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知识 百文网手机站

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26 14:36:39 舞蹈知识 我要投稿

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论文(通用6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论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论文(通用6篇)

  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论文 篇1

  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中国古典舞具有刚劲、流动和雅典之美,芭蕾舞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舞种,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更有利于增强舞蹈的艺术魅力,提升舞蹈的艺术审美价值。目前,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还处于探索进步阶段,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创新,相互吸取各自的优势,在保持特色与个性前提下,促进舞蹈艺术不断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训练主要特征

  1、中国古典舞主要特征

  中国古典舞舞姿杂,技术难度高,有刚劲、流动和雅典之美。因此,在古典舞训练中,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训练非常关键,只有表演者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腰部力量,训练自身各部位关节所必需的爆发力,才能够在极限中塑造出完美的形象,所以,柔韧性技术和技巧训练,在古典舞教学中非常重要,而中国古典舞的这些训练特点,都是芭蕾舞训练中所缺少的。中国古典舞的表演风格,主要以传统戏曲为基础,同时,在表演过程中,还借鉴杂技、武术了等内容,舞蹈训练体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在训练过程中,以腰为轴心,不仅要着重练习俯、仰、拧、倾等动作线条,还要练习跳、转、翻、滚等技巧,园、曲、含、腆等基本动作韵律。中国古典舞讲究神形统一、内外结合,节奏上强调轻柔、动静鲜明,收放、起伏自如,舞者肢体的各部位都讲究协调一致。舞姿优美,自然和谐。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压、搬、耗、控、踢、甩、涮等方式,训练学生整个躯干以及肩、背、腰、膝等各个关节,进而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在能力训练方面,中国古典舞训练,还需要训练学生的弹跳力,增加学生的腹背肌练习,这样,有利于增强肢体的表现力、感染力,提升学生整个肢体的表演能力。

  2、芭蕾舞的主要特征

  蕾舞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芭蕾舞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严格的规范和解构形式,并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舞种。芭蕾舞主要特征是舞者必须要立起脚尖起舞,在跳舞的过程中,演员需要穿上特制的足尖鞋。在现代舞蹈教学中,不管是拉丁恰恰教学,还是民族民间舞教学,学生都需要接受芭蕾基本训练。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演员气宇轩昂的气质,还有利于塑造演员傲然挺立的姿态。这一点,是中国古典舞无法比拟的。比如,现代芭蕾舞剧成功典范《黄河》,就是综合古典舞和芭蕾技术,这部作品,曾被著名编导陈泽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芭蕾舞团原团长赵汝衡对于现代芭蕾舞剧《黄河》也给与了大大赞赏。这部雄浑大气的作品,不仅阳刚气十足,内涵丰富,而且非常有激情,作品不仅大量采用了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还用极其丰富的芭蕾语言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斗志,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国古典舞结合芭蕾,二者融合后的新创造,使得舞蹈既有芭蕾舞的感觉,也有中国古典舞传统韵味。

  二、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

  1、芭蕾舞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借鉴融合

  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都有着严格规范的训练体系,训练动作程式化,训练价值各有各的优势。因此,在训练中,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可以取其优点进行糯合,相互学习借鉴有价值的训练方法,以有效提高舞蹈训练效果。中国古典舞的优点是舞姿优美,自然和谐,律动方式独特,具有浓郁的风格韵味,所以,我们可以将中国古典舞的身法和身韵融入芭蕾舞基训中,帮助学生寻求内在气质精美的舞姿巧妙的结合,使得基训课更加的丰富多彩。身韵是身法与韵律总称,而身法与韵律的结合、渗透,则是中国古典舞审美精髓,对中国古典舞而言,如果缺少了身韵,也就失去了艺术审美价值。古典舞中身韵训练可概括为提、沉、冲、靠、含、腆、移七字要领,在身韵训练中,贯穿始终的是呼吸训练,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能够赋予舞蹈动作更强的生命力。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如果融入芭蕾舞训练中,能弥补芭蕾略显程式化的、上身呆板的身体语言,可以使舞者将一切美凝聚于雕塑般的造型之中。

  2、中国古典舞对芭蕾舞的借鉴

  众所周知,在舞蹈教学中,芭蕾基训已经广泛得到运用。舞蹈启蒙,芭蕾训练是基础。芭蕾在运用背肌的曲伸中,往往以伸形成固定轴,伸可以使旋转的垂直感觉非常充足。通过芭蕾训练,可以使初学者快速领悟到舞蹈真谛。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运用芭蕾基训很多教员掌握不了正确的方法。有的完全用芭蕾的训练方法,也有的中间段都是芭蕾舞舞步,而开头与结尾是古典舞舞姿,还有的上身是芭蕾舞,下身是中国古典舞,也有一会儿呈现芭蕾舞姿,一会儿呈现民族舞姿的组合动作等等,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借鉴的内涵。中国古典舞讲究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舞蹈动作既要柔和,也要含着内在的力量,借鉴不得当,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古典舞基训弱点。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中国古典舞对芭蕾舞的借鉴,要保持特色与个性,要通过芭蕾舞训练,解决形体的挺拔、舒展、修长问题,解决舞者身体重心和直立感,这样,更有利于舞者舞姿舒展优美,对于培养学生舞蹈美感大有益处。

