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百文网手机站

养生太极内气运行的训练方法

时间:2023-03-08 16:59:43 泽彪 太极拳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养生太极内气运行的训练方法

  正确掌握练习太极拳的方法,能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但是修炼养生太极,欲追求理想效果,必须从一般盘架训练转入内气游走训练。太极养生名家李兆生先生说:“太极操练法,贵在养气,以养气为根本。” 那么太极拳的内气如何训练呢?下面一起看看吧!

养生太极内气运行的训练方法

  一、内气游走训练注意事项

  1、明理。内气游走的主要规律是:由无极而阴阳分、由混元而开合生、由中定而动静变、由浑沌而虚实明。为适应这一规律,实现清静拳境是基础。内气训练宜慢、缓、柔、轻、和,不宜快、急、僵、重、滞。

  2、不躐等。第一阶段成熟或基础充分扎实后,再过渡到第二阶段的训练,切忌贪快求速,切忌“超前”训练,以免刻意追求突变而坠入误区。

  3、体悟。体悟是心神意气形的综合,是练拳中的高层次体验。在内气游走训练中,每一阶段均应有其共同的与不同的体悟,内气游走训练随体悟的逐步细、真、明而愈加成熟。在内气游走训练中既要注意阶段性体悟,又要注意整体性、虚无性体悟,既要注意“有为”体悟,更要注意“无为”体悟。

  4、形式。内气游走训练可单独以站桩形式训练,还可直接随盘架套路训练,也可站桩与盘架结合训练。内气游走训练形式多样,但目的是一致的,即按阶段调整自我、参悟玄机、循经走脉、养己元气。

  5、神韵。训练较长时间后,内气自然游走,拳架柔中有刚、软中隐灵,拳势里必有雅真、淡定、清虚的韵律,有法度而不拘泥,洒脱而不失质朴,全身皆舒坦,其意趣、甜美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二、内气游走训练的几个阶段

  初练阶段:在画弧走圈、姿势基本正确后,意想内气从掌沿达掌心达掌指。起初感觉隐隐约约、似有似无,手心似乎有一团气,呈圆形,手指端亦有一小团气,亦呈圆形,抑或感觉指端有一颗润而圆之小珍珠。训练一段时间后,感觉必定明显,舒服之感由此而生。这完全合于“形于手指”及“掌指为第二宾辅”的古典拳理。

  提高阶段:在“掌沿——掌心——掌指”的内气游走比较明显后,则以“脚心——脚掌——脚趾”的内气游走相配合,用心灵去体味,训练几个月后(有的需一年以上)感觉增强,舒适度又进一层。这正好符合古典拳论“根于脚”,也符合现代拳家提出的“太极功夫在脚下”的理念。

  深入阶段:手脚的配合度提高、内气感增强后,心意应关注于手心、脚心的内气同步灌于腰肾(即下丹田),以养元精、元气。待腰肾内气有所感知(这一阶段训练时间较长,或许2年左右)后,将其肾气分为两股。一股走会阴穴经大腿内侧重返涌泉、脚掌达脚趾,再走脚背经大腿外侧经命门汇于腰肾;一股经中脉(即会阴穴与百会穴之直连线),通过百会转手臂外侧运达指梢,然后又自然和谐地从指梢经手、臂内侧运达百会,沿中脉汇于腰肾。两股气的运行形成一个循经合脉的内气回环系统。起初,以意识导引,待通达脉道、宣和气血后,意识也变得微弱乃至全无,内气自然游走,进入绵绵乎若存、恍惚乎若无之境,其愉悦甜美之感油然而生。这正合于古典拳论“腰为轴”、“腰脊为第一主宰”的太极理念。

  太极拳内气练习步骤方法

  第一、 首先应做到周身气血通畅

  欲引水,先修渠。要做到周身气血通畅,一是身体骨架要搭好,关节要吻合,要符合自然和人体生理结构。比如小腿是人体的立柱,承重时不能歪,否则膝关节就会承重或拧劲,小腿的静脉血液回流就会不畅。二是周身的放松,松不下来气血就不会通畅,这个道理练拳人都懂。比如有人撅着屁股打拳,既是骨架没有搭好,又是腰肌没有放松。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规矩特别多,这些规矩大多都是身法要领,静态时做好了还没用,而是运动时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身法要领的要求,这就是太极拳练习的初级阶段——塑形。形正和放松,说起来简单而做起来难,不经过反复正架子,也许一辈子都做不好,看看社会上练太极拳的,有几个不架肘的?形不正气不顺而说练“气”,那叫瞎练。

