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百文网手机站

旧书-随笔散文

时间:2021-06-23 09:01:39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旧书-随笔散文

旧书-随笔散文1

  你像一个不喋不休的老人,在唠叨着旧历年的春夏秋冬时,也诉说着自己的日渐沧桑。你像一个历史的预言家,在刻定历史的云雨翻涌时,也刻定了自己永恒的诺言。

旧书-随笔散文

  旧书呵,你那泛黄的纸页和那被划得满目苍夷的痕迹,早以深深的灼痛了我的眼睛!

  你曾今被多少如饥似渴的眼神青睐,又曾今被多少追求理想和成功的先哲夸耀?

  有人说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有人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更有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可是,一个叫周树人的先生借给了我一双慧眼,让我在你那满口仁义道德的背后,看到了吃人!

  都说红颜薄命。命薄如纸的你,在人们阅尽你的青春容颜后,你依然被无情的丢进了垃圾堆。你占据了谁的位置?那些你自以为是的理由,依然不能改变生活!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古往今来,你改变了多少文人墨客悲惨人生?种豆南山下的隐士,依旧在感慨命运多舛;举家食粥酒常赊的举子,依旧在兴叹生不逢时。

  焚书坑儒的嬴政,无奈于不读书的刘项;不识字的慧能,却传了黄梅的教义;那愚钝的曾参,记录了仲尼的言论。这一切,又当何解?

  不知道,是哪个作家说的,一切旧的东西,终将会被新的事物所取代。

  旧书啊,你的使命完成了,一边呆着去吧。别挡了我的视线,我的思想,我的理论,以及我不断前进前进再前进的步伐!

旧书-随笔散文2

  关于旧书的意义讨论,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写过,不过那只是一个话题作文罢了,没有什么具体的含金量。时隔三年,有了藏书的爱好,对于旧书的理解自然而然也就增加了许多。其实半个月前也曾经写过关于旧书的这类文章,但是却没有在内容上多做考虑。此刻提笔,也算是对于自己的一种安慰吧。

  在我的藏书中最让我值得骄傲的要数那本一九五八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青春之歌》了,购于海淀区的中国书店,很有沧桑感。慢慢的将它捧到脸前,用鼻子轻轻地一嗅,顿时书香扑鼻,历史的感觉立马凝漫全身。我觉得那种幸福的享受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书香飘来飘去,思维也会随着肆意横飞,遐想不断,以致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其实,旧书的价值是不能用年份的久远来进行判断的,还要看那本书的具体内容以及出版的版次和现存的数量。当然,如果能有作者本人的签名话,那就更加是不得了了。锦上添花,不可多得。

  我不是什么藏书家,藏书只不过是我的一个爱好罢了。人微名弱,也没有一两本大家的签名书,不免有些遗憾。虽然以前有个作家赠给我过一本书,还给我签了一个名,只不过后来借给了一女生,忘记是谁了,至今未还。虽是如此,我却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因为说实话我并不喜欢那本书。岔开一下话题,大凡成功学,言情小说之类的书,我是一概不看的,更不要谈花钱买来收藏了。我记得周国平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看到书店出售教授交际术,成功术之类的畅销书的,总感觉到滑稽。”当然,我也不能一口就肯定他说的这句话就是真理,但是他却触及到了我的心声。因为,在没有读周国平先生之前我都有这样的一种思考,初次接触自然而然就感觉如遇知己,相见恨晚。我希望大家能够看一下他的那篇散文《回归简单的生活》,正确与否,那就要全凭自身的理解了。

  一本旧书里的两种猜想,并非是我无意间突然想起的一个想法,其实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猜想主体的这本旧书的名字叫做《学海泛槎》,季羡林季老的自述文集,也是购于中国书店,虽然不是太旧,但也有近十年的历史了。谈到这本书,我感觉它和我非常的有缘分,再经过多种情感的叠加之后,它俨然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为什么它能给我一种别样的感受,这就完全取决于旧书里面的标记了,正是那些标记给了我一个值得思考和想象的理由。其实这些标记也并非是一些作者签名,或者藏书章之类的东西,而是简单的几句注解评论和画线标识。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学海泛槎”这四个字的时候,还是给了我一些迷惑,前面三个字还能理解,可是那个“槎”字就不认识了。一开始也没有想到查一下是什么意思,只是随手翻了几页。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书的扉页上我竟然看到了一行对于“槎”字做注解的铅笔字体。这行字是这样写的:“cha<书>木筏:乘~浮~”。顺便说一下,这一行字写得非常的漂亮,也很有力度。于是,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一是因为这是季老的书,另一个理由就是这几行字了。