  三、结语

  中国芭蕾要走民族路线,现代化的芭蕾舞教学,应将古典舞蹈训练方法融入其中,在保留原有芭蕾舞优势上,取长补短,吸取中国古典舞蹈之精髓。同时,中国古典舞教学,也要吸取芭蕾舞气宇轩昂的整体气质,以及轻盈飘逸的肢体动作,将芭蕾舞训练技法与古典舞蹈的精神境界相融合,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

  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论文 篇2

  摘要:芭蕾舞作为外来舞种,之所以受到国内外高校以及社会的认可,是其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以及内涵,可以塑造优美的人体线条以及培养高贵典雅的气质。对于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而言,引入芭蕾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以及气质,无论是舞蹈专业还是非舞蹈专业,都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以及内涵。

  关键词:芭蕾舞教学现状改革

  一、中国芭蕾舞教学现状

  (一)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芭蕾舞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比较出众的是幼儿舞蹈教学,很多幼儿机构以及舞蹈培训机构比较重视芭蕾舞教学。高校芭蕾舞教学是近年来新发展的课程,两相对比下,由于高校芭蕾舞教学学生基础不足,其教学方法也比较老套,不同于幼儿芭蕾舞的启蒙,其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发展以及兴趣追求等,加之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所以芭蕾舞在我国虽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发展中,高校芭蕾舞教学处于瓶颈期,很多高校的芭蕾舞教学并不是以舞蹈训练为主,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芭蕾舞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主要的不是芭蕾舞技巧的掌握,而是芭蕾舞历史文化以及内涵的运用,所以很多高校的芭蕾舞教学过程都比较理论化,虽然突出芭蕾舞的优势,但是教学中并没有摆正芭蕾舞教学的方向。素质教育的觉醒使得芭蕾舞走进高校课堂,实际活动以及课程规划中,芭蕾舞教学的发展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1]。

  (二)高校芭蕾舞教学现状

  教材失当。教材失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材选择失当,芭蕾舞蹈作为一种舶来舞种,其教学教目前我国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撰写,直接都是从动作以及技巧开始,我国并没专业的芭蕾舞蹈教学材料。二是教材内容失当,为了弥补教材缺失的问题,很多高校为了让学生打下优良的芭蕾舞学习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中都是通过长篇大论讲解芭蕾舞的发展史以及历史文化,没有调整好理论以及实践训练的比例。教师通过一些书籍与光碟的组合,没有能够达到芭蕾舞教学要求,使得高校大学生芭蕾舞学习质量较低,也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教育理念落后。教学理念落后,一方面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芭蕾舞教学两大核心,对其文化以及审美特征的培养不足,没有做到均衡培养,不是倾向于实践教学,都是着重于文化教学,难以平衡两者之间的发展,导致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能动性受限制。另一方面,是对芭蕾舞教学培养存在偏差,首先芭蕾舞教学需要注重内容、理念、方法以及课堂呈现四方面的相得益彰,才能够突出芭蕾舞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优质化。但是芭蕾舞并不止步于审美需求以及文化内涵,进入高校也不仅仅是为了补充舞蹈教学,更多地是要促进国内舞蹈的繁荣以及学生素质的提升。但是高校芭蕾舞教学中本末倒置,只注重加强提高芭蕾舞蹈的动作要素,导致芭蕾舞教学的重要性难以凸显,也降低了学生对芭蕾舞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2]。

  二、中国芭蕾舞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提炼芭蕾精髓,贯彻四大原则

  芭蕾四大原则,既是芭蕾舞艺术的核心精髓,也是芭蕾舞教学的基本准则。高校芭蕾舞教学改革应该贯彻芭蕾舞原则以及精髓,根据芭蕾舞艺术的特征以及审美观念,实现芭蕾舞教学的突破。“开、绷、直、立”自从17世纪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芭蕾舞的四大原则及审美原则。其中“开”始芭蕾舞训练的重中之重,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分男女,都需要实现胯、肩、胸、膝、踝五大部位的最大化向外打开,也因此也被成为“外开”。“外开”既是芭蕾舞教学的基础也是芭蕾舞教学的改革的立足点。高校芭蕾舞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舞蹈基础进行分组教学,以“外开”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类是最好不过的标准。然后根据分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大学生的柔韧性比不上小孩的柔韧性,所以其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循善诱原则。根据芭蕾舞教学对学生身体的要求,让学生相互组队,展开腿及胯部的“开”度训练,通过相互压、搬、踢等环节,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激励,通过一时的酸痛忍耐以及动作的相互性,让学生明白芭蕾舞“外开”训练的方法,教学中要量力而行,即使做不到“开”,也要让学生明白“开”的训练方法以及意义,强化学生对芭蕾舞学习的领悟性,并不拘泥于舞蹈动作的学习质量,更多地在于学生对舞蹈文化以及内涵的了解,强化学生芭蕾舞学习的基础[3]。

