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百文网手机站

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时间:2022-12-06 10:40:59 太极拳 我要投稿

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太极拳是一个内外兼修全面性的武术拳种,具有集卫生保健与攻防技能于一体的显著特点。太极拳运动的一举一动,包括手法、掌法、肘法、眼法、身法、步法、脚法、跳跃法、平纵法等,均有着严格的规定与要求,并以此来促进和提高演练者强身健体及攻防绝技的训练。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基本知识内容,仅供参考!

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踩着高跷来使用长枪、长柄大刀。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另有电影以此为名。

  发展简史

  太极拳太极拳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道家理论等都在太极拳中有体现。太武当太极拳极拳的定名、成型、传播靠的是杨露禅。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创,而是前人不断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目前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为人所知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了,而这个陈式太极拳和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是否一致,以及陈长兴后陈家沟武术传承则是一件悬案了。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尤其杨氏,在藏龙卧虎的北京,更是赢得“杨无敌”的美誉,而为天下所知,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造福人类,居功至伟。而在太极拳传承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拳术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露禅为徒。杨露禅艺成回乡后,后到达北京,经历了一段“闯天下、打天下”的传奇经历,并担当骑营总教习。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与人交手无数,授徒广众,流传甚广。其拳架在不断的实践中日臻完善,最后由杨澄甫定型,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和兆元(1810 –1890年)温县赵堡镇人,赵堡太极名师陈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进京供职武当太极,曾统领皇宫大内侍卫(据传)。因屡有功绩被皇室例封为“武信郎”。在京期间,他广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广益,反复实践,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圆,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的理论。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极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兆元晚年归里,处世低调,除传子和润芝、和敬芝、孙和庆喜、苗彦升外,只在赵堡镇附近传播。

  和庆喜,字福棠(1857—1936),和润芝长子,是和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他自幼随父习拳,又深得祖父真传。庆喜公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开山收徒,视学者年龄、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学有方。一时间赵堡镇及周围各地习拳之风盛行,从学者如流,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学信(侄)、和学敏(子)、和学惠(侄)、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陈桂林、柴玉柱、郭云等各怀绝技之门徒,这些传人成为日后传播和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

  武当太极拳来源

  太极八卦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 ③运用了道家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八卦发展

  太极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简化24式和88式太极拳,对太极拳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相关研究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48式太极拳拳谱解读

  预备

  太极拳身体自然直立

  起势

  1.左脚开立2.两手前平举3.屈腿下蹲

  一、 白鹤亮翅 1.收脚抱手2.向后退步3.坐腿转腰分手4.虚步分掌

  二、 左搂膝拗步 1.右手前摆2.转腰摆臂收脚3.屈臂上步4.弓步搂手推掌

  三、 左单鞭 1.转腰坐腿带手2.收脚抱手3.转身上步穿手4.弓步平云手5.坐腿转腰平云

  6.勾手收脚7.转身上步8.弓步推掌

  四、 左琵琶势 1.跟步摆臂2.坐腿挫手摆臂3.虚步合手

  五、 捋挤势(3)(1)1.移脚活步穿掌2.弓腿抹掌3.收脚捋手4.上步搭手5.弓步前挤

  (2)1.坐腿扣脚穿手2.3.4.5.同上

  (3)1.扣脚穿手 2.3.4.5.同上

  六、 左搬拦捶 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握拳3.摆步搬拳4.收脚转腰摆臂5.上步拦掌