  第二、掌握用两跨旋转虚实

  这里首先要说明两个概念:一是腰脊是身体上身的“立轴”,不能弯曲,否则上身在旋转时就会不灵活。比如一根铁棍在弯曲和不弯曲的状态下转动,灵活度差别会很大。腰脊要直,既不是与地面垂直(如垂直身法低时前脚掌会发飘,踏地不实,脚下无根),更不是将生理弯曲拉直,谁都没那本事。具体操作上,就是通过虚领顶劲与松腰坐臀,将脊背相对拉直;二是两胯是人体上下连接的“轴承”,不仅可以使上身左旋右转,上下传递劲力(将自重传递到脚,将腿脚蹬地之力传递至腰),还可以上下折叠,如身法高低的调整,就是通过两胯折叠实现的。“轴”与“轴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用两胯旋转虚实,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掌握了用两胯旋转虚实,才有可能做到:

  ①以腰胯为主宰,以身体带动四肢。练拳时身手分家,永远迈不进太极拳的大门,体会不到太极拳的圆活之趣和套路里每个动作的内涵。

  ②做到了以身体带动四肢,才能做到动静有序,主从不乱,先是两手的相吸相系,进而上下相随,再到更高层次的周身相随和意动形随。

  ③逐步练出螺旋缠丝劲。所谓周身走螺旋,就是用两胯旋转虚实,身体主干的转动是公转,梢节的转动是自转。缠丝劲(简称)是太极拳的内功,缠丝劲的本质,低层次是腰胯的左旋右转,中层次是骨盆带着丹田转,高层次是丹田带着周身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都是揉在缠丝里面的,离开了螺旋缠丝,这八个劲都是空的。没有缠丝劲的拳,那不叫太极拳。

  ④正确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拳势里每一个动作都是用腰胯旋出来转出来的,动作的分解都是以旋转虚实为依据的,仅用手是比划不像的,既理解不了动作的要领,更不可能做到位。

  ⑤很容易理解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只有理解了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才可能知道什么叫“引进落空合即出”,练拳时才能做到“无人视有人”。

  ⑥拳经拳谱里,很多都是对两胯旋转虚实外形或过程的描述,如欲左先右,欲右先左,节节贯穿等等,无法一一列举。待一旦掌握了如何旋转虚实,对太极拳理的理解就不一样了,也会看人打拳了。

  掌握了两胯旋转虚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有效防止膝关节损伤。练太极拳练坏膝盖的,左右的拧转是主因。有些不懂拳的教拳,教人移动重心时膝盖要故意走出睡∞字,圆裆时两膝外翻,脚内侧离地喝风,这两种做法对膝盖伤害最大。而用两胯旋转虚实,膝关节是“支点”,固定膝盖是关键。鉴别“大师”的真假,只看膝盖就够了。

  第三、动作与呼吸自然配合

  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不是太极拳的专利,其它武术和体育运动项目都是如此,比如游泳。呼吸与动作不能自然配合,气力就不能合二为一,意识、呼吸、动作三者不能高度协调一致,什么劲都练不出来。而这种配合是长期用功练出来的,不可刻意追求,不用去管什么叫顺腹式呼吸,什么叫逆腹式呼吸,只要呼吸能够自然深长,则动作会与呼吸不谋而合,自然成为一体,任何时候都不可强制人为,否则就会出偏差。象播音员和主持人,深呼吸训练是必修课,习练太极拳也一样,坐卧立着都能练。呼吸与动作的简单配合练习有多种方式,比如可以将“金刚捣碓”的第一二式抽出来单独练,双手上举为吸,下按为呼,双手的快慢取决于呼吸,而不是调节呼吸配合双手。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再练习缠丝功法,开为呼,合为吸。这种简单的配合练习,长年坚持对健身也非常有益。练习呼吸的原则:重呼不重吸。

  第四、外动带内动

  这里所说的“外动”指的是腰胯或骨盆的旋转,“内动”是指丹田左右的摆动和翻转。“内气”的产生和聚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丹田就是一个储气罐,随着练功持久丹田会越来越实,练到一定时间就会由量变到质变。而社会上某些人所说的“气感”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气血通畅和微循环加速后的自我感觉;另一种是追求“气感”的冥想或幻觉。外动带内动,除了正常练习套路外,也有单独的练习方法,用语言和文字很难说清楚,会的一般也不轻易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许指的就是裤裆里的这点东西。

  第五、内动带外动

  在建立了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体系之后(丹田内转),以内引外,内不动外不发,内动带外动。虽说本人尚未练到这一层次,但从前辈们留下来的东西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练的主要就是“意”和“气”,意动形随,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以意御气,以气运身,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真正的太极拳功夫都是在此基础上练出来的。每一个人未必都能练到这一层次,但可以作为追求的目标,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上爬,至于能爬到哪一级台阶,除了要有明师的言传身教,自己的苦练和悟性之外,还要看个人的年龄,身体条件和练功时间有没有保障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