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制作 百分网手机站

电影制作+保底发行背后的深思(2)

时间:2017-10-18 16:24:03 影视制作 我要投稿

关于电影制作+保底发行背后的深思

  保底发行有哪些新玩法?

  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保底发行探索出多种新玩法。

  1、与二级市场连接

  去年,在《港囧》上映之前,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以1.5亿买下了真乐道(《港囧》投资方)47.5%的票房净收入(扣除发行成本)。这种买断票房收益权的做法,从本质上看也是保底发行的一个变种,相当于用1.5亿为47.5%的收益权保底。这意味着《港囧》还没上映,真乐道就已经提前全部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分账款,落袋为安。

  由于徐峥同时是21控股的股东,21控股因为《港囧》股价大幅飙升,也让他获得了来自资本市场的额外收益。

  2、多个资本方组基金保底

  《港囧》之后,比较成功保底的案例要数《美人鱼》。在这部影片上映之前,快鹿集团、e租宝、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等都曾参与这部电影的“发行争夺战”,但周星驰最终选择了和和影业牵头做为主保底方。

  和和影业为《美人鱼》提供了16亿至18亿的票房保底,参与保底方还包括光线传媒等电影公司。此外,星辉及和和还找来联瑞作为执行发行方,麦特传媒作为宣传方。这相当于把整个发行环节切成了保底和执行发行两个部分。

  3、为保底发行增加资金杠杆

  就在不久前,和和影业再一次组局保底发行了《火锅英雄》。

  其背后制度为契约型基金,此基金为结构性产品。一部分为优先级,一部分为劣后级,这使得劣后级的参与方有机会通过资金杠杆撬动更大的收益率。

  4、拍片前就提前保底

  上述保底发行案例,都属于完片后保底,而耀莱影视为《我不是潘金莲》的保底更为特别,早在影片拍摄之前就获得了2亿元保底。

  此前,耀莱影视文化与华谊兄弟、摩天轮文化共同签订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的发行协议,如票房低于5亿,耀莱将支付2亿票房净收益,票房5亿至8亿部分净收益由耀莱独享,票房超出8亿元部分,耀莱将获得票房净收益的50%。

  这次耀莱之所以有信心在影片拍摄完成之前保底,一方面是作为出品方,参与了影片前期制作的部分流程,对影片质量有一定把握;另一方面,作为一家在2014年底就借壳松辽汽车上市的公司,耀莱需要在上市公司业绩报中有一份漂亮的票房成绩单。而为了做出业绩,一部有一线名导和一线明星参与的、看起来风险相对低的影片就成为不错的选择。

  在一位《我不是潘金莲》的出品方看来,有冯小刚和范冰冰在,保底5亿,应该不会太亏钱,更何况耀莱还有15%的投资权,真金白银的保底投入并不到2亿元。

  《叶问3》的保底发行:保底是假,圈钱是真

  在林林总总的保底发行案例中,《叶问3》可能是最为特别的一例。

  今年2月,《叶问3》还没上映,A股上市公司神开股份发布公告,准备花4900万人民币认购一支以《叶问3》的票房收益权为标的的基金;香港上市公司十方控股以1.1亿购买影片55%的票房收益权。

  在这些保底安排中,为神开控股认购的基金提供担保的,是上海中海投金控。这家担保公司为《叶问3》10亿保底,不管最终票房如何都要按照10亿票房的基准,向影片的投资方支付票房收益。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保底组局并没有任何不妥。但公开资料显示,无论是神开股份,还是十方控股,背后的控股股东都是《叶问3》背后的投资方上海快鹿集团,上海中海投金控也是快鹿的关联公司。换言之,上海快鹿先是投资了《叶问3》,又动用了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为其做票房保底。这就让《叶问3》的保底变成了一场“左手导右手的游戏”。

  用上市公司的资产,为大股东的项目保驾护航,不知中小股民心中是什么滋味。在娱乐资本论看来,施建祥这么做,一方面是希望通过上市公司平台融出资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市场对《叶问3》的预期。

  可惜,随着舆论的质疑声四起,神开股份最终决定解除投资协议,这场“自己给自己”保底的“非典型案例”并未进行到底。

【关于电影制作+保底发行背后的深思】相关文章:

1.关于电影发行的“窗口期”的讨论

2.游戏公司热衷回归A股背后的深思

3.迪士尼动画制作如此真实带来的深思

4.电影的制作流程

5.COC走红的背后,游戏外有哪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6.浅析电影制作中的电影配乐

7.人工智能应用或将超越人类背后的深思

8.微电影的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