  6.弓步打拳

  七、 左掤捋挤按

  1.转腰撇脚分手2.收脚抱球3.转腰上步4.弓步掤手5.旋臂送手

  6.坐腿后捋7.转腰搭手8.弓步前挤9.坐腿引手后掤10.弓步前按

  八、 斜身靠 1.转身扣脚分手2.收脚抱手(两手成十字交叉)3.上步握拳4.弓步斜靠

  九、 肘底捶 1.转身摆掌2.抱手收脚3.摆步撑手4.跟步提手5.坐腿握拳

  6.虚步劈打

  十、 倒卷肱(4(1)1.撤手翻掌2.退步屈臂卷肱3.虚步推掌 (2)(3)(4)同上

  十一、转身推掌(4)(1)1.撤步碾脚转身2.屈臂上步3.丁步搂手推掌 (2)1.碾脚转身2.3.同上 (3)(4)同上

  十二、右琵琶势 1.向后撤步2.坐腿摆臂挫手3.虚步合手撅臂

  十三、搂膝栽捶 1.撤步捋手2.上步搭手3.跟步平云手4.坐腿转腰摆臂5.屈臂握拳上步

  6.弓步搂膝栽捶

  十四、白蛇吐信(2)(1)1.转身提拳2.转身摆脚摆掌3.歇步推掌 (2)1.转腰摆臂2.屈臂上步3.歇步推掌

  十五、拍脚伏虎(2) (1)1.转腰展臂2.上步抡臂3.抡臂拍脚4.盖步摆臂5.转身上步

  6.弓步贯拳 (2)1.扣脚穿手2.3.4.5.6.同上

  十六、左撇身捶 1.坐腿扣脚翻手2.弓步分手3.收脚握拳4.上步举拳5.弓步撇拳

  十七、穿拳下势 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握拳3.穿拳开步4.仆步穿拳。

  十八、独立撑掌(2)(1)1.弓腿挑拳2.收脚翻掌3.独立撑掌 (2)1.落脚上步收手2.3.同上

  十九、右单鞭 1.退步伸掌2.坐腿后捋3.旋臂搭手4.弓步平云5.坐腿转腰平云 6.勾手收脚7.转身上步8.弓步推掌

  二十、右云手(3)(1)1.坐腿转腰左云松勾2.右云翻掌收脚 (2)1.转腰左云翻掌出脚开步2.右云翻掌收脚并步

  (3)1.左云翻掌出脚2.右云翻掌收脚

  二一、右左分鬃 1.抱手提脚2.转腰出步3.弓步采靠4.转腰撇脚5.抱手收脚 6.转腰上步7.弓步采靠

  二二、高探马 1.收脚展臂2.坐腿屈臂3.虚步探掌

  二三、右蹬脚 1.带手起脚2.上步穿掌3.弓步分手4.抱手收脚5.蹬脚撑臂

  二四、双峰贯耳 1.并手收脚2.落脚收拳3.弓步贯拳

  二五、左蹬脚 1.转腰分手2.抱手起脚3.蹬脚撑臂

  二六、掩手撩拳 1.并手落脚2.出脚握拳掩手3.弓步撩拳

  二七、海底针 1.跟步摆臂2.坐腿提手3.虚步下插掌

  二八、闪通背 1.提手收脚2.向前上步3.弓步推撑掌

  二九、右左分脚 1.转身扣脚分手2.收脚抱手3.分脚撑臂4.落脚穿手5.弓腿分手 6.收脚抱手7.分脚撑臂

  三十、搂膝拗步(2)1.落脚转身摆臂2.屈臂上步3.弓步搂手推掌4.转腰撇脚5.摆臂收脚 6.屈臂上步7.弓步搂手推掌

  三一、上步擒打 1.转腰撇脚抹掌2.收拳收脚3.上步擒打握拳4.弓步打拳

  三二、如封似闭 1.跟步穿掌2.坐腿引手3.上步翻掌4.弓步前按

  三三、左云手(3)(1)1.转腰扣脚右云2.左云翻掌收脚(2)1.右云翻掌出脚2.左云翻掌收脚 (3)1.右云翻掌出脚2.左云扣脚并步

  三四、右撇身捶 1.撤步探掌2.收脚握拳3.上步举拳4.弓步撇打

  三五、左右穿梭 (1)1.扣脚翻掌2.弓腿平抹掌3.收脚后捋4.上步搭手5.跟步平云

  6.坐腿平云7.上步收掌8.弓步架推 (2)1.扣脚穿掌2.3.4.5.6.7.8.同上

  三六、退步穿掌 1.坐腿向前摆掌2.收脚翻掌3.退步向前穿掌左脚扭直

  三七、虚步压掌 1.转身扣脚上摆手2.虚步下压掌

  三八、独立托掌 右手前托左手侧撑左腿独立

  三九、马步靠 1.落脚抬手2.收脚摆臂3.上步握拳4.绊马步靠

  四十、转身大捋 1.撇脚摆掌2.并步举手3.碾脚转身4.侧步大捋5.侧弓步拱肘撅臂

  四一、撩掌下势 1.回身旋臂2.转身摆掌3.丁步撩掌4.坐腿摆掌勾手提脚5.屈臂开步 6.仆步穿掌

  四二、上步七星 1.弓步挑掌2.虚步十字架拳

  四三、独立跨虎 1.退步摆掌坐腿2.转腰摆掌收脚3.举腿挑掌

  四四、转身摆莲 1.转身扣步带手2.转身穿摆掌3.摆莲拍脚

  四五、弯弓射虎 1.落脚上步摆臂2.弓腿转腰摆拳3.弓步反冲拳

  四六、右搬拦捶 1.坐腿穿掌2.收脚握拳3.摆脚搬拳4.收脚收拳5.上步拦掌 6.弓步打拳

  四七、右掤捋挤按

  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抱球3.向前上步4.弓步分手5.转腰送手

  6.坐腿转腰后捋7.转身搭手8.弓步前挤9.分手坐腿后引10.

  四八、十字手 1.转身分手撇脚2.回身合手3.并步开立十字抱掌

  收势 1.分手平举2.两手垂落3.并步还原

  技击原理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

  基本动作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 含胸 转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太极拳与八卦头悬 含胸 拔背 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太极拳十三式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跟随沾粘不丢顶。

  太极拳与八卦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

  01、起势 02、左右野马分鬃 03、白鹤亮翅04、左右搂膝拗步 05、手挥琵琶 06、左右倒卷肱 07、左揽雀尾 08、右揽雀尾 0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背 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01: 起势 02:右揽雀尾 03:左单边 04:提手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挤式 0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19:云手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式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相关概念

  术语简介

  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引手: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

  训练方法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姿势正确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姿势正确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的要领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指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开头三句即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这充分说明太极拳身法轻灵的重要意义。

  先师郝少如在教学中对身法要求特别重视。他指出:“习太极拳必须处处按照太极拳的原理要求完整丰富,无论是教与练必须从身法着眼,身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严格要求。”练身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练外形,就是学习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保持躯干的中正),强调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来借力;上下肢与身法必须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身法。既要支持身体的稳定,又要顾及分清虚实,对初学者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必须练好八条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灵。

  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

  (二)练太极拳必须明确呼吸自然之理,千万不能闭气。练拳从开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贯注,周身要空松,劲才能显得正,决不能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运动。手法要气势腾挪,有预运之势,无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射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手法达于气势腾挪,即可气贯手指。

  (三)平时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稳妥,又须轻灵自如。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四个字,但四字之间不可截然断续,必须做到连贯自如,不能呆板,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走架时要学会知己的本领,一动势/必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滞,所谓身法轻灵,必须贯彻于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走架时,就要当做正在与人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做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两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

  常见多年纯功不能运化、双重之病未除者有之,发劲不能如放箭、有的放矢者有之,甚至有拳法变形走样者,凡此皆由于十三势身法末参悟,缺明师指点,学者不可不辨耳。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全文如下:“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便有缺陷处,无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攘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实战应用

  太极拳利用太极的理论指导人类防身健体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总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

  太极拳利用太极的理论指导人类防身健体

  主要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原始太极拳

  原始太极拳法最初出自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轩辕黄帝。他根据蛇和喜鹊相斗的形态而创出此拳法。中国道教邋遢派所传老拳谱上有这么一段话:“黄帝隅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援。鹊攻中,首尾连。黄帝一见非隅然,从此留下太极拳。”老拳谱上记载着各种拳势动作的形成过程及创编人和创编的时间地点。还记载着演变出的多种拳法,如吕洞宾祖师创编的“吕式太极拳”,陈抟老祖创编的“华山太极拳”等。

  武当太极拳

  虽然目前有人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经过武当弟子传到陈氏、杨氏等人中经改良便成了陈氏、杨氏的新型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上乘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编,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陈式第 1路拳套今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跟陈式太极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陈氏太极的另外一个分支是:中国温县南冷架太极拳

  学太极,到温县,尽人皆知。温县太极拳系“陈家沟,南冷架及赵堡架”三个支脉。其中“南冷架”以其所蕴含的中国太极传统哲学文化的深奥,古风浓郁,架式的纯正内家拳。南冷架一直为嫡传功夫,在第四代嫡传南冷太极功夫大师,秦毅风的改良修正了古传太极的繁杂,使南冷太极更加突出实战的作用。南冷太极,发劲呼呼生风,招招有法,式式严谨,气血贯通,刚柔并济,堪称太极拳家族中最具古法韵味,遥接高风者,高屋建瓴。

