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百文网手机站

太极拳学习步骤

时间:2022-08-15 09:56:56 太极拳 我要投稿

太极拳学习步骤

  对于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能否有一套方便、快捷、易学且见效快的健身养生技能显得尤其重要,太极拳往往成为健身爱好者的首选。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太极拳学习步骤,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太极拳学习步骤

  太极拳学习步骤

  大多数的太极拳爱好者都听说过太极前辈的神乎其技的传说,可是一旦学习起来又觉得不得其门而入。很多老拳师固守传统教法,却也在感慨:“认真教,把人都教跑了”,我们听很多老师这样说过。绝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都是为了健康而来,极少有期望学成绝世高手的,以此为基础的太极拳教学就不应像过去的老拳师教徒弟、传功夫那样教了。当然要追功夫的另当别论。

  下面简要说明一下训练步骤和各种功法的意义以及相互关系。

  一、无极桩和太极桩

  我们的教学体系,在学习套路之前,首先要让学员了解自己,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舒服。通过无极桩和太极桩的训练,明确肢体、内脏、心理三方面压力最小的感觉,逐步将这种感觉形成行为方式,从而掌握人体静态时真正舒服的状态。实践中经过3天以上的训练,很多学员会出现睡眠香甜、身体有力、疼痛缓解、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等等良好现象。从训练角度讲,这是学习主动休息的方法,头脑清净、核心力量增强、平衡能力提高、初步学会控制情绪。

  站桩训练虽然好,但是这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因此我们要求学员每次站桩时间要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二、摸鱼桩

  站桩是舒服的,如何把这种舒服带入到运动状态呢,我们用摸鱼桩来训练。摸鱼桩分三级,第一级前后摸鱼,第二级转动摸鱼,第三级摔鱼发力。

  简单地讲,第一、二级摸鱼桩就是从太极桩一厘米前后运动开始,逐步放大到前后步的动态桩,在摸鱼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停下来做站桩体会。第三级是专门的发力训练。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训练在第一级摸鱼桩时要让学员明白整劲上手。我们自己在学拳时为得到这个整劲,都花了至少四年以上的时间,不是师傅不教,不是我们不学,也不是我们太笨,而是传统教学方法问题。在实践中,我们的学员可以在一到两天内掌握整劲,省去了大量自己摸索的时间,为快速找到太极之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易筋拔骨功

  经过前面的训练,学员会体会到关节运动范围的限制和身体运动能力的限制,易筋拔骨功是增加相关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中除了增加关节运动范围和身体运动能力,还可以在肢体中体会到强烈的“气感”,这种感觉对我们调节运动量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听闻有老前辈说过,练太极拳两、三月如无浑身酸痛之感,速换明师。经过桩功和易筋拔骨功的训练,相信你对老前辈所言必定会心一笑。

  四、太极行步功

  太极行步功,吸收、借鉴了杨式太极拳大架,汪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少侯小架中关于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将它与徒步行走结合到一起,用太极的理念来指导行走,这样就极大地减少了出现错误姿势的机会,保护了关节。另一方面,我们也借鉴了佛教禅宗中的行香方法。

  太极行步功,是把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引入到徒步行走中,同时也在行走中体会太极拳的要领。保持立身中正,虚灵顶劲,关节放松,贴地而行,避免重心砸地,冲击膝关节。目光远视,心意放开,内脏放松,极好地使身心得到锻炼。

  五、太极拳套路

  站桩、摸鱼、易筋拔骨、太极行步功后获得的能力如何更好的运用呢,这就需要太极拳套路训练了。可以说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摸鱼桩动作的变形。

  我们推广的汪传杨式老六路,由陈田良老师传授。这套拳与流行的杨式大架子相比,形式有区别而实质一致,这套架子去掉了实腿拧转改为直接上步,避免了技术不到位而造成的膝盖损伤,同时将内气运转在拳架中表现出来,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不在身边时训练的需要。

