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 百文网手机站

乡土的经典散文

时间:2022-09-20 12:16:44 经典散文 我要投稿

乡土的经典散文(通用6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土的经典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的经典散文(通用6篇)

  乡土的经典散文 篇1

  记忆里的鱼儿,仿佛就是乡村野生的果子,让那个年代的我们惬意地品尝大自然的恩赐。捕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钓竿钓鱼,也可以渔网网鱼,还有鱼罾捞鱼,鱼篓捕鱼,等等数不胜数,有鱼儿的地方就有渔人,捕鱼让我们收获着乡土的味道。

  老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河。每年春夏,我们都会到河里去捞鱼。梅雨季节,汛期到了,也是小河鱼儿壮实的时候,大雨刚过,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提了渔具,纷纷到河边捞鱼。味道鲜美的河鱼,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可是我们的美味佳肴,使尽了法子去捕捉鱼儿。秋天,小河干涸,年少的我们脱了身子,跃进水中捉浅水里的小鱼儿,不一会儿,半桶子活蹦乱跳的河鱼便成为了我们兄弟们的战利品。母亲伴以红椒,葱末,丰盛的晚餐便在河鱼宴中荡漾着乡村时光的欢歌笑语。

  岁月无声,数十年悄然而逝。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里,到相距不远的老家寻找生命的细节,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冬天来了,村庄在时光的变迁中渐渐褪色,父母在岁月的更替里渐渐老去。家中琐事,苍老的父亲都和我商量,包括村里大大小小的根本与我无关的事儿,他都要说道说道。他开始什么都听从我的安排,言行计从,即使有时不同意,也不肯与我当面讲,让母亲背后悄悄告诉我。每次回家,父母都把我当做客人看待,母亲总在第一时间为我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父亲坐在火炉边,像个孩子似的和我拉家常。这些年来,我总是东奔西走,左右折腾,除了妻儿,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宽容我的两个人,他们从不埋怨责备我的随意行走,他们只关注我的安全,我的健康,我的欢乐。也正是这种亲情常在的缘故,纵使万水千山走遍,我还是觉得故土最为温馨,所以回家,是我生命最真挚的皈依。

  今年的冬天比较温暖,在碧天暖阳中回家,我能感受到脚下土地的温度。母亲看我回来,放下手中的锄头,要为我煮饭。我说不了,等会还要回单位去,近来有点忙。火炉边的父亲一听赶忙说,你等会儿,我和手爷相约去池塘里拖鱼,运气好的话,捎回去一顿好菜吧!手爷是上屋桥头河煤矿退休的邻居,远在浙江打工的儿子为他在城里买了房子,可他就是住不惯,经常回到乡下老家来居住,种点菜蔬,平时就爱变着法子捕鱼儿,家里捕鱼器械一大堆。手爷和父亲是少年的铁哥们,到了冬天,他们经常相约到山塘里去拖鱼。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冬日暖阳里穿了工作服,扛了渔网,分立山塘的两端,互相拉绳。渔网从这头拖到那头,再从那头拖回来,因为冬天气温低,鱼儿蛰伏淤泥里一动也不动,一网拖下来,就可以收获好些小鱼儿。但是今天运气特别好,按照父亲的说法是我这个人天生有吃福,不到一个小时,父亲和手爷就捕获了十多斤小鱼儿。收工回家的父亲让我拿了塑料袋子,盛装了一部分带到单位与妻儿分享,我用手提着掂量,估计有三斤以上的山塘小鱼儿!

  因为住所和老家相隔较近,所以我经常三天两头回老家。在那片保持着温度的土地上,年过七十岁的父母依然在那个悄然褪色的村庄里劳作不辍。他们经常反馈与我乡里土产,如地里亲自栽种的蔬菜,自家养鸡产的鸡蛋,亲自制作的地瓜皮、萝卜皮、霉豆腐等等,他们经常电话我回家去拿。其实,在他们眼里不值钱的土产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可是无价之宝。就如父亲送我的那些小鱼儿,带回住所后,一餐是吃不完的,那几条晶莹的红鲤鱼,便蓄养在厨房的水盆里,每天可爱地游来游去。小小的红鲤鱼儿,淳朴,诚恳,忠厚,憨态可掬,又机灵聪慧,望着这群来自老家的水中小精灵,我仿佛看见了故乡的样貌来,稍稍凝神,脑海里就展现出遥远的村庄里所飘散出来的乡土的味道来了