  后来开始翻读这本书的时候,没有想到在目录的那页纸上写着一句“独有创见、卓尔不群”的话。同样是铅笔字,同样是字体隽秀,更加令我赞叹不止。俗话说,字如其人,恰恰是这几个字激发了我读这本书的兴趣。一是为了拜读季羡林季老的作品,其次就是想知道这本书的原主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只可惜,书读了一大半,却始终不能得知那些字体的主人是谁。

  季老在《吐火罗文中》写道,“在中国,王静庵先生和陈寅格先生都曾讲过,有新材料的发现才能有新学问的产生。征之中国是如此,征之世界亦然。”我很喜欢这一句话,因为我觉得发现一件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能在书中寻到一个发现的话,那种高兴的心情绝对不亚于在探险途中捡得一个百宝箱。

  北京海淀区的中国书店非常的有文化的气息,特别是地下室的旧书店。中国书店坐落于中关村海淀图书城,比邻北大、清华、人大、精英荟萃、人杰地灵。当然我并非是要为这家书店打广告,而是它确实又并非徒有虚名。每到星期天都会有众多北大清华人大的教授学者来这里淘书,我确实也见到过很多,虽然不敢确定哪些人是不是教授,但是那顾客们真的就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记得又一次见到一位老者,拿着一个放大镜来买书。那位老人真的是气质非凡,只是有点步履蹒跚了,但是那种拿着放大镜买书的精神确实让我为之震撼。

  说实话我觉得首都的文化气氛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望其项背的,短短的四十天北京生活就感染了我的心境。

  还说回那个老者。我无意间听到两位售书员谈论他,一男一女。女对那个男的说,“他都这么大年纪还来买书啊,不在家闲着。”那个男的说,“可不能这样说,精神粮食还是要吃的。”那女的接着说,“这句话倒是没错。这老先生以前见过,只不过前几次来的时候身体没这么严重。哎,人的身体说跨就垮了。”那男的说,“那老先生,我认识。”那女的很惊讶的说,“你认识,他住哪啊?”男的说,“住北大吧。”

  那女的倒是没有多大的反应,我却惊了一下。赶快去寻找那位老人的背影,只可惜人已经走了。在北京四十多天,我去中国书店不下于二十次,要数那次给我的惊喜最大了。北大可是我期待了十几年的神圣学府啊,虽然此刻已经真的是可望不可及了,但是能遇见北大的老教授,确实也是一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其实,写了这么多还是为我的两种猜想做铺垫,但我却不认为这是什么赘余的文字,相反倒觉得非写不可。我想,只有真正能回够归于内心中最真实的感受时候,才能写出最真诚的文章吧。

  我的猜想是针对于《学海泛槎》这本书前主人的身份猜测展开的,说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不禁要问,即使能猜出来又能怎样呢?可是内心深处有种声音一直在催促着我去进行这项看似毫无意义的猜测,我不知道这种思考会究竟会对于我的人生有多么大的帮助。但是,我只知道一旦兴起之时,灵感勃发,阻之当属无益。

  我的第一种猜测是觉得这本书的前主人是北大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具体是男是女,有多大的年纪就不敢妄加猜测了。我觉得即使是猜测也不能任意妄为,必须要有理论性的依据,换句话说要有最起码的证据得以支持才行。如果没有证据,那么就不能是一种猜测了,只能算的上是无聊瞎想。

  当然,我的猜测是有证据的,具体如下:

  (1)、中国书店据北大很近,收购的旧书大多又来自于附近。

  (2)、铅笔画线的地方大多是如何写博士论文方法,很可能是想从季老那里寻到一种指导自己的博士生做论文的灵感。

  (3)、书香的味道很重,在它买掉之前很有可能和众多书籍相处在一起,相互感染多年才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味道。当然,拥有万卷藏书的人绝非是“暴发户式”的人才能够做到的,藏书的形成需要是一个学识渊博的生命体存在。