  套路训练不仅仅是体会复杂运动状态时身体和心灵的放松,而且有疏通全身经络、血脉的作用,为以后能够进一步进行身体内部修炼打下基础。

  六、揉(推)手训练

  揉(推)手包括单推、双推、定步、活步、大捋、乱采花等。

  揉(推)手训练是检验自己训练缺陷的手段,而不是用来比武较技,很多爱好者都陷入了这个误区,实在可惜,浪费了大量时间。

  揉(推)手是检验拳架运动正确与否,情绪控制能力如何,以及身体触觉灵敏度的重要手段。前面的训练都是自己的训练,推手是在压力下的运动。在压力下我们的运动会有怎样的变形?我们的情绪会有怎样的改变?不实际经历过是不会知道的。所以我们总是强调,太极拳是修身的工具。如果在这种压力下我们还是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那么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压力我们的承载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六、散手训练

  揉(推)手是和平的训练,而散手是最接近实战生死相搏的训练。人只有在最危险的情况下才会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散手极好地给我们强化了危机处理能力。在生活中真正经常发生的伤害是语言,我们内心是否足够强大才是我们能否正确处理矛盾的依据。如果我们能够明白守中的道理,知道什么是我们可以退让的,什么是不可以退让的,退让时怎样以小的退步换来大的进步,那么我们的生活必定如鱼得水,工作、家人、朋友、同事各种关系都能够处理得当。

  七、内功训练

  其实内功训练早在无极桩时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东方古老的智慧。我们前面对身体、思想的各种训练,都为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应用这种智慧打下了良好基础。内功训练是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可以说进入了哲学范畴,绝非是几种内劲运用技巧可以涵盖的。

  多说无益,功夫只有实际体会才有所得。张三丰真人说:“下手速修犹太迟”,可为鞭策。

  太极拳口诀心法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炼正气。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四、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五、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不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太极拳修炼五字诀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於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一曰 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 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 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 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於脚根,主於腰间,形於手指,发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 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鍊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太极拳行功心法口诀

  太极拳要诀

  太极

  太极拳,道者之用。运元气于周身之内,进而行真元于天地之间;从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进而有为而无,无为而有;炼精化气(炼血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从而臻至泯视生死寿夭,成败得失,是非毁誉,超脱一切欲好,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不知有我非我逍遥自在之至人境界。

  拳理

  夫无极者,混沌未分,阴阳混元一气。两仪者,阴阳两成,清浊分定。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此是时,阴阳似成非成,将分未分;旋流互变,动静交缠。太极拳,拳如其名。起势于无极,无阴无阳。进而身行意动,阴阳交缠。行拳时,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神意鼓荡,体态圆活。拳势连绵不断,阴阳交缠不止。及至终势,收于无极,泯于混沌。

  起承

  太极拳起于陈姓,传至后世渐分陈、杨、吴、武、孙五氏太极拳,至于其它名号太极者不知凡几。太极拳五大分支,陈缠、杨圆、吴柔、武正、孙开合;各有精妙,各成一家。五氏之内,高人辈出,拳势拳理著述甚详。其中,前辈王公宗岳、武公禹襄、李公经纶、杨公露蝉、陈公品三、孙公禄堂之著作真乃太极拳谱之圭臬。凡太极门中弟子,不可不精研之。

  阴阳

  太极者,阴阳将分未分之时也;然初行太极拳,一招一式不可不分出阴阳。何谓太极拳之阴阳?无他,正反云手耳。正手为阳,反手为阴;或可称阴阳云手耳。太极拳八门五步,各式拳势皆由此出。行拳之时,正反互变,阴阳交缠;步法转换,手法折迭;久后神意相融,渐进至太极境界。故以名之,太极门阴阳宗。

