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戏剧 百文网手机站

京剧的脸谱知识介绍

时间:2022-10-26 09:15:23 影视戏剧 我要投稿

京剧的脸谱知识介绍

  脸谱借夸张的色彩和线条,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善恶,是京剧化妆的一部分,脸谱主要用于淨丑两行所扮演的各种人物。生旦很少用,而只是略施粉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京剧的脸谱知识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京剧的脸谱知识介绍

  脸谱由唐代乐舞大面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淨的涂面发展而来。南戏、北杂接承了这个传统,但构图一开始还很简单,比如在面部中心画一个白斑,画两个白眼圈,额上画两道黑线等等。随着戏曲的发展,脸谱日益精美,构图也越来越多样。

  脸谱的类型:

  脸谱色彩丰富,图案不一,容易让人感觉混乱、神秘。但实际上,脸谱可以归纳为一些基本的类型,由这些基本的类型,根据人物的性格、气质等,再变化出许许多多的脸谱。每个脸谱都是以戏中人物的长相、性格等为依据的。基本的类型有:

  整脸是脸谱中色彩、构图最单纯的一种,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类型。化妆时以一种颜色为主,再以白笔或黑笔勾画眉、眼、面部肌肉纹理等,尤其强调眉毛的勾画。

  三块瓦脸运用非常广泛,很多脸谱的构图是三块瓦脸的变形。三块瓦脸画时要求对称,整个面部用一种主要颜色作为底色,再用线条勾画两块眉、眼窝,一块鼻窝。三块瓦脸又可以分成几类,比如花三块瓦脸。所谓花三块瓦脸,就是眉眼、鼻窝画的更複杂化的三块瓦脸。画花三块瓦脸的人物多是绿林好汉、剽悍的武将。

  破脸又叫歪脸。所画脸谱左右两边不对称,图案扭曲,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歪歪扭扭的感觉。主要用来表现品质恶劣的人物,有时也用来表示一个人很丑陋。

  丑角脸特点是在鼻梁上画一个粉块。随人物不同,粉块的形状也不同。

  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中精灵神怪的形象。画时注重传神,着眼点主要在于让观众明白人物是从什么精灵幻化而来。象形脸中最著名的便是孙悟空的猴子。

  脸谱的色彩:

  脸谱的色彩也有各自的含义。一般来讲,颜色象徵了性格。比如红色,表示人物的忠勇义烈;黑色表示人物忠耿、正直、勇猛;黄色表示人物残暴凶狠等等。当然这对性格的象徵也不是绝对的。

  作品特点

  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形成

  京剧的形成大约在150年前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起源

  京剧脸谱起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的纹理与人物的年龄、生理、经历、生活的自然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的依据来源。如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尤为明显、突出。京剧脸谱在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源众多,除上述者外,还有如下几种:

  1、借鉴生活中血统遗传的原理。如张飞之子张苞,孟良之子孟强,焦赞之子焦玉,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林,关羽之子关平等,袭用其父脸谱,约定俗成,渐成定例。

  姬僚2、依据剧中人物姓名,附会色调,确定脸谱。如齐桓公因名“小白”而勾白脸,青面虎因“青”字勾绿脸,浪里白条张顺因“白”字勾白脸,黑风利、乌成黑等因“黑”字皆勾黑脸。

  3、以讹传讹;一些剧中人物的脸谱来源于“讹传”(音讹、义讹),加以附舍。如文天祥因与闻太师之“闻”同音勾红脸。钢属黑色,刚与钢同膏,因此京剧旧例,凡性格猛烈刚强之人多勾黑脸,如《草桥关》剧中的铫刚、《徐策跑城》剧中的薛刚、《庆阳图》剧中的李刚,均因名字中有“刚”字而勾黑脸(京剧界素有“三刚不见红”之说)。《八蜡庙》剧中的关泰,《收关胜》剧中的关胜,仅因与关羽同姓而勾红脸。

  中国京剧中的脸谱据说源自于一个历史故事:《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教坊记》的记载,北齐(公元550—577)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过人,但容貌清秀,自以为不足以威慑敌人,遂带木雕面具出战,时常取胜。一次与周师战于洛阳金墉城下,以少击众,大胜敌军。齐人慕其勇冠三军,便模仿他的动作,编成舞蹈,配以歌曲,称为《兰陵王入阵曲》。唐代发展成歌舞戏,称之为大面。演戏时,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头戴面具,“衣紫,腰金,执鞭”(《乐府杂录》)载歌载舞,作种种指挥、击刺的姿态。这个戏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后世的戏曲脸谱,受到它的影响,日本的歌舞伎亦受其影响。

  色画方法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到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