  以上三点,虽然还不能够有足够的说服离力,但是却也能从某个方面得以支持我的猜想。

  猜想之二:我觉得这本书原来的主人也可能是一个即将完成学业的博士生。他因苦于博士论文,就参考了季老的这本书,欲求在其中能得到诸多的灵感。某次雨夜,当他在为论文的完成感到极其苦闷的时候,偶然间读到的季老的求学经验,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于是在手舞足蹈之中欣然写下“独有创见,卓尔不群”之语。

  两种猜想大抵是如此了,虽然有些荒诞。但是,等待戈多的感觉却能给人带去一种重要的启发。我似乎就从自我创造的荒诞中获得一种极大地收获,这种收获源于我自身人生目标的确立,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接收到的最真挚的独白回声。

  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悠悠晃晃,俨然缺乏一种真正的信念支撑。虽然正直青春年少,却空有一副看似激情无限的外表,孰不知内心中的湖水早已在某一个狂风躁动的夜晚,几乎都要全部枯竭了。

  正是季老的这本书,让我找回了真实的自己。让我重新捡回了信念,捡回了一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内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句看似很简单的话语,却不知道充斥着多少复杂的无奈在其中。但是,仔细想想,无奈乃人之常情,即使存在有能怎样呢?

  说实话,我觉得我的最爱是从事学术研究。如此说来,倒是把自己下了大跳,道不出这是不是自己的真实所想。但是,我还真的是喜欢那种安静的感觉,喜欢坐拥书城,让思维任意的畅游。当思考逐渐深入,以至于达到废寝忘食,忘却自我的境界。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夜已深,文将作罢,思绪横飞,难以抑制内心中的那份激情。时光如梦,我在等待我的发轫阶段。

  或许,我也该为我的未来做一个大胆的猜想了吧?

旧书-随笔散文3

  回到家,父亲让我清理过去的杂物,打开标明我名字的箱子,看到是一些纸张发黄的书。突然感到我离开中国好久了,依稀记得自己从地边书摊上寻到这些宝贝的情景。翻了一遍,竟然没找到三毛的一本书,怎么可能?!三毛那套书是我最早买的。16岁那年,我在北京晚报上投过一首诗,它登出来后,领了20元的稿费,第一件事就是收藏一套完整的三毛的书。

  "你在找什么?"父亲看我把书从箱子里都搬出来,堆了一地,还在翻。

  "我记得买过一整套的三毛的书,这里一本也没有!"我这次很想把它们带回去。

  "我从你留的书里挑出来给你妈看了。"父亲想起来了。

  "什么?"我仿佛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和母亲在生活里走着两个极端。父亲只有小学到初中的学历,他大概书读的少,极热爱读书。母亲是正经的天津大学毕业,在中科院做建筑设计师。她说自己年轻时把该读的书都读了,不需要再读书了。我做学生时,看见母亲整天织毛线,抢购处理的便宜货,吃过晚饭喜欢到门口乘凉聊天。她连报纸都不看,闲书是不沾的。

  "妈,你看见我买的三毛书没有?"我冲着厨房嚷嚷,她在里面忙着呢。

  "在我的卧房里,我拿给你。"母亲从厨房转出来,进了她的房间。

  她真的抱出一摞发黄的书,我的宝贝。

  "什么时候您开始看三毛的书?"我笑出了声。

  "我不仅看三毛的书,还看琼瑶的书,那些琼瑶的要不要?"母亲很自豪。

  "不要不要,琼瑶您尽管留下慢慢看。三毛的我带回去,留个纪念。"喜欢友谊出版社出的书,那些书的封皮设计我很喜欢。

  "三毛的书我每本都看了,不错!" 母亲评价很高。记得当年我买书是偷偷摸摸的,读时更是藏在抽屉里,桌上放本教科书,偷读完的。那时,父母最恨我读这些书,抓到是要罚的。他们总说:"好好读你的课本,考好你的试,等工作了有的是时间读杂书。"

  这些年,这些书遗忘在中国,都放黄了。

  我买的席慕容的书也在,父母都不读的。翻开看看,有一本竟是老公买的。书的扉页上还有他的批注:购于北大书店,此时正濒临经济危机。我不由得翻到书的背后看看价钱,赫然标着:1.95元。

  晚上打电话给老公,和他提起这本书,笑他当年这么便宜的书都要封嘴才能买得起。

  他在电话另一端慨叹:"学校食堂三毛钱就是一顿饭。"看来老公省了七顿饭换了这一本书。

  我问他:"吃饭重要,还是读书重要?"