  (二)结合普拉提训练,提升肌肉素质

  由于芭蕾舞教材以及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基于我国芭蕾舞教学发展基础薄弱,因此需要强化芭蕾舞训练的规范性,强化与普拉提运动的结合,构建统一、规范、系统的训练大纲。因此要结合普拉提的核心训练,以芭蕾舞对学生身体的要求为主,提升肌肉素质,从胯、肩、胸、膝、踝部位的外开练习为主。芭蕾中的“外开”不仅注重芭蕾学习者站姿的培养,而且对其心境和气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外开”要求芭蕾表演者拥有开朗愉快的心境和高贵典雅的气质。开朗愉快的心境能够使芭蕾表演者融入到舞蹈当中,使舞蹈中的情感通过表演者的舞蹈展现出来。所以芭蕾舞练习中需要强化对身体素质的训练,利用普拉提中对动作技术规格的内涵联系,提高学生的肌肉素质,通过芭蕾舞动作指导以及练习,展开针对化的实践教学,以芭蕾舞教学强化身体素质。外开训练过程中,要注重身心的放松,可通过静力拉伸,在动作中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缓解自身压力,从而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平和的心境,并适当地挑战身体的极限,磨练自身意志,从而获得身体和心灵的锻炼。在芭蕾舞蹈的训练过程中,科学的训练方法能够很好地帮助芭蕾表演者学习芭蕾舞蹈的精髓,不仅能够为表演者塑造漂亮的人体线条,同时能够使表演者拥有舒展的造型和优美的舞姿,从而达到训练要求[4]。

  (三)调整教学模式,加强艺术借鉴

  高校芭蕾舞练习都是通过在固定区域内,教师喊口号调整学生的舞蹈动作,这样的统一训练既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率,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芭蕾舞教学的气质以及内涵提升,主要就是在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实现创新性教学,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开拓创新性思维,提高芭蕾舞教学效果,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从芭蕾舞教学内容入手,改革芭蕾舞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相互监督,教师根据学生小组的表演以及文化认识情况,进行竞赛式的课堂教学,通过小组比赛以及知识竞答等,改变课堂的压抑气氛,让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课堂教学的活跃化。亦或者是根据学生特点以及需求调整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师生关系,创新芭蕾舞的教学模式。芭蕾舞也需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例如中国古典舞蹈,利用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成熟表演体现以及教学体系,提高芭蕾舞教学的特色,注入新活力,提高芭蕾舞教学的质量[5]。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芭蕾舞教学中对芭蕾舞的核心内涵认识不足,导致芭蕾舞的原则以及教学核心没有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导致芭蕾舞及芭蕾舞教学在我国虽然具有较好的条件,但是实践发展却存在不少问题,应该强化其教学原则以及精髓,促进芭蕾舞教学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姬宁.普通高校芭蕾舞教学的两大核心[J].大舞台,2014,(03):201-202.

  [2]曲慧敏.浅谈芭蕾基训在体育舞蹈训练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12):24+26.

  [3]林洋.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构建芭蕾舞专业中专与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S2):107-111.

  [4]章娟.芭蕾舞蹈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03):191-192.

  [5]吴珺.师范类高校芭蕾舞蹈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16,(10):110-111.

  [6]周琳琳.浅谈芭蕾舞蹈教学现状与改革[J].黄河之声,2013,(02).

  [7]顾妍龙.浅析中国芭蕾舞教学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J].北方音乐,2017,(17).

  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论文 篇3

  摘要:舞蹈根据不同的风格可分为现代舞、古典舞、民间舞和折风舞四类。这里重点谈谈古典舞。

  关键词:舞蹈;古典舞

  从舞蹈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最早的舞蹈的形象资料是1973年秋天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劳动寨墓地出土的一个舞蹈陶盆。据考证,它大约是五千年以前的产品,相当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这就证明在当时哪个年代就有了舞蹈。它们是群众性的集体舞蹈场面,各种不同类别的舞蹈产生反映和表现不同社会内容的需要,表现的大多数是人民获得胜利和丰收的欢乐喜悦情绪的一种抒情舞蹈。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被认为具有一定典型意义上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例如印度的古典舞,由浪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奥迪西和库契普六传统舞系组成,欧洲古典舞蹈则泛指芭蕾舞。

  所谓中国古典舞,主要是指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宫廷舞蹈,被宗教利用成为一种祭祀形式的宗教舞蹈,或者曾经走上商业舞台.是在专业化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舞蹈形式.我国舞蹈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原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的谐和和高度统一的美学特点。60年代初,初步建构“身韵”这一风格身体动态条纹,使“中国古典舞”从名义走向了“正式”,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风格化”的身体动态系统成为一种整合现实形象的舞蹈图式。

  (一)古代宫廷舞蹈它是指进入宫廷(包括上层社会)服务于宫廷的舞蹈。如祭祀舞蹈、礼仪舞蹈等;

  (二)宗教舞蹈古代宗教造就了一种宗教艺术其中包括舞蹈,并给舞蹈注入了特殊的文化气韵。历史上的每个时代的宫廷、宗教舞蹈,如先秦、西汉、魏、晋、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因为每个时代之间虽有继承的关系,却又分别有各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和不同的成就。隋唐不能代表西汉,西汉不能代表先秦,犹如古典诗歌之唐的律诗,汉魏的古体,先秦的诗经、楚辞以及李、杜、三曹、屈、宋各代表一个时代的成就。而且还应包括历史上曾经建立过政权的兄弟民族中的宫廷舞蹈和宗教舞蹈。

