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百分网手机站

经济统计学的现状和出路

时间:2018-04-02 09:50:37 统计师 我要投稿

经济统计学的现状和出路2017

  改革开放前及之后一段时间,经济统计学在高校统计学专业一直是一门“大课”。其原因是我国的统计学一直沿袭和模仿了前苏联的统计学科建设,统计学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令人感叹的是,随着统计学的改革与发展,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的确立,“大统计”思想的逐步普及,经济统计学却一直没能建立起系统的、符合逻辑、符合新的统计思想的知识体系,在高校教学中逐步淹没在其他课程中,变成了一门不伦不类的杂课。这在国内高校统计学专业中经济统计学“出身”的教师仍占有大多数的今天,实属怪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盲目追随数学,忽视本来的“看家本事”却是不争的事实。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经济统计学的现状和出路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回顾

  一门成熟的学科必然具有广泛认可的、符合逻辑的知识体系。经济学如此,数理统计学如此,原来的经济统计学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前,统计学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其实,其中“社会”的内容基本没有,全是“经济”。又分为宏观经济统计和微观经济统计两个分野,前者又称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后者分解为工业统计、农业统计、建筑业统计等。这些学科均把政府统计制度中的统计指标解释列为主要内容,学生需要熟记的就是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各项指标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和什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也是被有些专家垢病为“不科学”之处。

  改革开放后,统计学界通过关于“一门”、“两门”的争鸣和讨论,多数研究者逐步接受了“大统计”思想,认识到将统计学看作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具有重要意义。1992年,经过社会各界多方面努力,统计学由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这对于统计学学科的繁荣、统计理论体系的建设、统计实践的发展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统计学一级学科的分类与代码中经济统计学和统计学史、数理统计学、科技统计学、社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等并列为二级学科,下设有宏观经济统计学、微观经济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其他学科3个三级学科。当时正值我国政府统计核算体系改革,宏观经济统计学迅速向SNA靠拢,财经院校讲授宏观经济统计学就是在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如表1中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主持编写的国民经济统计教材,基本上就是套用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知识体系。当时其他教材大致也是这样的“模式”。

  新世纪初,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再次对学科分类与代码进行了系统修订(2009年公布)。在新的统计学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又调整了经济统计学内容。一是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设置为经济统计学下的三级学科。二是把宏观经济统计学和微观经济统计学合并为经济统计分析。三是将计量经济学作为三级学科列在经济统计学之中。这样,经济统计学就由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济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3个三级学科组成。

  二、目前经济统计学科存在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上述发展变化,使得经济统计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一是经济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有些人认为经济统计分析就是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的架构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还有些人认为国民经济核算就是在进行经济统计分析,既然有了国民经济核算,就不需要再讲经济统计分析了。

  二是经济统计分析的知识体系。多数院校基于由国民经济统计学到宏观经济统计学再到经济统计分析的变化,在参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依据授课者自身的偏好和熟悉的研究领域来安排经济统计分析内容,如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就在这门课程中加入大量有关竞争力分析和评价的内容,研究社会核算矩阵的就利用这个课时讲授社会矩阵的知识,研究综合评价的就讲授有关综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环境经济核算的就讲授环境保护统计分析,研究计量的就讲授计量经济学。

  三是对于经济统计指标的认识。认为经济统计指标的介绍和解释,即前面提到的.“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不应成为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既然是“分析”,既然统计学是方法科学,就应以“计量模型”为主体。有些院校的经济统计分析塞进了大量经济分析或计量经济学的内容。

  基于上述这些问题,经济统计学,也就是现在的经济统计分析这门课程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即使是许多财经院校的统计学专业也放弃了这门课程,当然,仍然有一些院校还在讲授当年的经济统计学。

  三、关于经济统计学的再认识

  1、经济统计学的主体

  如果说原来的国民经济统计学、宏观经济统计学是经济统计学的主体不会有人质疑,那么,由此演变而来的经济统计分析也应是经济统计学的主体。

  从经济学分别与国民经济核算、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分析之间的关系看,后者都是前者的分析工具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从这三种分析工具的学术渊源看,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来源于会计学,只是因为它被政府统计机构当作宏观经济核算的工具才进入统计学人的视野;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实际上来源于统计学中的相关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从这三种分析工具在现实中对经济现象研究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看,虽然各有所长,但相比较,经济统计分析的内涵和外延明显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如,对于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运行和景气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质量、创新驱动发展、失业率、贫富差距等经济领域至关重要问题的分析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内容并不能涉及,经济统计分析有着更好的适用性和用武之地。

  2、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

  经济统计分析既不应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计量经济学的知识雷同,也不必占据其他学科的空间。既然统计学的功能是运用统计方法对客观现象进行描述和推断,这是由国民经济统计学、宏观经济统计学沿续下来的基本功能。而用统计指标对宏观经济进行描述和刻画应该是经济统计分析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在此,笔者旗帜鲜明地指出,老一套的“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固然不可取,但建立新的“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却是当务之急。

