏和**

  师生:集体点评

  点评:“推荐”“慢点,”“得博士帽”等一些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

  生2:我知道了“进一法”。

  生3:我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

  ……

  师:是啊!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第8、9题。

  点评:1、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维围着学生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解答,学生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学生提醒。

  2、为了突破教学中,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做了充分的预判,练习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建立知识后再练习,再练习,呈坡度体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至高点,完成了难点和重点的学习。

  3、教师在授人于“渔”方面,做了很多训练,“读题收集信息法”看似简单实际很有实效。本节课教师所有的练习都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4、本堂课的实效性很强。学生的作业,全班六十多人只有二人有错误,知识掌握牢固;

  5、关于学习态度,教师在练习中和小结处进行了很好的教育,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话学生也于似懂非懂,但这种实时进行数学意识渗透,对学生是有益的。

  建议:1、学生的课堂作业,应该安排在课堂上完成,这样课堂作业才名副其实。

  2、对学生要进行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应用的拓展训练,让课堂的知识容量增加,呈现开放式。

  3、教师语言很有活泼,但关于数学思维,定义方面的言语一定要严谨,严谨就是一数学态度,数学思想。

  六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四

  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因此,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怎么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组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 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不过,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像平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平行四边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最后还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成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 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 反馈:

  生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 (2)宽呢?(3)面积怎么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

  生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师: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为什么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32又是怎么回事?

  生2: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学生通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最好的吗?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老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是麻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数学课堂。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教师组织者、引领者,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特别深刻的是麻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通过讨论怎么变——变得更接近——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

  2、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

  课后互动时,麻老师提出谈了一点自己的困惑: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实他的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的确非常有意义,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但是也不是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比方说本课中的极限思想。麻老师处理本课时,“转化”是贯穿全课,并再三点出的,除了没告诉学生“转化”这一术语。“极限”只是适当地让学生想像一下。因此,渗透的尺度应是:根据小学生思维水平与特点,相机点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长。

【六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小班美术活动《大树好乘凉》听课记录08-04

六年级下数学练习题03-10

六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08-25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教学计划10-14

小学六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08-17

六年级下数学毕业模拟测试卷09-23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09-26

圆柱和圆锥六年级下数学教案11-27

鼎尖教案六年级数学下模板10-15

西师版六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复习试题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