  “南冷架”严格按照古法走经络,行气血,调五脏,促代谢,鼓荡真气,强筋壮骨。对敌实战搏击,则攻防兼并,长于“四两拨千斤”,周身劲气,劲若缠丝,绵绵不绝,认真习练2--3年,功力渐深,犹如“临深渊履薄冰而气定神闲,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之神妙体会。

  杨式太极拳

  . 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1873),酷爱武术,向陈家沟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学成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在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后,对大臣们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为杨露禅亲题的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后来,杨露禅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已有拳架,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太极拳,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三子,长子凤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区有传,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出手见红”,在京都留下“拳打雄县刘”、“擂打万斤力”等佳话,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京名噪一时,有“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之说,为太极拳在高手如云的北京树立了威名,并继而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无法再在北京而返回乡里,所以传博范围不广,实为憾事,目前闻者有永年广府有班侯架、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传承。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所传为中架,当今流传的太极拳大多数为健侯一枝。1928年后,健侯之三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轻灵,刚柔内含,轻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广。因此,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据统计,全球有三亿人在习练杨式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国家体委组织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强调技击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杨式太极拳功法体系完整,理论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杨澄甫有五大弟子,号称五虎将:傅锺文,褚桂亭,田兆麟,陈微明,武汇川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自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而从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赵堡,一月即回。可见武还是主要从杨处习得太极拳。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佳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人传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风格。

  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陈固安、吴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极拳高手。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跟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 赵堡太极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为立式画圆,走立式化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毛孔为气梢。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 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上述 8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 8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八卦太极拳

  八卦太极拳有两类:一为赵堡大架太极拳第十一代掌门赵增福师父所公开的,该拳架系赵堡架第六代宗师张彦。张彦在山东广收门徒,使太极拳拳艺代代相传,传至山东聊城的马永胜先生。马永胜先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根据最为古老、最为实用的赵堡太极拳创立八卦太极拳,传拳王怀德老先生,王怀德师爷传拳赵增福师父。

  由于该拳架在编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论与形式,使外象具体量化:如按太极分两仪,故拳为二节;两仪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运动路线上,按:干(开门)西北;离(景门)南;坎(休门)北;兑(惊门)西;震(伤门)东;巽(杜门)东南;艮(生门)东北;坤(死门)西南,严格布阵,故拳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图。其拳架招势,又取上五禽;下五兽。上五禽:凤;鹤;鹰;燕;雀。下五兽:龙;虎;狮;马;猴。该拳架盘炼起来,颇为壮观。

  赵增福师父传授的八卦太极拳有上中下三盘,九十八实战法。

  另一种被称为“八卦太极拳”的情况是:当年杨禄禅与八卦拳(掌)祖师董海川;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切磋技艺。董海川发现三种拳艺虽练功方法不同,然则理为一贯,萌生了取太极拳之长,弥补八卦拳之不足的想法,便自编了一套走直趟的类似于太极拳的练功方法,传给了程廷华;刘德宽等弟子。

  忽雷太极拳

  忽雷太极拳是从赵堡太极衍生过来,在理论当中包含清代出版的科技书籍<灵台易象志>(一说:<灵台仪像志>),受到书中,三角,杠杆等力学原理影响,在清朝中期诞生,发展于清朝末期。

  正式名称是“ 方圆活步架”。

  忽雷意思是该太极演练时所发出之声音犹如"忽如雷咋",是骨头间的摩擦声而已.

  忽雷太极是所有太极最强的一种,击败无数拳种,最有代表性的是它能击败当今西洋所认为最厉害拳种-咏春.

  宗师李景延 (1825-1898)

  忽雷有特别的忽领(灵)劲,这是其他太极不及的原因.

  方圆活步架属内家拳,刚拳系. (除杨式以外其他太极都是刚拳系)

  腾挪架太极拳

  腾挪架太极拳源于河南省温县南张羌村,是赵堡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太极拳宗师陈清平先生的高徒李作智先师所创。拳法身桩下扎、拳走底架、松沉兼备、螺旋起伏、刚柔相济、气势磅礴、古朴典雅、独具风格。讲究丹田内转,处处裆胯带动。身法立身中正。步法虚实分明,体用一致,技理相合。是太极拳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禅门太极拳

  禅门太极拳是一个拳术套路。相传为少林和尚根据“广大圆满无凝大悲陀罗尼”经咒,演绎其意融入拳式而编成。初名“大悲陀罗尼拳”(简称“大悲拳”)。

  养生太极拳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习太极拳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养生太极拳内外兼修。内练意气劲力,运太极阴阳;外练拳势招式,显气势神态。通俗说法:形体力量和精神气质同时锻炼。

  养生太极拳练身、心、意三家,合精、气、神三元的太极修炼。符合中西医学科学原理,具有神奇的疗疾健身、修性养生功效。

  练习太极拳

  养生太极拳的功法特点:

  养生太极拳理精法密,练形、意、松、息、气、劲、神,由浅入深,逐阶进修,层次修炼,真修实证。按层次功阶进修,功夫深浅,各有功效。练一式得一式,练成一阶进一阶。进门学习,学一式练一式,学练结合,以练为主,以迅速显效。

  养生太极拳练拳练气和静功练气,动静相修,得气快、显效迅速。功法有聚气养气——练丹田气,意气升降——气通任督,升降开合——行气通经。这是疗疾健身和功夫性锻炼的太极修炼基础功夫。

  意气合力 养生太极拳,练拳、松、息、气合一意,练到意力足,气力自生。气力用于内以运气血,是为阴阳自和之能力——疗疾健身的功力。气力用于外以运身手,是为拳势招式之劲力——技击应用的功力。

  简化太极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20多年来﹐简化太极拳已盛行于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简化太极拳》的挂图和书籍出版了数百万册(张)。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 140多处太极拳辅导站,举办过 800多期太极拳训练班﹐参加活动者达 4万人次以上,这些辅导站传授的主要是简化太极拳。

  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永年县的杨振河和韩会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 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传奇人物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 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

