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百文网手机站

太极拳松透身心步骤

时间:2022-08-22 09:49:28 太极拳 我要投稿

太极拳松透身心步骤

  练太极拳能获得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优化生命、开发智慧等功效,其奥妙就在一个“松”上。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太极拳松透身心步骤,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松开:对拉拔长意在先

  松开就是把身体所有关节松开。杨澄甫说:“松,要全身筋骨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这说明,松透身心的第一层功夫就是松开全身的各个主要关节,其目的,就是把身躯、四肢,这些人身体的五根棍子变成“柔若无骨”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认识,有人把太极拳松开身体的内容称之为“九松”,其实,具体来说,不仅仅是“九松”,应至少把手指、手腕、肘、肩、颈、头部、脊柱、肋、腰、胯、膝、踝、脚趾等部位都松开。

  从武学学派来看,虽然都讲松,但各派还是有一些侧重的。作为练太极拳者,松腰最为重要。杨澄甫在《太极十要》一文中,把“松腰”列为其中的重要一条(第三条)。为帮助练太极拳者松开身体,笔者在教拳实践中,根据太极拳对拉拔长、圆伸一体的原理,结合师传内容,编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松身法。这套松身法可作为抻筋拔骨的养生方法,亦可作为热身操,在练太极拳架前练一练、热热身。这套松身法,由松手指、肘、肩部开始,先让上肢实现“大关节蛇形,小关节蛹动”,然后再松其他关节。

  松散:内外均匀体舒适

  太极拳要求松散。松散就是从上到下、由里至外同时放松,这样能不偏不倚,符合太极拳理。太极拳就是调和阴阳,使之归于中和,中和就是内外均匀舒适,没有一丝一毫的拘谨、紧张。

  如何做到松散,不管是行拳走架还是专项的基本功训练,都要通过自我暗示的办法、想象的办法、周身上下内外没有任何压力的办法来实现。内功太极拳中有一个重要的练法叫“三道圈”,它的目的就是用来练松散的。也可以通过“一石激起千层浪”来理解松散,这状态是有向下落的意思又有向外散的状态。如何理解,可以体验坐电梯突然下落又有些往外膨胀、飘忽的感觉。著名作家毕淑敏形容松散像烟灰下落,当烟灰一抖的时候,烟灰既往下落,又往外散,这个状态就叫松散。

  人如果能实现松散,则健康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松散,所以周身会不知不觉形成疾病滋生的环境,比方,形体的拘谨引起气脉的堵塞;精神的拘谨,会引起心理压抑。所以说松散不仅对练好太极拳有帮助,更关键的是让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松沉:不浮不躁有气势

  何为松沉,有一个比喻可以说明。比如胳膊往外一伸,别人抬着很费劲,就像一捆衣物被水渗泡之后,抬起时有了很重的感觉,这就是松沉,又松又沉。

  松沉体现在太极拳架演练过程中,则是“心气下沉”,不浮不躁,很沉稳。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特别讲究“掤”劲,打“掤”劲的时候,仿佛一种浩然正气般的气势、威仪、能量往下落的同时又往上充溢、膨胀,这种太极拳的神态、气质就是松沉。

  松沉除了反复“默识揣摩”其间的道理外,在太极拳的教学中,至少有四种办法帮助学练者体验松沉的真实存在:其一,用胳膊像一滩掺了水的湿泥,把其放置在万丈深渊(想象)的办法来帮助初学者体验松沉;其二,两个胳膊伸到头顶上方,手心相对,指尖轻轻相接,然后,好像不要两臂似的,任两臂自由松落下来;其三,通过两手环抱,手心朝下,围绕四正四隅一个圈不停地走转,走的时间越久,越容易让两个胳膊往下沉落,但是,还不能让胳膊下去,还要悬着胳膊;其四,练太极拳的各种动作,不要主动的按照招式去做动作,而是上来下去自动地沉落升降。

  松净:放松身心得自然

  太极拳的松净,至少有两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安静的静;第二境界,干净的'净。这是逐渐强化深度的过程,但最终要实现的境界是松净。静和净很重要,中国传统文化都重视。比如儒家文化讲:敬、静,先恭敬而后内心宁静;宁静以致远亦是这个境界。《道德经》所言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家文化亦有“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佛家《楞言经》上说到:“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实际上,这些不同的话语都表明,真正能静下心了,头脑里纯净,人的智慧就获得开发,就能成就事业。

  静要达到干干净净,就是在盘拳走架的过程中,头脑宁静祥和,像是一汪清水,清澈透底,了无痕迹。能实现吗?只有通过天长日久的练太极拳,练着练着,就会逐渐缓解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烦恼也就不能干扰自身的情绪了,如此这般,人的性格就会逐渐开朗起来,逐渐的就能抵达不被外物干扰的内心松净的境界了。

  实际上,松净境界是通过太极拳来调整不良情绪,减缓负面心理状态的一种有效途径。

  松柔:复归婴儿得健康

  松柔的锤炼是让太极拳习练者实现“复归于婴儿”的状态。它不是让你倒回到婴儿时代,而是说,练太极拳者(最少练太极拳的时候)通过太极拳常年的熏习,身体没有拙力,皮肤富有弹性。太极拳里形容抵达这种境界的太极拳高手的手是“美人手”,因为通过运动的方式,促进了血液循环,气血通到人体的末梢神经,这样,就滋润了手,使得手部不再干涩,所以手就变得像少女般的手,很细腻,很柔软,有光泽。松柔如何来理解、来实现呢?向婴儿学习。第一,身体柔软如婴儿,《道德经》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二,内心里像儿童一样没有分辨心,内无思虑,精神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第三,不患得患失,洒扫应对,举重若轻,甚至练拳的时候,忘记了招式招法,“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从儿童和老人的对比可看出松柔的重要性。儿童身体松柔,猛然间摔了一跤,一般没有什么事情;老人一旦不小心摔了一跤,则大都会骨折、摔伤,甚至因之而告别我们。太极拳练出松柔境界,就是让人更健康,从而避免这样的意外伤害。

  如何实现松柔?其一,从理论上明白松柔的重要性;其二,练太极拳时,想象自己就是婴儿,每一个动作都不要有机械之力;其三,精神放松的同时,专注于体现太极拳之理,如“专注一  方”地练拳等。

  松化:大浪化之得自由

  松化就是大而化之又了无痕迹,这是太极拳练到最后要实现的境界: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都是一个,而不是两个。太极拳论所言:“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的太极拳十三总势(太极拳界称之为八门五步)变成了一个整体。此时,“意气须转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沉而不滞,静如山岳,周流不息,动若江河。”总之,太极拳《秘授歌》所提及“全体透空,无形无相”就是这样的境界。叶大密先生说:“将自己身上九节,节节放松,从有形有像,松成无形无像。”

  松开、松散、松沉、松净、松柔、松化,这六个境界,初学太极拳者虽不容易理解,亦做不到,但作为练太极拳过程中不同境界的体现,有所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

  太极拳口诀心法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炼正气。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四、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五、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不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