  变化

  太极拳各招式精妙,攻守兼备皆有其诀窍。独正反云手两式,既不可攻,亦不可守;且不见于其他内外各家各派,唯太极门独有,何也?曰:此二者,太极拳之纯阴阳也。太极拳杀场放对,攻守制敌;须阴阳互济,倚为表里;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用谋使诈,无所不用其极。唯此二式可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是故不能以之对敌。然此两式又为太极拳之根本。如纯以养生,精熟此两式则备矣。如以击技,须由此二者变化出,太极拳八门五步。

  八门

  八门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以阴阳云手解之。阴阳云手,非只手足分阴阳,身躯本身亦分阴阳。身躯内敛外绷为阳,反之外敛内绷为阴。由是,左手左足之阴阳,右手右足之阴阳及躯干本身之阴阳,是为三爻,从而阴阳三变而成先天八卦。

  掤

  掤者,外(手)阳内(手)阴,阳攻阴守,体驱外绷。是为离卦, 。离者,火也。机脱百变,炎火燎原。掤劲一出,动如火舌窜动,吞吐不定;两手互换,沾衣则顺势而燃,连绵不断,不尽不休。一旦得机得势,一发不可收拾,势要变成燎原大火。离者,亦为日也。掤劲亦要气势如日中天,坦坦荡荡,一身浩然正气。

  捋

  捋者,外阴内阳,体驱外敛;阳守阴攻,是以守为攻之法,卦相为坎卦, 。坎者,水也。流动无形,随圆成圆,随方是方。天下至柔莫若水,然水滴石穿。坎者,亦为月也。

  捋劲也要如清辉明月,皎洁无尘,静夜无声。

  掤捋二者,是为八门中基本两门正劲,势如水火,相生相克;亦如炎阳明月,缺一不可。

  挤

  挤者,双阳外封,体驱外绷,是以三阳齐出,饱满圆撑,为乾卦, 。乾者为天,似空非空,有隙则充;天意一发,无所遁踪,是以挤劲一出,势要应者肘之上,让彼挡无可挡,避无可避。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劲之用,在于外劲无可借亦或身退无可退之时,以己力发出解困或者圆撑求变。务必内外一体,借无可借。

  按

  按者,双阴外闭,体驱内绷,是以三阴并来,气机沉雄,为坤卦, 。坤者为地,深沉雄厚,托载万物。是以按劲,力道向下,厚重沉雄;后劲绵绵,又有托载之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劲之用,关键在厚、载二字耳。

  挤按两劲,为八门中另外两门正劲,仿如乾坤,一上一下,周身整劲。

  掤、捋、挤、按四正手,合为先天乾坤坎离四卦。非正无以交兵,非奇无以制胜。用正为根基,用奇为变着。

  采

  采者,一阴一阳,上下两分,体驱内敛,四隅劲之一。为兑卦, 。兑者,泽也,水草交厝,土上而水下,视坚而实陷,是以采劲为一陷劲,运劲用谋出奇,着者立仆。

  挒

  挒者,双阳弹抖,中驱内绷,四隅之一。为巽卦, 。巽者,风也,是以挒劲如狂风迅疾;扫落叶,一扫空。

  肘

  肘者,阴阳凝收,中驱外敛,四隅之一。为艮卦, 。艮者,山也。发劲时,劲整如山,劲力亦如山;即使山在眼前,若着此劲亦要崩去半边。

  靠

  靠者,双阴以内,仅以体驱放阳劲击人。为震卦, 。震者,雷也。隐忍不发,一发必要如惊雷一声,震动天地。

  采、挒、肘、靠四门隅劲,是为奇兵。兵法云,所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营而离之,并而击之是以沙场制胜。

  平解先天八卦,乾坤坎离,南北西东,挤、按、捋、掤;此为正四门。震巽艮兑,靠、挒、肘、采;此为隅四门。人守中定,足踏太极阴阳鱼。

  立解先天八卦,乾为上为首,挤劲内力上提挤出,而又有以上变下之意;坤者为下为丹田,按劲内力归于丹田,同时又有由下起上之意;坎离为左右,是以捋掤不离左右。兑巽为肩,采挒劲不离肩;艮震为足,肘靠闪进依脚步。腰胯圆转换阴阳,变化八门战八方。