  乡土的经典散文 篇2

  小时候的月,像一个老婆婆,温柔又慈祥,照在身上的时候总是暖暖的。

  那时候的小村庄,生我的故乡,还是青色的瓦,白色的房。忙碌的村民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三三两两踏着等不及天黑才出现的月光,家中的女人早已备好了饭,几家人笑着聚在一起,看着自家的汉子像孩子一样把饭吃完。不用他们来夸饭菜做的好吃,从他们舒服地打个饱嗝中所传达的,已不必多言。

  夕阳终于撑不住自己的睡眼,红着脸昏昏沉沉地在西边睡去,夜温柔的为他披上一成薄被。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唤来了早已偷偷溜出来的月,平时最沉默寡言的汉子也打开了话匣子,在一起谈天说地,畅谈古今。谈的是不变的话题,西游水浒,三国红楼,却每每被他们讲出新的趣味。小孩子是最耐不住寂寞的,叫上三两玩伴,在街上大闹嬉戏。街上没有路灯,确是没有人担心的,月儿早已延续光芒,像个老婆婆一样,轻轻用手将孩子们捧在怀中,任凭孩子们顽皮打闹。不要怕黑,婆婆给你们点灯。

  小孩子的心里,月可是个孩子王呢,不然,为什么身边总围着一圈眨着眼的小可爱。月啊月,只怕你也是想和我们一起玩的吧。

  后来我们长大了,可月却似乎变的年轻了许多,再也没有婆婆般的慈祥,更像是一个美艳的贵妇,不惹俗尘,拒人千里之外。

  长大的孩子总是要告别故乡,去天南海北的流浪。刚开始闯荡的时候,看着都市霓虹灯闪烁,一点点光从比小村庄里最高的树还要高的楼房里透出来,五颜六色的,像极了童话里的城堡。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美,原来在夜晚会发光的不只是月呢。新鲜的事物总是要把少年的.心勾走的,少年迷恋在这么五彩的夜晚里,一天,两天,三天……突然在某个夜晚想到,是忘了点儿什么吧,这里没有淳朴的村民,没有嬉闹的玩伴,没有暖暖的月儿,没有故乡的爸爸妈妈在身边啊。

  内心是少了点什么的,不由得抬头看看,月儿独自躺在夜的怀里,没错,是独自。月光清清冷冷的,再也不像婆婆的手,暖暖又柔柔。你还是那么漂亮,只是,和我变的好陌生,为什么要这么冷冷的看着我,别这样,和我一起在小村外的世界里玩好不好?月啊月,你为什么不理我?月啊月,为什么我的眼角变得湿湿的?

  渐渐地喜欢夜晚找一条没有灯火辉煌的路,不与好友相伴,只是默默地走完一条街,我却不是孤独的,我知道只有在这样的街上,月儿会带着他的玩伴,还是像个孩子王一样跟在我的身后。这个时候,故乡妈妈,月儿也在伴着你吧。

  老前辈们,我渐渐懂得你们为什么喜欢漂泊,却总在深夜借月儿述说着离殇,不论是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是你东坡的“千里共婵娟”。晚辈没有你们的才华和文笔,只是一个深夜未眠,伴着月儿写下一篇文章的游子,月啊月,请你继续照亮那片热土,让我知道回家的路。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脚踩在一片热土上,伴着你的温暖,痴痴地笑……

  乡土的经典散文 篇3

  夏末了,风还挺轻柔的,把我抱住。但我总觉得它变了,想追究一下……无从下手。又或许……是人变了,我们看着自已长大,也日睹另一些人的老去,有些并无感觉,有些是力不从心,剩下的是泪流满面的。

  我知道了人生的百态,体验了久病无孝子,所谓的人情,都是在钱与权的基础上。在乡村的风中才带着泥土般的清纯气息,我如朝圣者般对它有着爱怜之情,生怕一不小心这气息也没有了,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我的梦还萦绕在这个地方,我的情还飘着,曾经认为那12年辛苦的时光匆匆忙忙地走了,梦想也在红砖瓦房之间飞翔了。

