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节日手抄报图片

时间:2022-07-12 23:36:39 手抄报图片 我要投稿

春节节日手抄报图片大全

  春节习俗是以传承与发展的方式继承,作为中国第一大节,它所具备的社会意义与社会功能也是首当其冲的。下面是百分网小编整理的春节节日手抄报,希望大家能喜欢!

  春节节日手抄报图片

  春节节日手抄报鉴赏

  春节节日手抄报图1

  春节节日手抄报图2

  春节节日手抄报图3

  春节节日手抄报图4

  春节节日手抄报图5

  春节节日手抄报内容资料一:年前的准备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繁衍着56个民族,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过年形式。北京历来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城市,生活习惯互相影响,因而生活内容就相对丰富得多。过年的庆典也隆重得多。为了新年庆典,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明清以来,一般说,进入腊月,到了"腊八",就算进入年关了。一直到正月二十五日"填仓"以后,才恢复正常。岁首之日是庆典的正日子,在此之前的一切活动均为准备工作。准备阶段约有20多天,自"腊八"至除夕的日子里,北京人是很忙的,正所谓"家无虚丁、巷无浪辈"。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一)腊月市

  置办年货是过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进腊月,市面骤现繁荣,这是一年内的特有市场,称为"腊月市"。旧时东四、西单、鼓楼、前门的年肆非常热闹,坐商以茶食店、广货铺、杂货铺、茶叶店等最为兴隆。街上除了担担儿挎篮儿的流动售货小贩之外,售货摊点列满马路两旁,走过这种街面,令人生活情趣油然而生。腊月初以卖咸肉的居多,腊八之前数日,所售物品以筹备腊八所需粥果为主,如:核桃、柿饼、枣、栗子、干菱角米及各色野味、大佛花等。一过初十,开始买年画、门神、挂千、金银箔、烧纸、窗户眼、天地百分等。二十日左右开始以"祭灶"为重点,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草炒豆等。二十五日以后,开始卖芝麻秸、松柏枝等物,为除夕"踩岁"做准备。到二十九、三十日一两天内卖活鲤鱼,为除夕供"全佛"和初二祭财神用。腊月市上货物齐全,琳琅满目,价格也相对提高,京师谚语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说。

  (二)腊八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民"腊八节"。该节来源于古时的"腊日",即"猎禽兽以岁暮祭先祖"之日。汉代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开始将腊月初八为腊日,民间称为"腊八"节。

  "腊八"是进入年关的信号,亦称"年禧"。商家准备讨账,欠钱而还不起者,亦开始准备"躲帐",所以有"送信的腊八粥"之说。 "腊八"这天的典型食物是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为了祭祀神农氏。因为神农氏为我们发现了百谷,创始了农业稼穑,故于腊日用多谷制粥而祀之。按《古今中外节日大全》说是为了祭祀"八神"。自然界的八位神灵,保佑庄稼丰收,百姓得食,故而祀之。宋朝流传下来说是为了纪念岳飞特制的果粥。明朝流传是为了纪念朱元璋而熬杂米粥的。因为朱元璋在未登基之前,曾当过乞丐,吃过老鼠洞中的杂粮。登基后令御膳坊熬杂米粥,并赐赏百官,以志不忘,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故名腊八粥,此说含有忆苦的成份。流传最广且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纪念佛祖之说。释迦牟尼在未得道之前,曾舍弃王位而游历名山访寻名贤,饿昏在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被一牧羊女煮粥救活。释迦牟尼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于是佛教徒们把"腊八"称为成道节,熬粥奉佛。汉代,佛教传入我国,此俗随之传入。开始各佛寺于是日诵经熬粥供佛,后来民间因之。

  清代,雍和宫所熬的腊八粥很出名。因为所用之锅极大,直径有一丈二尺,能容米20石,干果100斤,共熬5大锅。所用粥料由宫廷送来,并派监粥大臣来寺院监制。粥熟之后,派供粥大臣送进皇宫,首先由帝后嫔妃贵族享用,各地总督巡抚等一品大员、封疆大吏们也能得到装罐封寄的赏赐。有地位的人家或皇 ?NFDBE?国戚,所用粥米由皇廷赐赏,所以这天也有"王侯腊"之称。一般平民百姓家虽然得不到皇家赏赐,但亦极重视腊八粥的熬制。腊八前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角米等煮熟。粥熟后供在佛圣面前、门窗、庭树、井灶之上,然后全家皆食和馈赠?NFDBE?友,照例馈友之粥不得过午。