  太极推手

  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太极推手和盘架子(练拳的套路),是太极拳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盘架子为拳之体;推手为拳之用。练太极拳在学会盘架子之后,可以学学推手,学会了推手,才算是体用兼备了,这时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技艺,也增加了更浓厚的锻炼兴趣。太极推手太极推手,过去有人叫“打手”。老太极拳书上有“打手歌”,“打手要言”等,都是讲打手方法的。但“打手”二字的含义,不如用“推手”比较全面,因为推手包含两个人“打轮”和“散手”两个部分。“打轮”是两个人对手合作,共同练习,推起手来,四臂往还,你搓我揉,你进我退,你收我发,既可收到锻炼身体的益处,同时也提高了兴趣,增进了友谊。也有人管推手叫“揉手”的,实际上就是形容它的动作,指相互揉搓而说的。

  推手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插肋,烂采花等区别,其中定步推手是推手的基本功夫。所以学推手,要先从定步推手学起。

  太极推手

  推手的原理,其实也并不十分复杂,盘架子主要是从练姿势中锻炼身体的平衡,就是不论怎样运动,要始终保持住身体的重心。推手则是在对方的推动逼迫下,仍要不失掉自己的重心,相反还要设法引动对方失掉重心,这就比较盘架子难了一步。所以过去说“盘架子以求懂自己之劲,推手以求懂他人之劲”,就是这个意思。

  定步推手在初步锻炼时,步法只有弓步和坐步两种,手法也只先练扌朋,扌履,挤,按四手。“打轮”熟练之后,双方可以初步做到“听劲”“问劲”“化劲”“发劲”的时候,步法与手法也可相应增加变化,如步法可增加骑马步,仆步等步法,在进退时也可以逐渐增加上步撤步的动作,这样就由定步推手过渡到活步推手了。至于手法也可由扌朋,扌履lv,挤,按四手,增加采,挒,肘,靠四手,合而为八手。以后功夫加深,可以逐步转进到千变万化,做到所谓“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渐而至于“愈练愈精”,“从心所欲”了。

  此后,拳术发展为外内两家:外家少林派,内家是以张三丰为祖的武当派。

  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其目下视,地下幡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太极拳最初是叫长拳、十三势,后来王宗岳根据《周易》阴阳动静的道理名其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运动作势,任其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其他信息

  太极拳论

  清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十三势歌

  清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 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尤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与女性养生

  通常来说,由于生理原因,女性的气血易于亏损、不调,进而导致贫血、肾虚、内分泌紊乱,直接导致衰老的过早来临。没有哪个女人不爱美,不希望青春与健康常驻,太极拳就是满足她们这些愿望的最佳方案。中医理论与实践证明,高强度的运动形式不利于科学健身。 而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呼吸匀长,静中寓动,虽动犹静,静所以养脑力,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打拳过程中,内气自然流转、动作和谐统一,可以调和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以至肾气旺盛,神清目明。总之,太极拳就是通过颐养精、气、神来增强人体生命力,使之日趋旺盛。

  受其影响的拳种

  李小龙的截拳道

  李小龙随在咏春拳大师门下学习过咏春拳,但是他的第一人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李海泉,李海泉作为戏剧演员已经习练太极拳几十年,李小龙自幼便开始习练太极拳,在他的哲学论文中曾清晰地阐述他的武术思想,完全出于阴阳两极的太极拳思想,李小龙的截拳道标志也是根据太极拳的双鱼演变而来。

  相关哲学

  1.《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3.谓天宫,仙界。 三国魏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葛洪 《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太极拳的医疗保健功能--TAIJIQUAN在我国历代人民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地演进和发展,使它无论在技术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内容,成为具有宝贵医疗价值,轻松柔和的运动项目。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体育事业上的巨大贡献之一。 太极拳有高深的技击艺术,有宝贵的医疗保健作用。它是一种把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导引术、吐纳术三者结合,加以创新的治病强身、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体育运动。在太极拳精典论著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话。TAIJIQUAN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作和缓,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是静中之动,虽动犹静,静所以养脑力,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也就是使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从而达到调整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旺盛,故可使弱者强,病者康,弱者复壮,起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太极拳和一般的健身体操不同,除去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的专注心静、用意,这样就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活动和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太极拳锻炼有何要求

  一、心静体松

  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排除一切杂念,使精神贯注到每一个细节上不受干扰,专心练拳。这种“心静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拳方法,可以调节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增强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

  太极拳运动所强调的“松”,不是全身的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从而形成从神态到内脏以致四肢的发劲上的一种有机统一的协调运动。

  二、圆活连贯

  太极拳练习中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串”。其二:是指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动作的开始。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圆满、活顺、自然。在练习中每一个动作都在参与由内及外的圆弧运动。

  三、虚实分明

  这一点是形容练习太极拳应注意脚步轻灵和动作均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使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如果不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稳定,那就根本谈不到什么轻灵、均匀和“迈步如猫行”了。

  四、呼吸自然

  练习太极拳要求呼吸深长细匀,通顺自然。根据太极拳练习者掌握的技术水平,呼吸方法可分为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

  自然呼吸,是指练习者在练拳时,呼吸方式不因拳势的变化而变化,完全顺其自然。

  腹势顺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向外突起,呼气时腹部自然内收。

  腹式逆呼吸与腹势顺呼吸刚好相反,即吸气时腹部内收,而呼气时腹部外突。

  拳势呼吸,是指呼吸随着拳势的变化而变化。以上所谈的这些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

  l、用意不用力:武禹襄在《太极拳论》中指出:“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太极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之说。实为“意为气头,气随意行”,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求“心到”、“意到”、气到”、“力到”,谓之“四到”。所谓“用意不用力”,重在“用意”上,“不用力”是“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不用拙劲而用巧劲;是“乘人之势”,“借人之力”;是“四两拨千斤”,其中“四两”就是力,是在“引进落空”的前提下“四两拨千斤”,实为力学中杠杆原理。

  2、放松、自然:太极宗师杨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指出:“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柔中寓刚,刚者劲也。“棉里藏针”中针也是劲之意。要求做到:松而不软,软而不散。完美的太极拳运动,应该是外柔内刚,寓刚于柔,阴阳相济,形神和谐,刚柔统一。 怎样才能做到放松、自然呢?首先,必须做到:神意内敛,平心静气,以意为主,意到气到,不妄用力,只有这样才能周身放松,养精蓄锐,神态自然。具体说来,头部要正直,下腭微内收,头向上提,“虚领顶劲”。上肢“沉肩坠肘”,即关节放松,肘部自然下沉。躯干要“涵胸拔背”,“腰活胯开”,“尾闾正中”。只有腰活体松。气自下沉。“活腰胯开”,就能调节好全身动力之分配,使动作协调,周身才灵活。