  首先,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消化吸收再创新应是其重要内容。

  近年来,偏好模型、偏好计量,忽视甚至耻于谈论统计指标是经济统计学出身的学者盲目自卑的表现。其实,讨论统计指标正应是经济统计分析的核心内容。

  统计指标是统计活动中最基本的元素,是统计认识活动的重要论据,现实统计活动就是通过统计指标之间的推理完成的。“概念”从来都是理性认识活动的开始,因而正确使用统计指标才是正确开展统计分析的基础,了解和熟悉经济统计指标才是正确开展统计分析的前提。将与实际统计活动密切联系的统计指标视为“变量”或“随机变量”,教会学生使用软件,搭建模型只是统计学习的初步,不会用统计指标来客观合理地描述把握研究对象,就不可能得到合乎逻辑的结论。如果在研究中不知道反映资本投入各种指标的特征和之间的差别,不知道多种价格指数反映通货膨胀的特点和局限,不知道科技投入的构成及其与其他投入之间的关联,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指标来反映创新驱动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不可能有“接地气”的经济统计分析。

  国外虽然少有经济统计学,可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统计专家们却在经济统计分析领域领先我们一大步。近20多年,以统计标准或测算手册的形式,对反映经济社会领域重要特征的统计指标及形成这些统计指标的方法,加以精细化讨论的出版物大量涌现,如:《资本服务量手册》、《生产率测算手册》、《研究与试验发展调查实施标准手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创新数据的采集和解释指南》、《技术国际收支手册》、《专利科技指标手册》等等,已成为国内统计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我们的经济统计学者应该对这些手册和指南进行消化和吸收,这是重建新型经济统计学,建立起新的“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的重要一环。

  其次,与国情相联系,深入研讨如何合理有效地刻画和反映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关键性问题也应是经济统计学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统计学中,过去那种完全以政府统计工作为依据的学习方式应该摒弃,而要注重和强调怎样通过对统计指标的设计从而完成对研究对象的成功刻画。如学者都知道GDP和GNI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别,对于中国这样地域辽阔的国家,区域分析中只有地区GDP是不够的,如何仿照GNI设计出反映区域国民(居民)收入规模的指标呢?又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或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我们应该设计出怎样的指标来合理地测量和反映呢?其实,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在诸如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结构和比例,就业与失业,价格与通涨,金融与货币,消费与投资,进口与出口,效率与公平,区域与布局,市场与调控,制度与机制,资源与环境等,都存在许多等待统计学者深入发掘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单纯依靠国民经济核算和计量经济学的定式显然是难以给出满意答卷的。

  我们都知道,统计与所反映的事物之间是存在偏差的,而且在统计上经常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如对于经济学中常说的物质资本,我们可以用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新增固定资产等多个指标进行反映;对于技术经济学中常说的科技活动投入,有R&D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财政科技支出等进行反映;对于经济学中常说的通货膨胀,可以用各种价格指数进行反映。这些指标各有哪些特点,在特定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个指标,这些指标各自又有哪些局限性?诸多问题都为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讨论空间。

  第三,宏观经济中复杂问题的特殊研究方法也应该是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内容。

  在统计学一般知识的学习中,可以学习到许许多多统计方法,它们都是一些通用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个领域,也可能应用到那个领域。学习这些通用方法,并深化研究这些通用方法,是理论统计学者做的事情,而如果一个经济统计学者认为这样就足够了,显然有局限。针对经济问题,广泛存在一些人们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分析而建立形成的方法,如指数法、投入产出法、平衡表法、资产负债分析法、综合评价法、景气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的合理应用也应是体现经济统计分析特色的内容。

  况且,对于经济分析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统计上仅用统计指标从数量方面进行反映和刻画是有难度的,比如创新能力问题、区域差异问题、国民幸福问题等,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甚至更为复杂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描述呢?其实前面提到的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一些研究报告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四,笔者认为针对目前经济统计学的现状亟待研究的问题,其实也是重构经济统计分析最为重要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搭建这门学科的理论、逻辑的框架。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是基于现代经济学的框架或者原来的政治经济学的框架,还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应引起国内众多经济统计教学工作者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此,依靠个别学者或专家的一己之力显然是不够的,好在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一支宏大的经济统计学者队伍,通过群策群力一定能构建起既与国际规则衔接,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新型经济统计分析的理论体系。

【经济统计学的现状和出路2017】相关文章:

1.经济统计学的现状和出路

2.2017速录师前景和现状

3.经济统计学专业介绍2017

4.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最新政策

5.职业经理人现状与出路

6.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2017

7.2017年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8.经济统计学专业最好的20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