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楹联佳话散文

时间:2021-08-11 13:37:04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楹联佳话散文

  对联,雅称“楹联”,又称“对子”或“对仗诗”。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珍宝。由于它具有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形式多样的特点;并能集中体现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反映人文与自然普遍存在的对称规律,因而其展现形式,表达方法,以及所拥有的广泛读者,是其他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楹联佳话散文

  但千百年来,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却被人们视为“雕虫小技”,“笔墨游戏”,被排除在文学殿堂之外,成为泱泱五千年文明大国文学史里的“门外客”,一直不被重视。明代徐师,就曾将中国文学体裁分为127类,但于此极细的分类中却无对联。徐文长、郑板桥和张之洞等均为明清两代对联创作高手,可在自编诗文集时,也将对联“打入另册”,终又“扫地出门”。

  其实,对联这一古老的艺术,不仅源远流长,且有极强的'生命力。早在先秦文学作品中就有对联的雏形,《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305篇诗歌,其诗在结构上大都采用“重章叠句”(即各段字句基本相同,为“冲章”;相连几个诗句结构基本相似,为“”叠句)。唐、宋诗词也明显延续了句式的对称规律,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至明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对联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清代,对联创作与研究不仅空前繁荣,高手云起,群芳斗艳;且楹联佳对和选集专著也竞相问世,清人梁章钜就曾编纂《楹联丛诗》。由此可见,对联是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曲日渐衰落的清代。在《红楼梦》这一古典巨著中,曹雪芹便融入许多对联佳句,而后人看到的仅是这部小说所展现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创作价值,却忽视了其对联在当中所起的作用。

  对联虽无古典诗词的韵脚,平仄和格律等的严格要求,但它讲究字词的珠玑、简洁和新颖;句式的明快、工整和创新;联意的精彩、集中与深刻;结构的对称、有序和严谨。其文思之妙,如画龙点睛,神彩飞扬;制作之巧,又熔书法、绘画、雕刻、建筑于一炉,真可谓瑰丽典雅,妙趣天成!对联门类极多,分支极细,有言志联、自勉联、题赠联、喜庆联、嘲讽联、哀挽联等。其中名胜楹联更是一绝,不仅形式繁多,意义广泛;且感情浓烈,节奏明快。有为山河增辉的胜迹联;有自然隽永的山水联;有赏心悦目的园林联;有寓哲蕴理的寺庙联等。如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李清照纪念堂题有“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诗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改革开放后,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下,对联已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中国文学史仍没有给对联一席之地,但它的历史地位和存在价值是不容忽视和否认的。所幸,在小学语文教科室里,已增添了不少楹联佳句。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联这一不幸的“门外客”将愈显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光芒,并在中国文学史上为其“正名”,也当该不远了。

【楹联佳话散文】相关文章:

千锤百炼写楹联散文04-02

寺塄干一个流传佳话的地方散文11-15

江西九江烟水亭楹联随笔散文11-26

谭嗣同故居楹联赏析07-20

金沙泉楹联赏析12-03

才子佳人,乱世佳话随笔12-22

寻找楹联作文700字02-25

元宵节实用楹联12-19

泰山岱庙坊楹联赏析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