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百加老街散文

时间:2021-06-12 18:39:40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百加老街散文

  在漫长的时空隧道里,百加老街的繁荣与辉煌,宛如一棵璀璨的星星,耀眼在历史的星空下,闪烁在岁月的长廊里。从她“体内”散发出来的魅力与馨香,人们一直难以释怀;从她身上体现来的特色与光芒,人们至今引以为荣。

百加老街散文

  且让我的钝笔当作观光的一叶小舟,徐徐漂进百加老街这座“河床”,一块采撷几束色彩斑斓的浪花,一起欣赏她所留下的“沿岸”风光,一同追寻她所历程过的斑斑足迹,一道感受她所潜藏的深厚韵味。

  百加镇地处万安县北郊,距离县城13公里。百加镇的繁华区段位于百加老街,老街濒临碧水长流的赣江东岸。东接绵延逶迤的群山,与倚山而立的枧头镇峰峦叠障;南邻起伏不平的梯田,同依山傍田的万安县交通便捷。西界南北走势的赣江,与临水而居的韶口镇隔江相望;北靠宽敞平坦的沃田,与一马平川的窑头镇畅通无阻。

  古时,百加老街虽说是一个乡级单位的集贸中心,但却是千里赣江边的一个重要商埠。自春秋战国建镇以来,百加老街经贸范围甚广,物流辐射半径颇大,上通赣州,下达吉安、南昌,往西跨过赣江,可至井冈山、遂川,一度有过“百家商铺共聚,千户商贾云集”的繁荣。南宋以来,也一直享有“走上走下,不如百加”的美誉。经济贸易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清代雍正年间,经济繁荣的景象已达到了鼎盛时期。老街凭借当地产业及地理位置优势,充分利用水上航运条件,广泛汇集四海物产,持久的商贸作用,使百加老街成为闻名遐迩的集贸中心城镇。

  清朝时期,老街已发展为热火朝天的小集市,商业活动极为频繁,形成了赶圩的习俗。每逢赶集之日,窑头、韶口、县城等周边的人,都会蜂拥而至前来赶圩,所有连接老街的通道上,一路都是络绎不绝的赶圩人群,潮水般涌向老街。高峰时期,悠长的街面上人声鼎沸,人潮如海,人群拥挤得水泄不通。民国初年,进入鼎盛时期,街面上出现了百货、鱼货、中药、酿酒、屠宰、理发等行业。诸多行业的兴盛,让百加老街的街道也变得更加绵延悠长,不认路的人行走街中,彷如置身迷宫之内,分不清东南西北。

  骑马楼建筑群是百加老街蔚为壮观的风景。骑马楼群的结构特点是:栋栋楼房相通相连,构成一个长城般的整体,耸立在街道的两旁。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当你来到百加老街,站在老街的入口处,从街口望去,两边对称的骑马楼,呈一字形排开,让你一眼望不到尽头。当你近距离观察骑马楼时,你会发现,骑马楼的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居住使用,下层是店铺。商铺沿袭着古老的传统,基本都是前店后坊的格局。骑马楼的底层往里掏空了两米,所乘的空间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长度达到数百米。行人走在廊下,完全不必担心日晒雨淋。当地商人利用骑马楼的这一特点,将其引进家乡,让乡亲们在下雨天也能潇洒自如地在街上行走购物。

  在当时,具有异国风情的骑马楼是富贵的象征,能建造一幢这么气派的骑马楼,其主人一定是非富即贵。可以设想,建一幢骑马楼尚能彰显富贵身份,更遑论一个骑马楼的建筑群。

  骑马楼是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随着清代“西风东渐”开始传入广州,其中著名的有广州“十三夷馆”,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骑马楼是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齐名。在商业楼宇密集的城镇,骑马楼的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楼下经商、楼上住人,外加一条长长的走廊,完美地结合了商住两用的建筑功能。S、

  百加老街的骑马楼,其门窗、梯子、楼樑、楼板、椽木、檩条等诸元素,都是青一色的木制品建筑。为了用火安全,他们均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从古代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百加老街都有许多人居住。那时,人们在店铺里不烧茶水、不煮米饭,为的是用火安全,从清晨开始,每隔不远的巷道内,便是雾气腾腾、轻烟袅袅,哪里是集中煮饭烧水的地方。当时,只要走在街上,除了看到挑着蔬菜匆匆赶往早市的农民外,最多的就是店铺人拎着水瓶,或捧着饭盒,不紧不慢地穿梭在街巷道内,这情景可持续到夕阳西下。闲来无事时,或在廊下三五群人,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或蹲在店门旁掏出烟袋,过上几口烟瘾。这种悠闲自在的民风,这种和睦相处的氛围、邻里友好的关系源远流长。

