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百文网手机站

描写太极拳的诗词

时间:2022-04-22 11:35:50 诗词 我要投稿

描写太极拳的诗词

  我们都知道,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描写太极拳的诗词,供大家阅读参考。

描写太极拳的诗词

  1、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

  2、初学架端正,再求气韵生。习文兼习武,功到自然成。

  3、多少辛苦夜,学练内家拳。不为浮名累,但为太极玄。

  4、虎为百兽王,百米四五秒。入园无忧患,羊来四处逃。

  5、圈养寿命短,山野生命长。劝君多运动,太极宜健康。

  6、摔碎中药罐,练拳成宗师。病弱先通络,何须问名医!

  7、太极历史久,代代相承传。海外多迷醉,国人应自怜。

  8、太极治百病,活络筋骨通。防身能自卫,螺旋妙无穷。

  9、学武先做人,忠厚为根本。中华太极门,正气满乾坤。

  10、百会下垂线,重心在此间。中正如立柱,千万莫顶偏。

  11、兵法称诡道,变化人难防。虚实随时换,能柔亦能刚。

  12、菜刀切肉易,全凭来回搓。请君磨快刀,直下看如何?

  13、缠丝拧手臂,手臂软如绵。木棍易折断,软绳鬼难缠。

  14、缠丝最省力,拧衣水挤出。愚人用手压,平生未曾遇。

  15、产生作用力,至少两物体。犀牛撞墙倒,撞纸却无力。

  16、车重能推动,拳打却难移。猛击伤要害,推按重心离。

  17、尺半多用拳,半尺宜顶肘。双方紧贴处,靠打最得手。

  18、尺桡有规律,出手应坐腕。活动守范围,关节怕拧缠。

  19、冲量计算法,击力乘时间。短时威力小,长送跌人远。

  20、初学大功架,舒展莫心急。犹如写大仿,容易出腕力。

  21、初学知划圈,再学懂绕缠。渐渐分轻重,日久悟螺旋。

  22、春雨含温润,秋风呈干裂。吐丝何其缓,闪电何其疾!

  23、促发伤局部,缓推使人服。长短能兼备,逢敌准不输。

  24、搭手知恶善,劲路举手间。放松出掤劲,弹之箭离弦。

  25、大架与小架,各自有长短。步小难平稳,步大行动缓。

  26、大树根深固,推之稳如山。叶梢易牵动,理通太极拳。

  27、丹田气不散,支撑满八面。众人难推倒,太极神功显。

  28、但见山林里,花瓣多朝上。掤劲不易丢,手指应上扬。

  29、弹弓打飞鸟,请君细参详:弹者为短劲,弓者出劲长。

  30、裆尖勿因高,裆圆勿因宽。双腿开口处,求圆莫求尖。

  31、短小李亦畲,化成李式拳。魁梧杨澄甫,功架壮如山。

  32、对手未出劲,截之萌芽里。或待强弩末,反击须趁时。

  33、发劲上部易,推按重心难。重心在何处,靠近下丹田。

  34、发力分两种,无非短与长。长劲形不露,短劲人难防。

  35、发力后缓冲,亦可称转换。犹如行草体,须有索带连。

  36、个小下塌快,高个下塌迟。莫卑身材短,短小亦能习。

  37、古时拳质朴,当今多花舞。表演如流水,远离真面目。

  38、后发先手至,听劲意在先。春风吹杨柳,枝条舞翩翩。

  39、花开众人赏,花谢有谁怜?观花悟哲理,花理尽通拳。

  40、肌肉猛缩时,即生崩炸力。张驰差距大,力量能爆发。

  41、挤法后手顶,立柱撑千斤。桥下腿支柱,何惧车磷磷!

  42、开裆贵在圆,其圆如拱桥。尖裆腿直立,形状如三角。

  43、捆绑球于架,掷球远击之,急飞动量大,却被反弹出。

  44、力大猛推门,门开人不稳。闭关门推破,此理可通人。

  45、力偶使物转,劲同方向反。削球近此理,重心远能旋。

  46、挒拿须缠紧,挫骨伤节关,顺之可化解,硬顶不为拳。

  47、马踏尚残忍,牛踩痛难言。马足靠重压,牛蹄有拧缠。

  48、满园桃李树,春风不停歇。太极逢盛世,美哉好时节!

