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燎疳散文

时间:2022-02-24 12:27:30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燎疳散文(精选5篇)

  “跳干人”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一年中的晦气会被熊熊火焰燎干净。因此,西北人也将“跳干人”叫“燎疳”,认为一燎百了就会干干净净、百病不生。随着这一天的结束,乡村人的年算是真正过完了,就等着二月二龙抬头时下地干耧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燎疳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燎疳散文(精选5篇)

  燎疳散文 篇1

  正月十五已过,村子里耍社火,跑龙灯,舞狮子的人们开始闲了下来。把戏服和道具收拢起来,打开木箱,放在里面,上了铜锁,在窑洞和房屋里搁置起来。大人们看管得严,小孩子们也不敢去靠近,远远的望着高大而结实的木头箱子,似乎还沉浸在那热闹非凡的节日气氛中,踮着脚尖,张望一会儿便溜出了门外。

  陇东的高原之上,天空瓦蓝,仿若被冲洗过一样干净,清澈,透明。立春过了些日子了,闻到了草木快要复活的气息,不远处,是荒草铺满的沟壑,山野。树木的枝桠儿透露出浅浅的朦胧的绿色,杨树与柳树的苞芽儿开始焕发生机。虽有些春的味道,但还是在黄士高原的西北地区,冷风依然不减,到了正午时分,才微微有些暖意。乡下人过日子,活得半分清醒半分醉,是不过于太计较很多的东西。年,对于老百姓来说,自古至今,都很重要。把日子过好过坏,在年的涵义里包括了太多的希望,祈盼。盼得一年四季平安,人丁兴旺,财源滚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牛羊成群。这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里,每到逢年过节时,父辈们都要去祭祀、跪拜、烧香,祷告。在他们的骨子里,灵魂深处,牢牢地扎下了那些先辈留下的教规与家训。

  元宵节悄无声息的画上了句号,可是年的脚步马上走完。在村子里,千家万户忙着去山沟里,野外的荒草地里,一镰刀一镰刀收割蒿草,将干枯的柴火割下来,捆绑成垛儿,装在木车上拉回来。在门前的空地上堆积起来,码得整整齐齐,一垛儿一垛儿的。躲在风中的枯黄的蒿草,偶尔间散发出残留在枝干里的清香,让人走进了原始森林,大山荒芜之中的感觉。

  割掉的这些蒿草,村子里的人们用来准备迎接年的尾巴,就是“燎疳”。在村子里流传着一句谚语:“正月二十三,男女老少去燎疳。新媳妇头一燎,来年生个胖小子。小伙子头一燎,士途路上火光照”。“燎”就是将蒿草或者谷草点烧,借着火光燃起时,从火堆上跳过,泛指一切疾病瘟疫和晦气,在火的驱散下消失。祈望来年身体健康,红运当头,好事连连。而“燎疳”也叫燎百病,故而燎疳也就是民间老百姓信奉神和迷信,渐渐衍生变为一种节日习俗。随着这种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民间传说,一直被人们延续至今。

  “燎疳”的风俗习惯慢慢传播到了西北很多地方,陕西彬县,陕北延安宜川县,富县;宁夏银川,灵武、盐池、中宁、中卫,固原;甘肃平凉,庆阳,天水;受到这些地方影响,后来还传入到了山西蒲川,吉县;山东曹州等地。最为盛行的还是宁夏与甘肃的部分地区与县

  每到一年的正月二十三这天,“燎疳”这个节日会把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招引在村口,门前,路边。人们纷纷议论着一年之中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的事情,笑声中,点燃柴火,在熊熊烈火中,将所有晦气都投放进去,让噼里啪啦的柴火声带着心中的愿望升到天空,许诺下自己的梦想。

  燎疳是很有讲究的,不是简单的事儿,说起来有些复杂,复杂里蕴含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情节,过程。待到二十三日这天,基本上各家各户都准备好了柴禾。在柴火的选用上,一般是蒿草,也叫蒿子,黄蒿,毛蒿。杆子高,枝条儿毛茸茸的那种,容易着火,烧起来焰高,火光冲天。再者是麦秸秆,或者是谷草。在燎疳当中,人们普遍最受青睐的是蒿草,这种传统的民俗由来已久。

