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百文网手机站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

时间:2022-01-24 16:04:23 生物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

  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每上完一节课,每学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都要及时复习。若复习适时恰当,知识遗忘就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1

  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每上完一节课,每学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都要及时复习。若复习适时恰当,知识遗忘就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7个器官)和消化腺(5个器官)

  ㈠消化道:包括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㈡消化腺:

  ⑴大消化腺(消化道外、有导管):唾液腺(分泌唾液初步消化淀粉)、肝脏(分泌胆汁(无消化酶)乳化脂肪)、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消化多种成分);

  ⑵小消化腺(消化道内、无导管):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肠腺(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消化多种成分)。消化道部分:

  ①口腔:牙齿(咀嚼食物)和舌(搅拌食物)

  ②咽、食道:不消化吸收,只是食物的通道。

  ③胃(主要作用:暂存食物、也可消化和吸收)。

  ④小肠(起始部分称为十二指肠):(作用:进行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⑤大肠(起始部分叫盲肠,其上有阑尾,末端叫直肠):形成粪便,也可吸收少量营养。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2

  1、人体的八个系统名称和功能P15—17

  2、骨的成分与特性:

  ▲骨的煅烧:用镊子夹住一根鱼骨在酒精灯上烧。最后剩下灰白色的灰(是无机盐)。轻轻敲打煅烧骨,结果是很易断裂破碎。

  ▲骨的脱钙:将一根鱼骨浸泡在盐酸中。看到骨周围有气泡产生。15分钟后取出骨冲洗干净。发现脱钙骨(含有有机物)柔韧,有弹性。使骨脆硬无机物骨的特性是既有一定硬度,又有一定弹性。

  3、“骨的煅烧”实验中煅烧后成为了灰白色的灰,是什么物质?

  4、煅烧过程中骨的颜色如何变化?先变黑然后变为灰白色。

  5、用镊子敲打煅烧后的骨会出现什么情况?松软变碎,最终掉落下来了。

  6、“骨的脱钙”实验中,鱼肋骨浸入的液体是什么?盐酸。

  7、浸入后骨的周围会产生气泡,这气泡是什么气体?二氧化碳。

  8、浸入盐酸中多长时间?15分钟。

  9、为什么要用清水漂洗?洗去残余的盐酸,以免用手打结的时候伤手。

  10、鱼肋骨经过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脱钙以后,是否变软?变软了,软得可以打结了。

  11、为什么脱钙以后的肋骨可以打结了?因为脱钙时,脱去了无机盐(钙盐),剩下的是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了。

  12、“骨的煅烧”和“骨的脱钙”两个实验分别说明了骨内含有什么成分?

  “骨的煅烧”说明骨成分中有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骨的脱钙”说明骨成分中有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13、物不足1∕3,无机物超过2∕3;特性是硬度大,弹性小,易骨折。

  14、人体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3

  人的食物来自环境(七下P21—P40)

  ▲蛋白质的作用:

  ①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

  ②分解供能。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奶、蛋、鱼、肉等

  ▲糖类的作用::

  ①人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日常生活的能量来源);

  ②构成人体细胞的物质。富含糖类的食物:蔗糖、大米、小麦、馒头、马铃薯、红薯等。

  ▲脂肪:

  ①分解供能(一般储存备用)

  ②构成人体细胞的物质。富含脂肪的食物:花生、动(植)物油、肥肉、大豆等。

  ▲水的作用:

  ①构成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最多的物质),约占体重的60%—70%。

  ②参与人体多项生命活动的完成。

  ▲无机盐的作用:

  ①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②参与人体多项生命活动的完成。

  ▲纤维素的作用: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之一,粗粮、蔬菜、水果中含量较高,虽不能被消化吸收,但能促进肠道蠕动,利于粪便排出。

  探究食物中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

  ▲在清水中揉挤双层纱布包着的面团,清水变成乳白色。向其中滴加碘液后变蓝,说明小麦种子中含有淀粉。

  ▲在清水中继续揉挤面团,直到无白色物质渗出,纱布包里剩下黄白色胶状物质,这是蛋白质,俗称面筋。

  ▲将烘干的小麦种子纵向剖开后放在白纸上挤压,有油印出现,说明小麦种子中含有脂肪。

  ▲用解剖针挑起1粒干小麦种子放在酒精灯上烧,最后剩下灰白色的灰。说明小麦种子中含有无机盐。

  ▲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①牙齿的结构:牙釉质呈乳白色,是人体最坚硬的物质;

  ②龋齿产生原因:细菌把残留在牙缝中的糖类分解成酸,腐蚀牙釉质→牙本质(酸疼)→牙髓(疼痛)。日常中预防龋齿: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甜食。

  ▲消化腺:

  ①唾液腺——分泌唾液流入口腔,含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

  ②胃腺——分泌胃液进入胃,含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③肠腺——分泌肠液进入小肠,含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④胰腺——分泌胰液流入小肠,含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⑤肝脏——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流入小肠,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唾液腺、胰腺、肝脏位于消化道外;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内。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食物的消化