  应当指出:“涵胸拔背”决不是弯腰驼背。下肢还要虚实分清。身体重心在右脚,右脚为实,左脚为虚。重心放在左脚,左脚为实,右脚为虚。虚实分明,重心稳固。另外,还要做到神体合一。内外相合。要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运,得其自然之机,合其自然之道。

  3、连贯、圆活:从几何学中形体“圆”的力学性能可知:圆形球体的容积最大,而圆的面积最小。圆形球体受力最均匀。将钢珠子用到机械轴承上,转动起来最灵活,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面积最小的圆形物体,较难以受到外力干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与“无极”二者相同之处是同为圆形。不同之处,就是“太极者,……阴阳之母也”。太极有阴阳之分,运转起来。有阴阳转换。太极拳运作虽非球体,以其效法于圆,故手法、身法、步法等无不走圆形、弧形、螺旋形。不可直来直去。太极拳运动时要求除腰脊(椎骨)“尾闾正中”正直外,四肢皆走圆形、弧形。俗话说:“太极拳,不离圆”。“练拳不划圈,至老不沾边”。太极拳运动螺旋形前进,走圆形最灵活,筋肉血脉得到舒展,血流通畅。

  在谈到连贯性时。必须做到“上下相随”。武禹襄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脊为主轴,四肢等随之而动,“有一不动,即散乱也”(杨澄甫语)。且注意:不丢不顶,无过不及,连贯适中。

  太极拳动作连贯性要求:上下左右,起承开合,每一动作连贯灵活。转接处微微贯劲,不僵不滞,连贯不断,不得有停顿断裂之处。全部动作无限制地像曲线一样转来转去,神气贯通,决不间断。所谓:“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动作以意领气,对称协调。

  4、开合、虚实:开合、虚实是太极拳运动阴阳理论典型。开、实为阳,合、虚为阴。在太极拳运动中,开为伸展,放大,合为收敛,缩小。开合随动作螺旋前进,有“沾连粘随”之意。“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陈鑫语)。太极拳之开与合,着重于内部,而不在其外形。开合由内及外。以外引内,内外合一,神气贯穿、劲及一点,灵活转换。虚实要分明,转换要灵活。

  5、腹式呼吸:人们正常呼吸为自然呼吸。而太极拳运动中的呼吸除自然呼吸外,还提倡拳势逆向腹式呼吸。使呼吸与动作的开合虚实、上下起落:伸展收缩结合起来,依照“起吸落呼、合吸开呼、缩吸伸呼”的原则,通过呼吸使腹内隔膜不断起伏提压,内脏作轻微蠕动和按摩。活泼内脏机制,加速气血循环,以改善人体微循环。太极拳运动结束收势后,“气沉丹田”,敛气收于腹中。

  通常腹式呼吸的方法是“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唇轻闭,舌舐上颚,口呼鼻吸,任其自然”(杨澄甫语)。练拳时要求做到:“吐纳微微绵绵”,心意入静、心平气和。心息相依,呼吸自然。心安静,静能养神、养气、养精,谓之“三养”。腹式呼吸过程中要求做到“深、长、匀、细、缓”。力求与太极拳动作协调一致。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实质就是:“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在意识引导下。使呼吸与动作协调。做到“练意、练气、练身”同步进行。只有这样学练太极拳,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寿之目的。当然,真正做到上述要求,决非一日之功,尚需数年乃至数十年之努力。

  此外,练好太极拳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练太极拳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简后繁,先易后难。不宜求速贪多;

  2、日常操练时,练前要做好准备动作,练后做好整理动作。防止扭伤筋骨。准备动作要点主要是扭扭腰、颈、膝、肘、手足等关节。整理动作要点主要是用手拍打身体各部位,原地踏步,周身放松,使僵硬,紧张的身躯松弛下来:

  3、学练太极拳要避免“重形不重理,重动不重静,重快不重慢”的错误。初练者大多着重动作模仿。几年练下来,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原因是:对太极拳属内家拳的实质不甚理解。太极拳用意不用力,通过形体动作练“静、气、神”。要求做到:“练拳、练功、养生、”三结合,且以养生为主;

  4、太极拳是身心运动。“要静心慢练,在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愈慢愈好。慢者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债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练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基本上是为健身和养身。如果在练习时,对某些事项能加以注意,那更使练习锦上添花。

  太极拳练习要求心静体松,以意导气。一般来讲,选择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更能达到入静的要求。如果周边环境嘈杂,干扰练习时情绪或注意力不集中而受到种种影响,同样是练一套太极拳,效果会有很大差异。

  太极拳练习时的呼吸是细、匀、缓、长的腹式呼吸。每次呼吸的肺活量是较大的,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和含氧量高的地点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人们在清晨;或傍晚,找一块绿地,如公园或有绿树的开阔地进行练习。这样很利于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从而达到呼吸系统健康的要求。如果,在空气浑浊和废气较严重的地方练习太极拳,也许不但不能达到健身,而且身体所受到的损害更甚于一般情况。

  太极拳练习要求身体放松,按照前人练习太极拳的经验,应该是松衣宽带,身上不应该有紧束的感觉。可能现在不那么讲究,但放松肢体和轻松头脑对练习是有益无害的。

  如果在练习前,能做一些准备活动,如松肩松腿和练练桩功与深呼吸等,更能在练习时进入状态。

  以热身为目的的准备活动较为简单,活动关节.拉长肌肉,可使练习时不易受伤和较顺利地进入练习状态。这样的准备活动可因人而异,达到热身即可。

  以提高技术和素质的准备活动则需要一定修炼,这可以从太极拳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人手。基本功一般包括松静桩、调息桩、起落桩、虚实桩等,每次可选择l~2个桩功作为准备活动。第二是行步练习,太极拳对行步要求较高,行步如猫行轻灵沉稳,有上 步、退步、侧步、进步、跟步等等,原则上每次练习都应有一些行步练习作为准备活动。第三是运臂练习,太极拳主要技法有一些行步练习作为准备活动。第三是运臂练习,太极拳主要技法都是通过上肢动作完成的,应当以重视,有分靠势、捋挤势、搂推势、云手势等等。第四是腿功,指能使下肢柔韧性和控制能力提高的各种类型压腿、踢腿、控腿等等。基本动作指在套路中所出现的某个动作,由于该动作难度较大或需要强化等,也应当在准备活动中进行练习。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练习者能注意到以上几点,基本上可以放心练习,并且收效不会差。但如果是专门的要求,如太极拳专业技术的提高和以医疗为目的的练习,那就另当别论了。