  把柴火准备好,放在事先燎疳的地方,再用黄纸剪成一串纸人,手拉手,一样大小,必须是连接在一起的,不能单独剪开,将这些纸人悬挂在门楣之上。这种纸人叫做“燎疳娃娃”,一旦挂在门楣之上,就不允许孩子们去碰。吃过晚饭,大人小孩都祈盼那一刻的到来,看着门口堆放的柴火,个个心里美滋滋的。把家里所有日常生活的用具,用品,如:切面刀,擀面杖,盆子,碗筷,碟子,针线,笸箩,剪子。还有男女老少穿过的旧衣新衣,枕头,被子,床单。然后将屋子里打扫一遍,扫出来的杂物与灰尘,用黄纸包裹好。门神,就是门画,对联等全部撕掉。在天黑之前这些琐碎的事全部都就绪,做完。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着,从傍晚的夕照里,只到夜幕降临。

  天已黑一下来,小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奔跑着,手里拿着打火机,提着灯笼,冲向了屋外门前的空地上。随着大人们的一声令下:“点火”!倾刻间,柴火在漆黑的夜色里,急速的跳动着,窜出一团团烈焰,趁着风的方向燃烧起几米高的火光,红通通的火焰把村子映照的如白昼一样。大人小孩的脸像三月的桃花绯红绯红的,又像涂了胭脂粉那般迷人。火焰稍微低下来时,人们把准备好的各种用具,衣物在火堆上来回挥动着,挨个儿燎一遍。接着大人从火堆上跳过,来回重复着,大人在前,小孩在后。欢天喜地的追逐着,打闹着,其乐融融。若有刚过门的新媳妇,或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燎头疳就会留给她们先来。这是对新媳妇的一种尊敬与爱戴,像新生的小孩,更是长辈们的疼爱。

  人们把用具和衣物燎完之后,又将打扫的杂物,门神,对联一起投放在火堆里。另外还有香表,鞭炮,盐粒之类的东西全部烧掉,在火堆里将门楣之上悬挂的“燎疳娃娃”拿下来,嘴里嘀咕着话语烧掉,大致是一些祈福之类的吉言吧。

  燎疳这天,不能用刀切菜,不能用针线缝补衣物,不能照镜子,不能吃荤菜等,凡是与人们日常息息相关的事,都尽量避免。至于为什么这样忌讳,我一直有种莫明其妙的想法,那些都是祖先们留下的陈规陋习,而我们也未曾问起。过了这天,就等于年也彻彻底底的结束了,人们开始一年新的期望与盼头。

  之所以燎疳的民俗隆重,是因为源于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燎疳”在民间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据清代光绪年间《甘肃新通志》,《平凉县志》里记载:正月二十三夕,剪纸人刺孔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跳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从中看出,燎疳的民俗节日已有几百年,或从别的史料翻阅查看,“燎”在《诗经》里早有记载和解释。故而,燎疳对于老百姓来说是项很重要的活动了。就燎疳来说,各地有各地的叫法,陕西叫“炼疳”、陕北一带叫“燎百病”、宁夏叫“燎臊子”、甘肃平凉、庆阳叫“散疳”,白银一带叫“跳疳儿和跳火”。各有各的叫法,出于地区风俗习惯的不同,但对于“燎疳”的民间节日来说,人们的愿望是一致的,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是一样的。在我的家乡庆阳相对而言,燎疳在人们的心中已根深蒂固。在那些旧年代里,人们对于科学常识处于一种未知状态,对事物的理解愚昧无知,对医学还欠发达的时候,只能以封建迷信来迷惑人类的意识与思想。“疳”本来在医学上解释为一种瘟疫,在民间经过长期的衍生,却成了一种迷信的节日。

  转眼间,正月又走到了末尾。撕下日历的刹那,看到了那个红红的大字“正月二十三”。

  此时,村口的屋子门前,路边,打谷场上。在乌黑乌黑的夜晚,我的村庄里,烈焰熊熊,火光冲天,男女老少正手挽手一起跳过火堆去燎疳……那情景,一排排,一幕幕地嵌在我的脑海里,成了一道深深的印记。

  燎疳散文 篇2

  “燎疳节”在我们的方言里,称作“跳火盆”,对于燎疳节的形容,曾经是属于快乐或者热闹,而今想来,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期许和对梦想的种植,这样表达,似乎准确了很多。

  终于等到把正月二十三的太阳慢慢推搡到西边的山头,整个村子便开始宠宠欲动起来,男人们背着背篓在门前的柴草垛下收集各种柴草,女人们便在灶火前剥一把葱蒜,而最数此刻的孩子们,早早都已心急火燎,亟不可待,这一日的太阳在此刻显得有点多余,待夜幕降临,黑夜笼罩之时,那堆熊熊大火,将会照亮整个新的一年,这一晚的'盛大活动,叫做“燎疳”,在我们方言中,称之为“跳火盆”。

