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八月十五散文

时间:2021-03-18 16:02:37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八月十五散文

  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然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却只有八月十五,故乡里没有人会说中秋节的。不知道这是故乡人们的约定俗成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反正人们都是这么称呼。倘是忽然有人说出“中秋节”三个字来,听到的人们一定会满脸的狐疑和愣怔,一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表情。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故乡人都不知道中秋节就是八月十五,或者说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知道的人大半都是村里屈指可数的那几位识文断字者。其他可能也略有知道的人,但是他们也都不说中秋节。或许总感觉不如说八月十五来得更加自然和妥帖吧?也或者在众人面前他们不好意思文邹邹地拽文,只好“蟹子过河随大流”式地和乡亲们融为一体。当然这只是我时下的揣测而已。

八月十五散文

  那时的八月十五家乡人讲究的也跟现在大异其趣,现在看重的是赏月,赏桂花。距离八月十五还很有些日子,天文部门就在预报,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十六圆还是十七圆,八月十五前后那几天的天气是阴还是晴,是有雾霾还是有雨。相关部门也在预报,桂花大约什么时间开放,是早桂还是晚桂。而五六十年前看重的却是“吃”,月饼当然应该是首当其冲,却又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依重。那原因则是吃不起,并不是时下所谓的月饼含糖量高,含脂肪量高等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因素所致。吃不起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钱买,另一方面月饼也是凭票,凭证供应的,多买了不行不说,另外还需要提供粮票。倘是在城镇,又是非农业的城镇户口,那是不消说了,家家都有粮票,去粮店少买几斤粮食,节省下来的数量,提取几斤粮票就是了。

  可是在农村,弄到粮票的渠道虽然也有好几条,然而对于普通的小民百姓来说,却也并不比登天容易多少。比如说吧,渠道之一是拿粮食到粮库里去兑换。兑换粮票的第一道手续是到大队会计那里开介绍信,有了大队的介绍信粮库才能接待你。要开介绍信兑换粮票,必须有正当的理由,比如外出出差、开会,或者到城市里探亲等等。出差、开会那是村干部们的事情,与普通的小百姓们无关;就是到城市里去探亲你也得有城市的亲戚吧,倘是一味的撒谎瞒哄,那以后谁还敢相信你啊!更何况兑换粮票单是拿地瓜干去是不行的,那要按粮色比例的,小麦、玉米都得有份。生产队分的那点小麦、玉米真可谓是“斤斤计较”,那里还有兑换粮票的那份,这是粮票来源的主渠道。

  其次还有到黑市上去买,或者亲戚家赠送。到黑市上去买,不但要有钱,还要熟悉黑市的交易地点,交易行情和买卖双方的交易暗号、暗语等等。小民百姓们一年之中出门赶集的次数都寥寥可数,没有钱不说,那里还能了解这些繁琐的程序,宁可不吃月饼也不去买那劳什子的粮票。至于亲戚赠送呢,你还得有城镇户口的亲戚吧。即使是有,人家送不送你粮票也很难说的,还不至于为了吃口月饼,腆着脸皮去开口要吧!所以农村的八月十五能够吃到月饼的人家也还是屈指可数,即使能够吃得到的,不但不可以放开肚皮去“可劲造”,就是每人能吃到一个都不可能,大都是家里的当家人拿着菜刀把一个月饼平均切成两块甚至是四块、六块,每个家庭成员不分老少长幼,一人品尝那么一点点作罢。

  儿时的过节既然就是为了吃,那么八月十五吃不到想吃的月饼,那又该吃什么?故乡的人们不乏寻找替代吃食的智慧。一般年景进了农历的八月门,地瓜、芋头都长个六七成了,所以才有了俗言“八月初一开沟”的说法。也就是进了八月门,地瓜芋头就可以刨出来吃了。不过真正在八月初一就刨地瓜、芋头吃的人家还是寥寥无几,毕竟地瓜芋头才长了六七成,是不忍心在远远不到收获期,就残忍地断送了地瓜、芋头的生长佳期,使自己到秋收时节少收获三四成地瓜、芋头的。也有两种人家会必定在这个当口刨地瓜芋头吃的,甚而至于还要提前到七月的中下旬。这两种人家,一是眼下的确没有任何可以填充肚皮的东西可吃,委实揭不开锅的;二是少数嘴馋,又没有办法弄来其它新鲜东西一解馋福的。