  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特征是以形圆为代表的,动作上形成的轨迹有平圆、立圆、八字圆,而平圆、立圆中又包蕴着八字圆。我们如果把八字圆的八字去掉半边只剩S这个圆形,它又自含在平圆、立圆中。这个图形就成了中国一个古老文化的标志―太极圆,因此有人称中国古典舞叫“画圆艺术”。

  我国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国丰富的文史资料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个体描绘。我国古典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宋、元以前是宫廷乐舞,其艺术价值和成就较高的主要是女乐,而乐舞伎人自古以来就一直处于奴隶地位,身、艺均不过是供贵族玩乐的消遣品。

  在我国古典舞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孙颖老先生编排的《踏舞》它是组舞《炎黄祭》中的一支舞目,与《半坡祖妣》、《鼎魂》、《楚腰》、《戊卒东》、《飞虹对鼓》、《霓裳羽衣》、《剑恋》、《壮士行》和《京师掠影》等共同组成了一台晚会,“清池绿地,玉腕纤纤,似留又行,翠裳翩跹。”飘逸的绿色纱裙,修长的线条,一群美丽的少女翩翩起舞仿佛仙女下凡,又似一道绿色的春潮涌来,在浮躁喧腾的艺术氛围中,在舞蹈作为歌的附随日渐失去独立美学品格的趋势中《踏歌》以古老而又新鲜的由形入神的动觉,让我们领略了诗的韵味,舞的美妙,歌的神奇。

  《踏歌》它取材于南北朝,在这个大动荡的时代中,中国乐舞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与发展,翻开史册,当时南朝都有齐僮、赵女、坐南歌,起郑舞;蜀都有巴姬,汉女弹纭,夫节;吴都哟荆艳、楚舞、吴越、越吟……,汉魏时期不仅歌舞普及,而且还有“乐府”、“黄门鼓蜀署”,“清商署”之类的俗乐机构,与“太乐署”之类的雅乐机构扶持宫廷乐舞和民间歌舞的发展。

  从历史多方面的记载来看,汉魏乐舞从艺术的角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舞的一代风范。而《踏歌》正是从汉魏时代的图像、诗赋、音乐中吸取了营养,它对中国古典舞传统的审美风范给予一种心得审美诠释。“清池绿地,玉腕纤纤,似推若引,翠裳翩跹。”它是从顺中寻找韵味,动作虽然顺手顺脚,却依然遵循着平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轨迹,依然运用“提、沉、冲、靠”等动作元素,它对90年代舞蹈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意义是在较高层面上完成了“民俗舞典雅化”的时代课题。香港舞蹈总编副主席冼源先生说:《踏歌》的艺术成就将会在中国古典舞的艺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学派的诞生。

  所以说中国古典舞不是古代舞蹈典范式的历史再现,而是当代人创造一种真正具有民族特点,舞蹈的特性和时代特征的舞蹈范式的作为,换言之,“中国古典舞”是构建这种舞蹈式的先行者打出的一面旗帜。《踏歌》把诗、歌舞融为一体,把古典图式在整合现实图像时实现自我超越的规律,对我们的舞蹈教学而言,既有图式的被超越和尽快实现图式的自我超越是个有挑战性的课题。

  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论文 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

  摘要:中国戏曲是一个值得我们珍惜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璀璨的产转。因为她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武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武术和舞蹈中蕴含了大量的舞蹈动作,置终形成了风格独特、韵律优美的戏曲舞蹈。而中国古典舞是我囝舞蹈莽前辈在50年代研究总结创新出的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舞蹈学派,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彤式,形成的一种舞种。既然戏曲中蕴含着舞蹈,古典舞蹈中又融合了戏曲,那么,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戏曲舞蹈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渊泺.

  中国,她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中国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式的艺术文化,如中国的戏曲、武术、舞蹈等等。在我们这么丰富的文化国度里,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文化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各种领域的工作者一起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当代中国的舞蹈发展中,中国古典舞存在着一种迷失发展方向的局面。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界前辈在50年代提出的一门新的课题,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形式,形成的一种舞种。那么中国的古典舞在古代时期真的.是以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吗?我们还有待考究,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中,寻找答案。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条血脉,又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人生精神的存在形式。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它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它并不“早熟”,但它却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正因为它具有古老性,所以,我想从中来探索中国古典舞的身影。

  戏曲始终趋于融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戏曲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看戏曲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娱乐。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中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宋、元以后勃勃兴起的戏曲艺术,是在继承、融合前代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魏六朝再抵百戏的精湛技艺,隋唐音乐舞蹈的高度成就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素材,准备了戏曲艺术的各种构件,舞蹈正是这些构件中的重要构件之一,从名人姚旅在《露书》中指出:古代歌舞乃“今戏场歌舞之遗意也。近世歌舞,道绝直云戏剧耳”。可见古人已深知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戏曲当中的戏曲舞蹈隐藏着中国古典舞蹈的身影。如:“云手”、“小五花”、“虎跳”、“前桥”、“翻”等技巧,在当今的艺术发展中依然存在于戏曲和中国舞蹈中。这些戏曲舞蹈的动作存在,说明了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形态也是可见而知的。