  49、猛起急刹车,自然耗油多。均匀方省力,劲断不可学。

  50、明朝太祖拳,三十二式传。陈拳多汲取,招名亦相联。

  51、莫轻太极艺,内中有机关。用法说不尽,宝藏取不完。

  52、莫怨读书少,书少亦能拳。生活尽法理,人忆杨露禅。

  53、能弹须架稳,击敌下盘牢。双方相对峙,胜者腿功高。

  54、骑车动却稳,静止难立支。鞭抽陀螺转,歪倒缘停息。

  55、气吞山河势,万夫不挡勇。身跨骏马背,奔腾万里程。

  56、拳理多不变,招式可更改。运用无常势,能高亦能矮。

  57、拳腿快如车,两肘若双仕。对方犯九宫,靠打将帅击。

  58、人高势能大,搭手朝下压。先取制高点,对方难攻下。

  59、人体如门扇,脊柱若门轴。猛击门扇时,敞开使落空。

  60、人外自有人,天外更有天。且忌逞骄横,太极莫轻传。

  61、柔化取乎道,心静取之佛。中庸得于儒,三教太极合。

  62、若习太极艺,需下苦功夫。明师真传授,时间分外余。

  63、上发掷屋顶,下打入地中。远放透墙壁,近弹闪电惊。

  64、上引下进腿,插挡尤关键。对方难侵入,中正莫离偏。

  65、身短下盘稳,灵活出手准。塌下腰裆劲,制敌掀其根。

  66、式间少转换,行拳显直板。表演少韵味,不似太极拳。

  67、树高倒地慢,重心离地远。人体亦如此,诸多因素掺。

  68、刷锅正反旋,割麦顺逆缠。出手螺丝拧,回收拉锯还。

  69、双按肩臂连,合力向前传。转腰可走化,气沉下丹田。

  70、太极人儒雅,不似鲁莽汉。过之偏文弱,须将中庸参。

  71、太极无断劲,发动不停息。接招即走化,止住起动迟。

  72、太极有法则,下塌助发力。推车用劲时,重心自下移。

  73、太极真功有,真假须细研。莫信凌空劲,掤雀亦无传。

  74、提纲挚领法,捆柴易背起。乱木随处放,力大也难提。

  75、天云太极拳,阴阳不可偏。攻守须平衡,切勿走极端。

  76、推车似推手,重心两腿间。单足负体重,往往容易偏。

  77、推上缸易倒,推下倒之难。人体同缸理,不必费语言。

  78、推手根稳固,后腿斜顶柱。脚尖如何摆,四十五度许。

  79、吞掴天网罩,秋霜肃百草。意到神明处,飞鸟亦难逃。

  80、外形容易练,本质最难习。花拳绣腿者,太极本意迷。

  81、握紧难启动,转开难靠前。随时可发动,意行对方先。

  82、物体浮于水,圆球滚于地。动中能安稳,随欲平衡理。

  83、习拳先舒展,渐渐求紧凑。圈大成圈小,小到近无有。

  84、习武根基稳,冰滑足行难。大力金刚手,离地劲不全。

  85、小小千斤顶,顶起万斤车。螺旋自省力,四两千斤拨。

  86、学拳六七年,功夫到中成。招熟求懂劲,融汇能贯通。

  87、学拳莫急功,三年一小成。大多四五月,学者杳无踪。

  88、学拳十年功,太极求大成。能化亦能发,江湖任纵横。

  89、学拳先练步,可以赢师父。败者步法乱,胜者稳如树。

  90、演成舞蹈状,技法已迷离。古来名家远,今人多叹息。

  91、一物降一物,绝招终不绝。技法求新变,闭门不可学。

  92、引化即发放,难点在转关。阴阳交界处,瞬间里外缠。

  93、硬砖掌击碎,砖动力难施。力来随其走,最忌不挪移。

  94、欲速先求缓,能松方能紧。太极阴阳理,读者细思寻。

  95、知有天在上,难得山能齐。拳到神明处,太极归无极。

  96、质量速度方,乘积得动能。体重难加倍,速度可倍增。

  97、掷砖持重心,旋转须侧偏。握沿抛斗笠,持中难飞远。

  98、舟行长江上,江水掤行船。起伏势平稳,动荡自安然。

  99、周仓掷鸡毛,关羽扔活鸡。有力难施展,智者为太极。

  100、庄稼高产者,生长时间长。春耕夏日种,秋收冬季藏。

  拓展: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太极拳命名的“太极”二字来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论者据此常认为太极拳哲理源于《易经》。太极拳吸取易经阴阳辩证等观点是事实,但从整个太极拳理论著述及拳法技术所表现的内容与特色来看,太极拳实际上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太极哲理。此太极哲理发端于《易经》,中经道教内丹养生家陈抟等人的研究与发展,融贯儒、道、释三家而形成《无极图说》用于内丹修炼,后复由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等人继承推演成为新儒家用以阐明理学奥秘的《太极图说》。这一哲学渗入武术文化而产生了太极拳。所以,太极拳所体现的《太极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成果。

