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那路,那桥,那老人散文

时间:2021-03-21 16:03:39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那路,那桥,那老人散文

  那路,水泥铺设,平坦干净,长约八百米,呈“s”形,如一条绸带,一头连着大桥,一头接着村子。村子里原先的道路被别人砌围墙堵死后,年间大量的八角、肉桂、木薯等物产因道路不畅不能及时出卖而腐烂变坏;出街入市,买肥购物也不得不走别人田埂或钻他人屋檐,苦不堪言。新村人知道“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此路不同,另辟蹊径。他们更明白“要致富,先修路”。经过大家的出谋献策,实地勘测,反复丈量,终于找到一条能与国道接通的线路,并且利用外组的土地很少。2010年,确定路址后,组长立即发动村民捐钱献地,挨家挨户收取,联系外出务工人员快汇,短短几天时间,就集资近十万元;组长不顾年纪大血压高,亲自拿起竹竿丈量土地,勘测路线。理清土地赔偿费后,请来钩机两台,民工十多人,奋战几天,便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机耕路。2012年,区扶贫办把它硬化了。村民们感激不尽。

那路,那桥,那老人散文

  那桥叫新村二桥,五十米长,四米五宽,三米三高,混泥土钢筋结构,横跨碧波,坚固美观,建于2011年,是防城区扶贫办为解决新村组的村民出入困难拨款修建的。新村人为此感激涕零,高兴得手舞足蹈。那桥为何叫“新村二桥”呢?难道还有“新村一桥”?不错,三十年前,饱尝隔江苦头的新村人乘着改革的春风,依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后,组长看到建桥时机成熟,积极发动群众集资献料,短短十来天,这十来户人家便集资到十多万元,支撑、模板一大批,并请来建筑工人二十多人。村民们与建筑工人一道奋战,顶风冒雨,苦战半年多,终于建成了一座长三十多米,宽五米,高十米的石拱桥,也就是“新村一桥”。可是,好景不长,1988年夏,那场特大山洪把大桥冲坏了。祸不单行,原来的道路也被别人砌围墙堵死。从此,新村人过着断桥无路的日子。年迈的乡亲撑着雨伞气喘吁吁的踏上石梯一步一步迈向公路;年轻的村民挑着沉重的八角、肉桂弯着腰抖颤着脚挪上石梯奔向市场;三五成群的小学生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小心翼翼爬上石梯走向学校......村民们又急又盼,2011年,终于盼来了村委干部,盼来了乡党委、政府的领导,盼来了区扶贫办的同志,他们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带来桥梁设计师和施工队,经过半年多时间奋战,一条钢筋水泥高架桥便把断路连接,把党群的心连起,把致富的希望升起!

  那老人年过八十,发白须飘,身体硬朗,拿着一把铲在路边培土护路。老人便是新村组的组长。三十年前发动村民集资献料建桥的是他,四年前挨家挨户收款,冒风冒雨勘测路线丈量土地的'也是他,三年前协助建筑工人建桥的还是他,如今义务培土护路的仍是他。老人年轻时就当新村队的队长,一心为民,克已奉公,年年被评为生产队劳动标兵,获过县级劳模,去过昔阳参观,任过大队治保主任,当过村委党支部书记和乡林场场长,一步一个脚印。从乡林场离职回家后,村民们又把组长的担子交给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他勇于担当,信心百倍,带领村民修桥开路,炼山植树,垦荒种蔗种木薯,引导村民多种经营发家致富。

  那路,送走了贫困,迎来了富裕;那桥,一头连着昨天的贫穷,一头接着今天的繁荣;那老人,为民着想,德高望重,深受村民的爱戴和拥护。

  那路,那桥,那老人,还有路两旁花草盛开,层层梯田上蔗苗墨绿以及村子里坐落有致风格各异的楼宇,构成了一幅爽心悦目的乡村风景画。

【那路,那桥,那老人散文】相关文章:

那桥那河那船教学设计09-12

《那树》经典教学设计12-07

那树教学教案11-30

《那树》的教学设计06-18

那树教学设计11-03

《那树》教学设计板书12-07

关于《那树》教学设计12-07

有关《那树》的教学设计12-05

《那树》教学设计合集12-04

那树的优秀教学设计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