  ▲消化的定义:在消化道内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

  物理性消化:没有酶的参与。例如: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肠胃的蠕动;胆汁乳化脂肪

  化学性消化:有酶的参与。

  ▲酶: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

  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课前准备:准备新鲜的馒头(或冷却了的浆糊)、刀片、试管、清水、烧杯、碘液、温度计、热水;组织各探究小组中的一员收集唾液。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关?如果有它们各自起什么作用?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2、做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搅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关;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3、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实验中用刀片切碎馒头并搅拌的原因是模拟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

  xx号与xx号对比,证明。

  xx号与xx号对比,证明。

  xx号与xx号对比,证明。

  结论是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关;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小结反思探究过程,总结失败或成功的需要(表达交流)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4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取新鲜血液10毫升,注入放有柠檬酸钠溶液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出现如下图现象:

  ①柠檬酸钠溶液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凝固,该试管中血液出现的现象称为分层。

  ②由此看出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

  ③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呈淡黄色液体。

  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其余为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各种废物等。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④红细胞英文缩写为RBC;白细胞英文缩写为WBC;

  血小板英文缩写为PLT;血红蛋白英文缩写为Hb;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5

  呼吸作用根据是否需氧,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在正常情况下,有氧呼吸是高等植物进行呼吸的主要形式,但在缺氧条件和特殊组织中植物可进行无氧呼吸,以维持代谢的进行。

  呼吸代谢可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其多样性是植物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一种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EMP-TCA循环是植物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的主要途径,而PPP等途径在呼吸代谢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呼吸底物彻底氧化,最终释放CO2和产生水,同时将底物中的能量转化成ATP形式的活跃活化能。EMP-TCA循环中只有CO2和少量ATP的形成。而绝大部分能量还贮存于NADH和FADH2中,学习效率。这些物质经过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将部分能量贮存于ATP中,这是贮存呼吸释放能量的主要形式。

  植物呼吸代谢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呼吸作用影响着植物生命活动的进行,因而与作物栽培、育种和种子、果蔬、块根、块茎的贮藏及切花保鲜有着密切关系。

  总结:人类可利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调整呼吸速率,使其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6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的功能,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3、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4、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5、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数量最多,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6、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防御和保护作用。

  7、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1、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4、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心脏解剖图

  2、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3、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2、在体循环中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了物质交换,体循环把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3、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4、在肺循环中,血液与肺泡之间进行了物质交换,肺循环把静脉血变成动动脉血。

  5、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注意: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如肺动脉),静脉中不一定流静脉血(如肺静脉)。

  6、人在安静状态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约为70毫升。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为4000毫升。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1、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德斯坦纳把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

  2、输血的时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3、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

  4、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5、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6、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1、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2、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泌尿系统的功能是形成并排出尿液。

  尿的形成:

  1、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2、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3、尿的形成:

  ①肾小管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

  4、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原尿中含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质);人体每天形成原尿大约150升。

  5、原尿经肾小管后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质);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

  6、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7、排尿的作用:

  ①排出废物的作用;

  ②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8、人体产生的废物是由:排尿、排汗、呼出气体三种途径排出体外;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7

  1、生物学时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2)生物能进行呼吸鲸鱼喷水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虫是生物。

  3、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取一部分调查作为样本,调查常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图标、音像资料。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5、生物都生存在生物圈中。生物圈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约20千米左右的圈层。水圈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达到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6、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7、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必需携带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有淡水、营养物质(食物)、空气(氧气)。

  8、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鱼离不开水)。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捕食关系(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9、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0、对照试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中光是变量,其它条件是定量)

  1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描述的是气温对植物的影响。

  12、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适应:骆驼适应炎热缺水的环境;骆驼刺适应干旱环境;海豹适应寒冷的环境;旗形树是对大风环境的适应)(改变:植物的防风固沙,蚯蚓提高土壤肥力)

  13、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细菌、真菌—分解者

  统组成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1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8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人与猿分界的标准之一是直立行走。

  5.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

  (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计划生育

  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计划生育有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计划生育的意义

  1、坚持晚婚、晚育,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2、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3、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肠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9

  名词:

  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语句:

  1、酶的发现:

  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10

  一、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尿的形成与排出

  1)排泄的概念: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

  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的场所

  输尿管

  膀胱排尿的通道,膀胱有贮尿的作用

  尿道

  3)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单位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

  肾小管:肾小囊内外两层之间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4)尿的形成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滤过,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

  (3)肾小管的分泌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氨等物质,形成尿液

  区别:血液、血浆、原尿和尿液

  2、人粪尿的处理

  1)人粪尿的价值:作为农家肥。特点是: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

  建沼气池

  人粪尿的方法:高温堆肥

  2)无害化建生态厕所

  处理

  作用:杀死各种病菌、虫卵,分解有机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二、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堆外界环境的感知

  1)人的视觉和听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外膜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眼球壁中膜睫状体:虹膜稍后部,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房水

  内容物晶状体:双凸镜,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

  玻璃体

  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

  (2)视觉的形成:

  经折光沿着视神经传导

  外界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戴凹透镜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2)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郭收集、传导声波

  外耳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1)中耳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半规管

  内耳前庭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

  沿着听小沿着与听觉

  沿外耳道骨传导有关的神经

  声波鼓膜产生振动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中枢

  (形成听觉)

  2、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2)神经元的结构、功能:

  (1)结构细胞体

  突起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

  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

  集结成束,外包上结缔组织膜

  轴突包上髓鞘叫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为神经末梢)神经

  (2)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区别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神经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叫神经中枢。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

  2)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区别于:应激性

  3)射弧的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书P81)

  膝跳反射的过程:扣击部位:膝盖下位的韧带

  现象:小腿突然跳起

  感受器:股四头肌及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

  神经中枢:

  位于脊髓灰质中

  效应器:(下肢的)股四头肌及其内的运动神经末梢

  3)反射的类型简单的反射

  复杂的反射

  4、激素调节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位置和名称:

  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性腺、胸腺

  2)、激素:由内分泌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3)、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4)、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

  名称腺体作用过少过多

  生长激素垂体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侏儒症幼年:巨人症;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呆小症;成年:甲状腺功能不足,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胰岛调节糖的代谢糖尿病低血糖

  5)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

  三、人类活动队生物圈的影响

  1)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三北”防护林

  森林遭到严重滥伐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沙尘暴危害严重

  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何时还太湖清澈秀美的原貌

  2)环境污染:概念:指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类型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破坏

  水污染:太湖水出现水花

  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污染:白色垃圾、工业废渣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11

  血液的成分:

  1.在新鲜的人的血液中放入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出现分层现象。上层淡黄色液体为血浆(占55%),下层暗红色物质为红细胞(占45%)中间的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为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中成分最多的物质为血浆

  2.血浆(主要是水);

  ②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②红细胞:运输O2)

  功能吞噬病菌、②血小板:促进止血,加速血液凝固)

  3.①与氧结合形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②与氧分离形成暗红色的静脉血

  4.血细胞比较表:

  4.贫血分为两种:缺红细胞和缺血红蛋白。贫血时应该补充含铁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5.血浆:血液未凝固时的淡黄色液体血清:血液凝固时的淡黄色液体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1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既:呼气和吸气)完成的。过程如下:

  吸气:呼吸肌收缩→胸廓容积增大→胸廓气压↘→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气体入肺呼气:呼吸肌舒张→胸廓容积减小→胸廓气压↗→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气体出肺

  2.呼吸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可通过测量胸围差来进行。公式如下:

  胸围差=深吸气的值-深呼气的值。测三次,取平均值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

  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血液组织细胞

  3.呼吸肌有两种:分别简称为肋间肌和膈肌。

  4.吸气时呼吸肌都收缩(此时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增大)

  呼气时呼吸肌都舒张(此时膈顶上升,胸廓容积减小)

  5.肺泡适合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①数量多

  ②外包毛细血管网

  ③壁薄: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6.人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7.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扩散作用——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8.人体O2最多的部位是肺泡,CO2最多的部位是组织细胞(产生CO2的源头)。

  9.常见的大气污染源有:工业生产的排放、车辆、船舶尾气、秸秆焚烧、地面扬尘

  10.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植树造林是有效措施。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13

  心脏

  1.心脏位于胸部的左侧,形状象桃子,大小和你的拳头相似。

  2.心脏内有四个腔,分为两房:

  ①左心房、

  ②右心房两室:

  ③左心室、

  ④右心室

  3.心脏上连着五种血管,分为两动脉:

  ⑤主动脉、

  ⑥肺动脉

  4.心脏的结构部分:三静脉:

  ⑦肺静脉(4条)、

  ⑧上腔静脉、

  ⑨下腔静脉

  如何分清心脏的左右方法:手捏法捏下部的心室,厚而硬的为左侧,另一侧为右侧,与我们的左右方向相反规律1:上房下室,左右颠倒

  由此可知:①②侧为左侧,③④侧为右侧。

  从图中可以看出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心脏中壁最厚的地方是左心室的壁。

  心脏四个腔之间的关系:左右两侧腔不通,同侧的腔相通

  心脏所连的血管:最粗大的血管为⑤主动脉

  它与心壁最厚的腔②左心室相连;⑥肺动脉与④右心室相连。

  而③右心房上连着上下两条血管⑧上腔静脉⑨下腔静脉

  ①左心房上连着4条小血管⑦肺静脉

  规律2:房连静(脉),室连动(脉)

  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能开闭的瓣膜——⑩房室瓣,它只能向心室开

  在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⑾动脉瓣,它只能向动脉开。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心脏里的血液流动方向为:心房→心室→动脉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要点总结11-26

七年级生物期中考试知识点复习06-13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练习08-13

七年级生物病毒知识点复习06-10

生物知识点复习:病毒07-02

生物鸟知识点复习06-28

有关七年级下册生物期中复习重点06-14

七年级生物考试复习资料06-15

七年级下册生物单元综合复习题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