  他立刻回应:"当然吃饭重要。别老怀旧了,怀旧说明你老了。"

  我真的老了吗?是的,也不是。

  我把自己找到的笔记,一些珍爱的旧书背回来了。出境过秤时,恰在允许携带行李重量线上,刚好50磅。

  随身的包里放着那本当年我很喜欢的黎珍宇的《再见,船长》,飞机上读时,发现我的口味变了,不赞同作者愤世嫉俗的观点,她的文笔很粗糙; 觉得书中的蓁儿有些哗众取宠,自已为是。

旧书-随笔散文4

  每当我看到发黄的旧书,旧书上的自然光泽都会把我的思绪牵回中学时代,那段往事曾让我流过泪。

  那天下午,我因去新华书店买一本海涅诗集上课迟到了。那节是语文课,语文老师正讲散文的“立意”和“章法”。我很害怕敲门,但我还是敲了。出乎意料的是我并没有挨罚,语文老师只默默地注视了我几秒钟,然后便让我回到了座位。我非常感激,往日的他可不是这样,非罚站不可。他讲得非常生动,同学们听得象气功大师练功入了境一般专注。我由于读海涅诗集心切,看时机已到来,便迅速的翻开诗集去“袭击”其中的内容。很快我也入了境读完《异国》读《春天》,读完《春天》读《水妖》……。而真正使我入迷的是《阿里·巴依》,我慢慢地读,仔细品味每个句子:“第三个弹着琵琵,唱着、舞着,含笑地/吻着他那燃烧着/一切幸福的火焰的胸部……”

  “看的什么书?让我看看行吗?”不知什么时候语文老师站在了我的身边。

  “完了!”我心里在想。

  我颓丧地把书递上去,等待着他把书毁掉。因为他从来都是把没收的书在同学们的面前撕得粉碎。

  “海涅诗集!喜欢吗?”他柔和地问我。

  “喜欢!”我大胆的回答。

  “真的喜欢?”

  “真的喜欢!”我感到这次他可能不会毁掉我的书,因为我看出他也非常喜欢这本书。

  “‘喜欢’喜欢还在课堂上看?对不起,你心疼去吧!”说完他便把书撕得粉碎,扔在纸篓里。

  我顿时流泪了,而那仇视的目光透着泪水仍没有减弱它的力度,狠狠地盯着他的背影,此时我多想让他看看我难过而凶狠的表情,可是,我失望了,他始终没有正视我。

  下课时,他走到我身边悄悄地说:“放学和我一起走,我记得咱们是同路吧!”然后他夹着课本回办公室了。

  我虽然仇恨他,但我还是害怕和他一起走的。放学后,我想逃,可他在校门口等着我呢。我只好规规距距的和他一起走。

  “到我家去坐一坐好吗?”他仍温和的对我说。我平淡的应了一声,之后什么也没说。

  到了他家,他对他的女儿说:“去把我那两本书拿来送给这位哥哥。”我感到非常惊讶:“莫非他不批评我了?”他让我落座,并不和我说什么。

  不一会,他的女儿极不情愿的拿出了两本旧书放在了桌子上,看看他的父亲,又瞪了我一眼便走开了。

  他拿起那本褪了色的书,轻轻的抚了抚,又看了一会,然后递给我。“赔你两本旧书吧,也是海涅的,虽然旧了些,但我相信这发黄的纸里一样会有透明的光辉的。”他的表情很沉重。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上课时的错误。我不想接受,可是他那诚恳而威严的目光让我不得不接受。

  回到家里,我随意翻了一下这两本书,发现其中一本里夹着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斜斜的写着:

  “大哥哥,希望能向你的同学转告,以后不要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了,我爸爸每撕学生一本书,都要把自己的藏书还给学生一本,这是我家里最后两本藏书了,是爷爷去世时留给爸爸的,爸爸很喜欢,希望你能珍惜”。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泪此时止不住地往外流。我慢慢的翻开灰暗的封皮,扉页的右下角清清楚楚的写着:1960·3·25购。