  辞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门互用也有此意。

  五步

  五步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前进后退用阴手,阴臻极处阳始生;出击反击蕴其中。左顾右盼用阳手,阳到绝境阴回首,横击化打才轻灵。中定唯要阴阳合,阴阳和谐才两全。

  诗曰:

  前进后退反为先,

  左右顾盼正相联。

  阴阳和谐身中定,

  圆融自在太极仙。

  故吾太极阴阳宗弟子,修习世间各式太极拳时,不可不察各招各式之阴阳。身意体察各招式之阴阳乃习拳之根基。其后,更要体认各招式阴阳流变,动静交缠之机。太极拳,阴阳交缠互变也。阴阳已明为定式,正反流转是过式。转换折迭两仪变,道心惟微神意现。知其各式阴阳交缠之机后,进而可脱拳架之规范,各招各式随意转换,前招不接后招;左招不接右招;招招拳势皆在拳谱,然招招顺序又不见于拳架。与此更进一步,一招不似一招,式式都现拳意。至此太极拳已有小成。

  攻守

  太极攻守之道,先辈论述甚丰。前述六先贤之著作为吾太极门之典籍,吾宗弟子不可不精研之。门宗弟子欲以太极拳克敌制胜,仅习拳架者需达招招见于拳谱,式式次序不见于拳架之境界,方能散手放对;达至一招不似一招,式式皆现拳意之境,方窥杀场制胜之门径。否则,宜兼习太极散手、形意、八卦等诸拳以速其成。

  杀场放对之时,神意不可凝滞,尤需活泼。行如水中之游鱼,动若天空之飞鸟,而心似井中明月,映照一切。一旦放对,心灵气势牢牢锁死对手,手中有人,目中无人。举手投足莫不毁心摧势。

  阴阳者,太极之根也。一切神通变化,悉自具足。阴阳圆转是为守,生裂阴阳以为攻。放对之时,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是谓发人拿人;及至生裂阴阳,贯阴阳之劲入彼敌之身,损彼之阴阳,伤彼之和气,动彼之筋骨,毁彼之气血,破彼之心法,夺彼之心志,一战而定。此是时,伤人违天和,摧心损寿禄,不可姿意为之。

  杀场放对有胜有败,然吾宗弟子切记“输身输神不输心”。身意神意见功夫,功夫不到自然输。然心法心志不可摧不可毁。心法,体认世间万物(拳法)之境界也;心志,拱卫心法之坚持也;两者随生随长,坚定活泼。身意神意之败,是为小败。小败势能知耻而后勇,复益精进。心法心志之败,是为大败。大败易于损心伤气,精神颓唐,意气消沉,诸事俱废。但如能破而后立,败而后成,势必迅猛精进,脱胎换骨,别出机枢,另辟天地。然能做到此点者,何其少也。

  练法

  练太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神凝始可意到。意到手随才可言法。再从有法入无法之境,始懂用拳。

  练太极,首重神意。神是心神,意是身意。每出一拳,全身随之,心神合之。身意乃过往所有刻苦锻炼和实践经验之总成果。心止而神欲行,超乎思想之外,然若仅偶一为之,仍未是大家。只有每招每式均神意交融,拳法才可随心所欲。

  有法为地,无法为天。有法暗含无法,无法暗含有法,是为天地人混合为一。亦只有人才能贯通天地,无法而有,有法而无。

  所谓有法,就是循早已拟好之招式出手,即使临阵随机变化,也是基于特定的法规而衍生出来。无法则是不受任何招数成规所限,随心所欲的出招而不落窠臼。然天有天理,物有物性。理法非不存在。只有当尔驾驭理法之时,譬如解牛之庖丁;牛非不在,而是他已晋入目无全牛境界,得牛忘牛,得法忘法。是以练拳最重拳意。但若有意,只落于有迹。若是无意,则为散失。最紧要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由有入无,由无入有,似有似无,出入于有无之间。于全身全意行拳之刻亦能觉察监察行拳之自身;神意身意,精神肉体;一分为二又是合而为一,似在非在。

  庄周曰:材与不材,似是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力量。浮游乎万物之间,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累耶!

