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 百文网手机站

捡拾母亲的岁月抒情散文

时间:2021-06-27 17:06:16 抒情散文 我要投稿

捡拾母亲的岁月抒情散文

  很多次提起笔来,想写写我的母亲,正写的时候,脑子里又几近空白,长年的在外打工,一年一次的见面,几近淡漠了对她生活的清晰印记。

捡拾母亲的岁月抒情散文

  母亲小时候没有照片,年轻的时候也没有。我查了查历史,母亲出生的时候,正值解放战争的第二阶段:全面内战。那个时候,社会有点乱,那个时候的生活,也应当是艰苦的。

  母亲小时候是个什么样子,我没有问,到现在,母亲也没说,也没有别人提起。就在去年春节回家,去看望了大姑一下,在和大姑的短暂闲聊中,大姑突然提到了外婆,提到了母亲鲜为人知的过去,母亲还没出世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大姑已经八十岁了,母亲比大姑小整整十岁。

  母亲常常提起的是,她读完了那个时候的初小,到现在也能输导我那闺女认字做作业。母亲嫁过来的时候,父亲的兄弟姊妹多,还有就是几间茅草房。母亲的陪嫁是两个小柜子,两个箱子。到分家的时候,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母亲年轻的时候,应当长得很漂亮,到现在七十岁了,也还不见头上有白发。外婆在世的时候,也时不时来我家探望她的女儿,有一次坐在灶门前,只听外婆唠叨叹息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妈呀,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母亲的娘家在奶头山下赵家汴,没有水库,完全靠天吃饭。母亲很早的'时候就嫁到了石船寨。石船寨和奶头山遥遥相望。石船寨和奶头山很早就有美丽和伤感的传说。自从母亲嫁到了石船寨,便把她的一生交给了那单青梁,交给了那片黄土地。

  母亲苦涩的童年、少年、青年,在我们的心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是在与父辈的交谈中,偶尔飘过几句只言片语。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白天,母亲忙完了家务和地里的农活,晚上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为我们做布鞋,困了,间或哼上一首好听的歌儿,这时才隐约感觉到她童年时候的快乐,也仿佛看到了她跟她的幼小的同学们在教室里唱歌的情景,母亲在外婆的怀抱中牙牙学语,在舅舅和大姑的呵护下渐渐长大。

  父亲从不煮饭,因此,不论母亲有多累,甚至生病,只要能够下床,一日三餐都是母亲忙着。父亲的脾气很不好,还常常骂人,这叫母亲几乎忍无可忍。但为了儿子,最终,母亲还是默默的忍了。

  母亲嫁过来的日子,伴随着日复一日的在风里吹,在雨里淋,在太阳底下顶着烈日暴晒。不管天晴下雨,为了圈里的那条耕牛,每天要上山割一背甚至几背牛草。为了养几头肥猪,为了自己的儿子吃上猪肉,为了平日节日的用人待客,甚至跑很远的路漫山遍野地去采猪草,采猪草的背篼被背烂了一个又一个,提猪食桶的把手也叫母亲磨得溜光亮滑。我们的后山是一遍茶园,到了采茶的季节,母亲天一亮就上山采茶了,为了多采几斤,为了多挣几块采茶费,很多次挨到中午12点甚至下午1点才回家吃早饭,夏茶的天气,太阳把大地都快考熟了。有好几次我上山叫她吃早饭,老远看着她在烈日下一个人孤零零熬着采茶的影子,我的眼泪就来了。

  母亲忙了地里忙家里,忙了山上也忙邻里,几乎每天起早贪黑,一双手早已变得粗糙无比,那手上起茧的深线条,像是一根根树墩的年线,述说着母亲风霜的年月。就这样,时光在母亲的心里无声的流淌,岁月也把母亲的苦涩慢慢吞噬。

  为了自己的儿子,母亲苦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只要是我们兄弟读书的事情,母亲总是开心的。家里几乎所有的开支都用在了我们的读书上。记得中考时,为了让我在考场上看到准确的时间,母亲和父亲背着大米,跑了几十里的山路,一天时间,到镇上来回跑了两趟,给我买了一块50元钱的手表,当时大米的价格才不过三毛钱一斤。那时的手表是很时尚很值钱的。为了让我们吃的好一点,穿的好一点,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似乎也从不舍得给自己缝什么新衣服。在那些分粮吃饭的日子里,母亲总是给我们的碗里盛最好的饭菜,而自己却吃着剩饭和最粗的粮食。

  母亲在我自小知事的时候牙就疼,疼得特别厉害,疼了很多年。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就要命。看着她日夜操劳后又那样痛苦的样子,我的心都碎了。我们那时也只有眼睁睁的看着无能为力,恨不得疼的是自己而不是母亲。母亲也晕车,因此这辈子从没出过远门,最远的地方只是到过我们县城。

  现在,母亲得了严重的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冬天,稍一做事,就累得喘不过气来,但仍然带着她的孙子,不听儿子儿媳的劝告,依然坚持着繁琐的家务和地里的农活。

  流年似水,岁月已经把她变得苍老,悠长的时空也早已把她的心麿得坚忍而厚重而我深爱着的母亲,用她一辈子的辛劳,谱写了她儿子心中的人生传奇。

【捡拾母亲的岁月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抒情散文《捡拾幸福》05-14

经典抒情散文:岁月07-04

岁月抒情散文08-16

关于岁月的经典抒情散文:岁月如歌07-04

岁月的痕迹抒情散文07-05

祭奠岁月的抒情散文05-27

岁月沉香抒情散文05-27

岁月是把刀的抒情散文03-29

点燃岁月抒情散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