  首先,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就具有很鲜明的时间性,我国的舞蹈在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在远古的商朝中国就有乐和舞的存在了。到了周朝,就可以根据详细记载看到所谓“大武之乐”的一种舞蹈,它的一招一式都很清楚。而且还有故事性。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具有着装含故事性的舞蹈,那么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已经明显出现有扮饰人物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可能了。从秦、汉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经历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至宋代“南戏”、元代“杂剧”。随着历史的前进,也有史实证明戏曲中的确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舞蹈。戏曲舞蹈保留了古代一些传统的舞蹈,例如袖舞。袖舞的动作不但形象优美,而且能鲜明地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盛行于南朝及隋唐各代的“白伫舞”就是以舞袖为主,而戏曲舞蹈演员所用的长袖,就不仅是善舞美姿,更主要的是运用到刻画人物上去,这是戏曲在继承传统舞蹈上的重要发展,现如今我们正在发展的古典舞也正是延续了戏曲舞蹈中的这部分特色。因此我认为戏曲中的舞蹈与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舞有着很深的渊源。比如说,在戏曲《白蛇传》中,为了表现扩大了白素贞所倚重的水族群体,以水族与众神将的对峙烘托白素贞争斗的艰苦,这种为塑造人物而强化场面的处理,更令人感受到白素贞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奋力战胜邪恶的不屈精神。

  现回头来看,我国的传统舞蹈,多半是载歌载舞的,它本身就具备了表现戏剧情节的因素,从这些迹象来看,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传统舞蹈已经逐渐融入到中国戏曲的表演动作上了。中国戏曲一直延用至今的戏曲舞蹈,也说明是中国传统舞的一种分支,也可以代表我们中国古典舞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上世纪中期,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有《春江花月夜》、《宝莲灯》、《小会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舞蹈界认为这几个代表作的风格就代表中国古典舞的风格,但是我们不能让她原封不动,不去发展她,那么她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如果中国古典舞最终发展成现代舞、芭蕾舞那么就没有发展的意义了,因为不管怎么发展,都不应丢失自己的风格。近几年,有一部作品《扇舞丹青》,真是让舞蹈界为之振憾,她已经能代表古典舞发展的发展的产物了,她建立了一种中国人的言说方式,这种方式把中国古典舞向前推了一大步。再比如《爱莲说》这部作品,也是古典舞当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品。它运用莲花的形象来表现中国传统女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的品格的美。通过舞蹈把周敦颐的“爱莲说”表现的淋漓尽致。它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美”,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文化就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

  现在我们的古典舞大都在高难技术上发展,形成了一种接近杂技式的技术训练,戴爱莲曾经说过,杂技舞蹈化是一种进步,而舞蹈杂技化则是一个退步,她降低了舞蹈的审美功能。如果中国古典舞真朝这个方向发展,那简直太悲哀了。我认为中国古典舞可以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挖掘和尝试。

  当然中国古代的舞蹈发展是很辉煌的,但这种艺术的原始形态并没有被很好的保存下来,那么如何去发展中国古典舞,并且为之寻找一条真正与历史相符的发展道路呢?我认为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戏曲中是可以琢磨出一条道路来,这似乎比当前的一些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面貌更能接近中国古代的舞。

  可以说这条路走起来是很艰难的,这需要我们大批的舞蹈家、舞蹈工作者在为古典舞打造一条新的理论道路的同时,还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最终使我国的古典舞真正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更为贴近中国舞蹈历史的,让她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并且把她的生命一直延续下去……

  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论文 篇5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舞蹈和武术作为文化审美基础和动作载体,遵循传统“适度”的观念,“均衡”和“稳定”的章法,“经典”意味和“典雅”格调,提取典型性的舞蹈美学原则和动作要素,力图在流动的传统中寻求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动态印迹,并将外来的舞蹈的科学方法加以选择性的吸收与借鉴,在“继承与发展”的原则下经过当代人的发展创造而加以创新和重构的舞蹈品种。因此它是当代人创造和发展的具有中国古典舞蹈传统的经典性、概括性、规范性和典雅风格的舞蹈体系。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戏曲舞蹈;武术;传承创新

  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从哪个人脑子里想象出来的,而是认认真真向戏曲舞蹈,武术学习,学下来以后又参照芭蕾科学的训练方法,经过无数次实践,几十年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来浇灌出舞蹈新花……

  1、中国古典舞的起源

  中国古典舞源起戏曲、戏曲舞蹈和民间武术。首先说戏曲和戏曲舞蹈。戏曲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是在继承前代多种艺术形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把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巧妙地综合在一起,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刻意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戏曲舞蹈是由职业艺人发展、创造的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分古典舞。宋元以来,戏曲这种“以歌舞来演故事”的综合艺术迅猛发展起来并覆盖了中华各地,彻底取代了古典乐舞的地位。并且吸收和融合了一些民间舞蹈。戏曲在近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通过花部和雅部的抗争与交融,不断提炼升华,形成了以昆曲和京剧为代表的古典歌舞剧样式。ww其中的舞蹈,是在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又经过千锤百炼提纯出来的,也是古代经典舞蹈的代表。武术首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它还有着独特的民族特点,特别是中华民族的风格,同时它还有着强烈攻防意识。即有攻防含义在里面的一项体育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文化艺术、社会习俗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为舞蹈的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动作宝库。中国古典舞以戏曲、武术为主要基础的同时,遵循子午阴阳、相对相向、对比均衡的运动规律和法则。令“圆”的运行规律在中国古典舞的肢体律动中不断演绎、展现,使“天圆地方”的思想根深蒂固。中国古典舞身韵从戏曲、武术中提炼出来的几大元素动律形成自己特有的欲放先收、欲左先右、动中有静、刚柔相济的风格,成为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体系的核心。