  所谓材不材,指的是有用无用,亦是太极拳有法无法,无法有法的精义,但此仍不足以形容太极拳的妙处,故似是而非,未免乎累,只有在千变万化中求其恒常不变,时而龙飞九天,时而蛇潜地深,无誉无毁、不滞于物,得法后而忘法,才可与天地齐寿,物我两忘,逍遥自在,由武入道;是为太极阴阳宗之本意。

  太极拳法分解教学

  太极拳的“无为”与“无不为”

  太极拳的.本质是门武术,但是其与兵法却有相似原理,其中蕴含了大智慧,练习者从中可以学到无为和无不为的道理。

  何谓“懂劲”

  太极拳家只要与人一搭上手,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对方的意图,就能在瞬间辨别清楚,而且还能适时地利用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出。

  这就叫“懂劲”。然而,对方对太极拳家的重心、力点,力的方向、大小却罔然无知。这就是拳论所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太极拳家的这种功夫,是如何练成的呢?

  太极拳虽然有实战功能,但是太极拳不是双方力量大小比较起来的,而是谁掌握的技巧多,谁就有优势。

  一、松

  推手时必须将两手、两臂、肩、背、胸以致整个上身的肌肉尽量的放松。在一般情况下,静止不动时放松较易,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就不容易了。特别是当别人推自己,或自己用手去推别人时,要求被推的身体和推出之手仍能随时放松,就更不容易了。

  然而太极拳家则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随时放松。这种放松的功夫,首先是在盘架子中练出来的。盘架子时,要求身如垂柳,随风摆动。臂如飘带,在空气中飘浮。而作用之力,全在两脚、两胯。

  由两脚底的蹬拧之劲,带动两胯的拧旋,由两胯的拧旋,带动整个身体和两臂、两手的运转。两手、两臂必须毫不着力。

  太极拳是一种拳脚功夫,练习者要保持上下协调,周身一致,在练习前,排空杂念,专心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太极拳境界。

  拳论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指的在这种充分放松下的轻灵功夫。徐老师讲的“一松到底”,就是指一直松到脚底。全凭脚底用功夫。

  盘架子的放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练双人推手。先从单推手开始,接着双推手、四正推手、活步、大履等。练习这些推手时,一如对盘架子的要求。两手、两臂、肩、胸及上身,均须充分放松。全凭脚底的蹬拧劲带动两胯,以两胯带动全身。

  要求双方手腕接触处的皮肤不能发生皱折。这是初学推手必须练成的轻灵功夫。没有练成这种充分放松的极轻灵的功夫。太极拳的一切功夫,将都是徒劳的。放松、是太极拳功夫的第一步,亦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

  二、沾粘连随,舍己从人

  沾就是与对方肢体接触,轻轻贴上。

  粘就是要有一种粘着之力。好似浆糊一样,胶粘在一起而不脱开。与对方肢体接触以后,不仅轻轻贴上,而且在接触处还必须有一点粘着之力,使接触处胶粘不脱。

  连就是连续,即不断之意。亦就是指这种胶粘力要连续,不能忽断忽续,不能忽大忽小,运动的路线要圆顺而不能有折角,要走弧线而不能走折线。

  “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指的就是这种粘着力,这就是要“连”不能有折角,不能有大小,不能有断续。

  随就是跟随。在双方肢体相互接触后的运动中,要始终跟随着对方的动而动。对方往左,则随之往左;对方往右,则随之往右;对方往上,则随之往上;对方往下,则随之往下;对方快,则随之快;对方慢,则随之慢。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指的就是“随”。

  随,亦就是舍己从人之意。舍己,就是舍弃自己的主观设想,而从随对方的动向。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标志,太极拳养生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练85式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现代人必备运动。下面随着太极拳资料一起练习一下吧!