  有花香弥漫,必有蜂蝶蹁跹。来自老街骑马楼异域风情的魅力影响,曾两度吸引国内电影取景。早在70年代,电影《井冈山》在百嘉老街取景拍摄。前些年,拍摄《鹿鼎记》的部份电影外景,也取自百加老街。

  异常繁荣的经济,也给文教事业的兴旺带来了新的发展楔机。在百加老街商业繁华的时代,众多文人雅士前来讲学,老街行人如织,镇上的人们为了入住商业中心,便沿着街尾兴建起住房,有普通民房,也有后人为纪念先辈而修建的宗祠。其中,颇为有名的宗祠便是“九贤祠”。“九贤”是九位文人的尊称,自宋朝以来,先后有九位文人前来讲学:欧阳修、刘辰翁、闵子林、郭简斋、解缙、罗洪先、刘玉、欧阳政德、文天祥。后人为纪念九位贤人在百加讲学而兴建的宗祠,命名为“九贤祠”。

  据史料记载,“九贤祠”建于1870年,是典型的古书院建筑风格,设计古香古色,有回廊、吊楼、藏书阁、天池等。占地面积741平方米,除教室、牌位房为一层建筑外,吊楼、学生和老师宿舍、藏书阁均为两层建筑,结构外墙为砖,室内均为木质,且雕龙画栋,做工十分精细。受诸多名人讲学影响,古代历朝科甲蝉联,以进士、举人封官进爵的百加才子不在少数,诸如宋秘书监张宗周、明刑部加兵部尚书刘士祯、兵科给事中黄绍杰等。九贤祠位于百加镇九贤小学内,是我县唐至清三胜地之一。九贤祠自1870年建成以来,因文风鼎盛闻名遐迩。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在求学路上不停地求索……

  然而,百加老街古风情韵的华丽篇章,并没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如既往的抒写,最终,皆因老街的举“家”搬迁而彻底走向了没落。

  离开老街很多年了,当我再次踏上这块热土时,内心非常感慨:昔日商贾繁华地,今日空街渺人烟。曾经引为荣的房舍,如今荒凉不堪,墙壁攀爬野藤,青瓦缀满荒草,骑马楼的伟岸身躯早已不再挺拔,宗祠俊美的容貌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华,有些楼房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

  我沿着街道由南朝北行走,寒冬的朔风在畅通无阻的街道上呼啸。不远处,有数片青瓦从屋檐边吹落,那清脆的落地之声,似乎在向人们发问:举镇搬迁究竟为了什么?或许是腾出老街让“宝贵”之地另有重用,可搬迁十多年后一直无人问津。或许是建设美丽乡村所需?重新打造一个崭新的乡镇,这或许是一项不错的'举措,但为什么只有投资老街搬迁的巨额资金,却就没有维护老街的小资费用?当建设最美丽乡村的旗帜,在当地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选择百加街道作为搬迁对象,确实不失为“上策”。因为,这里是省市领导进入万安县城的入口,在公路两旁展示最新最美的乡村房屋,既能彰显地方官员的政绩,又能体现为民办事的宗旨,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历史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圣人,也是一位双重角色的成功扮演者。她能为老街塑造辉煌,也能为古镇抒写没落。只是塑造辉煌的时候需要经历太长的路程,而抒写没落的时候却是灰飞烟灭的一瞬间。百加新街,虽然以暂新的面目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她毕竟没有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沧桑,毕竟缺少那份厚重的历史底蕴,新街只能在新的起点上缔造新的辉煌。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现阶段,我们缺少的或许不是资金,而是缺少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缺少一种维护历史文物的认知。在推进文明社会的进程中,愿我们都能为历史文物的保护作出应有的努力,摒弃个人的浮躁观念,让民间尽可能多的历史文物得以遗留与保护!

【百加老街散文】相关文章:

老街唯美散文05-27

都市老街散文01-08

山塘老街的散文06-01

老街的网络散文07-21

老街印象经典散文06-21

伤感的散文:老街06-22

老街记忆散文04-21

老街高中散文05-11

老街的旧时光散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