  2、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分创始、发展和逐渐走向成熟三个阶段。创始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舞蹈家为继承、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典舞进行研究。在戏曲舞蹈和武术的基础上,借鉴芭蕾的训练体系和多种艺术元素创建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体系。

  发展阶段。进入七十年代后,中国古典舞教学进入高级教育阶段,专家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提升教材的艺术审美价值,出现了身韵训练。在训练中,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身韵练习中的一些元素,身韵在总结了戏曲、武术等传统艺术的动作规律之基础上,确定从腰为轴心,强调中段和呼吸训练的重要性。而“提沉冲靠”等几个动律元素,无论对人体中段的肌肉或是呼吸,都各有其独到而不同的训练价值。突出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中和为美”的美学原则。

  逐渐走向成熟阶段。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习整理并形成教学大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唐满城、李正一等前辈创立中国古典舞教材的研究和教学,是创立中国古典舞的重大起步。通过把戏曲中的叙事性、再现性的舞蹈和抒情性、表现性舞蹈剥离开来,着重继承发展抒情性、表现性的舞蹈程式,使舞蹈语汇更加豪放、健美。以芭蕾的科学方法和训练体系为参照把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分类组合,科学的结构成训练教材,把上、把下的基训程序进行、依据当代人审美理想的变化发展,对戏曲的古老舞蹈程序进行了改造,形成自成体系的中国古典舞。既然是以中国古典舞的名义创建的一支舞蹈学派,一种文化的建立就应该以民族母体为主体可嫁接、可派生。如果上身是戏曲、下身是芭蕾,这就没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性。所以,在创建过程中注意到这一点,就已经加入了许多武术训练的要素。吸收了武术中那行云流水一样的方法;龙飞凤舞般的气韵;以及刚柔相济、闪转腾挪的劲力与动势等等,使之风格性凸现、肢体表现更加运用自如。二是剧目的创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一些优秀剧目的出现更加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内容,创建初期的作品《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的表现虽然较多吸收了戏曲表演艺术中各种角色类型的性格特征和造型手段。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古典舞剧目从创作思路到具体内容已经开始追求自己真正的本体灵魂了。使得我国的舞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舞剧《丝路花雨》《文成公主》等作品的出现为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虽然,这只是创建我国民族舞剧的一种做法,但是,它已树立了我国民族舞剧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模式,为发展这个类型的舞剧奠定了基础。同时,充分满足观众对舞剧的审美期待,审美意识也达到新的境界。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古典舞体系已走向成熟。三是身韵的出现。在继承戏曲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各地先进艺术的经验,形成了以中华母体为主题的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有时代精神作为支撑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身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身韵的基本元素,如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身韵的主干教材,如“云间转腰”、“燕子穿林”等,同身韵动作所表现出来的表象及身韵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与“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则构成了神韵的内部结构形式,加上身韵“形、神、劲、律”的表现方式使中国古典舞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身与韵”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也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合一,真正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所在。

  3、面向未来的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中创新。《扇舞丹青》作为中国当代古典舞的代表作,它“闪、转、腾、挪”的动势、及其“回”与“流”的形态,无不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独有的韵味和精神气质,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人体形态,领略到古典舞行云流水、刚柔相济的动作意象,理解到“中和为美”的美学原则、感受到“神形兼备”的内在精神气质。与以往古典舞相比,它又增加了刚性质感的表现,更让人们在出神入化中品味中国古典舞向前发展的无穷神韵。我们要保留中国古典舞这一国粹,并将其发扬光大,必须不断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从题材、动作语汇,艺术表现等各种形式上,充分的注重抒情、写意等抽象表现型富有东方韵味的古典舞或古典舞剧目,使中国古典舞神韵将古典舞的语言带入了一种更为深邃的文化风格语境。这也是每位从事中国古典舞创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1月.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5月.

  [3]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

  [4]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1月.

  [5]王宁宁江东杜晓青:《中国舞蹈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1月.

  [6]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7]李正一吕艺生:《舞蹈教学与研究》“北京舞蹈学院科研所”1987年第1期.

  [8]赵大鸣:《舞蹈艺术论纲》“北京舞蹈学院教材”1990年3月.

  [9]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

  [10]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6月.

  浅析中国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融合研究论文 篇6

  中国古典舞这概念是由戏剧家和戏曲舞蹈家欧阳予情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并得到舞蹈界广泛认可并流传开来的。这个称谓虽然是近现代才形成并逐渐使用的但是其实质内涵和传统精神却是十分丰厚和悠久的它是以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为主要基础同时贯穿民族民间舞蹈芭蕾舞蹈现代舞蹈等多种元素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意韵成为以彰显气韵的典型的中国传统意象艺术。