  燎疳——一种盛行在中国西北地区,盛大的春节民间习俗活动,古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的谚语,此活动主要盛行在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它是属于西北人民的一种特有的“篝火节”,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便有记载:正月二十三夕,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跳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光绪《灵州志》载:二十三夕,家户堆蒺藜于门外,以火焚之,撒以盐,老幼越跳,名曰燎疳;既而扬其灰,名曰‘六谷花’,以占丰年。民国《隆德县志》记载:二十三日晚,当门焚柴草,杂以葱皮、纸炮,男女皆绕火跳跃,名曰“燎疳”。既而扬其灰,名曰“六谷花”,以占丰年。燎疳的历史由来已久,而燎疳那淳朴而美好的寓意也从此诸多历史记载中,亦可窥见一斑。

  我记忆中的“燎疳”是仅次于大年三十外,一年中最期待,也是最热闹的的夜晚。也许是完全出于孩童时代的那种单纯的对热闹的一种向往吧,然而在那时那刻,就燎疳其中有多少意寓,则很少去关心过,只记得每每在“燎疳”开始前后,总是由父亲去做各种事前准备,而当时的我,则只关心那堆火什么时候点着,“扬花”什么时候开始。

  每到正月二十三的日头终于挂到西边的山头上开始,父亲就会背着背篓,去门前的柴草垛上收揽柴草,其实后来大点了,我才知道,原本以为只是随便找来的一堆柴草,其实是有讲究的,满满一背篓柴草里,有小麦,豌豆,荞麦,莜麦等各种粮食的秸秆,以及路边墙头的野草,一起组成才可以,我想这其中也许意味着对新一年五谷丰登的淳朴期许,以及万物茂盛的美好祝福吧。而此刻的母亲则会在厨房里收集一大堆葱皮和蒜瓣,以及五谷杂粮,待到天色完全黑了下来,父亲便会将一大背篓的柴草堆放于院子的中央,将母亲准备好的葱皮蒜瓣丢洒在柴草上面,然后烧纸敬香,吩咐我们这些孩子们将贴在门扇上的门神“请下来”,再逐一撕下各个门面上的对联,一齐丢到柴草之上,而从撕下门神和对联开始,便意味着“年”的大门即将徐徐关闭,在即将到来的那堆篝火中,门神归位,辞旧迎新,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热火朝天,燎疳的各种意寓,其实在从下午的收集柴草开始便在每一步骤中若隐若现,如若细心留意,总会发现其中很多让人惊讶却又感觉颇有道理的东西,这也许正是燎疳这一民间风俗能够流传至今的力量所在吧。

  待一切准备妥当,往往院子里已经被左邻居右舍,村前屋后的邻居亲友的孩子们挤得满满的了,整个院子人声鼎沸,七嘴八舌,大家都在摩拳擦掌做着燎疳前的热身。看着时间差不多了,父亲便会猫着腰,从柴草堆下找出绵软的干草点火,继而先将事前撕下的门神对联放到火苗上焚烧,带门神对联燃烧起来的蓝色或红色火苗低下去,柴草的黄色火苗熊熊拔高,燎疳算是正式开始了,随着不知谁的一声“跳”,满院子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便都亟不可待地蜂拥而上,一个个冲着那堆大火扑过去,随之在火堆的另一头带着一身烟灰滚出来,又连忙跑开,以防被后面紧跟而来的人踩在脚下。少年直至中年的人们都会主动抱着小孩子,或者背着老人一起跳。燎疳,图的是一个吉利,因此不论老少男女,都要尽量跑过去,从火上面来回“燎”几次才能甘心。这期间,夹杂着女人的长头发被火燎了的叫喊声,或者小孩子过年的新衣服被火星烧破的稀罕声,还有大人们为保护小孩子,维护“治安”的吆喝声,都在噼里啪啦的柴草燃烧中,如一锅烧开的水一般沸腾了,当然在来回燎疳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追尾”或者“撞车”的小小事故,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又一次就是因为跳的太急,不小心和对面跳过来的邻家表哥的女儿正面撞在了一起,双双掉进了火堆里,在一阵大人小孩的笑声中,两个被熏得黑乎乎的小家伙随即被两边的大人拉了出来,随后不顾一切,双双又扑向了那堆火,其实诸如这样的“事故”在记忆中每年的燎疳中都会发生,这也似乎是燎疳中一向不可或缺的笑点,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意外的乐趣,因为柴草燃烧的温度并不高,且都会被马上拉出,所以人们都知道不会有什么危险,既然没有危险,看着一个个黑乎乎的小家伙如小鬼一般在火堆里乱跳,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乐趣呢。燎疳的高潮,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头。等柴草燃烧殆尽,随着最后一丝火苗熄灭,留下的那堆夹着火星子的柴火灰,对于老人们来讲,似乎蕴含着更大的期待,而对于我们这帮小孩子来说,则等待着更大的惊喜。