  故乡的泥土是带着希望的,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他的气息让我安静,让我回味。

  我望着远方的天空,我知道天的一方你也在看着我,我读懂你的伤心,你的每一滴泪水我也明白,是你让我有了生命,有你才能有家的味道——故乡的泥土。

  我带着你的香,来到远方。这样我才能安心,心灵才能有依靠而不是不知所向 。我也怕有一天我已经记不起你了,你的渺小让所有人都能忘了你。但我知道的我的骨头也带了你的香。

  不知道何时再回去一睹你的芳容,你的草你的树你的每一次流水的声音,都是迷人的音符,那么动听,那么悠远,不绝如缕。

  如今,几个人,一生情,几度回首,一缕乡土......

  乡土的经典散文 篇4

  小区门口有个摊子,卖烧烤。常有一大群女人热热闹闹的从这里经过。这是一帮铁路家属,和卖烧烤女人的丈夫一样在铁路上工作。家属们有说有笑仿佛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女人如花这个词似乎专门是来赞美她们的。她们最大的乐趣就是穿着当下最时髦最流行的服装孔雀开屏一样在广场里跳舞。据说越跳越年轻,越跳越美丽。可也有的把家跳没了。

  小吃摊,一样不碍我的什么事,可最近女儿的馋虫被落到那了。架不住她的软磨硬泡,隔几日就得领着来一次。每次女儿吃的心满意足、心花怒放,仿佛羊儿放到了青草地。

  小区有十几栋楼的填充,不会少了做生意的。原来这里这样的摊点多次就被重复过,可不知为啥都没做长,最后独剩了这家。这种小摊子,熬下来也不容易。傍晚出摊,凌晨两三点了才收摊。生意不大但也络绎不绝。人多的时候常常挤成了一疙瘩,象一群“嗡嗡”叫的苍蝇。卖烧烤的有时是一个女人,忙的顾前顾不了后。而男人在的时候,女人便恢复了生意人的自信与老练,手脚灵便反应灵敏。那男人也只不过干点打下手的活,递个菜打个包什么的。这种生意需要耐心细致,无论一旁等待着还是做生意的本人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一串串烧烤从生到熟的烤制过程,是重复繁琐的。只有客人一一捧上盘子,看着他们专心吃了起来,生意人才可以直直身子,松活松活筋骨了。

  女人粗眉大眼,皮肤粗黑,一口本地土话加上朴素的衣着一看就是来自乡下的。男人却皮肤白皙,眉眼清秀。说是在铁路上工作,可他身上却看不出一点铁路人的骄横和油滑,反倒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

  这几日过寒流,不时地有锐利的小风吹过。脸上像是被刀子在刮,身板似乎都冻缩了。傍晚的街道冷冷清清,可只有这烧烤摊和平时一样火热。炭火红艳艳的像是一朵绮丽的花,把女人的脸印的格外柔和美丽。面对等待的人群,她将一串串菜放在炭火上的铁板上,涂油撒盐一道道程序不乱,沉着冷静不慌不忙,眼角荡漾着一种幸福的微笑;而且嘴也不闲的和旁人搭讪说笑。有人就夸她家男人好,一下班就来陪着女人做生意。

  女人说:唉,说实话,吃苦惯了,这活也算不得啥。但是有他在,我就觉得踏实多了。

  一旁的男人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微笑,一旁静静的听着静静的看着。他一会站在女人左边一会又跑道了她的右边,哦,他是在替女人遮挡风寒呢,男人穿了件皮夹克可还是经不住一阵阵的发抖。

  烤制品种除了常见的外又添了新的花样。—宽粉、茄子、菜花还有一些海鲜肉类等。这宽粉本是麻辣烫里的主角,不知在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忍不住也让女儿多烤了几串尝尝!果然外面嫩软内里劲道再配上各种佐料,真的很好吃!不由地赞叹这小两口还真有创新精神呢,将这小小的摊子做得风声水起有声有色。

  听到我的夸赞,女人一边忙活一边说:咳,什么创新,一次吃麻辣烫时,我就想这宽粉烤出来不知是啥味,还有这些蔬菜都是经过我们反复实验,自己觉得满意了才敢摆出来的。

  哦,好吃是好吃,可你们的烧烤把我家孩子吃得都嘴里上火脸上出痘痘了呢。我忍不住抱怨道。

  小两口有些不好意的笑了。男人认真地看了看我女儿说:呦,是啊,这怎么好,小姑娘这东西吃多了可不好,尤其是那疙瘩出多了很难看啊!你看我就很少吃。她,你这阿姨啊,皮肤粗糙就是吃这吃多了呢。