  提高85式太极拳治病功效的四大方法

  太极拳具有中医原理,当今人们练太极拳具有治病功效,但是如何能更有效的预防疾病呢?85式太极拳让你身心健康。

  1、气感强的动作可以重复多次

  “气感”是指通过练气功或打太极拳使体内的气充足后,带来的精神上和肢体上的变化。气感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得也不尽相同。

  概括起来是精神愉悦、心情舒畅、全身轻松,有时感觉身躯巍峨高大或身体虚化消失,有的感觉体内有热流窜动,有的肢体特别是手臂感觉到胀、麻、沉、痛,动作有阻力象在划水。

  太极拳是一项柔和舒缓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练习者的神经功能系统,睡前练习85式太极拳可有效防治夜间心脑血管等疾病。

  打拳时有抽拉的感觉尤其是双手时而相吸时而相斥,劳宫、百会、印堂、命门、关元、大椎等穴位有热胀跳动的感觉等等。

  在打太极拳时,你会感到有些招式(动作)气感强一些,有些动作气感不太明显。通常上肢动作的气感强于下肢动作;掌的动作气感强于拳、勾的动作;舒缓的动作气感强于剧烈动作;轻柔的动作气感强于发力动作(所以打拳时要用意不用力)。

  一般来讲,云手、搂膝拗步,倒卷肱、提手、闪通背、揽雀尾、白鹤亮翅等招式(动作)气感都是很明显的。

  如果不是集体打拳,对于气感明显的人可以重复做,还可以把一些气感明显的动作挑出来单独长时间的练习,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打拳时间越长,气感越明显。

  另外,打拳练气时,不要追求动作的高难,如蹬脚、分脚,在你的功力范围之内最好留一点余力,过分追求动作规格的高难,气感反而不强了。对有些动作不能过高要求,要适度,这就靠平时摸索掌握。

  2、向病灶凝意聚气施加良性信息

  把患有疾病的部位作为太极拳开会聚气“标的”,灌输良性信息。比如,冠心病患者,打拳时在放松入静后,把意念集中在心脏部位,可以想心脏的病灶消除了,功能增强了,心脏恢复正常了。

  同时还要配合动作,如云手时,就想象把心脏的病气云摆出去了。搂膝拗步的楼手推掌动作,就想在向心脏推气或想象用手推着心脏在运动。不论什么病都可以这样做,这是通过实践验证的一种很好很有效果的方法。

  3、“意”练太极“神”打拳

  这里的“意”、“神”是指意念、思维,即人的意识活动。所谓的“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不用身体实际练,只用大脑想太极拳的套路,回忆打拳的具体过程。

  古人称其为“神练”“意练”,一些拳友形象地比喻为“过电影”。一些患有比较严重慢性病的中老年拳友通过“意”练太极“神”打拳,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忽略太极拳的三维空间运动,而专一在意识空间里进行太极拳运动。

  4、“形”不到位“意”到位

  套路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是武林前辈和专家学者按照太极拳的内在规律编创的。然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柔韧性、协调性、体能都很差,腰弯不下、腿抬不起来又扑不下去,按套路要求很难做到。

  老子《道德经》:“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这一理论,完全符合太极拳功夫的锻炼法则。

  这意思就是锻炼太极拳的功夫,必须日渐将后天早已成为习惯的拙力和主观意识丢弃,丢弃又丢弃,直至完全没有,这样才能成为十分灵活而达到“从心所欲”的“神明”境地。

  “由己则死,从人则活”,这是多少代太极拳家穷毕生精力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沾粘连随的功夫,本身就已经锻炼了敏锐的感觉力、洞察力和瞬间的调节功能。这亦就是太极拳家的所谓“听劲”和“懂劲”功能。