  练太极拳时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1、在初学太极拳时,会觉得全身没劲,在练完一套拳之后,会感到腿;臂;腰;背酸痛。这是因为运动时肌肉中的新陈代谢产物一时不能完全排出来所引起的,是一种生理现象,发生这种现象后不要害怕,不要怕痛,不要怕吃苦,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大约一个星期后身体各部的疼痛会慢慢消失,而且精神比以前更加充足旺盛。

  2、经过几天的时间练习,便会感到胃口大开,饭量增大,吃起来还特别香,这是由于体内消耗能量较多而需要补其所亏的缘故。

  3、初学时多出现想睡,非得睡上八九个小时才行,这是由于身体消耗能量大,身体疲乏,如每天都能坚持按一定时间练习,练到有精神饱满,有相当成效时,即使每晚睡上四五个小时也足够了。

  4、初学者练完拳后,有手指或臂及腿部发胀麻的现象时,不要惊慌,不要害怕,这是因为用劲过大过猛的原因,在发现这种现象时,只须随意抖摇二三分钟即消失了。

  5、初练套路时,练前一势总会忘记后一势的情况,例如越求姿势正确,越容易前后不能相连,这是还不够熟练的缘故,熟练以后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了。

  6、练太极拳越纯熟时,反生杂念,这是心中不安静的缘故,欲避此毛病,只要将眼神视手前方,以为有人在你身前或身后和你对搏,所说:“在无人处似若有人”,就是这个道理。当你发现产生杂念时,立即加以控制,养成习惯,就能心无杂念,心神安静,取得无思无虑的益处。朋友:不管练拳时有多少人来观看,心中总要保持安静,很自然地练下去,不要有心跳或忐忑不安的情况,更不要好面子怕谁看的思想,所说:“在有人处似若无人,就是这个道理。

  7、在初学打拳时对呼吸不要特别注意,应顺其自然(以鼻呼吸),因为如果全神注意到内部之气,则易将外式遗忘,倘若练到相当程度时,内部之气和外面姿势自会相合一致,希望初学的人不要求之过急,更不要将气过早下丹田,因沉之不合其实往往易生疾病,如觉得有姿势不舒适之处,当请教师更正,以姿势达到舒适为止。

  8、经过太极拳锻炼之后,身体发生明显的变化,体质逐步健康,例如,身体较弱的人练了一段时间后,体重增加,体格转为健康,肥胖的人必先瘦削,减轻重量,经过锻炼,由虚胖变为结实,又可以恢复雄壮。

  9、练习太极拳最好选择空气新鲜的场所,日光充足或风景优美的地方,初学练拳时,地方宜宽大,如地方狭小,即会影响拳式的绵绵不断,又容易使姿势发生缺陷而不能正确。练至功深的时候,即可不拘场所的大小,虽然在四块方砖大小之地也能练习,或坐或卧都可以练,象这种练法是用意识练习,虽与四肢动作不同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10、练习时间最好是每日两次,即于晨起半个小时后练,临睡一小时前各练行一次,每次扎马蹲桩约二十分钟至二十五分钟,练完后千万不可忘了散步。

  11、吃饭前后不要练习,吃完饭后就练太极拳或是刚练完太极拳就吃饭均对身体有害。尤其是吃饱后就练非常容易发生胃病,甚至造成胃出血。所以在练太极拳和吃饭的中间必须要隔一段时间,一般来说,饭后至少在一个半小时内不应练太极拳,而练完以后,应休息二十分钟方可进餐。

  12、刚练完太极拳后,不可暴饮,不可生吃食品,不可迎风解衣,或用冷水洗身。衣服若被汗水湿透应加以更换,练后不可马上坐卧或静止不动,必须散步数匝,使整个机体慢慢静止下来,等到恢复常态再去休息。时间长短依练习时间的多少及个人的情况而定,一般最少不得少于十分钟,越长越好。

  13、在练习太极拳期间忌食多,饮多,在练习期间由于消耗能量大,身体急需补充,所以饮食必然增加,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切忌过量。

  14、忌烟酒。在练习太极拳期间,烟宜少吸,酒宜少饮,尤其在练太极拳前后半个小时内应完全避免,否则,由于练习太极拳时呼吸强烈,很容易伤及内脏。

  中老年人适合练习哪种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运动,它集中了我国古代保健体操的精华,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太极拳动作缓和,呼吸自然,不尚拙力,锻炼起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并且简单易学,颇为适合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要求意念锻炼、呼吸锻炼和肌体活动三者紧密结合。因此,太极拳不仅锻炼了包括骨骼、肌肉及关节在内的肌体活动功能,而且还能有效地锻炼神经系统、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的功能。它对高血压病、神经衰弱、消化性溃疡、支气管炎、肾病等有很好的疗效;也适于病情较轻的冠心病、肺结核、肝炎恢复期等患者锻炼。

  更年期的人们可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选择现在较为盛行的陈式太极拳(陈玉廷)、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吴氏太极拳(吴鉴泉)等流派的某种太极拳锻炼。下面简述一下练太极拳的要领及注意事项。

  第一、心静体松。打太极拳要心里安静,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全神贯注,体态舒松,动静结合,“用意不用力”。这样,大脑在动中获得休息,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好调整,对治疗神经衰弱和防治高血压病有很好的作用。

  第二、以意导体,意气合一。太极拳的动作在意念引导下进行,也就是在大脑的支配下练拳。练太极拳时间长了,达到意到气到的“意气合一”时,则和针灸“得气”、气功的“内气”一样,随着意的到来,肢体内有热、胀、蚁走、电麻样的感觉在流动,甚至自指端有向外放电的感觉。

  第三、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练太极拳时,要使上、下肢,躯干等各部分,进行协调地运转。全身内外的协调动作,可疏通经络、血管、淋巴,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提高心脏耐受力,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都能参加活动,加强了肌肉的收缩力,锻炼了全身关节;增加了呼吸,改善了新陈代谢,对降压、降脂,提高呼吸系统抵抗力,防止肌肉、骨关节病均有好处。