  哈哈,我们被男人这句调侃的话语逗的哄堂大笑起来。女儿却瞪着卖烧烤女人的脸楞了好一会,哇的大叫一声把手里的烧烤塞给我连连说:我再也不吃烧烤了。

  爱美的女儿从此再也不喊着吃烧烤了。而我有空却还是喜欢到烧烤摊逛逛看看卖烧烤夫妻俩他们那种温馨的场面。

  乡土的经典散文 篇5

  二十多年前,正当壮年的老雷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老家还有地势,回家起建两路房子。小田也正有此意,于是常常挂在嘴边。作为主要受益人的老哥正是十七、八,一心向往着远方与新奇,对这主意反感透顶,你们会去住啊!还是我会去住,别盖,要盖我拿锄头去刨了!至于我,就没放在心上,开什么玩笑,老了回去住,这不有病吗?两个愣头青弄得老雷小田不爽了好一阵子。好多年过去了,偶尔回乡访亲上坟,来匆匆,去匆匆,看着依照蜿蜒逼仄的村道,古旧如初的老宅,老俩位已经失去了往日起房还乡的念想,而这乡土,已渐行渐远……

  中国人最重乡土,几干年来,悠长的农耕文化使得中国人思家恋土,即便是天灾人祸逼得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也是一步三回头,魂牵梦萦的只是一件事——回家。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朝更迭并不影响老百姓的日子,无非是皇帝老儿变了,一样的缴皇粮纳国税。一样的起屋建房,繁衍生息,有祖宗规矩,有乡规民约,用血缘、亲缘紧紧联了一体,不管岁月变迁,时局动荡,在一方土地上演绎苦乐年华,源远流长。出了门,闯荡出功业,要衣锦还乡,光耀门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乡;苦了、累了,老了,只求叶落归根,重归故土,乡土是中国人的根。

  60多年前,一场革命如暴风骤雨般扫荡了中国的乡村,旧的秩序被打破,庙宇推了,神位倒了,数干年延续的宗法架构解体了,中国农民以百般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变国家、改变命运的革命当中,如果说,我对某些媒体得不得就"最"的说法颇为反感,但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民却不能吝啬这个"最"字,他们是最能吃苦、最坚韧不拔、最无私奉献的一个群体,他们养活了这个国家,建设了这个国家,却所求甚少。他们吃穿甚忧,却心怀最纯真远大的理想。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安徽一个普通乡村,村边就是军储粮的仓库,全村人几乎全部饿死却无人去动一粒仓库的粮食。这样的淳朴的民众对一个国家而言,是多么珍贵的财富。

  这个国家,对农村,对农民,亏欠太多。为建立新中国,他们献出太多的生命,为建设国家,他们提供了低廉的人力、物力、财力,原因很简单,我们不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对外扩张、资源掠夺、不平等贸易去积累原始资本。只能让这个庞大的群体咬着牙、拼了命去默默支撑共和国的成长。代价何其大,树砍完了,山挖破了,水不清了,而他们依旧默默在这片已现疲态的故土上生息。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北上,南下,漂洋过海,乡土正一天天变得空寂,他们想为自己,为子孙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是一个无可厚非的理想,打拼在无根的城市,遥望难回的家。还不如候鸟南飞北归,老家成了只是偶尔落脚的客栈。而我知道,不管城市多么光鲜亮丽,繁花似锦,举世无双,如果乡土最终成为无法或不愿回去的归途,中国人还有根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暑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们的祖辈念着节气歌度过的悠悠岁月,终将去哪里找寻……

