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苏武传教学设计(2)

时间:2017-07-13 09:56:21 中小学辅导 我要投稿

苏武传教学设计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探究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明确】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小结: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也正体现了传记纪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五、布置课时作业

  1、 完成《优化探究》第99页“双基集萃”。

  2、 课再次全面细读课文,体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⑦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⑧武复穷厄(è)

  ⑨何以汝为(wéi)见; ⑩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

  (2)古今异义词:(ppt展示,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考文中的古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ppt展示如下)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③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名词作状语)

  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状语后置)

  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动)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

  4.点拨重点实词。(ppt展示,请同学们回答加点词的意义)

  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

  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

  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

  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

  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

  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

  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

  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苏武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2.《苏武传》原文及对照翻译

3.《苏武传》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4.《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5.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6.赵州桥教学设计

7.《劝学》教学设计

8.《过秦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