  柴草燃烧结束,一堆火星满满的草灰,便当即成为接下来的重头戏,这个时候,母亲总会变戏法一样,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硬币,随手扔进草灰堆里,继而父亲手持铁锹,深深地插进草灰里面,周围围绕着的大人小孩便不约而同的后腿几步,围城一个大圈,看着父亲即将开始的表演,或者目睹即将公布的“预言”。父亲双手前后捏着铁锹手柄,弯腰,抬头,在父亲双手上扬的一瞬间,随着父母一声高亢的“麦子花儿”,站在一旁的其他大人们在随即口里异口同声的喊出“成了……”。我觉得“燎疳”的前半后段是在辞旧,而这半段的大戏,正是在“迎新”,通过这种最直白的方式,最直接的表白,以及最直接的期许,扬到天空中的“点点繁星”,预示着新一年粮食的“繁花似锦”,而一句“成了”则是最直接的表白和期许,对粮食的表白,以及对生活的表白。满满一铁锹带着火星的草木灰杨到天空中,黑黑暗的夜空,瞬间被洋洋洒洒的火星点燃,火星四散,群星闪烁般,悠悠坠落于每个人的头顶,直至脚下,其中夹杂着母亲刚才投进去的硬币落地发出的当啷声,旋即引来早已准备好的一帮小孩子寻声而去,满地摸索,寻找落地的那枚被烧黑的硬币。随后一铁锹,一铁锹,豆子花儿,土豆花儿,胡麻花儿……成了,成了,成了……直至那堆草木灰一点不剩为止,至此,过去的一年在传统中,算是正式辞去,而同时,正式迎来了新的一个年度,过了今天,农人们彻底结束了以过年为接口而得到的偷懒机会,春天已经姗姗而来,是该为新的一年早做打算了。而此刻的孩子们,却依旧在满院子的草灰里,摸索寻找着刚才掉落的硬币,其实,找硬币是个引子而已,在黑暗中,将满手的草灰偷偷摸到其他人的满脸,看着对方黑得只剩下两只眼睛发光,是一种莫大的快事,更是燎疳在尾声带来的最大乐趣。

  燎疳节,放在新年伊始,辞旧迎新,预示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种种不顺、以及病痛的彻底摆脱或者辞去之意,“燎”即“了”也,结束,完结之意义,同时表达着人们对新的一年对于家人健康的衷心期许,以及新年收成的莫大期盼,燎疳在我的理解中,该当分为两节,上半截从收拾柴草开始,直到最后一丝火苗熄灭,至此,人们都在以最大的激情去辞旧,辞去过往的不顺和病魔,而从父亲的铁锹扬起来时,直至最后满院子黑漆麻糊的小孩儿嬉笑为之,属于第二节,在这节里,人们在迎新,在许愿,更在亲手,以醒着的状态种植新年的梦。

  燎疳在我的记忆中,是一种群体活动,是“年”的一部分,过了燎疳节,年,才算正式结束,既然如此,燎疳节,一定是需要热热闹闹才算正常。而燎疳能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不能磨灭的原因也正在于此。然而时过境迁,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因人而生,因人而繁荣,更因人而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却在今天玩笑般的同样因人的缺失,而似乎不再有曾经的“繁荣”与“热烈”。过年那些天不经意间问家人,去年的“二十三”你们是怎么过的?三嫂略有无奈的笑了笑:“就我一个人点了一堆火,自己跳了跳,就过去了……”,大哥说,而今的“跳火盆”跳的人恓惶,听之,我竟然只能默然相视无言以对。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下,人,都很忙啊,急急忙忙地过完了初五六,便急火火地都走了,村庄再度恢复了本该是三伏天的中午头才该有的寂静,而“跳火盆”本该有的人声鼎沸,却酷似半截矗立在村头的烂树根,落寞而寂寥,似乎在期待着什么事,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人……

