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当年插队的槽坊散文

时间:2021-06-18 08:03:10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当年插队的槽坊散文

  话说,笔者当年插队玉祁槽坊,对“槽坊”两字为村名极为好奇,槽坊以前莫非是大酒坊?后来经当村的老人证实该村以前确实是官方的大酒坊。

当年插队的槽坊散文

  打开宋朝地图,宽广的青城乡,只有五牧、槽坊两地名标出在地图上,可见得那时五牧、槽坊何等的重要。

  那时的五牧,并有非常壮观的五牧大桥,是官方水陆驿站,当时的交通要塞。桥堍两旁兴起街市,相传上塘一条街,下塘一条街,五牧街长达80余米,当时市场繁荣,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槽坊酒业更是兴旺发达。曾有诗人杜牧的七绝《江南春》,描写当时江南酒业“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尽在眼底。

  诗人的诗反映了江南水乡官方酿酒空前兴盛。玉祁槽坊,北有清清如镜的西龙潭,南有甜甜如甘露的唐平湖,加上交通发达,水路东通白荡圩,西连大运河,依水而兴,因河而盛,槽坊酒业生意兴隆。酒肆、栈房、商铺、茶铺应运而生, “街头酒贱民声乐”,街头巷尾皆是酒香飘扬,一派繁荣热闹。槽坊街东西走向,长200至300米,现在虽不见影踪,仍有老的墙脚存在,街可槽坊能毁在太平天国洪秀全战乱之时,现在槽坊名还在,物已非。

  听这里老人讲,从古到今槽坊村家家会酿酒。一般人家酿酒都是自拉自唱。但也有大户人家请人酿酒。传说有户槽坊人家请一位姓苏的`高手酿酒,并留下了顺口溜:“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拔。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湖清……”姓苏的高手用佐以大酵法工艺,复式发酵,遂酿出名酒----双套黄酒,其色泽鲜亮,口味醇厚,芳香馥郁,酸甜适中。小小酿酒槽坊顿时出了名。经后来考证姓苏的是当时避战乱苏东坡三子苏过後裔,其中一支迁玉祁至今。由此可见,苏东坡与无锡老酒有不解缘分。

  村上人个个是酿酒高手,我记得经常到我家喝酒的有村槽坊的周中其、袁阿宝等人,因每天带酒来麻烦的很,干脆各自带点米在我家酿一缸酒,以此一劳永逸,慢慢品尝,并还教会了我父亲酿洒。他们和我父亲一起每年新米出来,便开始忙碌,选优质糯米,按严格的传统工艺,酿出几缸上等美酒。

  在开缸那天,酒香扑鼻,弥漫小街,那些酒仙闻香而来,垂涎三尺,恨不得痛饮三大碗。有句诗句写得有道理“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酒香的诱惑,酒仙们酒瘾来了,吃酒人的一副馋相,狼狈不堪样子让人觉得好笑。都说:“好酒、好酒……”每每听到人们称赞父亲酿的酒,父亲也会舀一碗米酒,唱着小曲,在旁边桌上咪起米酒,悠悠自在,乐在其中。真是酿酒飘香醉父亲。

  “半斤不当酒,一斤扶墙走,斤半墙走我不走。”在槽村枋酒量大的人大有人在,我记得村里有个周根根,好像水浒传里的好汉鲁达,酒囊饭袋。我几次看到村里婚丧嫁娶酒桌上他的酒量横扫千军,把那些豪称海量的人,几个回合,便醉似烂泥,一个个滚在桌底下。他非但酒量大,力气也很大。他虎背熊腰,食大力大,挑起稻担超常人

  一倍,动作敏捷,行走如风,一亩地几担就解决;锄田的铁耙比常人

  大,翻田一溜烟,谁也赶不上他。平时还是农忙中总是喜欢小酒两顿,

  这也许酒壮他的力。

  还有叫王阿宝的酒量也很大,平时喜欢喝酒。他有一门绝活,在寒冬腊月的天气中,喝足了酒罱河泥一天可二船,挣工分人家远远地不如他。虽然天寒地冻,罱河泥力量活,可在他手里罱河泥活像绣花一样轻松自如,人家罱河泥全副武装,皮鞋皮裤,弄得满头大汗、浑身是泥; 他只是随随便便的布鞋布裤,身上滴泥不沾,也许酒让他抗严寒化冰雪,胸有朝阳。

  岁月流淌,世事沧桑。槽坊酿酒虽不存在了,但它的历史是永远存在的。在玉祁这片充满神秘的土地上,酒神依然在传承着未来,古酒坊依旧透着醇醇的酒香。

【当年插队的槽坊散文】相关文章:

恍如当年的散文05-29

趣话当年读书时散文11-26

闲话编织忆当年散文11-08

难忘当年那房子散文05-23

当年家乡月随笔散文06-05

回忆当年放“平车”散文07-02

当年那片椰子香散文06-25

想起我当年的高考-随笔散文03-06

犹记当年麦收忙散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