  中国古代以修炼长生术为特色的道教自汉末产生之后,就不断在古代哲学中吸取营养作为内炼术的理论。东汉魏伯阳所著炼丹经典《周易参同契》便以《易经》原理解释炼丹。宋初著名道教养生家陈抟继承了《周易参同契》等早期炼丹理论,又得到麻衣道者所传《正易心法》等著述,在此基础上汲取了先秦道家老庄的阴阳学说,绘制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太极图》。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陈抟以道家学说为核心,对传统易学加以改进;并汲取某些佛教禅定学说,形成了他的内丹理论,又绘《无极图》加以说明。《无极图》的主要观点是"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通过修身养性,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最后达到脱胎成仙的境界。道教内丹“修仙”目的当然达不到,但道教内炼过程客观上起到巨大的保健祛疾、养生长寿的作用,至北宋中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周敦颐完全采用了陈抟《无极图》,但加上了不同的说明,用来作为理学宇宙生成论的学说。太极拳著名理论家王宗岳写的`有巨大影响的《太极拳论》,不仅汲取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思想,甚至直接采用了《太极图说》的某些语言。太极拳理论受太极学说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观点上。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1、汲取太极学说无极生太极的宇宙本体论(生成论)作为太极拳的本体论。

  无极生太极的思想,本为道家哲学,太极理论中的“无极而太极”来自老庄思想。太极拳的本源亦为"无极",这无极观念在哲学上怎样理解,或唯心,或唯物,自宋明以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论争,这里不妨去说它。但从《无极图》、《太极图》看,古人均用一中空圆圈表“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同时,亦显示了太极拳势的基本特征———圆。太极拳动作的弧形来自圆,绵绵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的变化,圆与弧的连绵,均是《无极》的形象体现。这“无极”更要求练太极拳者心胸无比辽阔而纯无杂念,意识如茫茫大宇,宁静空寂。这便是太极拳与道家的“守一”、“纯素”之道与佛家的“禅定”、“空灵”的相通之处,亦即太极拳养心修性功能的来源。无极而太极这一观念是太极拳的根本观念,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2、太极拳理论中贯穿始终的阴阳变化观念,是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同时,也是直接来自《太极图说》。

  太极拳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特别是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如棉裹铁,静中有动,阴阳相济,亦可在周敦颐太极图之阴阳互动与五行相交中找到解释。道教内丹中的五行说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水与火,心属火、肾属水,内炼要求水火相济,关键是修心养肾。周氏《太极图说》谓,“五行一阴阳也”。指五行各属阴阳,特别是其中的水属阴,火属阳,水柔火刚。因而太极拳的刚柔相济与道教内丹的心肾相交是完全相通的。故太极拳用之于养生则祛疾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互用,以达克敌致胜。

  太极哲理与太极拳3、太极拳理论中所反映的"形神统一观"亦与《太极图说》有一定联系。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由“形”与“神”二者结合而成的。形与神二者的关系,是先秦以来二千余年古代哲学研究纷争的重大课题,而“形神统一”的观点早在上古便产生了。《黄帝内经》己从形神统一来认识人的健康:“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劝人们在武术实践中体会到以人的血肉之躯为对象的武术,却必须把人的精神(心、意等)置于重要地位。方能达到武艺的成功与完美。强调心、意的作用亦是太极拳理论的突出特色,这一方面是受《内经》等古代传统形神统一观的影响,同时,也与太极学说分不开。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写道,"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其《太极图说》自注指出:“人禀阴气形成形体,禀受阳气产生精神。”认为形与神密不可分,精神意识有重要作用。王宗岳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先在心,后在身。”“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这些要领口诀认为心,意的作用居于首要地位。杨澄甫《太极说十要》详论“用意不用力”的道理,指出“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则得其内劲”。强调精神意念的作用,不只太极拳是如此,整个武术都如此,这是因为古代武术文化与养生文化有着血肉联系,道教内丹、医家导引行气均强调“意守”、“存思”、“内视”等意念作用,而武术内功与内丹、导引气功性质本来相同,在理论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同一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运用。太极学说成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描写太极拳的诗词】相关文章:

描写梅花的诗词09-26

描写柳树的诗词08-01

描写夏天的诗词06-28

描写霜降的诗词10-19

描写燕子的诗词06-20

描写春天的诗词06-19

描写长江的诗词12-08

描写菊花的诗词02-05

描写月亮的诗词大全03-20

描写小雪节气的诗词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