  今天,又是“燎疳节”,又是“跳火盆”的日子,然而火盆依旧在故乡守候,人,却在他们游离,没有了火盆的大火烧“燎”,不知他们是否依旧种下了新年该有的梦……

  燎疳散文 篇3

  正月二十三,燎完疳疳,年才算正式结束。

  好多年,都没有燎过疳疳,今天,一样燎不上疳疳,心里有向往,亦有许多的怀念与不舍。胸腔里就涌塞着一丝思念,于是,“毕毕剥剥”柴火的燃烧声便在眼前跳动着,一起跳动着的,还有大人、孩子、大人抱着孩子、大人抱着小动物从熊熊燃烧的火焰上一跃而过的欢欣,鞭炮在火堆里鸣放的噼叭声,孩子们快乐的笑声……

  我的家乡在陇东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农人做饭烧炕都得用柴火,这就需要有人从野外拾掇柴火回来。一般都是大人们去山里挖劈柴、酸枣树、长的硬气的野草,拿回家,晾晒干,在自家门口方方正正地码起来,在漫长的冬日可以用。

  地里庄稼收割完了,高粱、包谷等的茎根、小麦茎甚至扫到的树叶都被农人晒干、仔细堆码后用来给牲口铡草、烧锅填炕。农人们,日日月月,年年岁岁忙忙碌碌,就为简单的衣食温饱,儿孙满堂;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劳作着,眼神平和,物欲清淡,像脚下的黄土地一样沉默坚实,把所有的苦难、辛酸、喜悦、不易都深深埋藏在那一块块土地里,汗珠子砸开土疙瘩,从不叫苦喊屈,顽强有尊严地活着。

  但是,他们却是极为尊崇传统,敬天畏地,向往幸福快乐的。一年中每一个日子做什么事,那是马虎不得的。就像正月二十三的燎疳疳一样,那是一定要燎的。耍了一个正月的社火,只有在燎过疳疳后,才能小心翼翼地将行头用具收存。

  正月二十三这天,若是晴天,大人小孩就去野外捡拾柴火,拔干草回来,在家门口堆放起来,只等天黑后拿来燎疳疳。

  白天,奶奶就坐在炕上,带着老花镜,拿着剪刀、纸,剪疳娃娃,疳娃娃层层叠叠好几层,奶奶用细木杆子挑了剪好的疳娃娃,插在左右门框上备用。

  盼啊盼,天终于黑了,孩子们催促着爷爷点疳火,爷爷总会说:再等等,天还没黑透呢!一边出去看乡邻门前的火点着了没有。假如有一家乡邻门前燃起了一团火,孩子们就兴奋地喊叫:爷爷快看,谁谁家的火都着了,我们也点火吧!爷爷笑呵呵地,吩咐叔父们点火。倘如有风,火借风势,疳火就会燃烧得很快很旺,第一次,必是爷爷抱着小孙子先迈过去,然后,孩子们欢呼着从火苗上一跃而过,半大的孩子,就由大人夹住胳膊,放在火苗上左右晃荡,因为大人即抱不动他们跳过去,他们自己心急等不到火稍微小些,又不敢从大火上一跃而过;待火小些,叔父们将小脚的奶奶抱了,来来回回从火堆上走过,奶奶张着嘴,满脸幸福。

  于是,疳娃娃、春联也在疳火里被付之一炬,自此,农人们滋润消闲的日子结束了,新一轮的春耕秋收又来了。

  疳火映照着农人结实红润的面庞,火焰在他们羞怯的眸子中跳跃,年里,存备在肚肠里的油水,将在脚下的黄土地里逐渐消释。农人们坚信,燎过了疳疳,今年保准百病不生,还五谷丰登呢!

  待疳火燃尽,爷爷用大扫把在还有星星点点的灰烬里拍打,按照拍打出的形状,来判断今年哪一种农作物产量高,据说很准呢。

  火熄了,孩子心里盼望着再燎一次疳疳。孩子们也知道,也只有等来年整月二十三了。凡事,都是得遵守规矩。

  灰烬,在孩子们脚下渐渐失去了最后一丝温度,直到再也看不到一星点火星,爷爷再反复试探火星,直到确认万无一失,才回屋歇息。

  这晚,总有几家人的麦草摞因为燎疳疳的缘故而熊熊燃烧起来,惊动了整村人去救火,狗叫人喊鸡鸣,虽说,脚下有潺潺流动的河水,可总归是远水不解近渴。火借风势,烧的是一塌糊涂,有时还会把相邻的麦草摞等引燃,这一年,这几家人烙韭菜盒子烫面饼引火,就得借用邻家的麦草。

  “把他家的,这燎个啥疳疳呢!明年再不燎这球毛的烂疳疳了”农人骂骂咧咧。心里气鼓鼓地,可是,到了来年正月二十三,这门口不点燃一堆旺旺的火,这日月还能旺起来吗?身体还能好起来吗?