  乡土的经典散文 篇6

  记忆最深的第一次回乡,是刚刚读大学的时候,因为这一次离开家乡感觉很久很久。

  一阵小雨停过,一片晃晃的太阳又一次照耀着村庄。稻田里忙碌的背影,似乎在说明了晚春刚过。泥土散发着醉人的香味,就像春天花开飘出的清香。

  离开家去读大学,感觉失落而且犹豫。因为很少离家的我们,更加眷恋着这个偏僻而且有着很多故事的地方。

  外面是什么?不知道。外面的太阳似乎没有家乡的温暖,外面的月亮不知道会不会挂在山腰。

  沿着小路,多么熟悉的脚印一直留在后头。哪怕远望着家门的寨子,但心早已飘到了对面的山脚。从传来的鸡鸣狗叫声,就可以感受到是多么亲切。因为故乡的对面是一座大山,通常我们都是下车之后,就要翻越这座雄伟而矫健的厚重山脉,通常我们都叫“关门山”。因为有种锁山望月,一线青天之誉。

  沿着陡峭而且有点吓人的绝壁,我们一路缓缓而下。到了,就要到了。踩着清脆的石子路,身边缓缓而下的溪水声,就像山涧的舞曲。就是这种熟悉的感觉,每一次都会这样。

  说句实话,自从到外读书,很少回到家里了。因为这个被外界一直遗忘的地方,除了乡亲们的模样,似乎能够勾起回忆的,就是一条小河,剩下的就是高高的山外山。

  记得那时从这个地方走出去,是多么艰难的事情。

  乡村里除了一个小学,破败不堪的操场,曾经用木棒支撑五星红旗飘荡。每天唱着国歌,看着被拉得泛白的绳索,也要小手举过头顶,庄严而光荣的在红旗下歌唱。

  老师不多,就是七八个人,他们都不是正规师范毕业,很多都只是代课。校长是本地人,在这个村庄里,他就代表着地方的最高文化。走到什么地方,人们都会亲切的叫上一声“校长。”

  校长比较谦逊,从来很少抖着“牌子”,头发梳得高高的。常常很多父母都要求孩子向校长学习,将来像校长一样有名气。

  也不是说,十年前或者更长一段时间,这个地方很少有文化的味道。偶尔一个初高中毕业,都会畅想着、或者留恋着这个地方,不愿走出去。

  因为高山太高,让我们眼光无法看远。能够看远,也只能间接的倾听着走到外面的人回来。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直到自己“逼”着走出去,慢慢一种微妙而且细细的思维才轻轻变化着。原来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因为一种感情,一种体验,一种回味,一种向往使然。

  曾经离家多次,也曾经想家无数回。

  但是,人生就是这样的无奈。不管自己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影子在梦里出现,不管自己混得好不好,总会想起一些过去的甜蜜。

  如果说,我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定居是一种超越大山的高度,那么走出这个高度的,一定是一个时代的泛指。

  比如革开放之后,很多流动的身影,就像弄潮,他们或者漂泊、或者回归、或者不断向前发展。都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无法阻挡的潮流,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里,这种群体性的大迁移,唯有这个时代最为显著,也最具成效。其实,我们就是这一部分当中的一个。

  如果仅仅只以回乡的记忆来勾勒一下生活的情感,我们只能说这仅仅只是一种记忆。或者说,也仅仅只是一种生活的过往,故乡没有想象的那么美丽,也没有遗忘时候的那么模糊。

  回忆故乡,其实就是回忆一种生活的过程。

  比如读高中的时候,那时道路不通,交通不便,几十公里路,还得背着干粮前行去求学一样,回忆起来,总是辛苦的背后,还留着一丝丝香甜。

  因为我不是故意的,也不是需要这样锻炼自己,偏偏生活在农村,没有理由不能这样做着。也许过去很多人会因为是农村出生而自卑,也会因为农村出生而感觉无能为力。但对于我们来说,恰恰这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难得的生活经历。

  乡土记忆,其实都再慢慢模糊了。因为过去的岁月不是每次都一样的清晰,但看着现在越来越发展的故乡,笔者有着一种冲动,或者是一种安慰。

  至少对于我们来说,走出去或者留下来,也同样是一种生活的美。只是在心里,这个故乡是不是真的存在?或者我们有没有深深的包容着它的一切,只能留着自己品味了。

【乡土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乡土情节散文精选:乡土·老故事01-05

乡土的随笔散文10-28

乡土脉络散文04-07

消逝的乡土散文04-28

乡土随笔散文05-18

乡土哲学散文精选07-30

浅谈乡土散文的感悟经典散文07-03

读《乡土诸暨》散文03-21

乡土拾忆优美散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