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红芋情结散文

时间:2021-06-22 10:39:05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红芋情结散文

  秋分刚过,秋意渐浓。早晨的气温也明显的凉爽多了。路上的行人着装也随着气温的日渐寒凉一件件的加厚,一件件的添加。

红芋情结散文

  不过大街上最有别于夏季的还是时令水果的更新。夏季的最热卖的西瓜已经下架,取而代之的是刚刚走出果林果园的,秋季茂盛而又丰富的,苹果梨子水蜜桃,山楂石榴山核桃,,,,,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使人谗言欲滴。

  不过走过街头最使人留恋注目的还是那望上去焦黃松软,吃起来稀溜水嫩的烤红薯。

  每天上午下班回家,只要路过烤红薯的摊点时,我都要买上一块回家品尝,不是充饥,其实更多的时候还是红芋的情结让我时时不想丢弃。

  不是单一的喜好,有时更多是勾起儿时的回忆,还有我曾经乡下生活的一种怀念!

  每次品尝都有一种情愫,一种感怀!

  红芋:学名红薯,因产地不同,其叫法也不一样。

  豫东人喜欢叫红芋,而其他地方则叫地瓜、番薯。

  红芋:草本植物,两季作物。春天种植的叫春红芋,麦子收割后种植的则是麦茬红芋。这两季的红芋因种植季节的不同,其果实的个头、味道也因此有别。

  春红芋个头稍胖,圆墩一些,肉质干面,丝质多一些,无论是烘烤还是蒸煮,吃起来都有一种噎喉的感觉,所以吃起来要慢。

  而麦茬红芋的个头则要比春红芋精瘦苗条细长一些。而她的肉质也比春红芋水嫩,稀溜一些,吃起来肉质松软,容易下咽吸收。

  红芋的吃法有几种:第一可以熬粥;第二可以烘烤;第三可以磨成淀粉,制作粉条、粉皮;第四可以削成片状,晒干,制成薯片熬粥。第五晾干后的薯片再次制成薯粉与其他面粉合成面团,制成面条或馒头;第六磨成淀粉后的粉渣可以与萝卜丝、葱丝、少许的面粉,微量的食盐、佐料,制成粉渣饼;第七蒸煮的红薯冷凉后去皮,把薯肉捣碎和成薯泥,再添加少许的面粉可以团成薯丸,过油炸成焦黄的甜食、、、、、

  红芋的吃法多种多样,以上是我见过的也是我曾经吃过的,还有我常吃的。但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我曾经少儿时期住在乡下的那断岁月,以及我常常回味的煮红芋、粉渣饼,薯面“牛筋馍”。

  小时候我家住在公社,吃着商品粮,是集镇上不多的佼佼者,也只有六家左右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优越户。

  六家商品粮的住户要么是医院的医生,要么是邮电所的话务员,要么是供销社的职工。各家的房子都被安排在各自工作的所辖地,只有我家是当地政府安排的与大队部一墙之隔。

  那时的大队部相当于现在的直属政府的办事处,我们家也因于我父亲的特殊工作地域(外地工作)的有别,有政府置地,我们自己盖房安居于此地。

  看似没有享受公家免费提供的集体住宿场所,但我家自费建筑的三间主房,一间厨房两间厕所的宽大场地,也着实让那个时代的商品粮住户们羡慕的不得了。不光让他们羡慕的,还有我们有几家很和睦亲切的,来往如同亲戚的农家好邻居。

  我家是地地道道的外来户。父亲祖籍山西,母亲祖籍安徽,他们结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家庭,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则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

  兄妹四人生于我们居住的那个小镇上。少儿时期的我们对我们的邻居很有感情,我们难忘而欢乐的童年,少年都是在那段岁月里度过的。尤其让我难忘的,每每想起的还是与我家没有行走的但胜似亲戚的谢大娘一家。

  谢大娘家都是本地人,我们所属大队部的直属农民。家有四个儿子,两个闺女。在那个时代既是大户家庭,也是困难人家。四个儿子都是男劳力,虽说都已成年,但因为家庭困苦,加上那个时代都是靠集体劳作换取工分的`时代,谢大娘家的生活状况着实有点拮据和贫困。

  拮据的生活当然也是大娘的心病。每天大娘劳作休息后的串门也让年幼的我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她家的生活。于是善良的母亲开始了对大娘家的帮助。

  先是让大娘的小闺女住在我家和我作伴,再是每逢过节让大娘的大儿子来我家帮忙干活,说是让他干活,其实更多的则是让谢家大哥在我家吃饭,改善一下他的胃口。而如此的往来,我也开始熟悉了吃苦耐劳隐忍坚强的谢大娘,勤奋朴实,沉默寡言的谢家大哥,温存贤惠勤快伶俐的谢家小妹。