  柴火没了。这疳疳,还得燎。就像这日子,无论如何难肠,心里总要留存一丝希望,让阳光透进来,心田暖起来。

  我在回忆燎疳疳时,故乡的疳疳,在噼里啪啦的柴火声里,在孩子们愉悦的笑声里,怕早就开始了吧!

  燎疳散文 篇4

  在传统节日的理解中,南方春节以元宵为界,但在北方春节以燎疳,燎疳是西北地区至为流传的春节喜庆习俗,每年正月二十三为燎疳节,它是正月里最后一个节日。

  传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能用火烧燎,才能驱毒灭病,所以叫燎疳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堆柴火,再发一些鸡毛蒜皮进去,表示避免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夜幕降临,万家篝火,燎疳节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节日,老少男女围坐在火堆边,火焰越升越高,三米,四米,像一面墙一样,等火势弱了一点时,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会建筑冲刺的力量,纵身一跃,可以跳过一米多高的火头,等火势彻底弱了下去时,大孩子还可以自行跳跃,小孩子的父母双手张开,从他腋下伸过去,十指相扣,把孩子在火头上一甩,也算是跳过了。接下来胆大的人可以来回跳跃,但是存在安全隐患,要是没跳过,那就是另一个结局了,死了,废了。

  主人还会用铁锹把灰往天上撒,看见这个灰色小麦花,嘴里就会念叨:“嗯,小麦今年可以丰收了”。看这朵花像豌豆花,嘴里念叨:“嗯,今天豌豆可以丰收了。”看见这朵花像黄瓜花,嘴里也会念叨:“嗯,今年黄瓜可以丰收了”。……火花漫天飞舞,虽然很脏,但人人都爱往里面钻,飘在空中的火花使农民们寄托的一种丰收的美好罢了。

  燎疳就是为了燎去身上的骚气霉运,迎接时来运转。“燎疳”的柴是秸秆,人们相信依靠火可以驱邪除魔,保佑家人平安,庄稼丰收吧!

  火烧完了,也代表年已经过完了,新的工作就要开始了。你们喜欢燎疳节吗?喜欢喜欢西北地区亲身感受这“燎疳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吧!

  燎疳散文 篇5

  随着时间的流逝,又到了正月二十三——燎疳节。这天,人们都准备了干柴、废纸等在晚上燎疳用的物品,传说燎了疳就洗掉了身上的晦气,来年就是吉祥平安的一年。

  盼着盼着,终于到了晚上,各家各户都点燃了白天准备好的柴啊纸啊,一家人围在火堆旁说说笑笑。火刚燃起来了,大人在火中撒了一把盐,立刻就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据说可以避灾免获祸。燎疳开始了,一家人一个一个从这头跳向那头,又从那头跳向这头。气氛非常热烈。到我跳了,看着那一堆火,走近都感到灼热烫人,我不敢跳,妈妈一直鼓励我,看看其他小朋友跳来跳去的,有一个男孩甚至从两米高的火头上跳过去了,我也心痒痒了,闭上眼,从火堆上跨了过去,咦!好像没有多么可怕,我一下子来劲了,越跳越胆大。

  如果亲人不在,就把他们的衣物拿出来燎一燎。奶奶说燎疳了就把晦气燎掉了,一年就平安了。

  等到柴草烧尽了,爸爸用铁锹扬起草灰,火星在空中飞舞,根据飞舞的方向、形状,“懂行”的人就会喊出“麦子花”,“荞麦花”,“糜子花”,“玉米花”出现什么花,意味着今年什么庄稼丰收。紧接着就是“踏老鼠”,大家争着用脚踏灭地上剩余的火星,踏灭一处就意味着踏死一只老鼠。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响彻天际。

  疳燎完了,年也结束了,平安祥和的一年又开始了。

【燎疳散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燎杯绿茗,暖暖心灵_650字01-27

精美散文精选03-02

抒情散文(精选)11-29

精选经典哲理散文06-16

精选爱情伤感散文12-01

国画散文诗精选05-11

【精选】散文作文10篇04-05

优美伤感爱情散文精选05-08

关于名家散文精选阅读11-19

【精选】散文作文七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