  气韵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特点和美学品质。如唐张彦远将气韵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道空善赋彩谓非妙也。明代陆时雍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凡情无寄而自佳,景不丽而妙者,韵使之也。从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来看气韵作为美学范畴是中国文化审美所独有的。可以说气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既包括了对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体悟亦包括了艺术家自我的风姿神韵人格意识生命态度和情感指向之表现同时又是上述诸因素流贯于艺术作品中所显示的只可慧会却难以言传的风貌与品格。所谓舞蹈气韵是指作为^的生理生命力在形体动态中的艺术化的投射之气,与作为超越于人体生物意义之上的精神和风度情致之韵,在舞蹈的流动中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与物质相交融的美的特质。

  马克思指出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中国古典舞正是中国文化直观自身的方式而在这个直观自身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生命追求审美情趣与其自身的气韵之美。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体在剐乘相济形神兼备清空曼妙诗情画意等方面。可以说通过刚柔相济之风姿形神兼备之情态清空曼妙之品性诗情画意之意境的追求完成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的历程。

  一、刚柔相济之风姿

  中国古典舞相对于西方舞蹈来说偏于阴柔之美但就中国古典舞奉体而言同样也存在着阳刚阴柔之分同时中国古典舞又十分强调刚柔相济这充分体现了我围古代文化典籍中《周易》的一阴一阳谓主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典舞是以阴柔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柔中寓刚的舞蹈。从舞蹈表现形态看中国古典舞节奏鲜明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技艺交融,刚柔并济圆润流畅,曲折变化。而刚柔作为动作特征的两个极端,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在对立中求得统一的。以刚柔相济为特征的中国古典舞和谐有致地融会了刚柔的意象故而刚柔既是中国舞蹈的动作基本元素也成为中国古典舞审美类型的基本范畴。

  中国古典舞的刚柔相济的特点反映在其舞蹈中既有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前者在舞蹈基本动作上外展性动作占主导地位足部动作较多属于动的舞蹈暗示力量之强大总体上表现出雄健刚毅顽强彪悍道劲挺拔英武威猛激烈舒展开放等审美意象,而后者在舞蹈基本动作上脚下动作较少是属于静的舞蹈动作主要在手的部位,动作所暗示的力量较小动作属于收缩性,以从四周向这个中心集聚的力,反映内聚性特征表现的是幽静典雅含蓄清秀娴静朦胧等审美意象。当然中国古典舞更有一些舞蹈作品寓静于动动静结合体现出刚柔相济之美。

  例如舞蹈《书韵》以男子独舞来表现中国书法的神韵以自然形态的舞者来比拟书者以体现书之韵律章法意象与道体同一的宇宙生机同时体现舞蹈的精神。明丰坊在《笔诀》中云:书有筋骨血肉点画劲健飞动则见刚柔情,生动静之态自然神完气足。书着的人就变成了酣畅沉醉的舞中人,舞之律动即书之精魂。刚柔相济灵舞飞动的书法便展现于翰逸神飞刚柔相济的舞蹈风姿。《世说新语》评价王羲之谓之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舞者以节奏明快的身体语言时而刚健有力,宛如惊龙出水时而飘逸秀美仿佛白云掠过刚健与柔和的动作与音律节奏相谐调飞动之神韵弥漫于舞台之上中国书法活泼的内在精神跃然而卅。舞骨便如宣纸舞动的节律便如灵动的字迹“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刚柔相济幻化出飞动的神韵选是书法的精神,更是古典舞蹈的精神。

  中国古典舞中刚柔相济之风姿是中国舞蹈气韵之美的外化形式反映了其阴柔与刚健协调一致的内在精神气质成为典型性的舞蹈审美意象。

  二、形神兼备之情态

  中国艺术以传神为要旨。中国艺术的精神强调以形伟神形神相依。舞蹈中的“形”作为可视可感的物质运动是舞蹈的基础构成是艺术家之神情意的物质载体。神是生命的根本是心灵的气象是灵魂深处的情意。中国古典舞以深厚的思想与深遂的感情为内涵并以其作为统领形之神,而气韵,则是形神合一是内在神韵与外在形象交融而达到的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时也是思想的深刻和情感丰富的意象表现。

  中国古典舞虽然也追求形似但其强调的主要不是动态造型展示定型舞姿而是人体远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韵律强调精神强调境界所谓精、气神,这既是中国古典舞的追求也是其境界并成为其特质。因此中国舞蹈最重要的审美品质就是气韵而气韵之美就是中国舞蹈最有特色的美学品质。

  舞蹈的气韵是以人的身体为物质载体,以人的情志和精神倾注在舞蹈过程中从而使其具有精气神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追求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律动。闻一多先生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生命的机能是动而舞使是节奏的动或准确点,有节奏的移易地点的动所以它直接是生命机能的表演。

  中国古典舞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有神,舞蹈动作以气带动气韵通行意蕴内含,以有形的动作显示无形的张力,动作与情感交融舞蹈中蕴涵了说不清道不明永无休止的玄妙,力图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状忠并进入深厚高远的境界,这也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生命实体存在方式的理解和所追求的理想。因此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文化对生命存在的理解是致的都追求生命的精神和境界。对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这个特点宗白华先生有精妙的省悟: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所以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就是生命精神之美生命活力和律动之美。中国古典舞深刻地体现着这种追求高远境界的精神以形神兼备传情达意为追求目标,舞蹈的灵魂是神是情只有情深意远的舞蹈才是真正的舞蹈所以宗白华先生认为,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