  腊八粥用料和制法极为考究。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再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穰、松子及红糖、白糖、琐琐葡萄等做为点染。此外还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免等布置缀饰,使其更加华丽,以见巧思。每至腊月初七就开始剥果修器,夜间熬制,天明则粥熟。腊八粥的质量以用料多少为准。《燕都游览志》载:"以果米杂成之品多者为胜"。平民百姓家所用粥料多少,视其家境情况而行。一进入腊月,粮店就配制"腊八米",将芸豆、豌豆、小豆、红豆、绿豆、小米、糯米、高粱米等掺到一起,称杂豆米,出售。居民买回后再加上红枣、栗子之类就可熬制。熟后再加红糖、白糖、玫瑰或甜桂花调味,使其味道更美。

  讲究的腊八粥还要注意颜色,粥熟后,要求雪白透明,所以凡是颜色较深的谷物不可用。只用江米、用银针挑净糠心的薏仁米、鸡头米,去了心的莲子肉等。粥熟后,再在特制的粥盒里铺上果脯、荔枝肉、桂元肉、桃仁、松子、染红的瓜子等,还要摆出各种图案花样,这种粥是腊八粥的上品,亦叫"八宝粥"。

  关于腊八粥的用料问题,历来说法不一。《燕京岁时记》载:"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而上述做为"腊八粥"上品的"八宝粥"中,却以莲子、桂元等为珍品,不知孰说为是,看来可能是口味不同的缘故吧。

  在亲友邻里馈送腊八粥的同时,还附带送"渍白菜",这是刚入冬时渍腌的。《燕京岁时记》载:"凡送粥之家,必以此为副。菜之美恶,可卜其家之盛衰"。白菜腌得好坏,与家境之盛衰当然无内在联系,即便腌渍的味道不好,受赠之家亦不会说什么,送菜人尽可放心。北京人腌渍白菜已成风俗,俗称"渍酸菜"。北京地区的冬令当家菜历来是大白菜。古籍记载:"白菜一名菘,北方多入窖内,不见风日……"可见,北京居民贮存大白菜古已有之。现在人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贮存大白菜的方法,如:凉台贮存法,楼道贮存法,报纸包裹法等。另一种方法就是腌渍,将洗净的白菜在开水中烫过后放入凉水中一渍,再存入洁净的缸中封闭,吃时味道与四川泡菜有异曲同工之妙。

  腊八的另一工作是泡"腊八蒜"。用洁净的器皿盛上好米醋,将选好的蒜瓣去皮,放进醋中,封闭置暖处,称为"腊八蒜"和"腊八醋"。到新年吃饺子时,连醋带蒜盛入食碟中佐餐,醋香蒜碧,引人食欲。还有一种重体力劳动,亦是腊八日的工作,即窖冰。腊八,京城各河开始打冰,内城御河所起之冰贮藏在"内窖"。太液池所起之冰,贮存在景山西门外的"雪池冰窖"。府右街冰窖,存贮南海之冰。各护城河之冰,都在就近河边土窖存放,待夏季出售。当时北京著名的冰窖有什刹海宝泉冰窖,白米斜街西口冰窖及朝阳门、德胜门冰窖等。旧京冰窖有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和居民冰窖。晚清时,打冰已不限于腊八,一般冬至至"三九"即可。此俗一直沿袭至今。考窖冰之俗来源甚古,《事物原会》载:"周成王命凌人(打冰人)斩冰,纳于凌阴,凌阴者,今之冰窖也"。可见周代已有贮冰之俗。腊八之后,节日气氛愈加浓烈,只不过市面上再也看不到粥果一类的物品了,代之而起的是有关祭灶、迎神、祝福之类的年货了。

  (三)唐花

  腊月间,在暖房中培育出来的进宫的鲜花叫唐花。它既是供品,亦是上层人家的赠品及堂屋中的陈列品。明代进贡以牡丹为主,清代又用金桔等作为陪衬,红黄相间,更显艳丽。市售之花品种更多,除以牡丹、芍药为主外还有红白梅、碧桃、探春等。

  暖房之中从培育鲜花,发展成生产新鲜蔬菜,如青韭、蒜黄、冬葱等。隆冬季节,能尝到如此鲜嫩之菜,不能不说是口福。可笑的是起初皇宫内不允许这类鲜菜进贡,更不许供佛,说它们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唐花的培育方法,许多古籍中如《五杂俎》、《燕京岁时记》、《日下旧闻考》、《玉堂答记》、《香祖笔记》等均有记载。其方法是在纸糊的密室中,挖地穴五尺余,种植面上敷以粪土,再在三尺之下?火,置沸汤于地坎中,候汤气薰蒸则扇之。种植者非常辛苦,需昼夜不停地摊火,保持温气。