  这本书都三十多年了,比我的年龄都大。此时,我想把书还给他,可是我又想到了他的性格……他肯定会拒绝。于是我便流着泪如获至宝似的珍藏起来了。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感动。

  是的,它虽然很灰旧,很古老,但它的里面的文字仍然有着透明的光辉。正如我们的语文老师,他虽然很严厉,很固执,但他正是为了奉献出他的那份关怀,那份爱心。

  从那以后,我们的同学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看课外书的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而那书里面透明的光辉却一直在照耀着我们。

旧书-随笔散文5

  昏暗的灯光,寂静的杂物房。轻轻推开房门,门框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迎面扑来一股尘埃,立即用手捂住鼻孔,随后挥一挥衣袖,驱赶走周围的灰尘。

  自从到他乡求学,一直没有机会踏进过老家的那间屋子。从母亲那里得到消息,小时候看的一些课外书和课本被藏在了屋子里一个大旧木箱子,为此,才去寻宝。

  偌大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杂物。借着灯的光芒,费了好大的功夫,终于找到那个被压在底层,并且有点发霉的旧木箱。

  轻轻用手揭开箱子上面的木盖,整个箱子里挤满了一本本旧书,一股柠檬般的书香味扑鼻而来。昏暗的灯光下,映出泛黄的封面。

  拿出一本来,用嘴轻轻吹去上面的尘埃。书本原有的样子,被一点点显露出来。翻开每一页,上面都留着当年被使用时所留有的痕迹。任随时光流逝,但这些书本就这样出现在我的眼前,思绪被拉回到十多年前。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较入学比较晚,但自己一直渴望上学,喜欢闻书本的味道。在自己还没有踏入学校之前,抢着看姐姐的课本,不认识字就拉着只读了一年级的奶奶教着来读。不理解那圈圈勾勾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只听着奶奶读出那悦耳的音调,也不知道她老教的对不对。

  后来,终于走进了学校的大门,但刚开始没有属于自己的新课本,都是背姐姐或者年长的伙伴用过的旧书。那时候,对书本“疼爱”有加,都是用一层层厚厚的牛皮纸或者塑料膜包裹起来的,不忍心让它的封面受到伤害。之后,也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新课本,开始比之前更加“疼爱”自己的课本。

  小学的几年时间里,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课本都用厚厚的牛皮纸或者塑料膜包过。每一学期放假,将用过的书本都收拾好,放在家里木箱子里。小学毕业的时候后,父母提出要卖掉,但都被我强行保护下来存放起来,只想在以后重新翻阅一下。

  上了初中后,有了更多的课本和课外书,同时它也变的比小学的课本大了许多。但逐渐缺少了在小学时候的热情,每学期不再把课本精心的包裹起来。那些书本被用过后,有的封面已经被撕破,变得不成样子了,但还是一直舍不得丢弃掉,还是把它一本本的带回家里。在初中时期,也接触到了一些课外读物。在自己经济允许的范围内,也保留了一些下来。

  到了高中的时候,每天被包裹在书海的天地里。除了要用的课本外,平时还要购买其他很多的资料书本。因为生活的条件便利了很多,也喜欢去逛逛周围的书店或者旧书摊。

  喧嚣的县城,拥挤的书店,热闹的旧书摊。每次路过,或者碰到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挑上一两本带走。一段时间后,将它们收藏到那个被遗忘的角落里。有些书本在高中毕业的时候,也随着岁月的流逝丢失在成长的河流里。

  大学的时候,走的离家越来越远了,学校的图书馆也变得更加宽广明亮。但是,书本却离每个人逐渐远去,缺少了小时候对书本的那份执着与爱护,更不喜欢把课本带回家,也不愿意长时间待在图书馆里。当毕业的一天来临的时候,所有用过的课本几乎和新的一样,只能被当做废纸直接回收利用了。

  学校终将会距离我们越来越远,那段美好的时光记忆也终将会被岁月淡化。课本也逐渐与我们走远,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以后不能再带上课本,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静听老师讲课了。

  门框又发出一声咯吱的响声,母亲推开房门进来。母亲讲到,你以前留下的书本,一本我们都没有卖,也卖不了几个钱,你想留着就暂时留着吧!和母亲一起又把那个大木箱子里的书重新整理了一下,里面还保存着小时候写的作业本、小时候看的儿童漫画书,小时候父亲在旧书摊上给我带回来的童话书等,记忆被一点点的唤醒。