  第四、呼吸自然。呼吸要与动作配合,开、提、收时为吸,合、沉、伸时为呼,但避免屏息,最好吸气时舌顶上颌。打太极拳时,呼吸调整得深沉稳定,匀细深长,配合“以腰为轴”的运动,腰部动作多,能活跃腹腔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可以增加食欲,改善胃肠功能,防治习惯性便秘和脱肛。

  第五、循序渐进,火候适度。动作逐渐增加,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所谓“火候适度”,就是运动量恰到好处;火候不到,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火候太过,也不能练到好处,甚至会发生异常反应。太极拳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男女老幼、体强体弱,不能打全套的打半套,体弱的甚至可以只做几个动作。

  第六、持之以恒。太极拳是一种逐步收效的健身法。凡能认真坚持训练者,都会有很大好处。坚持进行练习,对神经、心血管、呼吸,骨骼、关节以及肌肉等全身各器官都有好处。

  怎么打好太极拳

  为了充分发挥太极拳的特殊作用,在练拳时应认真掌握动作要领,前人所提的“太极拳注意十则”值得关注:

  1.立身中正 姿势自然,重心放稳,呼吸自然,血循通畅。

  2.神舒心定 精神安定,心情舒坦,排除杂念,大脑安静。

  3.用意忌力 用意识引导动作,“意到身随”,动作不僵不拘。

  4.气沉丹田 吸气时横膈下降,可以增加通气量,并增加内脏活动。

  5.运行和缓 动作缓慢但不消极随便,能使呼吸深长,更好地用意识引导动作。

  6.举动轻灵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

  7.内外相合 心神意识活动与躯体动作紧密结合,使意识和躯体动作及呼吸相融合。

  8.上下相随 要求全身动作全面协调,以腰为轴心,做到身法不乱,进退适宜。

  9.相随不断 要求动作连贯,自始至终一气呵成。

  10.呼吸自然 初学时要保持自然呼吸,以后逐渐有意识而又不勉强地使呼吸与动作配合,做到深、长、匀、静。

  初学太极拳的必备知识

  每个人起初学习太极拳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可分析归纳为六点,初学太极拳重在质量,而不是量的多少。

  刚开始学太极拳注意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适合你练习的套路。

  第二,买一本简单、准确的太极拳辅导书看一看。

  初学太极拳要有坚定的恒心,不能三心二意,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太极拳是门非常有趣的运动。

  第三,找一位明白的老师教你,或参加辅导班。

  第四,把学习开始就当作锻炼的开始,心理上不急于求成。

  第五,服装上简单准备一下,衣服宽松一些,鞋子轻便一些,最好不要穿皮鞋。

  着装对练习太极拳也有一定的影响,习拳者应该穿宽松舒适的衣服,不能穿高跟鞋,选择平坦的地面练习。

  第六,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

  如何看太极拳辅导书和音像制品进行学习提高

  现在太极拳的书和录像、光盘很多,要选择比较权威、准确的,这是前提。看书和音像资料自学时首先要把当时学习的动作名称记住,不要小看这一点,很多练了多年太极拳的人还不能把每个动作的名称说全,或不能完全把动作和名称对应上。

  记住名称有助于记动作。看书学习时要搞清动作的方向,你和书中示意图人物的动作方向的一致性要弄明白。开始练习时不要看一句学一动,而是先把整个动作的说明看一遍,了解整体动作的梗概,再一动一动学。

  对一些关键的说明文字反复多看几遍,理解准确。对于难度较大的动作,开始可以分解来学,比如先练上肢动作,再练下肢动作,最后把他们整体协调一致来练。

  对于每个拳式的方向性要特别关注,有一个检测方法,就是练一段后,对照一下书中的方向,应该自始至终都吻合。

  看录像练习就更方便一些,除了上述一些要点之外,还要注意反复多看,前几遍可以重点先看局部,然后看整个动作,再看动作之间的连接,最后看整个套路的韵味。

  初学太极拳的原则

  1.不要迷信所谓“真传”、“秘传”这个架,那个架的。经常有人认为陈拳好,或者杨拳好,什么小架好,低架好等等。其实,是太极拳都好,就看你练不练的对。

  练的对了,架子打大了,就是大架,打小了,就是小架,打低了就是低架,打快了就是快架。人无非两手两脚,真能做出什么奇怪姿势吗? 前提是练的正确。拳架与拳架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招式。

  很多初学者只重视外在姿势训练,而忽视内在培养,往往是得不偿失,体会不到功夫上身的感觉,因此,要内外兼修。

  2.练拳速度初时宜缓慢,不可妄自加快,为何? 因慢架就是在求放松,求定位,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好,做到周身一家。久练才能慢的下来,再练才能快的起来。

  3.初练拳不宜过多发力,这和个人体质有关,但初练拳发力多为“努”气发力,不自然,也不健康,更不是太极拳的发力模式。等到有一定内劲,再发力为好。

  4.择师不是越有名气的越好,明师能把太极拳说的清楚,能做到舍己从人。没条件的,即使现在身边没有发放极好的老师,但是如果老师拳架打的深合拳理,亦是阶段明师。

  初学者应该找一位名师学习,初学太极拳必定会有很多错误是自己意识不到的,有老师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5.毅力与恒心最重要,想学拳的先问问自己,如果要你20年的苦练才能出功夫,你还学不学太极拳,如果不能下决心,不要寄望能练出太极功夫,只健身养生足矣。

  太极拳的知识教学

  1、 明确“太极”是什么?

  师傅说:“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所以他认为练太极拳的人,“举手投足,务必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2、 太极拳是什么?

  师傅说:“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要离太极。”

  董英杰先生认为,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导引术之一种,在武术运动中属武当功拳的练法。这种拳术以“十三势”——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构成架式及套路。练时如行云流水,粘连不断。所以古时候称它为长拳。在练的风格上可以练大架子,舒展开阔些;也可以练小架子,小巧紧凑些。但无论如何,在练法上任何动作必须注意到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这一特点。这才是太极拳。

  3、 太极拳的奥妙是什么?