  而绝大多数人家都是挨到了八月十五,这才开沟刨地瓜、芋头吃。这个期间,地瓜、芋头大半已经长到了八九成。再一个,正好又是八月十五,没有其它的食品让全家人一饱口福,来过一个多少像那么回事的节日,也只好拿地瓜、芋头开涮了。儿时我们家是奶奶当家主政,奶奶是不让在节日时煮地瓜吃的,说地瓜太普通而且普遍,吃地瓜吃不出节日的味道和气氛来。尽管地瓜干磨成面,包成饺子,包子等通常也都成为节日美食的替代品,新刨出来的新鲜地瓜也是我们所向往吃到的,奶奶还是说不行,这是因为有芋头比地瓜更好吃。况且吃芋头过节还有个讲究,芋头的谐音就是“余头”,象征着“有余”的。

  通常奶奶让我们在八月的十二三就把芋头刨回家,把芋头的茎叶去掉,择去根毛之后,用篓子挎到村边的小溪里,连篓子一起放进水里,然后用脚有节奏地踹踏芋头,一会儿芋头的外皮就所剩无几,只剩下光溜溜白白的芋头核了。这种事情是小孩子们最愿意去做的了,一边玩着水,一边和小伙伴们谈论着谁家的芋头大,谁家的芋头小,一边又逗弄着清澈的溪水中围上来觅食的小鱼小虾们,不知不觉地就把活干完了。看着光溜溜的芋头,遐想着八月十五的美餐,这才挎上篓子,把芋头拿回家去。回到家之后,奶奶和母亲再用碗瓦碴把剩余还没去掉的零星芋头皮刮去,接着再放进水里洗一洗,捞出来摊在高粱秸秆做的箅子上晾个三两天。等到八月十五的.早晨,芋头的水分去掉了一部分,外表也由白色变成了酱红色。这样的芋头吃起来不但有嚼头,还有一种特殊的鲜味。

  八月十五的早饭全家就吃这种炒芋头和也掺了一些切成两半或者四半的芋头在里面的杂面汤(带汤又很细的杂面条)。中午饭大半是小米掺上旱稻子碾出来的粳米做的二米饭,菜品,奶奶则会把整个的茄子洗干净之后,再用菜刀顺着豁上许多道口子,在这些口子里添夹上用各种佐料餵好的肉丁、葱花之类,然后放在笼屉上蒸熟,奶奶叫它茄盒子,也很美味可口。一般年景,只要能够养大了一群小鸡,而且其中小公鸡又有两只以上,杀一只小公鸡过节,来他个小公鸡炖粉条,也是不可少的一道荤菜。过节了,好歹也得凑成四个碟,让父亲喝上几盅地瓜干酒。到了晚上,便是地瓜面饺子。总而言之,无论是平日还是过节,儿时家乡的饭桌上,无论如何也是避不开地瓜的。临近八月十五那几天,兴高采烈的小伙伴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唱出“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的顺口溜来。然而那时我却从来没见过那家买过和吃过西瓜。

  茶饭之余,人们谈论的大半也不是月亮与嫦娥的话题。“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倒是挂在每家每户长辈们的嘴上。即使是平头百姓,也知道趁此过节的机会,对后代们灌输爱国,爱民族的传统教育。奶奶也能把杀鞑子的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什么有心人在月饼里夹上“八月十五晚上几时几刻大伙一齐动手杀鞑子”的纸条啦,人们看到纸条以后,又怎么齐心协力把各家各户的鞑子全部灌醉啦,又怎么同一时刻动手把鞑子斩草除根啦,等等,等等。究其实也不过是牵强附会,从中在为刘福通和朱元璋们的红巾军搽脂抹粉。即使真的有人在月饼里夹了纸条,其时识文断字的人少乎又少,所谓“睁眼瞎”的百姓们看到了纸条也不知所云,那里又会杀鞑子呢?不过,也并不能因此而归于谎话一类,抹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或许想象的编织,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理想向往吧!

  时光飞逝,恰如白驹过隙,好像转瞬之间便由青涩懵懂的孩童变成了老态龙钟的翁媪。还未进农历的八月门,一边天天品尝着各式各样的月饼,天热难耐之时,再从冰箱里拿出凉冰冰的西瓜啃上几口,那种惬意劲儿倒也无以言表;一边又翻看着网上铺天盖地的关于中秋节的五花八门的信息,也算是物质、精神两不误了。享受着时下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网络资源,却又渴望着失去的童贞乐趣。两相比较,假如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二者只允许选一的话,孰轻孰重,还真是令人难以掂掇。

【八月十五散文】相关文章:

八月十五,我是不想家的小孩青春散文07-20

八月十五的句子09-01

八月十五的作文01-20

八月十五作文01-20

八月十五月儿圆抒情散文01-14

八月十五短信06-16

八月十五祝福短信06-22

八月十五赏月的诗词09-14

八月十五赏月的作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