  那些远去的旧书记忆,至此,已经停留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我还一如既往的喜欢将看过的书本收藏起来,虽有一些被无情的丢掉了,但这份爱好还会一直保存下去的。

  这个城,这个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人,已经将书本开始遗忘,不喜欢看纸质版的书籍,电子版的书本逐渐取代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模式。但体会不到阅读纸质版书籍带来的阅读的氛围和趣味了,那种真实感再也找不到了。

旧书-随笔散文6

  由于自己的特殊经历,我非常重视情谊,昔日处境中,别人给我一句好话,一丝微笑,我都受宠若惊,激动不已。别人给我的信,更是加倍珍惜,因为白纸上写上黑字,确不是一般的说说了。四清运动时,我的好友高洁由新疆归来,看到我搜集的那些钟情往来,怕影响不好,我遵循她的建议烧了。文革初期,我担心别人揪辫子,抓把柄,找我的黑材料,基本上将珍藏的书信全付之一炬,连作家老舍先生给我的亲笔信也没敢保留。现在我书厨收藏的是文革后期的书信:祖父的,父母的,叔父母的,亲友的,妻子的,孩子的,同学的,同事的……我逐一分类,按时间先后,装订成册,竟有厚厚一大罗。特别是我与夫人的家书《抒怀集》,我们一来一往,互吐衷肠,频频交谈,满纸辛酸,处处深情,汇集了我的家庭故事:那是生命的颤抖,无奈地呼喊,命运的抗争,岁月的印记,时代的产物。虽然我由山东来到无锡,又搬了几次家,这些旧信,我都像珍宝一样的保管着,包了又包,终日锁在那里,完好无损。

  旧书信,是我封存的情。当年居住在穷山僻壤,交通不发达,信息也闭塞。经常站在家门口,盼着邮递员来,又眼巴巴瞅着从门前骑车过去。远离亲人,家乡人不了解,那是我们唯一的渴望,心灵的联结,感情的寄托,精神的支柱。每接到一封信,像拣着元宝似的,兴奋地大呼小叫,赶忙张罗妻子,俩人一起流着眼泪,边看边议,将信反复连读几遍。有时激动地俩人抱头大哭……

  这一封封书信,是我的感情财产。虽然已经过去,但每读到信,那一张张笑脸,一段段往事,便浮上心间。字里行间的倾吐,痴情话语,精美故事,友谊亲情,移步易景,逶迤婉转,跌宕起伏。时光隧道一下子将我拉回几十年的岁月,那惊心动魄的往事,那提心吊胆的日子,犹如在眼前。那柔情,那思念,那鼓励,那奉劝,那深情,真比黄金还要珍贵,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它的滋味和价值。

  旧书信,是我的历史档案,生活资料,创作素材。那里面蕴藏了许多往事,许多难忘的情。虽然这几年生活好了,有点淡忘,但只要重温那一封封旧信,我的心灵又会同亲友交谈,又会重温那纯情无邪的友谊,又会燃起昔日那情感之火,燎起我对他们的无限思念……

  旧书信,我那封存的抒怀,是我昔日的博客,日记的补充,也是我记忆之纲目。打开它,定会有说不尽的事,道不完的情。那确是我爱情,亲情,友情最好验证。

  这几天,我忙于新家的装修。再有两三个月,便会搬新家居住,待平安清静下来,春暖花开了,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准备好揩拭泪水的手帕,重新开启我多年的封存,一个人细心地去翻阅,去品味。相信,旧仓库的门一打开,一股强风会扑面而来,我又回到那熟悉的生活中:苦中的欢乐,痴痴地追求,温馨的情韵,动人的故事,日夜地拚搏,牛马般的生活,定会再次闪现。我定会心潮难平,浮想联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我由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变为饱经风霜的老人,棱角磨圆了,老练成熟起来。亲身经历神州巨变:地富摘帽了,右派平反了,购物不用票了,生活讲营养了,收入提高了,天蓝了,水清了,城市长高了,我享受劳保了,又搬新家了,设施现代化了,孩子有车了……开启封存的旧信,像展示新旧生活的对比,不一样的空间,不一样的体验,我的感受最明显,体会最最深刻。

