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培训 百文网手机站

民族乐器的历史

时间:2022-08-09 09:36:36 乐器培训 我要投稿

民族乐器的历史

  民族乐器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是中国的独特乐器,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多样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和器乐演奏形式,以及大量的器乐曲。它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为人民所喜爱。那么你了解乐器的历史吗?下面小编整理的乐器的历史,来跟小编一起涨姿势吧!

民族乐器的历史

  先秦时期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的乐器已有鼓、鼗、鼛、贲鼓、应、田、县鼓、钟、镛、南、钲、磬、缶、编磐、铃、陶铃、雅、祝、敔、和、鸾、簧、哨(陶制、骨制等)、埙、籥、龢鼇、言、箫、管、篪、笙、琴、瑟、筑等多种。在原始社会里乐器的出现多与神话传说、求神祭祀、民间舞蹈、劳动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乐器除用于宗教、礼仪等场合外,主要是供统治者娱乐享受。在乐器制作上精美豪华,规模越来越大,如《吕氏春秋·侈乐》中所载:“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思度量。”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关系的急遽变化,民间的器乐活动有了显著发展。如《战国策》所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 、弹琴。”可见当时民间音乐活动是相当普遍的。值得注意的是,琴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传为美谈,反映了古琴在当时已有很高的表现力。从一九七八年湖北省随县出土的一套战国初期的编钟可以发现,当时在音律计算和旋宫转调的能力上,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秦汉至魏晋时期

  当时出现的乐器主要有筝、琵琶(有秦汉子和阮咸两种不同的形制)、笛、方响、箜篌瑟(即卧箜篌)。筝、琵琶、笛均为《相和歌》的伴奏乐器。这一历史时期,吸收外来乐器数量不少,如随着鼓吹乐的引入,还使用了笳、角、中鸣、长鸣、羌笛等吹管乐器。由于与西域文化的交往,传入的乐器主要有竖箜篌、波斯琵琶(即曲项琵琶)、荜篥等。竖箜篌亦为波斯乐器,魏晋之际传人我国。曲项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通过印度和新疆,传入甘肃一带,据《梁书·简文帝本纪》所载,至少在公元551年(南北朝)已传入南方。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乐器数量骤增。特别是鼓类乐器,这可能是由于歌舞音乐的发展所致。打击乐器有铜钹、拍板、节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齐鼓、担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等三十多种;弦乐器有独弦琴、三弦、匏琴、轧筝、风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种;吹管乐器有幢箫、义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荜篥等二十多种。这一时期在乐器上的重要变化是出现了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开辟了乐器演奏的一个新的领域。

  宋、元、明、清

  这一时期弦乐器有突出的变化和发展,继奚琴之后,宋代已出现了马尾胡琴。见于记载的还有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芦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丹布拉、基他尔、喇巴卜、提琴、哈尔扎克、洋琴等五十多种(实际上存在于民间的弦乐器其类别还远不止于此)。吹管乐器金、元时期从北方传入唢呐(又称金口角、苏尔奈、唢哪),按鼓吹乐的演奏组合形式又一次产生重大的变革,从音色、音量和风格上进一步丰富了鼓吹乐的演奏。唢呐最初用于军乐。如明王磐所著《王西楼先生乐府》中之散曲《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您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办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据王圻所著《三才图会》的记载,明代唢呐已应用于民间。

  自宋代以后,随着歌舞音乐的成熟、说唱音乐的兴起和戏曲艺术的形成,民族器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民间器乐的日益兴盛和宫廷器乐的日渐萎缩,则是宋以后民族器乐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在宋代城市的娱乐场所中,器乐除了作为伴奏外,纯粹的器乐演奏也有多种,如称做“细乐”、“清乐”的合奏,称做“小乐器”的一两件乐器的独奏或合奏 ,以及用笛、鼓、板组成的“鼓板”等多样的器乐演奏形式。其后,元明清三代,民族器乐得到了丰富。

  江南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十番锣鼓”,不仅在明清时代已形成,而且有了广泛的影响。北方的民间合奏乐“弦索”则是以琵琶、三弦、筝和胡琴组成的弦乐合奏形式,据推测, 这样的形式和演奏的乐器可能在明末以前就已在民间流行。宋代以后的民间器乐虽然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但宫廷器乐却正好相反。以宋代“教坊大乐”为例,乐队的组织固然庞大,也集中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但由于复古思想的统治,太过讲究花样和排场,没有使民族器乐真正得到发展。明清两代的情况尤其如此。

  宋元时期的乐器发展

  到了唐朝,中国的传统乐器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而且种类丰富了。而宋元时期,一方面继承了这些琳琅满目的前代乐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创造。

  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乐器主要是筚篥、大鼓、杖鼓、拍板、笛、琵琶、方响、笙、排箫、箫管、阮咸、七弦琴、嵇琴、秦(轧筝)等。前面几种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它们沿袭了唐朝教坊的旧制,在宋代宫廷教坊十三部中都各有专列,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出现了集中新兴乐器。

  杖鼓:腰鼓类乐器,“广首而纤腰,左拍以手,右击以杖”。这种杖鼓不仅用于合奏,也经常会用来独奏。

  笙:笙在宋以前以13个17簧为主要种类,到了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宫廷乐工单仲辛制作19簧笙,分为竽笙、巢笙和笙三种,此后在宫廷和民间普遍流行。宋初四川地区还曾出现过36簧的凤笙。

  琵琶:到了宋元时期的琵琶发展出了更多的“品”,扩充了音域,并出现了琵琶独奏曲。《海青拿天鹅》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元代杨允浮《滦京杂咏》就中有“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诗句。此曲生动的`描述了海青(打猎所用的一种青鵰)与天鹅搏斗时激烈的情景,展现了北方人民的狩猎失衡或。全曲共18段,主题鲜明,结构也比较完整,以合尾的形式贯穿全曲。

  排箫:编管乐器,宋以前称“箫”。

  箫管:既近代所说单管竖吹之洞箫。

  秦:又名轧筝,形制似筝瑟,为长方形共鸣箱,面板上张弦七根,用细长竹片擦弦拉奏。至今民间仍保留其形制。

  嵇琴:宋朝新兴弓弦类乐器,又名“奚琴”,由奚族传入中原。圆形琴筒,有两根弦,以竹片为弓夹于两弦之间,与后世胡琴形制特征相仿。南宋时嵇琴已经被应用于宫廷教坊大乐,成为重要的旋律乐器之一。

  除了上述原有并经过了大幅度改善的乐器,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新乐器,比较大的有三弦、火不思、兴隆笙等。

  三弦:弹拨乐器,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张三根弦,故名“三弦”。分琴头,琴颈,琴身。琴颈为指板,比较长。琴身两面蒙以蛇皮

  云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古名云辙,又名云璈,民间又称九音锣。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

  火不思: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

  兴隆笙:既西洋早期的管风琴。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前的中统间(1260-1264)由中亚传入我国,仅用于宫廷宴会。

  宋代的器乐演奏相当普遍,在民间也会有丰富多彩的器乐活动。不仅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并且广泛流行,还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合奏形式。南宋时期在瓦子勾栏中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包括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等。而在宫廷中器乐合奏也非常盛行,并且有规模非常宏大的教坊大乐,而民间的器乐合奏形式对宫廷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不过,在所有的乐器中在,成就最高的还是当属七弦琴。

  七弦琴: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七弦古琴,在宋朝极为盛行,因此,在这个时期,它迎来了显著发展。无论是演奏技术还是创作数量都突飞猛进,并进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同时,也因为它多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喜,因此多了许多托琴言志的作品,在琴曲创作的深度方面,较前代有了极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