  对中国古典舞而言形神兼备之情态还包含有天人合一的品性与意趣使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例如古典舞蹈《扇舞丹青》和《风吟》便深得精髓,德音不愆,以合神人,追寻着中国美学天人合一的理想,俗将人之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习古人追求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的境界,在传神写照中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在体韵遒举风采飘然的动态形象中建构起中国古典舞之雅气。

  三、清空曼妙之品性

  中国文化审美品格中有以清新空灵的理想世界超越混浊尘俗的现实世界的价值取向。清的基本品格是自然简约素淡奇逸。而空也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它既反映着人生豁达的精神状态也反映着人生澄明、自由的理想境界。在中国文化的审美中艺术的极境如空谷幽兰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

  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正是在这样的意境中,方显出曼妙之雅致才突山高远之品性。

  中国舞蹈所展现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是人的精神的世界而不是现实的世界。作为超越现实的艺术形式舞蹈以身体的舒展和心灵的自由反映清洁无瑕的精神和理想世界表现自由旷达的人生态度,展不自己空灵无垢的心境,与现实中碌碌众生的愚昧可笑之相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彰显中国艺术之中空灵的美学意蕴与特点。

  宗白华先生认为,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其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这是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亩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呈露于前。真力弥满,则万象在旁,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例如,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以婀娜的舞姿表现清流潺潺的小溪烟波浩淼的江河以及碧海蓝天一望无垠的大海烘托变幻莫测朦胧恍惚的氛围以流动的节奏再现无限的空间,使人感受到在浊浪排空汹涌澎湃的险恶际遇里,还存有超凡脱借飘逸空是的美好意境。再如,古典舞蹈《风吟》舞者服装以白色为主色调动作连接极其顺畅和严密动作质感贯于肢体的末梢在一连串流性动作之后的瞬问静止继而变换动态。舞蹈以写意的手法以轻盈飘逸的跳跃灵巧敏捷的旋转展现风中吟唱的心绪幻化出孤寂飘零的宇宙空间意象。

  四、诗情画意之意境

  几乎所有的中国意象艺术部以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之意境作为其艺术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之境界就是要达到如诗如画的超越现实本直的状态就是要以诗宣情以画达意从而揭示寓于景物却超然物外的心性主体的关于生命的理解与情感所以诗情画意之境界更多地指诗外之情和画外之意是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在艺术鸣基础上的心理想象的投射及其达到的境地。以诗情画意而造无我之境以体现气韵生动,便成为中国艺术的上品和极致。中国诗素以吉蓄为特征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以物寄情寓情于景而中国画讲究超以象外,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李泽厚在论及中国画的美学特色时指出: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画面)中出无限(诗情),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色。

  舞蹈是身体模仿的艺术。但舞蹈的模仿往往并非对实在物的模仿它通常是幻想中的幻象。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强调传神,而将模仿作为最为低劣的艺术层次。而美学的神就是艺术追求的“意境”,因此中国古典舞所表现的神韵与诗情画意的境界品格便完全一致。例如:中国古典舞作品《春江花月夜》原作在弛雅优美的抒情旋律中展示了一幕美丽的画卷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舞蹈把原作提供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作为舞蹈的背景通过身着蓝色衣裙手持双白羽扇的女于独舞通过闻花、鸟鸣、对水照影、向往幸福等细节表现了一个怀春的少女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的动态飘渺,优雅韵味幽静而悠长意境含蓄浑远。正是舞蹈所营造的情景交融如诗如画的意境十分传神地表现了朦胧淡雅的诗化美感。

  再如《荷花舞》舞者身着长裙裙子的下摆是荷叶盘,盘上四角各有一枝亭亭玉立的荷花,远远望去舞台犹如一汪荷花花池,荷花仙子们在水中翩然起舞,特别是以拟人化的荷花女们以圆润流畅的舞步,在舞台上徐缓移动变化著名种队形画面,营造出浮游流动和涟漪层起的意境突显出纯洁崇高圣洁美丽的形象如梦如幻宛如仙境使观众在诗情画意中获得极人美感。

  中国古典舞存刚柔相济之风姿中隐喻着以柔克刚的曼妙形象和含蓄力量的美感体现出中国哲学以静制动反求诸己关注心性的内倾性特点和精神,在形神兼备之情态里寄托着艺术追求无限向往永恒歌颂生命的高远情怀以清空曼妙之品性标示中国古典舞高洁的艺术品质和唯美的艺术追求;以诗情画意之意境创造出一个超越凡尘,清新自然的心灵世界以超然物外的独立而崇高的人格追求诠释了艺术美的真谛。中国古典舞气韵之美从社会生活的常态中超然逸出,以清空曼妙的艺术追求和境界创造了无限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精神的美的世界在生生不息的文化承传中,以发自生命深层的自觉力量表达着生命的精神和气韵之美的光芒。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舞蹈也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中国舞蹈以生命活动作为舞蹈的内涵在追求生命活力和律动的过程中达致生命的自由而解放的境界实现终极意义的超越;而这个过程也是舞蹈的气韵之美的实现过程。中国古典舞在长期的流变发展中博采中国传统艺术之精华形盛自己既秉承优奔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又具有鲜明舞蹈艺术特点的气韵,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申中气韵之美的综合艺术。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随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而愈加丰富并越来越反映大众的审美意趣同时也会融通具有时代精神的美学内涵使得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焕发时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