  这种功能,除了在盘架子中进行锻炼以外,还必须进行双人推手的训练。沾粘连随的功夫是永无止境的。

  三、以静待动

  从字义讲,似乎容易理解。静者、不动也。自己不动,以待对方之动。但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静”不仅仅是不动,还包括不暴露自己的意图,不暴露自己的劲力和劲力的方向。

  初学推手的人,往往与人一搭上手,虽然肢体还没有动,但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的方向,已暴露无遗了。原因是一方面没有充分放松,拙力存在。一搭上手,僵硬的臂、肘、肩、背,立即为对方察知。

  另一方面,两手置于对方肢体之上时,不自觉地就有下按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下时,不自觉地就有上托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前时,不自觉地就有前推之力。这样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自然易为对方觉察。

  怎能做到人不知我呢?高明的太极拳家,双手一接触对方肢体,只是轻轻粘上,既无上托劲,也无下按劲,亦无前推意,这种粘着力,毫无方向性。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完全隐蔽起来,不令人知,这就是“无为”。

  一待对方动,立即随之而动。反应灵敏,随动及时,这就是“无不为”。

  松、沾粘连随、以静待动,是太极拳家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关键,是太极拳功夫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当然,要作为一个高明的太极拳家,仅仅,具备了上述功夫,还是不够的。

  学习太极拳的三要素

  松

  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身知松者,功夫纯然,知觉已懂劲,以皮毛触之辨明来龙去脉,转关换势,随来既往,动转由人,变换从势,身动由己,力以从心。

  何为松,松既是滚转委劲也,委既是进,着手触之迎而松,由人动静而松,顺其势而松,舒[收]肩则松,藏肘则松,落胯则松,曲膝则松,腹腔内合则松。

  很多人觉得太极拳是门高深莫测的武术,因此,有很多人在练习中会有紧张感,尤其是初学者一定要学会放松。

  松之无量何为准,一丝不少,一尺有余,寸劲为巧,化劲力竭已变转。

  习练交手有不可勉强之松处,头无神领舵无主,手失迎劲被人擒,脚失根基难稳健。

  阴阳变换

  再谈阴阳,何为阴阳?其无根而生动静之机,动之则开,静之则合,刚柔相济方为太极阴阳之母。何为阴阳变转,有定向的冲击力,轻微触之圆转之力,既改变其原定向力的方向,为阴阳变转,从而得其滚转曲圆之理用。

  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的核心,贯彻整套拳法,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变体,动转往复,进退顾盼转弯抹角,技击万端变化,其无非是阴阳变转,以柔化坚之术,遇坚既柔,谓之粘绕,以由人之势,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刚劲,此为四两拨千斤之用。

  功夫到此方为懂劲,懂劲便领悟腰如杆,肢如枝,杆动枝摇之理用。

  虚实

  知阴阳后再谈虚实,一身何处有其虚实,松肩则虚,坠肘则虚,裹裆则虚,曲膝则虚。

  虚则并非失去粘领,此为虚中含实,实则并非全然用力尽竭,此为实中含虚,虚为实而蓄,实为虚而发,虚则卸力千斤,实则弹发无量,虚依实,实依虚,互依克,互依交变,无一不可。

  虚实以弹簧为例,其受外力迫之收缩,此为虚中着实,外力尽竭,弹簧恢复原状而反弹,此为实中求虚,其收放既是裹裆弹发,肘曲伸反弹之理性,所谓打闷劲反弹劲弹簧劲,全在于虚实之理用。知其阴阳虚实,开合悉在其中矣。

  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义大都是藏于内,一般不显示在外,这样往往会让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

  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这个动作就像是在使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其能将载中几顿的货车顶起来一样。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

  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稍,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

  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