  师傅说:“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总在此虚实二字之妙用。从练拳方面,马步之虚实,肩肘掌指之虚实,身形转换之变化,亦含虚实,处处分清,自然运用自如。”

  可见师傅牢牢抓住“太极”两字的含意,太极即阴阳,虚实亦寓于阴阳含义之中。拳论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能分清虚实,虚中有实,实中寓虚,就能抓住太极拳练法的关键。当然,要做到虚实分清,掌握虚实的变化,不是字面上理解那么简单,要通过长期练习才练得出真功夫。

  所以师傅又说:“字面易懂,功夫却难。”。“练拳离不了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

  (1)、松肩坠肘:松肩,肩处不用力。坠肘,肘不是往下用压力,肘尖处转下而已。

  (2)、气沉丹田:呼气吸气时小腹一缩一胀地呼吸。

  (3)、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弯腰驼背之形,故必以“尾闾中正”之原则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松动,后背自然有点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有开合寓内。

  (4)、虚灵顶劲:练拳本来是缓慢匀速的,为防止因此而致无精打彩,所以又要虚灵顶劲,提起精神,以辅助之,使练太极拳者样样完备。

  4、 太极拳怎样练法?

  师傅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

  5、 练太极拳应如何呼吸?

  师傅说:“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 。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这里提到“不要勉强行深呼吸”是指不要作不适当的强迫性腹式呼吸,更不要迁就动作而打乱自然呼吸的生理规律。当然由于练太极拳速度均匀而缓慢,作相应的深长细匀的呼吸,还是需要的。当练到一定程度以后,练拳的人就会自然掌握“拳势呼吸”规律。初学太极拳者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常会产生头晕、心悸、胸闷等等弊病。所以师傅又说:“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6、太极拳功夫是否今不如昔,有失传的危险?

  师傅说:“有云,太极拳功夫,有一部分失传。此乃欺人之谈。倘尽心研究,必可得全体大用之步,惟须有恒勤两字。”

  又说:“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又说:“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境反少矣。”

  又说:“学者当以尊师重道,厚敬师傅,感动师傅必尽心教导你,中国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虽世俗之理,爱学真功夫者,更当注意也。”。师傅又进一步说明:“太极对敌法甚妙,非不能用,盖今同志,只练皮毛,不肯再学,不能求高师访明友,但说太极不能用,亦勿怪授者不授耳。”

  师傅以上四段话,实事求是,说明了很多大道理,从中我们体会到:

  (1)、要多求教于良师益友,只要方法正确,有恒心坚持,刻苦努力,勤学勤练,多动脑筋研究,脚踏实地去反复实践,太极拳一定会练出功夫来的。太极拳的真功夫失传之说是把问题夸大了。当然要大力发掘人才,尊师重道,诚恳地请老一辈拳家把技艺传给后人,这也是极重要的环节。

  (2)、练太极拳要出成绩只有在实践上多下功夫。“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千遍其义自见”。功夫是从苦练得来的,所以不要空谈理论。要立足实践。然而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没有真实的实践体会不可能提炼成理论。理论形成以后反过来又会指导实践。因而师傅所谓“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的观点也有值得研究之处。笔者认为,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同,或你有一些传统功夫还未发展和继承下来,应继续努力。但从太极拳的推广,套路的综合、整理、创新、理论的深化和系统化、科学方法的提高等方面来看,公诸于众是超过古人的。

  (3)、要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首先要提倡尊师重道和虚心学习、埋头苦干的精神。只有这样才可能把老一辈的好拳艺继承下来。继承下来以后,还得再加工苦练。如果没有勤、恒二字,即使陈长兴再生,杨禄禅转世来指导,也是学不到真功夫的。

  7、杨氏太极拳是否有多种套路,不同练法?

  师傅说:“外界有云,杨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实则仅此一套。练熟之后,由熟而化,或高或矮,或快或慢,随心所欲。曾见凤候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杨班候先生亲授,乃系紧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澄甫先生(杨健候之子,兆林先生的堂兄弟)柔绵而慢。少候先生(澄甫先生之兄)则紧凑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敛而不速不迟,此乃成功之后,随心所变者也。倘初者勿疑架子为三套也。”

  这一亲历其境的解说,对研究太极拳学极有价值,也说明同一流派的拳术,可以有不同的演练风格来。然而对初学的人来说,练开展大方、柔绵而缓的架式是最适宜的。

  8、拳论说的“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

  师傅说:“开展,大也;松其筋肉。初学练拳先求姿势开大,所谓舒筋活血,容易转柔弱为强。强而后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内有精神相聚,谓之紧凑。内外兼修,加以动静变化,自开展而及紧凑,身体强而使用全,可至臻密境矣。如说拳大练小练则误矣。”

  有些人对“开展”与“紧凑”有曲解之处,认为习拳要先开展,将圈子越练越小,直至有圈之意无圈之形。师傅正为此而指出它的缪误。并明确认为,“开展”指外,“紧凑”言内,“开展”是架子问题,“紧凑”是精神问题。开展而至紧凑是学习的进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阶段学习。开展是第一阶段,搭架子,务求架势正稳连贯,舒展松柔。紧凑是第二阶段,以意导动,动作、呼吸、意识三者紧密结合,动静相兼。假如说“紧凑”是架子越练越小,直至“有圈之意无圈之形”,这是不实际的。走架子怎么会无圈之形呢?“无形”如何成架子呢?光是意念练拳,肢体无形与静坐或静站气功练法何异之有?若果无形还存在只是无圈,那就是直线、折线运动而不是走弧线了,这也不可以称为太极拳。所以师傅对“开展”与“紧凑”的解释,大大有益于太极拳爱好者。

  9、 何谓“先在心,后在身”?

  “先在心,后在身”是《行功论》的一句。师傅对这句有独特的见解。他说:“初学对敌用心之专,恐不能胜,练成之后,无须有心之变化,身受击自能应敌,心中不知敌已跌出矣,即为不知手之舞之。初学在心,成功后在身,犹如初学珠算,心先念歌,手操之,熟后心不念歌,手能如意。是先在心后在手,拳理亦然。”

  对这句拳论中的名言,我们一般练太极拳的人只会理解为走架子时,凡做一个架式,先有意念(心也)思维,继而才做成动作的形态。即所谓以意念引导动作。然而师傅把它作为习练技击的经验总结。就是说在训练对敌搏击时,初学要用心习练攻防的一定招数,铭之于心,在训练中把招式的攻防的一定招数,铭之于心,在训练中把招式的攻防运用练得娴熟,形成条件反射,那么临阵时不论对方怎样攻击,自己都可以不思索,得心应手,随机应变。也可以说,这指明了武术搏击运动有别于套路练习,一定要从实战出发,经过特殊训练。这对于现代武术重新走进技击搏斗的新里程,无疑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思想和训练法则。师傅这些观点恐怕不单对太极拳爱好者而且对所有参加武术搏击的人都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