  重启旧书信,将会勾起我的创作狂热痴情,欲罢不能了。

旧书-随笔散文7

  旧书,如旧日时光,亦似旧人。爱不能罢。

  一世书香,家中没有藏书是说不过去的。小时候住的20平米教职工宿舍,一张双人床,一架钢琴,一台冰箱,剩下的便是一张漆红的书桌和一个有些失了色的绿色书架。这嫌小的房间愈显紧了。

  住了几年,书架从未空着。记着那时的自己最爱搬了四角方凳,踩上去,用手拂过那一排书脊。家中的书大多是旧了,有些还是母亲用粗棉线装订多本杂志的自制书籍。摸到书籍破损处,常觉得糙人,以为是摸到了过去的时光。便是这样长大的。和母亲一样爱上了书籍。只是彼时我尚年幼,所喜的不过是一些童话、寓言,一些世俗中的美好。于是便有了每日黑夜临近时,我会拿着自己刚和母亲去城里买的童话坐在漆了色的木桌旁慢慢地读。而母亲也会从书架中抽出一本已翻阅的书坐在桌旁的床沿边,一字一句细细重温。台灯昏黄光晕下的木桌红得愈深,木的纹理也艳艳得红着。

  小学高段那几年,初中那些年,最爱不过是在双休日里和妈妈手牵手去小城最大的书店挑些想要读的。一开始的《冒险小虎队》,后来的《儿童文学》,再后来的韩寒、雪小禅。书一本本地买回家,大都是看了一遍便搁置在旁了,床头上,书桌上,架子上。现在去翻,纸质还留有印刷的味道。我喜悦地接受每一个故事的开头,删去不尽我意的文字,留下令人满意的结局。我一次又一次地欢笑在一个全新的故事里。初中毕业的暑假办理了县图书馆的借书证,从此隔三差五地从藏书室抱出一堆书成了主调,跑去书店的日子一天天少了下来。书馆里的书几乎全旧,书页泛黄,有些缺了扉页。夏日的午后很暖,我常常在玻璃背后靠着阳光摊开借来的书。不知道这些书角卷起的边经过了多少人的指腹,留下了多少人指尖的汗水与烟草味。我似乎可以看到有些模糊的指纹,铭刻了那些不知名的人与时光。一日找到郭敬明的《夏至未至》,是早些年出版的,宽张的页,微黄的纸质,令人泪流的文字。书末有娟秀的小字体铅笔字,大概是之前的借书人留下的。她写:青春不过是电影,再华丽也终散场。泪再次奔涌。这样一本旧书已不再仅仅是流转于众手的物品,而是心灵的载体。我感知了她的思,我的念亦留于后来人感知。便这样恋上读旧书,恋上那份心情。

  进了高中的校门,生活的节奏加快,一日日马不停蹄地往前赶。突然间就不再去借阅旧书,也不再光顾十字路口旁执著立在那儿的书店。学校里是禁止读课外读物的,怕我们分了心。桌面上堆得高高的作业似乎也让读书失去了理由。家早搬了新房,书房里有两面墙安置了棕色的木制书架。所有的旧书都在书架上找到了一个家。只是在学校里呆长了的自己,回了家便迫不及待地开了电视,不愿再翻了一张书页。这样的日子似乎过得轻松,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心中那片湖似在逼近干涸。一日偶然翻开床头摆着的一本旧书,里面有自己有些倾斜的字体。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很想念,想念这些旧书,想念和母亲一起挑书读书的日子。

  这才发现,旧书已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就如自己旧日的时光,心中的故人,割舍不掉,放不下。

  记得很小的时候,当我读完一本童话,做另一个开始时,母亲都会问我:看完了?什么时间再看一遍?那时的自己总以为一遍就够了,现在才明白永远都不会够。

  也许,我会在呆在家里的日子找出几本旧书或是到图书馆里找本页脚卷皱的书,放在床头,在空闲的时候翻一翻。不必多,一点点找回旧日的时光。

【旧书-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旧书随笔散文03-02

说起那些旧书-散文随笔04-11

经典散文《旧书》03-24

旧书唯美散文03-28

旧书经典散文03-25

旧书-抒情散文04-02

旧书街的秘密散文07-03

经典散文:图书馆的旧书06-29

旧书不厌百回读情感散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