  唐花因其以暖气薰开,故也叫薰花,又叫課花。又因士大夫家中以该花置堂中、故亦称堂花。相传此法始于汉代,历代均有发展。唐诗中有:"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之句。可见課花暖育之法,在唐代已能生产瓜果。宋代出了个育花能手,名马塍使暖房设施更进一步。唐花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带来了勃勃生气。现在中山公园中有唐花坞一座,其命名即源于此。隆冬季节,外面百木凋零,而坞中各种鲜花盛开,令游人提前享受到春意

  春节节日手抄报内容资料二:春节年俗

  祭祖:

  祭祖是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在民间,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应该顶礼膜拜。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子孙们,尘世的人们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除夕晚饭前后,摆好香炉、烛台或者木香碟和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然后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墙上。全家人依次磕头行礼,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族谱)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过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

  腊八粥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一段北方过年的童谣说出了以往过年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理说,喝过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完元宵,这完整的一个年过下来得个把月。但繁忙的现代人哪有时间做完这繁琐的一套?如今的春节假日虽然是各种假中最长的,也只有一周而已。

  腊八粥:腊八粥的传统做法是先将大麦米、白云豆、赤豆、绿豆等捡好洗净,煮成半熟,然后放进稻米、小米、黄米,再用文火熬,是粥稀稠适中,吃时加糖,并拌以预先煮熟的红枣、栗子等。如今市场上物品如此丰富,找齐这些用料并非难事,可是有多少人会了解并有耐心遵循这些传统的做法来熬粥?能记住那天是腊八,并买回一袋配好的粥料放在高压锅里煮的,已经是难得的有心人。

  送灶君: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灶君爷一年四季都在厨房,伺候一家老小吃喝,观看男女老少的行为,二十三那天上天禀报玉帝。所以民间有说法要往他嘴巴上抹上糖,有的地方还给他抹上酒糟,意在让他醉了不要乱说话。

  穿新衣:曾几何时,还是小孩子的我们老想先穿上新衣裳,可大人不让,非得等到三十晚上,洗完澡再穿。可如今,买件新衣服是件太平常的事,刻意攒好从内衣袜子到棉衣帽子等等到过年一起换上。

  年夜饭:这顿饭本来是我们一年到头最期待的也是最丰盛的一顿饭。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年夜饭搬到了饭店里去吃。在饭店里可以吃到自己家里做不出来的山珍海味,更省了做饭与刷碗的麻烦。

  包饺子:据说,北方人过年吃饺子的.历史已经有1600多年了。饺子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饺子是“更岁交子”的谐音,预示着新的一年到来。每到除夕,家家户户剁馅的声音构成春节特有交响曲。

  戴头花:杨白劳除夕夜回家,再没钱也给女儿带回一段红头绳。过去北方人过年的时候,姑娘媳妇爱戴头花。爱

  门神:旧俗中,除夕家家户户要换门神,国人信仰门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后来还有了具体的人名,如汉代的神荼、郁垒,唐代的秦叔宝、尉迟敬德,还有钟馗。除了武将,还有文官。

  挂千:除夕除了换门神,有的家庭还要挂千图利。挂千又称为“门笺”、“挂签”、“挂钱”等。一般用红纸剪成,呈长方形,上部为各种剪纸图案和吉祥话,底部为流苏式。这种风俗在北宋时已经流行。今天,它演变成了新时尚——即那些大红的“中国结”。

  贺年卡:宋代城市发展繁荣,为了联络感情,人们在拜年的时候呈上自己的谒刺(类似于名片),附上自己的问候语,久而久之,便以贺刺、贴、笺等名称流行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以贺年片统称代之。

  送橘:在南方,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盛产柑橘,地方话里“橘”与“吉”同音,所以过年的时候大家送橘,家里摆着大橘,请客人吃橘,以示吉祥如意。

  压岁钱: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表达一种关怀的心意。

【春节节日手抄报图片】相关文章: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图片07-17

2018春节节日手抄报图片07-12

端午节日手抄报图片10-07

我们的节日中秋手抄报图片07-14

传统节日手抄报图片大全07-12

圣诞节英语节日手抄报图片07-19

2018春节手抄报图片07-12

2018春节的手抄报图片07-12

2018春节的手抄报图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