  随着两家人的友好接触,我也开始慢慢学会了到大娘家串门。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先是急匆匆的做完作业,然后我领着弟弟一起去离我家只有五十米距离的大娘家去玩。其实 ,家徒四壁的大娘家是没有任何吸引我俩的好玩玩具,也没有和我们同龄的小伙伴们等着我们一起做游戏。

  而真正吸引我和弟弟的还是那让我俩嘴馋的煮红芋,“牛筋馍”。

  我和弟弟对这两样的馋涎来自于善意的大娘把自家辛勤劳作换取的农副产品:红芋。当成她回报母亲善良帮助的赠品。

  而大娘的赠品无非就是把红芋煮熟后从她家端到我家,让我们平时吃不到这些的“富裕户”尝个新鲜。因为我们这些商品粮的住户,每月的标准食粮,都是有当地的粮管所按住户的大人小孩的人数 ,统一按月发放。而每月的食粮都是清一色的白面大米食油,所以很难吃到五谷杂粮。

  所以,杂粮和白面的互换也成了我们两家和睦交往的“友好使者”。当然每晚我和弟弟“出使”大娘家时,手中是不会缺少礼物的:两个白面卷子。

  每晚劳作归来的大娘家也和其他家庭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晚饭则是每晚的必需品,也是一天当中的能量补充。这时的谢家小妹,我喊她莲姐。不顾劳累,急忙下厨为她的母亲,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准备晚上的饭菜。而这时的我和弟弟,已在她家的厨房里迫不及待的等待她家的煮红芋,“牛筋馍”了。

  由于我家晚饭吃的较早,他们家是在晚上收工后做饭的,所以两家的晚饭间隔较长,大约三个小时左右。这样我俩也就在他们做饭时是那样的急不可待。因为我们已有点饿意啦。

  焦急的我们在莲姐刷干净了地锅,锅里加了凉水,锅灶的柴火点着了之后,烧锅的事我和弟弟就承包了。

  我俩不光是冲着她家锅里的美味,让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她家的做饭风箱。这个家具也是我家稀缺的,因为我家是用煤球做饭的,所以我和弟弟很好奇,也觉得很好玩。

  我们一边在期盼中急切的拉风添柴,一边在做着即将吃到美味的憧憬。由于我和弟弟都还年幼,平时没有这方面的尝试锻炼,所以越急越出乱子。我们掌握不了技巧,一个劲的往锅灶里添柴,而风箱又不能连续拉风,毕竟我们的臂力达不到,所以,常常造成熄火。而这时的莲姐赶忙从锅台后跑过来,用她沾满面粉的双手,三下五除二的拉风,摊匀锅底的柴火,不一会,锅底又一次熊熊燃烧。恢复了盛火后的莲姐又一次绕到锅台后,把双手快速的往围裙上擦擦,又急匆匆的先团团再啪啪拍打后的薯面饼子,一个个贴到已经烧滚水的铁锅的四周,而锅底煮的则是一段段的麦茬红芋。

  如此往复每晚的劳作,还有莲姐的不厌其烦的指导,等待的就是那,我们急切盼望和十分渴望品尝的煮红芋和“牛筋馍”。

  秋后的红芋十分甜腻,而煮熟的红芋更是稀溜,爽口,吃起来不噎人。不过最让我和弟弟喜欢的还是那刚出锅的薯面饼。我和弟弟给它命名“牛筋馍”。

  “牛筋馍”是薯面和小麦面的合成品。不过七十年代中末期的农村,小麦的产量过低,所以大量家庭的主食馒头大多是以杂面为主,小麦则是那个时代的“添加剂”。于是“牛筋馍”也就盛行起来。“牛筋馍”一般做成饼状,贴在铁锅的四周。时间不易过长,大约三十分钟即可。出锅后的“牛筋馍”光泽好,富有弹性,用手拍打,可以弹跳,吃起来筋道,但吃后不易消化,因含薯面过多。所以一般要搭配萝卜丝最好。

  时过境迁,我已长大,我们也离开了那里,来到了县城。

  离开那段岁月已经很久。曾经友好相处的谢家,也已很少来往了。不过对红芋的爱好还没有改变,只是吃法也与以往不同,味道也有异样。

  “牛筋馍”已经消失,再也吃不到了,不过每每 吃起红芋时,那段有地锅红芋和“牛筋馍”陪伴的快乐岁月,常常回味,至今难忘!

【红芋情结散文】相关文章:

抒情散文:秋风起处红芋开04-09

芋子壕散文03-23

桃花情结-经典散文02-28

经典散文:中秋情结05-31

小镇情结散文07-03

经典散文:读书情结06-03

狗狗情结散文03-20

乌镇情结散文12-01

玉兰情结散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